7.4美的实有性和虚无性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7.4美的实有性和虚无性 ‖ 意象的提出
7.4.2 意象的提出
释皎然在《诗议》中谈及:“夫镜像非以,虚实难明:有可睹而不可取,景也;可 闻而不可见,风也;虽系乎我形,而妙用无体,心也;义贯众象,而无定质,色也。 凡此等,可以偶虚,亦可以偶实。” 体现了艺术的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的虚实同一 性。后来,艺术之实有性,被表述为“神”,神既是非现实的虚,也是现实世界的 超越本质既实有。在清嘉庆时期,有人提出了“虚事传神”的说法。他说:“盲左、 班、马之书,实事传神也;雪芹之书,虚事传神也。然其意中,自有实事。罪花业 果,欲言难言,不得已而诸孔中南楼阁耳。”(《红楼梦说梦》嘉庆十七年刊本)
7.4美的实有性和虚无性 ‖ 中西方古代美学关于实有性与虚无性的对照
7.4.1 中西方古代美学关于实有性与虚无性的对照
儒家美学肯定了美的实有性而否定了美的虚无性,从而也就抹杀了审美的超越性。 道家以无为本,认为有生于无。老子说“唯道集虚” 。道家美学认为道是美的根源, 美是是自然天性;真美不存在于现实的文化世界之中,而在回归自然天性的非现实 世界之中。老庄都否定了艺术和审美对象(五音、五色)的本真性,认为它们违反 自然;不是真美。禅宗也认为万事万物为空,美也是空。在儒、道、禅思想合流的 过程中,中华美学思想既继承了儒家的有的美学思想,又继承了道家、禅宗的无的 美学思想,是有无同一的美学,从而具有了隐在的超越性。
以上部分主要讲述了中华美学关于美的实有性和 虚无性的思想。
| 中华美学概论 |
7.4美的实有性和虚无性 ‖ 虚实关系
7.4.3 虚实关系
虚实关系也表述为幻与真的关系。王夫之评杜甫诗“百丈牵江色”句:“‘牵江 色’,一‘色’字幻妙。然于理则幻,寓目则诚。苟无其诚,然幻不足立也。” (《唐诗评选》卷三杜甫《祠南夕望》评语)“于理则幻,寓目则诚”,就是认为 在常理看来意象为虚幻,而在诗人眼中则为真。所谓诗人之诚,实为审美态度。明 代袁于伶说:“文不幻,不文;幻不极,不幻。是知天下极幻之事,乃极真之事; 极幻之理,乃极真之理。故言真不如言幻……”这个幻就是虚,艺术外幻而内真, 是“极真”。由此,通过虚实关系的论述,表达了中华美学的超越性思想。
【1】中西方古代美学关于实有性 与虚无性的对照 【2】“意象”的提出 【3】虚实关系
7.4.1 中西方古代美学关于实有性与虚无性的对照
7.4美的实有性和虚无性 ‖ 中西方古代美学关于实有性与虚无性的对照
7.4.1 中西方古代美学关于实有性与虚无性的对照
在西方古代美学中,实有性和虚无性是对立的,柏拉图认为美不是实在的对象,而 是理念的光辉,艺术等事物之美都是虚假的,这就是把美归于无;而亚里士多德等 则把美归结为对象的实在属性,这是把美归结为有。中华美学也有关于美的有和无 的两种观念。儒家美学把美的本质归结为善,美成为善的表现形式。善是实际存在 的价值属性,因此美在现实人生中,具有现实意义,从而就把美归结为有。
7.4 美 的 实 有 性 和 虚 无 性
CHAPTERS OF SURVEY OF AESTHETICSΒιβλιοθήκη 7.4 美的实有性和虚无性
审美的超越性体现为实有性和虚无性。审美作为自由的生存方式,超越现实生存,回 归存在,因此美不是幻象,而具有本真性,这是其实有性。另一方面,美不是经验对 象,具有超验性,不具有现实意义,这是其虚无性。审美的实有和虚无的两重性,也 体现在中华美学思想之中。
7.4.3 虚实关系
7.4美的实有性和虚无性 ‖ 虚实关系
7.4.3 虚实关系
虚与实的关系,也表述为形似与神似的关系,在这里,形代表了表象之真,而神代 表了审美之真(实有)。由于意象与现实表象二者有联系,艺术形象才是可以理解 的,这在中华美学中就表达为形似,即与经验世界(表象)的相关性。这里所谓神 似,不是实际事物的表象之真,而是本真,即实有和虚无的同一性。中华美学用神 似来表达审美意象的本真性即实有性。顾恺之所谓“传神写照”,就是说审美意象 把现实事物的“神”传达出来,这个神,就是美审美意象超越现实的意韵,是虚, 也是实。
7.4.2 意象的提出
7.4美的实有性和虚无性 ‖ 意象的提出
7.4.2 意象的提出
中华美学提出了意象概念,意象是道的显现,体现了道的虚、实两重性。意象是一 种心理幻象,是审美理想支配下的想象物,而不是现实世界的复制。因此审美意象 就具有超验性,这就是虚无性。另一方面,审美意象也是道的显现,属于本真的世 界,因此就具有实有性。严羽说:“夫诗有别材,非关书也;诗有别趣,非关理 也……所谓不涉理路,不落言筌者上矣。诗者,吟咏性情也。盛唐诸人惟在兴趣, 羚羊挂角,无迹可求。故其妙处透彻玲珑,不可凑泊,如空中之言,相中之色,水 中之月,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沧浪诗话·诗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