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父母,你的“容错率”是多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做父母,你的“容错率”是多少
作者:C妈
来源:《恋爱婚姻家庭(下半月)》2024年第07期
前段时间露营时,看到隔壁家的孩子一上午几乎都在被限制,因为是在河边,父母的关切声就没停过:不要靠近水边,不要上树,不要上坡,不要走太远……
我们不讨论这样做是否正确,我只想通过这件事跟大家聊一个词,叫“容错率”。
什么是“容错率”?容错率就是父母对孩子失败或犯错结果的承受度。
简单来说,就是孩子的某个行为,如果失敗,你能够容忍的底线。
就拿我家孩子爬树这个行为来说,如果失败,有什么不好的结果呢?
轻度的结果:在较低的位置滑进河边,弄湿裤子。
中度的结果:在中间的位置掉进河里,那个位置河水到孩子小腿深,孩子会吓一大跳且浑身湿透,但没生命危险。
最坏的结果:爬到高处,掉进河里,深度大约1米,如果孩子不会游泳、无人搭救,可能有生命危险。
隔壁妈妈的容错率,属于轻度都不能或不愿承受。
我和孩子爸爸,能够承受到中度。
因为孩子会游泳,也不怕水,掉下去也没啥大事,而且我跟孩子爸爸也都会游泳,这种程度拉她一把没问题。
但超过安全高度,就会阻止。
对于水性极好的家长来说,可能不但不阻止,反而会鼓励孩子尝试,单从这件事出发,带出来的孩子,必然是胆大、独立的。
当然了,这是个极端的、涉及安全的例子。
我想说的道理,你大抵是可以明白的。
一个孩子,他未来有怎样的命运,除了跟他自身的个性、性情有关,父母对其最大的影响,便是这容错率的高低。
最近我常带孩子到公园玩,公园有一个很长的滑梯,孩子们几乎都聚集在那。
如果你仔细观察,就会发现那些谨慎、听话的小孩,他们的家长往往都很负责。
那些家长会寸步不离地守着孩子,不停给喝水、扇风、吃水果,不时叮嘱孩子排队,稍微碰到别的小朋友,立马拉着孩子跟人家道歉。
而有的孩子则上蹿下跳、满头大汗,汗珠淌过的小脸一条条黑印。
他们的家长,几乎找不到,基本对孩子处于放任不管的状态。
看似这类父母不那么靠谱,但其实,这正是家长对孩子容错率高的表现。
容错率越高,对孩子整体人生的影响就越低,孩子可以在更大限度里去探索,做自己想做的任何事情,他就更容易成为自己想成为、能成为的人;容错率越低,就越不能接受孩子失败,所以就更下意识地影响孩子的行为,孩子感受到的就是处处被限制、被干预,能力得不到最大限度发挥,天性也遭到压制。
更深远的影响是孩子离开父母之后,这种认知模式会一直延续。
父母容错率高,孩子会慢慢学会计算:这件事的结果有多糟?成本有多高?风险有多大?整体衡量下来,是否值得尝试?反之,父母容错率低,孩子今后做事便不太会理智地去分析,而且容易畏首畏尾。
那么,怎么提高我们的容错率呢?
1.父母的自我察觉。
和孩子相处时,如果你不是感到轻松愉快,而是焦虑心烦,看着孩子的一举一动都不顺眼,老想说他,那这就是一个比较危险的信号。
你就要提醒自己,是不是容错率太低,管得太多了。
2.对孩子行为的判断。
我们在拒绝、阻止、批评前,先想想孩子这个行为,最坏的结果是什么?我是否能接受?生活中那些并不涉及危险的行为,其实大多是可接受的。
所以无意识拒绝之前,先有意识地分析一下。
我们需要跳出眼前的问题,从孩子的长远发展看,哪些东西更重要。
阻拦省下的可能是一点麻烦,但耽误的却是孩子性格和行为的培养。
3.学会正确沟通。
为什么我们习惯性拒绝和阻止孩子呢?因为我们习惯用成年人相对高阶的思维来看待孩子的问题。
我们只是很单纯地觉得这个行为是错的,那就提前帮孩子避免了。
但对孩子来说,这就是一种无意识的贬低。
推荐一种思维转化方式——你可以把孩子想象成领导。
跟领导交流,他不懂,你不可能说:“你怎么连这个都不懂?”跟领导出行,他磨蹭,你不可能说:“你能不能快点!”你只会说:“从专业的角度看呢,事情是这个样子的。
”“咱们得稍微加个速,不然等会赶车会太紧张。
”既尊重领导,又客观表述实际情况。
希望我们都能给孩子一种底气——我是被爱的,更是自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