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总复习政治检测题 理解质量互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理解质量互变
一、选择题
1.下列说法与漫画《都是从“一”开始》蕴含的道理一致的是()
①大河有水小河满,小河都是从“一”开始,小河无水大河干②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③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④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
解析:选D漫画强调事务的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的,量变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引起质变。
①体现了整体和部分的关系,与题意不符,错误;②强调发挥主观能动性,顽强拼搏、艰苦奋斗的意义,与题意不符,错误;③④体现了量变与质变的关系,与漫画蕴含的道理一致,正确。
2.水的三态变化从物理过程来说是发生了质变,从化学过程来说却是没有发生质变。
这说明()
①质变是由人们的主观意志决定的②质是多方面的③质是多变的④量变与质变的区别是相对的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解析:选C主观意志不能决定质变,①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错误。
材料说明质是多方面的,量变与质变的区别是相对的,②④符合题意。
每个事物都有自身的质的规定性,这种质是固定不变的,③错误。
3.《韩非子·喻老》:“千丈之堤,以蝼蚁之穴溃;百尺之室,以突隙之烟焚。
”这里的“堤溃”“室焚”()
①是事物质的变化②体现并保存量变的成果③反映事物量的规定性④是事物发展过程的终结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解析:选A“堤溃”“室焚”强调的是质变的结果,质变体现并保存量变的成果,①②正确。
“堤溃”“室焚”体现的是质变,质变不是事物发展过程的终结,量变引起质变,然后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③不符合题意,④错误。
4.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思维状况既有上一年龄阶段的儿童思维的“影子”,又向下一年龄阶段儿童的思维特点趋近。
例如:学前儿童的思维继承着婴儿动作思维的特点,但形象思维也开始发展起来。
这表明()
①事物的发展是连续性与间断性的统一②事物发展是一个突变的过程③事物的量变最终必然引起质变④事物的发展存在前后相继的联系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
解析:选B题干强调不同年龄段的儿童具有不同的思维特点,但不同年龄段的儿童的思维之间存在纵向联系,①④符合题意。
事物发展要经过量的积累,这是一个渐进的过程,②否认量的积累的必要性,错误。
量变达到一定程度才能引起质变,③说法错误。
5.在富有文化味和生活气的二十四节气中,小满是个特殊的存在。
有小暑也有大暑,有小雪也有大雪,有小寒也有大寒,唯独小满,没有大满与之对应,这是因为中国人认为过满招损,过满则溢,小满不多不少,一切刚刚好。
这启示我们做事情要()
①注意分寸,把握适度原则②积极创造条件,维持事物稳定③坚持折中思维,适应事物的存在状态④注意质变的节点,防止不利的质变发生
A.①③B.②③C.①④D.②④
解析:选C“过满招损,过满则溢”说明量要适当,必须适度,控制好质变的节点,防止事物向不利方向转化,故①④符合题意。
当需要保持事物特定的质时,需要创造条件,保持事物稳定;当需要改变所不需要的事物特定的质时,就要积极创造条件,促成事物的质变,故②说法错误。
折中思维是一种无原则的思维方式,③不选。
6.鲁迅在评《三国演义》时说:“至于写人,亦颇有失,以致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
”这一论述启示我们()
A.要区分事物的两重性
B.要把握事物的度
C.对事物既要肯定,又要否定
D.要把事物看作一个整体
解析:选B鲁迅这句话是说,三国演义中对人物的描写,也有不足之处,以至于想要表现刘备忠厚仁慈却让人感觉虚伪,想要描写诸葛亮足智多谋却让人感觉近似妖怪,这启示我们要坚持适度原则,B正确;A、C、D与题意无关。
7.如右图表示的是压力与绩效的倒U关系。
当人们面临的
压力过小时,会觉得工作乏味,集中注意力到工作上的动机很
小,工作绩效很低;随着工作压力的逐渐增大,人们受到激发,
绩效会得到提高;在压力达到最佳点之前,工作压力越大,绩
效越高;而当工作压力超过最佳点后,随着压力增加,人们会面临过压、急躁、焦虑、崩溃的状态,压力越大,绩效越低。
这表明()
①压力对工作绩效的影响是一个量变引起质变的过程②进行压力管理,提高工作绩效需要坚持适度原则③面对工作压力,要注重量的积累并抓住时机促成质变④通过压力管理,可以创造适合自己的压力与绩效规律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解析:选A由压力与绩效的关系可知人们要控制量变防止发生不利的质变,③不符合题目要求。
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不能被创造,④表述错误。
从压力对绩效的影响看,随着压力的量的变化对工作绩效产生了不同性质的影响,①表述正确。
题干表明保持适度的压力可以实现高效工作,进行压力管理,提高工作绩效需要坚持适度原则,②符合题意。
8.中医强调“度”,做事不偏不倚不为病。
《黄帝内经》云,“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并称为“五劳所伤”。
这体现的哲理是()
①事物的统一、相持、平衡被打破就会发生质变②要为事物的质变积极创造条件③发展是一种渐进的、不显著的变化④要把握适度的原则,避免过犹不及A.①②B.①④C.②③D.②④
解析:选B材料体现了事物的统一、相持、平衡被打破就会发生质变。
因此要把握适度的原则,避免过犹不及,适得其反,①④符合题意。
②与题意不符。
量变是一种渐进的、不显著的变化,③错误。
二、非选择题
9.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了我国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体目标,总体目标内容是:到我们党成立一百年时,在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上取得明显成效;到2035年,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基本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巩固,优越性充分展现。
请运用“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的相关知识分析该目标的合理性。
解析:本题属于分析说明类主观题,解答时,考生应首先调动教材相关知识,然后结合材料,提取有效信息,坚持理论与材料相结合。
具体可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前提、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不失时机促成事物的飞跃的角度分析回答即可。
答案:①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体目标的实现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②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前提。
我们要重视量的积累,每个阶段目标的达成是一个量的积累,体现了量变的过程。
③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每一阶段目标的完成都体现了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进步,是一个质变,也是新的量变的开始。
④度是事物保持其质的稳定性的量的限度,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水平跃升,要求我们聚力推进全面改革,积极突破度的界限,实现持续发展。
⑤我们要不失时机地促成事物的飞跃,在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上取得明显成效的基础上,分两步走,全面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