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山拳法图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傅山拳法图解
据北京市第二清洁车辆厂程怀玉先生谈,灵石县绵山玄天观有一道士叫孟太真,康熙年间人,籍贯是灵石县静升镇后沟村。
他在康熙二十年在玄天观出家为道,创绵山太极拳,并注重太极球功法。
又谈孟太真传绛州王宗岳,王宗岳系清雍正、乾隆时代人。
孟太真老年迁往北京居住,家传不外,至今八代,其六代孙孟继元武功了得,传七代孙连福,一九三四年参加全国国术比赛获一等奖。
传徒潘德宜,潘又传于程怀玉。
程怀玉给我们表演太极球功时的预备势和子午太极起势一样。
根据此一线索,我们对孟太真进行了考查,灵石县静升镇后沟村,姓孟的一大家,村里有会武术的,但不是太极,而是三教门拳,是咸丰年间从武城铁胳膊董略处学来的。
访问时,有些老人说,他们孟家有一支在很早前迁到北京,会“绵拳”。
这个“绵拳”是否是绵山太极拳,不得而知。
绵山在介休、灵石、沁源交界处,属介休管,在兴帝村东。
介子推祠,亦称介庙,为道家所居之地,在灵石境内的张嵩村东。
古之绵山,前山后山有三十多座寺院与道观,梵宇僧楼,高塔洞天,茅棚结庐,八卦阴阳,别有一番风趣。
傅山在康熙二十一年秋来灵石闲游,就是在介庙,并有到绵山寺院游历的诗篇。
程怀玉说,《傅山图〉和绵山太极拳谱一样。
李维垚(李思元之叔父)在抗日战争前,任介休县教育局局长,常见介休有人练绵山太极,回寿阳见李思元练子午太极拳,说绵山太极和子午太极一样。
这里就提出一个傅拳和绵山太极拳的关系。
据考,傅山为道家龙门派第六代“真”字辈,而孟太真为道家龙门派第九代“太”字辈。
孟太真在灵石,傅山又来过灵石,他们同为道家,与孟太真交往是有可能的,彼此之间交流内外功法是顺理成章的。
至于孟太真传绛州王宗岳的问题,有待今后进一步考证。
以上所述,仅是我们初步考证的结果。
限于时间和水平,错误和疏漏之处在所难免。
本文只是抛砖引玉,愿同行家商榷,以对我国武术挖掘整理工作,略尽微力,敬请批评指正。
傅山拳法图解
第二节图解说明
本套路图解,旨在初学者按文字说明和图例范式,就可以把套路学下来。
在文字叙述上,力求具体详细。
例图一般为定式,有些动作较复杂,还分解成几个过渡例图,使学者尽量有直观感。
有些动作基本相同,但方向变化较为复杂,演练时容易错乱的(如玉女穿梭)文字、图例都做了详细说明。
有些动作相同,方向变化不大的重复动作,为了缩短篇幅,我们作了适当简化,一般学习者都是能领会的。
掌(拳)的内旋、外旋。
太极拳的动作,一般都以旋转的螺旋劲行进。
以中指为轴,大拇指向手心方向旋转为内旋;反之,大拇指向手臂方向旋转为外旋。
如下图所示。
太极拳的握拳一般为空心拳(如右上图),要求拳面要平,大拇指轻压在食指和中指的第一节上。
拳的内旋、外旋定义和掌的内旋、外旋定义相同。
傅山子午太极拳,以腰椎为轴的旋转动作比较多。
在本套路图解中,有“转身”和“微旋”两种提法:凡是以转身进行下一个动作的(即改动方向的),叫身体向右转体或向左转,或者叫身体右后转、左后转。
属于身体稍微转过去,复再转回来的旋转(即动作不改变方向),称为“身微左旋”或“身微右旋”以示区别。
以上说明,请学习者注意掌握,在套路说明中,不再一一重述。
第三节傅山子午拳法套路图解
上架子动作名称
双挂金钩
金龙合口
左右甩手
圣人拱手
白鹅展翅
指头盖面
勾挂十字掌搂打腾风
第二段
石郎反撞
推门闭扇
黄龙转身
箭矢鸥鹏
左右推窗望月白鹅单展翅第三段
提膝十字掌丁盖炮
退步猴王坐殿
铁门闩
顺手单鞭
第四段
推门闭扇
童子拜老庄
挡手走势
顺势单鞭第五段高探马
推窗望月
右地锦
腾风拍脚
高探马
推窗望月
左地锦
腾风拍脚
第六段
石郎反撞
左右蹬脚
搂膝栽捶
推窗望月
第七段
左右春风摆柳左右棚拈
怀中抱月
白鹅双展翅第八段
托衣势
采献三元
收势
第一段
无极势(预备式)
动作:面朝南站立,两脚平行并拢,两手自然下垂,手指伸开、微曲。
两眼平视正前方(图1)。
要点:预备式身体站立要自然,全身松静,头颈正直,虚领顶劲,意指百会;唇微闭,齿轻合,舌抵上腭,下颚微内收;两眼平视,意领其视线从正前方由近而远,再由远而近,兼顾左右上下,眼观六路;两耳静听八方,意守丹田;双肩要松沉,两肘下垂,手指朝下,自然伸直;两胯放松,两膝微曲,两腿直而不僵。
宁神除杂念,呼吸任自然。
预备式要点,要注意贯穿整个套路。
上步按掌
左脚向前上一步,随即右脚跟进一步,两脚并步站立,脚尖向前;同时两臂向前抬平,然后再向两侧画弧下落至腹前(图1-1、图1-2)。
双挂金钩
并步按掌
两手微上提,按掌,坐腕,掌心向下,手指向前,目艮平视前方
(图2)。
马步抱掌
两手外旋,分别经左右两侧由后向前划弧,似抱球停于胸前,手心朝里,手指相对;同时身体徐徐下蹲,重心移至左腿上,右脚跟离地,随后右脚经右后向右弧线移步,松胯下沉,形成马步。
两眼平视前方(图3、4)。
马步亮掌
两手自胸前同时内旋、向额前划弧,手心朝前,大拇指一侧朝下,手指相对;同时身体徐徐领起。
两眼平视前方(图5)。
马步抱掌
上动不停,两手外旋经左右两侧向下划弧,似抱球于胸前,手指相对,手心朝里;同时身体徐徐下蹲仍成马步,两眼平视前方(图6)。
要点:右脚经右后走弧线右移落地时,要求两脚掌平行,稍宽于肩;两手内、外旋划弧时,如蚕抽丝,宜缓而匀,避免突变,形成“死角”。
下身要注意提肛、圆裆,臂部宜内收、下沉;上身要含胸拔背。
两手水平抱球肘,宜沉肩垂肘,略含棚劲。
二、金龙合口
马步举臂
上动不停,两手自胸前向上、向左右两肩外侧前上方划弧分掌,两手心朝头部太阳穴,手指向上(图7)。
叉步托掌
上动不停,两手以腕为轴,向大拇指一侧旋转划圆使两手在额前上方相近,手指相对(手心向上时,微微托起)同时,身体徐徐领起(图8)。
马步按掌
两手外旋,自上经左右两侧前方,向下外旋划弧,复抱球于胸前(如前图9)即内旋,下按至腹前,手指相对,手心朝下;同时身体徐徐下蹲或马步。
两眼平视正前方(图9)。
要点:两手内旋,外旋及身体起立、下蹲,均应匀缓,连绵不断;两手上托时,要注意气沉丹田(丹田位置在脐下一寸三分处)。
特别是高血压患者在练此式时更应注意气的下沉。
上托时,不要挺胸、拔腹。
下沉时,首先要使双肩放松,使其心静体松,胸虚腹实。
上托、下沉均要求手、腕、肘、背要撑圆,略带棚意。
自然呼吸,不可憋气。
二、左右甩手
左虚步抱掌
身体微左旋,左手向左拉至左胯旁时,身体微向右旋。
(图10)身体微向右旋,右手经右后方向右侧经前上方划弧,曲肘停于右胸前,手心向下,手指向左;同时,左手外旋向右下方划弧,收于丹田前,手心朝上,手指向右,与右手形成垂直抱球状;同时,右脚尖略微外撇,曲膝下蹲,身体重心移至右腿上,左脚收至右脚内侧,前脚掌地成左丁虚步,眼视右手(图11)。
左弓步棚
左脚向左前方迈出(南偏东),脚跟着地,身微左旋;同时,左手自丹田向左前上方棚出,手背朝前,虎口向上,高于肩平;同时,右手从胸前向右下划弧,停于右胯旁;同时,左脚踩实,身体重心前移成左弓步。
眼视左手(图 12)。
右虚步抱掌
重心后坐,左脚尖里扣,身体右转;同时,左手内旋,经上向右划弧,停于左胸前,手心朝下;同时,右手外旋,由右下向左划弧,停于丹田前,手心朝上,与左手成垂直抱球状;同时,重心移至左腿,屈膝下蹲,右脚收至左脚内侧,前脚掌点地,成右丁虚步。
眼看左手(图13)。
右弓步棚
右脚向右前方迈出(西北),身右旋,右手由腹前向右前上方棚出,虎口朝上,手背朝前,高于胸平;左手向下划弧,停于左胯旁。
同时,右脚踩实,身体重心前移,成右弓步。
眼视右手(图14)。
要点:身体要以腰椎为轴旋转,带动两肩,以肩牵臂,以臂催手随之转动;松腰松胯,力求舒展、轻灵、自然。
做好左、右弓步,使其前脚弓,后脚蹬,剪脚之膝盖的垂线不要超出脚尖;蹬脚直而不僵,膝部微屈。
前后两脚不要站在一条直线上,应在身体中心线的两侧,相距一脚掌宽为宜,以利桩步稳固。
弓步两脚虚实要分明,弓脚为实,承受七分体重;蹬脚为虚,承受三分体重。
实脚求稳,虚脚宜活,以利轻灵移步。
四、圣人拱手
双捋手
上动不停,右手在右前上方内旋翻掌,手心向下,左手外旋,由左下向右前上方弧线迎上;身体重心移至左腿上,微向左旋;同时,两手随体左旋向左
下方捋回腹前。
目艮视左手(图15)。
右弓步挤
左手自左下,经左向上划弧,上提至左胸前;右手(手心向左)与左手心相贴,右手在前,左手在后,向右方挤出;同时,微向右旋,重心前移,成右弓步。
眼视双掌(图16)。
弓步按掌
右手内旋,左手外旋,至两手平行,手心朝下时,两手不停,以肘为圆心,分别向左右两侧外旋划弧;至两手平肩时,即内旋翻掌,从两肩前穿出,向前方推掌,手指朝上,手心向前,高度平胸;同时,身体重心前移,成右弓步。
眼视两掌前方(图17、18)。
要点:弓步动作与上节要点相同,整个“圣人拱手”动作宜用意不用力,沉肩垂肘,以肘护肋,加强肩、肘、手、臂的锻炼,挤掌、推掌时,前腿弓,后腿蹬,劲起于脚,由脚及腿,通过腰,脊背至臂,直达手指,一气可成。
呼吸自然,深长。
两掌前推,手指意触对方时,即坐腕搨掌,含胸拔背。
五、白鹅展翅
转身平抹
上动不停,重心后移,右脚尖里扣,左脚尖外撇,身体左转135度(正南);同时,两手腕展平,手心朝下,随身体左转,平抹至正南方,停于胸前。
眼随手转(图19)。
独立提手
身体重心回到右腿上,徐徐下蹲,两手分别经左右两侧而下,经腹前向中,上划大弧,右手曲肘于正前方,手指朝上,手心向左,高与眼平;左手停
FUSHANQUANFA
于右肘内侧,两手微呈合劲;同时,身体重心全落在左腿上,左腿独立,右腿屈膝提至腹前,脚面伸直,脚尖朝下。
眼视右手(图20、21)。
屈膝下插
左腿屈膝下蹲,身体重心下坐;右脚向前下方踩出,脚跟着地,脚尖翘起;左手在右脚踩出的同时,经胸前而下,沿右脚内侧向前下方探出,虎口朝向右腿内侧;同时,右掌内旋微向上架起;身微左旋,眼视前下方(图22、 23)。
要点:上身要正直,不可前俯后仰。
六、指头盖面
接上动,身体重心前移成右弓步;同时,左手由下、经前、向上划弧探掌,随后,再向下划弧收于左胯旁;同时,右手下沉,在左手回收时,经胸前向上方推击掌,掌心朝前,手指向上;身微左旋。
眼视右掌前方(图24)。
要点:调整重心时,要注意手、腰动作和腿的动作协调。
右手向
前击掌时,要求坐腕、展掌。
弓步和击掌动作要同时完成,随左手弧收,气沉丹田。
七、勾挂十字掌
马步上下抱掌
左手外旋自左下,经左、向前上划弧,内旋收于胸前,手心朝下,手指向右。
右手外旋,经右向下划弧,再向上停于腹前,手心向上,与左手形成垂直抱球状。
同时,重心前移于右脚上,左脚经右脚内侧走弧向左落步,踩实;身体下蹲成马步(图25)。
右转身掌
身体右旋,两手呈抱球状随身体转至右侧,左手在上手心朝下,高与鼻平;右手在下,手心朝上置于胯旁。
眼看右后方(图26)。
马步上下抱掌
上动不停,接着身体左旋,左手外旋向左、向下至左胸前,掌心向上,右手向上至右肩前,暂停于胸前,手心朝下,与左手成抱球状(图27)。
左转身掌
身体继续左旋,两手抱球随体向左后旋转(图28)。
左虚步十字手
接着,身体微向右旋,左手由后往左,向前上方外旋至胸前;右手微下沉,从左手前臂下面穿出,与左手交叉成十字手,架于胸前上方;同时,左脚内收,脚跟微起,身体重心移于右腿上,形成左虚步,眼视双掌前方(图29)。
要点:身体左右旋转时,均以腰椎为轴,眼神随体旋转左顾右盼。
头、颈保持中正。
两胯撑开,圆裆,保持下盘稳定。
抱球时,要坚持沉肩垂肘。
八、搂打腾风
左弓步打掌
动作:右手先外旋,经右向右肩上方划弧,再以手指领动,从右肩前插出,向前方击掌,掌心朝前,手指向上,高与肩平;同时,左手经胸前向左下划弧,停于左胯前,手心朝下,手指向前;同时,左脚向左前方出步,踩实,重心前移成左弓步。
眼视右手(图30、31)。
左虚步合手
右脚跟进半步,重心移于右腿,屈膝微蹲;左脚接着前移半步,脚跟着地,翘脚尖;同时,左手自左下,经右往前上外旋划弧,屈肘停于正前方,手心朝右,手指向上,高与肩平;右手自前,经右向中划弧,收于左肘内侧,两手成合劲。
眼视左手前方(图32)。
右弓步击掌
左脚尖外撇,踩实,身体微左旋,右脚经左脚内侧走弧上步,踩实,重心前移成右弓步;同时左手内旋,顺势向前下划弧,收于左胯前;右手先外旋,向前穿插,再内旋向前方击掌,眼视右掌(图33)。
右虚步合手
左脚跟进半步,身体重心移至左腿上,屈膝微蹲,右脚前移半步,脚跟着地,脚尖翘起;同时,左手自左下沿中路而上,与右手同高时,两手分别经左右而下,右手再经中而向上划弧,曲肘停于正前方,高与肩平,左手收于右肘内侧,两手意成合劲。
眼视右手(图34)。
要点:本式重心转移较多,必须注意虚实分明。
手向前推出击掌时,虚脚前蹬,送胯,转腰,使脚、胯、腰、肩、手的动作协调一致。
第二段
九、石朗反撞
歇步按掌
动作:右脚尖外撇,踩实,重心坐中,身体右转,左脚跟随之稍起,两腿屈膝下蹲成半歇步;同时,两手内旋,经中向下按至腹前,手指相对,掌心朝。
左弓步打掌
接上式:两手向左右两侧拉开,左手经左而上,经中而下划圆弧至腹前; 同时,右手经右而上,划弧至右肩外侧。
接着,左脚向左前出步,身向左转; 右手以指领动,经右肩前插出,坐腕击掌,高于胸平;左手经右膝上方划弧,收于左胯前,掌心朝下;同时身体重心前移成左弓步。
目艮视右手(图36)。
右弓步挤拳
重心后移,左脚尖外撇,身体微左旋,右掌变拳,自前而下,经左胸前向
上,向右前方外旋挤出,拳心朝里,高与胸平;左手同时自左下上提,护于右拳腕内侧,一起向前方挤出;同时,右脚经左脚内侧向前上步,身体重心前移成右弓步,身微右旋。
眼视右拳(图37)。
双捋手
重心移至左腿上,身微左旋;同时右拳内旋变掌,与左手一起捋至腹前 (图 38)。
左弓步冲拳
身微右旋,身体重心移至右腿,左脚经右腿内侧向左前方上步。
重心前移成左弓步,右掌变拳收经腰间,向前方击出,拳面朝前,拳眼向上,高于胸平;左手经左向前划弧,左掌在右拳击出时,收至右前臂内侧。
眼视右拳(图39)。
十、推门闭扇
后坐十字掌
左手沿右前臂下方外旋穿出,掌心朝上,右拳变掌两手交叉收至胸前;同时,身体重心后坐于右脚上。
眼视双掌前方(图40正、反)。
弓步双推掌
两掌在胸前由上,经里往下内旋划小圈,至手心向下即向前方推出,坐腕击掌,手指向上,高与胸平;同时,身体重心前移成左弓步。
眼视双掌(图 41)。
要点:推掌时以指领劲,再坐腕、击掌。
十—、黄龙转身
转身十字掌
右脚尖外撇,左脚尖里扣,身体重心移至右腿上,身体随之右转;同时两掌成十字手随体右转。
眼平视前方(图42)。
转身分掌
左脚经右脚内侧走弧向左方落步,踩实;同时,两手自中内旋向上至额前,手指相对,掌心朝前,身体重心居中。
眼视正前方(图43)。
马步按掌
两手继续拉开,分别经左右两侧而下,向胸前划大弧,形成水平抱球状,随即两掌内旋,下按,手指相对,掌心朝下。
同时,身体徐徐下蹲成马步。
眼视正前方(图44)。
要点:两手经左右划弧时,要力求舒展、轻柔,身体上下起落要自然。
十二、箭矢鹃鹏
弓步插掌
左脚尖里扣,身体重心移至左脚,右脚经左脚内侧走弧,向右前方迈出,身体随之右转;同时,两手向左右拉开,分别在左右腰侧由外,经后向里划小圆后,右手成侧立掌,向右前方插出,手指朝前,大拇指一侧向上,高与肩平,左手停于胸前,手心朝里;同时身体重心前移成右弓步。
眼视正前方(图45、46)。
十三、推窗望月
歇步推掌
上动不停,重心移至左脚,身体左转,右脚尖里扣;同时右手随身体重心转移,自右经上向左划弧,停于左胸前,手指向左,手心朝里,左手内旋,随腰左扭经右前臂上方向左穿掌,手指朝前,大拇指一侧在上,高与肩平;同时,起左脚经右脚前,向右方横脚落地,形成交叉步,屈膝微弓。
头向左转,眼视左手前方(图47)。
马步右插掌
身体重心落在左腿上,右脚经左脚内侧走弧,落于左脚外侧前方,接着左脚跟里扣,身体左转180度;同时,右手成侧立掌向右侧插出,左手屈肘收于胸前,手心朝里;同时左脚向左移半步,重心左移。
眼视右掌(图48)。
弓步右推掌
接上式:身体重心继续左移成左弓步,身微左旋,两手臂至身体中心线附近,左手随即内旋上架于左前上方,右手顺势向左划弧,从左臂向左前击掌,掌心朝左前方,手指向上。
眼视左前方(图49)。
弓步左推掌
身体重心右移,同时,右手由左向右上方内旋划弧,架掌;左手下沉腰间,即向右前方击掌,掌心朝右前方,手指向上,身微右旋。
眼视右前方(图 50)。
要点:这两节共有“三弓三箭”,穿插掌为箭,注意肘微屈下沉,置胸前的掌成拉弓状,屈肘相托,略带棚意,其腋下要空,能容一拳。
如腋下夹紧,则棚劲不生,属太极拳之忌。
十四、白鹅单展翅
虚步亮掌
上动不停,身体微右旋,右手下沉至胸前外侧,随身体微左旋,向右前上方穿掌,掌心朝前下,手指向前上方,高与眼平;左手向右下划弧,停于左胯外侧前方;同时,身体重心移至右腿,屈膝下蹲;左脚经右脚内侧前移半步,前掌着地,膝微里扣,成左虚步。
眼视右掌前方(图51、52、53)。
要点:两手距离不要拉得太开,以便蓄劲。
太开,则形散,劲易断。
穿掌时,注意含胸拔背,气沉丹田。
第三段
十五、提膝十字掌
提膝穿掌:身微右旋,右手内旋,自前经右而下划弧,经右腰侧向前上方穿掌,手心朝里,手指向上,高与眉齐;左手自左下,经左而上,向右划弧,在右手前穿掌时,收于右肘下,手心朝下,手指向右;同时,左脚前迈半步,踩实,身体重心前移,左腿独立;右腿屈膝提至腹前,脚面伸直,脚尖朝下。
眼视右掌(图54)。
要点:提气收腹,虚领顶颈,尾闾中正,含胸拔背。
十六、丁盖炮
弓步击拳
上动不停,右脚经前方落步、踩实;右掌内旋变拳,顺势向前击出,拳心朝下,高与肩平;左手变拳,置于右肘内侧下方,拳心向下;同时,身体重心前移成右弓步。
眼视右拳(图55)。
虚步击拳
重心后坐,身体左旋,带动右拳自前而下,经左胸前,向前内旋击出,拳心朝下,拳面向前,高度达胸;左拳外旋至左腰侧,在右拳回收的同时,向前内旋击出,拳心朝下,拳面向前,高与肩平;右拳随即收至胸前;同时,身微右旋,上左脚落于右脚前,前脚掌着地,形成左虚步。
眼先视右拳,后视左拳 (图 56、57)。
右独立上击拳
左拳外旋下沉,经左胸前上冲,拳面朝上,拳心向里,高与眼平;右拳内旋而上,向前绕过左拳上方,收于左肘下,拳眼向上,左腿屈膝上提,脚面伸直,脚尖向下成右独立式。
眼视左拳(图58)。
要点:“虚步击拳”中,旋体、上步、击拳要默契配合,一气呵成,独立之腿要做到直而不僵,膝宜微屈;屈膝上提之腿,要尽量提高,向腹部靠近,争取肘、拳、膝相连。
收腹部,收尾闾,空腋下,沉肩垂肘,气沉丹田。
十七、猴王坐殿
左倒插步势
左脚在右脚内侧落步,脚尖外摆,踩实,右腿屈膝微蹲,右脚跟提起,两腿微蹲成歇步式;同时,两拳变掌,左掌内旋屈臂向左前推出,掌心朝外;右手下落于腹前,手心朝上,眼视右掌(图59)。
马步架推势
身体向左转约90度,左脚踩实,两腿屈蹲成半马步式;同时,右掌随体转,内旋翻掌,掌心朝上,屈臂架于右上方;左手内旋向左侧击掌,掌心朝下。
眼视左掌(图60)。
左推掌势
重心微向右移,右手内旋上架于额前,手心朝外;左手向右前方推掌,掌心朝前。
目艮视左掌(图61)。
右推掌势
步不动,重心略向左移,身体微左旋;同时,右手下沉胸前,向前推出,掌心朝前,掌指向上;左手随势屈臂停于左额上方,眼看右掌(图62)。
虚步分掌
两手分别在左右胸侧,由外经后向里划小圆后,右手往前插出,手指朝前,手心向上;左手向后芽出,手指朝后,手心向上,左手稍
高于右手。
眼视右掌(图63)。
左独立势
左腿独立,右脚屈膝提起向左腿后走弧,略停于左膝后;同时,左手自左后经上向前内旋划停于胸前,掌心朝下;右手自右前而下、向左划弧,停于胸前,掌心朝上,眼视右手(图64)。
马步架打掌
右脚绕左脚内侧,在左脚后落地,踩实;身体向右后转,两腿屈蹲成马步式;同时,右手随体右转内旋后腕经右上,在身体重心后坐形成马步时,向右侧前下击掌,掌心朝前下方,手指向前;左手随即屈肘上架于左上方,手心朝上。
眼视右前下方(图65)。
右击掌
两脚不动,身微左旋;同时,左手内旋上架于额前,右手经腹前向左前方击掌,掌心朝前;同时,身体重心移到左腿,似左弓步。
眼视右掌(图66)。
左击掌
身体重心略向右移,身微右旋;同时,右臂内旋屈肘上架,停于右额上方,左手下落经胸前向右前推击。
眼看左手(图67)。
左虚步分掌
重心略向左移,随即移至右腿,屈膝微蹲,左脚收回半步,前掌着地,成左虚步;身体随即左旋,同时,两手下沉胸腹前,先手心朝下,然后两手同时外旋,使手心翻转向上,左手往前下插出,手指朝前,手心向上;右手向右后方伸展,手心向上,手指朝后,右手稍高于左手。
眼视左掌前方(图 68)。
右独立势
右腿独立,左腿屈膝提起,向右走弧,稍停于右膝后;同时,右手自右后向前内旋划弧,停于胸前,手心朝上,左手自左前向右划弧,停于腹前。
眼转视右掌(图69)。
马步架推势
左脚绕右脚后侧,在右脚跟后方落地,踩实;身体向左转约90度,两腿屈蹲成半马步式;同时,右掌随体转,内旋翻掌,掌心朝上,屈臂架于右上方;左手内旋向左侧击掌,掌心朝下。
眼视左掌(图70)。
左推掌势
重心微向右移,右手内旋上架于额前,手心朝外;左手向右前方推掌,掌心朝前。
目艮视左掌(图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