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规避的案例(3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篇
一、背景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国际贸易日益频繁。

然而,一些企业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不惜采取各种手段规避法律法规,偷逃关税。

本文以某公司偷逃关税事件为例,分析法律规避的行为及其后果。

二、案例概述
某公司(以下简称A公司)成立于2000年,主要从事进出口贸易业务。

2010年,
我国海关在检查过程中发现,A公司在进出口过程中存在偷逃关税的行为。

经调查,A公司通过以下手段规避法律:
1.虚报价格:A公司在进口货物时,故意虚报货物价格,以降低应缴关税。

2.虚假申报:A公司在进出口货物时,故意隐瞒部分货物,以达到偷逃关税的目的。

3.违规运输:A公司利用走私车辆运输货物,逃避海关监管。

4.违规申报:A公司在申报进出口货物时,故意遗漏部分货物信息,以达到偷逃关
税的目的。

三、案例分析
1.法律规避行为
(1)虚报价格: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法》第三十五条规定,进出口货物的
价格应当按照实际成交价格计算。

A公司虚报价格,属于违反海关法规定的行为。

(2)虚假申报: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法》第三十六条规定,进出口货物应
当如实申报。

A公司隐瞒部分货物,属于违反海关法规定的行为。

(3)违规运输: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法》第四十三条规定,进出口货物应
当依法运输。

A公司利用走私车辆运输货物,属于违反海关法规定的行为。

(4)违规申报: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法》第四十四条规定,进出口货物申
报应当真实、准确、完整。

A公司遗漏部分货物信息,属于违反海关法规定的行为。

2.法律后果
(1)行政处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法》第六十六条规定,海关可以对违
法行为的当事人给予警告、罚款等行政处罚。

A公司因偷逃关税,被海关处以罚款
人民币100万元。

(2)刑事责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五十三条规定,走私普通货物、物品,偷逃应缴税额较大的,构成走私罪。

A公司偷逃关税金额巨大,涉嫌走
私罪,被追究刑事责任。

(3)企业信誉受损:A公司偷逃关税行为被曝光后,其企业信誉受到严重影响,
客户纷纷流失,市场竞争力下降。

四、启示
1.企业应树立法治观念,严格遵守法律法规,依法经营。

2.海关等部门应加强对进出口企业的监管,严厉打击偷逃关税等违法行为。

3.加强国际合作,共同打击走私犯罪活动。

总之,法律规避行为不仅损害了国家利益,也损害了企业自身利益。

企业应树立法治观念,依法经营,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第2篇
一、案例背景
某市某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开发公司”)在取得某地块土地使用权后,因资金链断裂,无力支付土地出让金。

为了逃避法律责任,开发公司采取了一系列法律规避手段,企图逃避缴纳土地出让金。

二、案例经过
1. 伪造合同
开发公司伪造了一份与某国有企业(以下简称“国有企业”)的虚假合同,约定国有企业将某地块使用权转让给开发公司。

开发公司利用伪造的合同,向相关部门申请办理土地使用权过户手续。

2. 伪造审批文件
开发公司伪造了某政府部门关于批准该地块土地使用权过户的文件,以此证明土地使用权过户手续合法。

3. 暗箱操作
开发公司利用与政府部门工作人员的私人关系,暗箱操作,使土地使用权过户手续得以顺利办理。

4. 逃避缴纳土地出让金
在办理土地使用权过户手续后,开发公司以各种理由拒绝缴纳土地出让金,企图逃避法律责任。

三、案例分析
1. 法律规避的表现
本案中,开发公司通过伪造合同、伪造审批文件、暗箱操作等手段,逃避缴纳土地出让金,其行为已构成法律规避。

2. 法律规避的法律后果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五十二条的规定,当事人采用欺诈、胁迫等手段订立的合同,损害国家利益的,合同无效。

本案中,开发公司通过伪造合同、伪造审批文件等手段,逃避缴纳土地出让金,损害了国家利益,因此,其行为应被认定为无效。

3. 法律规避的防范措施
(1)加强法律法规的宣传和普及,提高公民的法律意识。

(2)政府部门要严格审查土地出让金缴纳情况,防止企业通过法律规避手段逃避缴纳土地出让金。

(3)加强对房地产开发企业的监管,严厉打击违法行为。

四、案例启示
1. 法律规避是违法行为,企业应严格遵守法律法规,诚信经营。

2. 政府部门要加强对企业的监管,严厉打击违法行为,维护市场秩序。

3. 公民要增强法律意识,积极举报违法行为,共同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五、结论
本案中,开发公司通过法律规避手段逃避缴纳土地出让金,最终被认定为无效。

这警示企业应诚信经营,遵守法律法规,政府部门要加强对企业的监管,维护市场秩序。

同时,公民要增强法律意识,共同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第3篇
一、案例背景
近年来,随着我国房地产市场的蓬勃发展,房地产纠纷也日益增多。

在此背景下,法律规避现象也随之而来。

本文将以某房地产公司虚假诉讼的案例,探讨法律规避的常见手段及其危害。

二、案例经过
1. 案情简介
某房地产公司(以下简称“甲公司”)与乙公司签订了一份土地转让合同,约定甲公司将一块土地转让给乙公司,转让价格为5000万元。

合同签订后,甲公司未按
约定支付土地转让款。

乙公司多次催促,甲公司以各种理由推脱。

乙公司无奈,将甲公司诉至法院。

2. 虚假诉讼的发现
在审理过程中,乙公司发现甲公司存在虚假诉讼的行为。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甲公司在诉讼过程中,提交了一份虚假的股权转让协议,称该协议是甲公司
为支付土地转让款而签订的。

但实际上,该协议是在诉讼过程中伪造的。

(2)甲公司在诉讼过程中,提交了一份虚假的银行流水,称其已向乙公司支付了
部分土地转让款。

但实际上,该银行流水是伪造的。

(3)甲公司在诉讼过程中,指使他人冒充乙公司的法定代表人出庭作证,称乙公
司同意以分期付款的方式支付土地转让款。

但实际上,该证人并非乙公司的法定代表人,且其陈述内容与事实不符。

3. 法院判决
法院经审理,认定甲公司存在虚假诉讼行为,判决甲公司承担败诉责任,并赔偿乙公司经济损失。

三、案例分析
1. 法律规避手段
本案中,甲公司通过以下手段进行法律规避:
(1)伪造证据:甲公司伪造股权转让协议和银行流水,以证明其已履行付款义务。

(2)指使他人冒充法定代表人:甲公司指使他人冒充乙公司法定代表人出庭作证,误导法院。

2. 法律规避的危害
(1)损害当事人合法权益:甲公司通过虚假诉讼,企图逃避法律责任,损害了乙
公司的合法权益。

(2)浪费司法资源:甲公司的虚假诉讼行为,浪费了法院的审判资源,降低了司
法效率。

(3)破坏社会诚信体系:甲公司的行为破坏了社会诚信体系,对其他市场主体产
生不良影响。

四、启示与建议
1. 提高法律意识
市场主体应提高法律意识,遵守法律法规,自觉抵制法律规避行为。

2. 加强证据审查
法院在审理案件时,应加强对证据的审查,防止虚假诉讼的发生。

3. 完善法律制度
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大对法律规避行为的处罚力度,提高违法成本。

4. 加强法律宣传
加强对市场主体的法律宣传,提高其法律素养,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

总之,法律规避行为对当事人、司法资源和社会诚信体系都造成了严重危害。

本案为我们敲响了警钟,提醒我们在法治社会中,必须依法行事,共同维护公平正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