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与子读书笔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父与子读书笔记
父与子读书笔记1
这个暑假,我读了《父与子》这本漫画书,虽然这本书没有文字,只有彩色的图片,但是这本书还是让我看了许多遍,非常受我的欢迎。
说真的,第一次看到这本书时,刚翻了几页,心里就想:这本书就单单一些图片,没什么好看的。
可妈妈说这是这本书是好书,应要出38元钱买,没办法“母命难违”。
回到家,我开始看起了这本书。
书中的这位父亲长着大胡子,光秃秃的脑袋瓜儿,下面长着一个与头不相称的身子,身上穿着一件黑马甲和一条的白裤子。
一双圆圆的眼睛里,张着两只比芝麻还要小的眼珠。
只要看一眼这位长相滑稽的父亲。
我突然醒悟到,我之前的感觉是错的,这的确是一本好书。
因为这里面的小故事,都是我们身边的事儿,作者用艺术把它给夸张化了!
如《引书如室》这个故事:傍晚,该吃晚饭了,父亲、母亲都坐在了饭桌前,可儿子哪儿去了?于是,母亲便命令父亲去找儿子。
父亲挺着大腹便便的肚皮,去卧室找儿子。
这时候,儿子正趴在地上看有趣的书呢!看到父亲的来临,儿子仿佛接到了“圣旨”,马上便走出了房间。
咦?餐厅怎么又缺了个人?哦,正在书的前面趴着的父亲还沉浸在书中呢。
这时候的父亲像一个老顽童,全然不顾妻子和儿子正在餐桌前饿得“咕咕”叫。
沉浸在书里,看到精彩之处,还在地板上飞快地跺几下脚呢!肥肠满肚的肚子把屁股压得老高,拖着腮帮子的双手,这可真有趣。
在看这本书时,我不时发出咯咯的笑声。
我也可以说出其中大概的内容,这就说明我可以看懂了。
说到这,你们肯定会问,不是说这书没文字,你是怎么知道的呢?是的,正因为这书没文字,才让我看着上的生动形象的画面,发挥自己的想象。
这不仅培养了我们的观察能力,而且还能把他的语言在画中转述给别人
听,真是一举两得。
书中很多故事都能使读者在幽默的同时体会出更深的寓意。
使人明理。
这就是我喜欢这本书的原因。
读书,要读能读懂,有意义的书。
《父与子》这本书,让我的假期有了许多欢乐。
父与子读书笔记2
伟大的漫画大师埃。
奥。
卜劳恩创作的《父与子》,这本深受大家喜爱的连环画用一幅幅小巧精湛的画面无言地流泻出纯真的赤子之情与融融的天伦之乐。
书中的父与子其实就是卜劳恩与他的儿子,而书里描绘的故事也就是卜劳恩父子之间的故事。
幽默搞笑的一个个故事,让我废寝忘食,大笑不止。
看过这本书后,我觉得里面的父亲很爱很爱他的儿子,有一篇叫《寻找出逃的儿子》,儿子用球打破了玻璃,父亲打他,儿子逃走了,父亲在家等,等了几个小时也不见儿子,心急了出去找,没找到,回家时儿子又打破一块玻璃,还被球撞了一下,看见儿子,父亲激动地抱起儿子……,孩子犯错是不可避免的,父亲虽然严厉,但是爱子情深呀!还有一篇《哄儿入睡》,父亲用尽了各种方法,哄他的儿子睡觉,可儿子十分顽皮,不管父亲怎么哄,他就是精神十足,最后,父亲哄得筋疲力尽,倒在儿子的身边睡了,这时候,儿子也搂着父亲的脖子甜甜地睡着了……,真是父子情深啊!
看着看着,我不禁也想起爸爸哄我入睡的情形,我也甜甜地笑了,因为我也有深爱我的父亲,我感觉很幸福呢!
父与子读书笔记3
今天,我读了一篇《地震中的父与子》,我感受到了伟大的父爱。
这个故事讲的是:在洛杉矶发生了一次大地震,有一座学校倒塌,有许多孩子还没有救出来,有一位父亲在无人帮助的情况下,经过三十八小时的挖掘,终于救出了自己的孩子。
读完这个故事后,发觉这个父亲冒生命危险来救自己的孩子,找到孩子后才停下来,我沉思着:是呀!父爱很伟大,很珍贵,但是我有没有珍惜过、理解过呢?在我五、六岁时,我晚餐总是要吵着要吃面条,爸爸再也忍受不下去,就硬拉着我去门外面壁思过,我气得差点跟爸爸打起来,妈妈在一旁劝架后我才罢手!现在想起来,当时我是多么不懂事啊!
达芬奇曾经说过:父爱可以牺牲自己的一切,包括自己的生命;塞万提斯也说过:父爱的德行是儿子最好的遗产。
也有许多名人多是父爱下成名的,如:丹麦童话作家安徒生出生在富恩岛上的奥赛登的小城镇上,那里有不少贵族和地主,那些人看不起安徒生,他的父亲把安徒生简陋的房间布置得像个小小博物馆,还跟他讲《一千零一夜》等故事,父亲还让他大胆的看工作的手艺、老乞丐、坐着马车的贵人等生活。
这些经历,使安徒生成了大作家,这个个人的成功不就是父爱带来的吗?
读完了这篇《地震中的父与子》的故事,我明白了父爱的力量很大,为了儿子可以付出一切,今后我要好好珍惜父亲的`爱。
父与子读书笔记4
《父与子全集》这本漫画书,这本书有趣又生动,作品中一幅幅小巧精致的画里面闪烁着智慧之光,流泻出纯真的赤子之情与融融的天伦之乐,永远地震撼着人们的心灵。
其中的一些连环画更是深深地吸引了我,如《忘加葡萄干的蛋糕》、《输不得的父亲》、《不值得帮助的家伙》、《驯马的对策》、《假面舞会的化妆》、《画的照片》……,这些连环画给我带来了无穷的乐趣,有时我笑得前仰后合,有时笑得眼泪都出来了,还有时一发不可收拾,笑得我话也说不出来……
这是一本以漫画的形式表述父子情感的书,秃头的大胡子得爸爸的和蔼、慈祥、幽默。
留着刺猬头的淘气的儿子的调皮、聪明、可爱。
漫画形象地刻画了一对父子的生活情景,他们时常在一起玩耍,一起搞怪,其乐融融。
看完后,觉得这本书有着不同的“味道”。
在这里我给大家简单的说比较有趣的故事:《忘加葡萄干的蛋糕》,父亲在做一个蛋糕给儿子吃,等大功告成后,却又发现忘加葡萄干了,这该怎么办呢?正当父与子苦苦思索时,儿子抬头看见一把枪,灵机一动,有了一个好主意:他让父亲把葡萄干当成子弹发射到蛋糕里。
看到这里,我感到了秃头的大胡子得爸爸的幽默,和留着刺猬头的淘气的儿子的调皮;《输不得的父亲》。
父亲在与儿子下象棋,下着,下着,父亲输了,可是,他却把儿子一顿打。
仿佛回到了童年,有了一颗“嫉妒心”;《不值得帮助的家伙》让我铭记于心。
有一天,父与子正在街上散步,看到有一个人十分卖力地在拉一辆车,父子俩起了善心,要帮帮这个人,可他们没想到的是,这个人一开始还一起帮着推车,后来,他竟然自己坐在了车上,一边抽烟,一边唱歌。
这可气坏了父与子,父亲给了那人一个巴掌:“真是个不值得帮助的家伙!”这本书中的故事里,我感受到父与子那颗纯真的童心。
快乐是金,快乐使我们健康、使我们幸福,让我们每天都怀着快乐的心情,去迎接早晨的太阳吧!
父与子读书笔记5
听说父与子很好看,我就去买了一本父与子。
我看到了那个书的封面,就感觉里面的内容应该会很搞笑,就翻开来一页一页的开始看。
我大概了解了一下书的作者的简介和主要内容,原来书的作者是埃。
奥。
卜劳恩,里面主要讲了父亲和儿子搞笑的生活故事,里面虽然只有图画没有文字,但是我一下子就可以看出里面的内容,图画画的很简陋,但是有很多浓浓的情谊
和一些搞笑感在里面,我如果读完了一遍,我还会再读一遍,因为这本书实在是太好看了!
读完这本书,我心里有很多很多想要表达,我非常羡慕他们的父子情深,也很喜欢里面的内容,里面儿子和父亲一样,喜欢搞怪,儿子学习成绩不好,不过他很重情义。
父亲呢,他很尊敬她的儿子,也时时刻刻陪伴他,他们互相尊敬,他们也互相玩耍,有时儿子把自己的心事说出来,父亲就是他的顶梁柱,时时刻刻帮儿子解决问题。
也会有一些搞笑,儿子有时候会配合父亲,也有时候不听父亲的话。
父亲呢,他有时候输不起,也有时候不听儿子的话。
他们无论遇到多少困难,都会有方法解决。
父亲这么做就要让儿子受到教训,也希望能让儿子得到幸福、快乐的童年。
读完这本书,我悟出了一些道理:大家要互相尊重,也要要像父与子那样高尚的品质,只要你这些做好了,你的人生也会很精彩。
父与子读书笔记6
前几天,我们学了一篇课文叫《地震中的父与子》,读后,心里很感动。
课文资料是;有一次,美国洛杉矶发生大地震。
一位父亲安顿好了妻子,奔和儿子的学校,那里已经变成一堆废墟。
这位父亲十分悲痛,他突然想起了自我常对儿子说一句话“无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齐。
”他紧定地挖起来,别人阻挡他,他也一向挖,他相信儿子还活着,而别人以为他悲痛过度快要疯了。
他挖呀挖,12小时,24小时,36小时……当他到第35小时,他突然听到了儿子的声音,同时,里面还要十几个孩子。
最终,这对伟大的父与子,紧紧地拥抱在一齐,真是激动人心的场面啊。
这件事情使我明白这样一个道理;互相信任的重要和父爱的伟大。
如果,这对父与子不互相信任那孩子就没有坚持下去的信心,父亲也缺少了营救的动力,后果或许是杯具,孩子们可能会饿死,渴死,闷死……后果不堪设想。
信任是多么重要,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父母之间、亲人之间都是那么需要互相信任。
我在这件事中,感触最深的是那位父亲紧定地挖了12小时、24小时、36
小时、38小时,这使我惊憾不已,这需要多大的力量啊这就是父亲和信任的力量,那力量是多么伟大啊。
父与子读书笔记7
最近,我读了我们五年级的语文书上面的一篇课文,有了很深的感悟。
其中,有一句话使我铭记在心,又使我感到无比的亲切:“父母的爱是朴实而毫无保留的。
母爱如太阳,热烈而温暖,父爱如海洋,深沉而含蓄。
”
这篇课文主要讲述的是美国洛衫矶大地震中,一位父亲冒着生命危险,抱着坚定的信念,不顾劝阻,历尽艰辛,经过38小时的挖掘,终于在废墟中救出儿子和儿子的同学们。
这为父亲38小时不吃不喝,不睡!在加上10个小时就是两天两夜,这是多么惊人的毅力!说他失常,是因为他失去了正常人的举动。
说他不失常,的确不失常,因为伟大的父爱的力量正流溢着他的全身。
他心中只有一个目标:我要救我的儿子,他在等着我!说他失常,但失常的伟大;说他不失常,不失常的惊人!这就是爱,伟大的父爱!
在我的家庭中,我一直以来认为妈妈最关心我和弟弟,认为最伟大的是母爱。
但我读完这篇__后。
又仔细回想,是谁?接接送送我,不管寒风凛冽还是烈日炎
炎;是谁?给我送衣服;又是谁?时时刻刻关心我的学习。
是他,他就是我的爸爸,爸爸为我付出的很多,比天上的星星还多。
我要向全世界的小朋友说:“谁要是母爱是最伟大的,请你们记住,父爱比母爱更伟大。
”
父与子读书笔记8
儿子给我的启发是:儿子虽在废墟里面,他不会灰心,因为儿子在等待着父亲救他,到了最后,父亲听到了儿子的声音,父亲把儿子先救出来,可是儿子很谦虚,让同学先上来,自己最后一个才上来。
《地震中的父与子》这篇__,给了我做人的启示。
过了一段时间在读,也许我又会得到新的体会。
父与子读书笔记9
打小我就特别着迷于《父与子》这本书,这是一部世界著名连环画,里面讲述了许许多多引人入胜的故事。
今天,我就给大家讲一个吧!
故事的题目是《再来一次,太有趣了》。
话说在一个风和日丽的日子里,父与子等人到大海上游玩,正当他们玩得起劲的时候,突然,天上乌云密布,大海上狂风巨浪,眼看游船就要被大海吞没了。
父与子等人都非常惊恐。
这时,救护人员赶来了,救护人员立即发射吊篮,掉在了船的架子上,开始采取施救行动。
第一个被拉上来的是父与子。
父与子都非常高兴,父子俩很庆幸逃过了这危险的一劫,救护人员看着他们也露出了欣慰的笑脸,继续进行抢救。
被拉上来以后,这对父与子还得到了一些充饥的干粮。
父与子悄悄地商量说:“我们等一下划着小船再回到大海上去,让他们再救我们一次。
”就这样父与子又划着小船悄悄地离开了。
救护人员再一次把他们拉上来的时候竟然发现这是两张熟悉的面孔,救护人员百思不得其解,惊讶地说:“怎么还是你们两位呀?”父与子异口同声地说:“再来一次,这太有趣了!”
父与子读书笔记10
屠格涅夫的小说喜欢将人物放在爱情的情境中来展现其性格,巴扎罗夫也“照例”陷入了爱情的困境。
《父与子》毕竟是一部小说,而不是历史书。
如果说在马利因诺,巴扎罗夫出场给人最初印象后,和帕维尔的论战更多地表现了他激进的思想和有力的一面,在尼科利斯科耶,安娜·谢尔盖耶夫娜的庄园,这个虚无主义者更多地展现了他的情感世界。
奥金佐娃是一个寡妇和女地主。
她美丽动人,在年轻时即感受到了世事的沧桑变化,先是家道中落,后是嫁给一个她并不爱的人。
在遇见巴扎罗夫时,她已继承了丈夫的遗产孀居。
她是一位思想独立的女性,却过惯了“在轨道上爬行”的有规律的贵族生活,也受着情感空虚的苦闷。
而巴扎罗夫,这个自称的虚无主义者,在尼科利斯科耶做客时,和奥金佐娃每日的交往中,不自觉地爱上了他。
这是“生活对某些偏执的概念的胜利”。
“爱情的巨大威力、青春的胜利同样也反映在巴扎罗夫身上。
”
在和奥金佐娃的交往中,我们看到了巴扎罗夫追寻幸福的道路。
虚无主义者一向轻视的“浪漫主义”以一种更加迅疾的方式降临到他的身上。
这和他的教义是相违背的,于是,奥金佐娃在他心中唤起的感情,使他痛苦,使他愤怒,他照常奚落那些带有浪漫色彩的情感,可是“只剩下他一个人的时候,他就会生气地承认他自己也有了浪漫的情感了”[3]。
除了巴扎罗夫自身思想上陷入的困局,
社会地位上的差距、人生观的差异也横亘在两人之中。
奥金佐娃认为巴扎罗夫应当一个更好的“前途”,而崇尚虚无主义的巴扎罗夫则拒绝考虑在“未来”发生的事件。
但即使是在重重的矛盾中,他自始自终对结果有清醒认识的情况下,巴扎罗夫仍然做了勇敢的表白。
“那么让我告诉你吧,我像一个傻瓜,像一个疯子那样爱着您……您到底逼我讲出来了。
”对于这段复杂而又单纯的感情,告白意味着失恋,注定要以一方离开的方式来祭奠。
巴扎罗夫久被压抑的情感以一种愤怒、强烈的方式发泄出来,使奥金佐娃既感到怜悯,又感到害怕,最终,她退回到原先的生活,拒绝了巴扎罗夫,安静地归好于一切。
巴扎罗夫觉察到了爱情,正当他正陷入其中时,那通往幸福道路的大门已经被关上,剩下的只有激情褪去之后的枯燥和遗憾。
巴扎罗夫同帕维尔决斗后,他第二次来到尼科利斯科耶,安娜·谢尔盖耶夫娜已然退回到原来的生活轨道,扮演起她擅长的角色了。
巴扎罗夫称自己恢复了理性,又摆回那副虚无主义者的样子与安娜对话,“爱情……只是一种故意装出来的感情罢了。
”
同样是在尼科利斯科耶,阿尔卡季确定了和卡佳的关系。
巴扎罗夫曾经的学生和他分道扬镳,于是,他选择离去,抑或如他自己所言:“飞鱼能够在空中支持一个时候,不过它们不久就得跳回水里去;……我回到我自己原来的环境中去吧。
”
巴扎罗夫回到了他曾经感到无聊的家。
那是一个落后的小村庄。
他离开马利因诺时,给帕维尔留下了伤口;离开尼科利斯科耶时,将或许不可能的得到的幸福自绝了后路,让意欲回到过去的奥金佐娃“安了心”;告别了他曾经的伙伴阿尔卡季,给他下了“如是而已”的断语,却也留下了祝福。
于是他回来了。
故乡依然破败不堪,父母更加苍老,他还是在其中感到无聊和空虚。
或许这故乡的破败正是他已然否认和决心要改变的。
但这时,巴扎罗夫感到无路可走了。
他那可
以破坏一切的虚无主义无法付诸于行动;他以最悲剧的方式将自己的幸福宣布死亡。
起初,他还投入工作,却越来越感到孤独和烦躁。
他之前的行动表明了他说奉行的虚无主义和周围的环境格格不入,没有人理解他,信徒离他而去,幸福也无疾而终,他摒弃了生活中所有可能的道路。
和阿尔卡季决裂时,他提到他们这一类人将来的道路是严峻的,也可能是充满斗争的;然而,他还没有投入到那可能的生活中,他就因为意外急速地死去了。
这样的结局,不知是否是作者有意为之。
“既然他没有必要生,那么让我们看看他如何死。
小说的全部趣旨,就在于巴扎罗夫之死。
”[1]作者对早早宣布了巴扎罗夫的死亡,却投入了全部的同情,显示出一个大作家的人道主义关怀。
“虚无主义”本身蔑视的那些人之常情又显示了它的力量。
巴扎罗夫和父亲瓦西里·伊万诺维奇是本小说中另一种“父与子”的样式。
两位老人的悲痛是“真正的悲剧”,读来令人唏嘘不已;安娜·谢尔盖耶夫娜最后的告别令我们更加同情巴扎罗夫。
巴扎罗夫毕竟是有力量的。
他的临终最大限度地体现了他所坚持的和惦念的。
“为什么我要死呢?因为我是一个巨人!现在这个巨人的使命就是:怎样才死得体面……不管怎么样:我是不会摇尾乞怜的。
”[2]巴扎罗夫是一位真正的悲剧英雄,弥留之际,他断断续续地说道那句:“俄国需要我……明明是不需要我……可谁又是俄国需要的呢?”[3]真可令人潸然。
巴扎罗夫最终以死完成了他的存在价值,或许他在现实生活中无所作为,但他的真诚、他孜孜不倦的探索精神和他年轻而短暂的悲剧生命,令我们同情,也令我们对他肃然起敬。
历来人们对巴扎罗夫形象存在着争论。
有观点认为在小说的前段,作者对巴扎罗夫的否定过于夸大;中段巴扎罗夫的爱情不符合逻辑;而在末尾将巴扎罗夫写成突然死去的结局太令人感到意外。
我认为这些不合理之处要从本部小说的创作背景来解释。
第一,本小说写作的时间跨越了俄国农奴制改革,那正是一个新旧交替的年代,作者自云:“我幻想一个阴郁、粗犷、巨大、从土壤中探出半截身躯、坚强、凶狭、忠诚的人物——他最后注定要灭亡,因为他终究站在未来的门口”[①]。
这段话可以为巴扎罗夫的急速死亡做一个注解。
或许,在那个变幻莫测的年代,作者本身也不知道他未来的走向,当巴扎罗夫否定了一切他在生活中可能遇到的道路,又不知该往何处去时,死亡的结局反而保全了这个艺术形象的完整性。
第二,从作者的自身的创作特点看,屠格涅夫在写本部作品时,自身是一个“父辈”的代表,而他之前以塑造“多余人”的贵族知识分子为多。
时局的激烈变化在他的作品中间反映出来,但在作品中留下了一些他作为“老辈人”的特质这些特质恰恰和“新人”巴扎罗夫的相去甚远,这可以解释为何小说前段对主人公的否定有时显得苛刻。
第三,爱情和女性是屠格涅夫擅长描写的。
安娜·谢尔盖耶夫娜也可以算是“屠格涅夫家的姑娘们”中的一员。
爱情和女性往往体现了人性最本真的一面,令巴扎罗夫陷入其中,就如上文所说的只是体现了“生活对某些偏执的概念的胜利”。
青春的力量也在巴扎罗夫身上得到了体现。
我认为这恰恰是小说的精彩处之一。
并且,当巴扎罗夫的幸福之路被阻断时,作者的同情便倒向了巴扎罗夫这一边,从中可以看出作者的观念在同巴扎罗夫“一同成长”。
[②]正是这种“成长”令小说的趣旨改变了,小说后半段更多地充满了对人物的关爱和同情,我认为这才是《父与子》作为一部经典给人的启迪之处。
正如小说结尾所说的那样,“它不仅对我们诉说着永久的安息……还跟我们讲说永久的和解同无穷的生命呢……”
父与子读书笔记11
这个学期,我们学了《地震中的父与子》这篇课文。
这篇课文感人肺腑,我禁不住热泪盈眶。
这个故事讲的是在美国洛杉矶发生了一场大地震。
一位父亲冲向他儿子的学习,可他儿子的班级已成了一片废墟,这个父亲心中只有一个念头,通过了38个小时坚持不懈的挖掘,终于确定了儿子和另外13位同学的生死。
而在出口开辟后,儿子又让自己的同学先出去,因为他知道不论发生什么,父亲也一定会跟他在一起。
大家一定在疑惑,这个父亲心中到底是一个什么念头使他一直坚持到最后。
告诉大家,是“儿子在等着我”。
为什么呢?因为,这位父亲曾经对儿子说过很多遍:“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那么又是什么念头使儿子和这13位同学坚持到最后,而不是在废墟下自暴自弃呢?答案也是父亲说的那句话。
显然儿子能如此相信父亲,不仅是因为父亲坚守诺言,这个诺言里还饱含着父亲对儿子满满的爱。
大家都说母亲是爱的代表,可读完这篇课文后,我的感受却不同:父爱和母爱一样伟大。
有一次,我爸爸出差半夜才回到家。
第二天早上,我到学校后突然发现语文书没带。
我着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团团转。
我马上冲下楼,给还在睡梦中打呼噜的爸爸打电话。
我在校门口来回走动,时不时看看手表:25分,27分,30分,34分,40分……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了,爸爸还没有出现。
53分了!爸爸疲惫的身影终于出现在我的眼前。
他递过语文书,用手擦了擦布满汗珠的额头,说了一声:“还好,来得及!”说吧,甩了甩大汗漓淋的头发,转身回家。
我心里愧疚极了:明知爸爸赚钱辛苦,刚回家应该好好休息。
却还叫他来送语文书。
这件事反映出了爸爸对我深深的爱。
真是父爱深似海啊!
父爱如火,温暖了我们幼小的心灵;父爱如山,使我们有了依靠;父爱如伞,让我们不被“大风”刮倒;父爱如水,滋润了我们这群茁壮成长的小苗,让我们健康成长。
啊,《地震中的父与子》,你让我知道了“父爱深似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