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下半年中学教师资格考试(高级历史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真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4年下半年中学教师资格考试(高级历史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
真题试卷(题后含答案及解析)
题型有:1. 单项选择题 2. 简答题 3. 材料分析题 4. 教学设计题
单项选择题
1.明太祖朱元璋称:“我朝罢丞相,设五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门,分理天下庶务。

”其中的“五府”是( )。

A.监察机构
B.军事机构
C.司法机构
D.行政机构
正确答案:B
解析:明初朱元璋设置五军都督府,即前、后、左、中、右五军都督府,其职能负责军事组织管理职能。

故选择B项军事机构。

2.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规定,“凡直隶、山东、江南、浙江等省民人,情愿在海上贸易捕鱼者,许令载五百石以下船只,往来行走”“外国贡船以内者,其所携货物予以免税。

西洋商船船钞较东洋船钞减十分之二。

”对此解释正确的是,康熙年间( )。

A.一度开放对外贸易
B.废除了海禁政策
C.对洋货征税一视同仁
D.取消了沿海外贸限制
正确答案:A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康熙年间废除海禁政策和取消沿海外贸限制的说法是不符合史实的,给予排除。

根据材料“……情愿在海上贸易捕鱼者,许令载五百石以下船只,往来行走”“外国贡船以内者,其所携货物予以免税。

西洋商船船钞较东洋船钞减十分之二。

”说明当时允许进行对外贸易。

3.赫鲁晓夫上台后,他选择的改革突破口是( )。

A.农业
B.商业
C.轻工业
D.重工业
正确答案:A
4.“仁者爱人”“美德即知识”分别是古代东西方两位思想家的主张,他们
是( )。

A.老子、泰勒斯
B.孔子、苏格拉底
C.孟子、普罗泰格拉
D.墨子、亚里士多德
正确答案:B
5.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提出的著名论断是( )。

A.“枪杆子里出政权”
B.“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C.“兵民是胜利之本”
D.“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
正确答案:C
解析:A项“枪杆子里出政权”是1927年“八七会议”上毛泽东提出的,属于土地革命时期。

B项“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是1930年提出,也属于土地革命时期。

D项“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是1946年提出,属于解放战争时期。

C项“兵民是胜利之本”出自1938年5月毛泽东《论持久战》,是抗日战争时期。

因而选C项。

6.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积极参与国际事务,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活动,推动各种国际交流和合作。

中国开展这些外交活动最主要的目的是( )。

A.建立国际政治新秩序
B.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C.为现代化建设创造有利环境
D.挑战美苏两极格局
正确答案:C
解析:通过材料发现,中国开展这些外交活动最主要的目的只有一个。

即为中国现代化建设创造有利环境。

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题,而中国的中心工作就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也需要一个和平的环境,所以中国开展这些外交活动最主要的目的是为现代化建设创造有利的和平环境。

7.罗马共和国时期的法律是( )。

A.《十二铜表法》
B.《民法大全》
C.《民法典》
D.《汉谟拉比法典》
正确答案:A
解析:罗马共和国时期颁布《十二铜表法》,是罗马第一部成文法,故选A 项。

B项《民法大全》是东罗马帝国皇帝查士丁尼一世下令编纂的一部汇编式法典,又称《查士丁尼法典》或《国法大全》,是罗马帝国时期的法律。

C项《民
法典》是法国拿破仑制定的。

D项《汉谟拉比法典》是古巴比伦的法典。

8.现实主义画家列宾的代表作是( )。

A.《日出.印象》
B.《自由引导人民》
C.《格尔尼卡》
D.《伏尔加河上的纤夫》
正确答案:D
9.东汉建安元年(196年),曹操将汉献帝迎到许(即许县)。

这一历史事件在不同的史籍中却有不同的记载。

《三国志.魏志.武帝纪》和《三国志.毛玠传》载为“奉天子以令不臣”,而《三国志.诸葛亮传》及诸葛亮的《隆中对》却载为“挟天子以令诸侯”。

这说明( )。

A.史料包含了记录者自身的立场情感
B.同一历史事件会有不同的史实记载
C.史料与历史真相之间可能存在差距
D.自相矛盾的史料不能作为历史证据
正确答案:C
10.在历史教学中,教师以精炼的语言勾勒出历史发展面貌和基本线索的教学方法是( )。

A.叙述法
B.讲解法
C.概述法
D.描述法
正确答案:C
解析:教师以精炼的语言勾勒出历史发展面貌和基本线索的教学方法是概述法。

简答题
11.简述北宋初期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正确答案:政权建立后,统治者建立起一套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

(1)集中军权①“杯酒释兵权”,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调到外地充当节度使,继而又削弱节度使的实权;将禁军统领权一分为三,都直接对皇帝负责。

②设置枢密院,其长官称为枢密使,作为主管全国军政的最高机构,有调兵之权但不直接统领军队:而统领军队的将帅却无调兵之权,使其互相牵制。

③实行“更戍法”,使得“兵无常帅,帅无常师”。

④将大多数禁军驻防在京城及附近地区,而边境上却只有少数禁军驻防,已达到“强干弱枝”“内外相制”的目的。

(2)集中行政权在宰相之下增设参知政事为副相,分割宰相的行政权;设枢密使管理军事,分
割宰相的军权;设三司使(盐铁、度支、户部)管理财政收入,分割宰相财政权。

宰相权力一分为三,便于皇帝总揽大权。

在地方上,州的长官知州由中央派文官担任,又在各州设通判,监督知州,可直接向皇帝报告情况。

各州的公文必须由知州和通判联合署名才有效,使他们相互牵制,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3)集中财政和司法权北宋在各路设置转运使,消除地方割据的物质基础。

地方司法人员改由中央派文官担任,死刑必须报中央复审核准,将司法权收归中央。

12.除了笔纸测验,评价学生的评价方法还有哪些?并对每种方法举例说明。

正确答案:评价的基本方法主要包括:历史习作、历史调查、历史制作、纸笔测验、教师观察、学生的自评与互评等。

历史习作是考查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历史思维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的方式。

历史习作主要包括学生撰写的历史小论文、历史影视作品观后感、历史书籍读后感、历史演讲稿、历史短剧剧本,以及课后作业等。

历史调查既是一种活动方式,也是一种学习评价方式。

教师可在教学中结合教学内容的需要和学生的实际。

为学生提供适当、必要的历史调查活动的机会,拉近他们与历史的距离,使学生从多种角度了解历史,由此考查学生综合运用历史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例如:调查改革开放以来出行方式的变迁。

历史制作同样既是一种学习活动,也是一种评价方式。

通过制作历史模型、编绘历史图表、制作历史课件等活动,可以考查学生动手与动脑的综合能力。

在评价时要注意考查学生在历史制作过程中的心理感受和收获,教师应和学生一起设计可行的量规,作为评价工具对学生的作品进行公正、合理的评价。

教师观察是指教师对学生在学习历史过程中的行为表现进行观察,作出记录,从而评价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状态、进展与成效。

如观察学生如何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对历史的感知、理解的状态,怎样对历史进行论证,历史学习方法的运用情况,以及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真实表现等。

教师观察的记录可作为期末评价学生学习状态的参照。

13.简述口述史料在中学历史教学中运用的意义。

正确答案:访谈历史见证人形成的历史往往被称为口述史。

价值和作用:其一,口述史的原始性;其二,口述史生动,可读性强,具有“实用价值”;其三,尽管口述史(尤其是口述自传)通常易出现自我吹嘘与主观片面的问题,但其依然具有第一史料的史料价值,只是在运用时需要进行甄别和取舍。

最后,教育层面上的社会实践价值,引导并且促使学生在访谈历史见证人(亲历者)的过程中,学会询问,懂得倾听。

材料分析题
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据统计,公民大会每隔八九天便召开一次,讨论国家安全、对外政策、粮食供应、国家债务、官员审核、惩罚和罢免;执政官抽签和十将军选举也在公民大会上进行……当此民主政治鼎盛之际,雅典城邦任何公职人员,无论地位多高,皆不能离开公民大会而擅自决定任何政务大事。

他们都处于公民大会和五百人会议的经常督察监视之下,若公民大会认为他有失职守,则无论其功勋威信多高,皆依法惩处,从罢官放逐直至处死。

——吴于
廑、齐世荣《世界古代史》上卷
14.依据材料概括雅典政治制度的特点。

正确答案:特点:公民大会是最高权力机关,负责审议并决定一切大事。

15.结合所学从政治文明演进的角度对该制度进行全面评价。

正确答案:评价:其差额选举制、比例代表制等民主运作方式为后世民主政治发展积累了宝贵经验;但雅典民主是本城邦男性公民的民主,具有历史局限性;用抽签的办法任免公职人员也存在很大弊端。

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李鸿章说:“各口岸生意,已被洋人占尽,华商领管船另树一帜,洋人势力挟重资以倾夺,则需华商自立公司,收回洋人夺去之利。

”这表明李鸿章主张兴办民用企业的最主要意图是与外国资本主义争夺市场。

材料二
16.材料一中说明李鸿章主张兴办民用企业的目的?
正确答案:与外国资本主义争夺市场,达到求富的目的。

17.图表中A是当时最大的民用企业,请写出该企业的名字及这一时期工厂分布的特点。

正确答案:轮船招商局。

特点:集中在沿海、沿江通商口岸,尤其是以上海为多,广州次之,武汉居第三位。

总体特点是东多西少。

18.根据上述材料,编制一道单项选择题。

正确答案:下列体现洋务派“求富”主张的实践活动是( )。

A.创立江南制造总局
B.开办轮船招商
C.成立天津机器制造局
D.设立农工商总局
教学设计题
根据下列材料设计教学片段:(1)《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规定: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

(2)课文摘录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列强在中国通商口岸设厂、开店、办银行,还舶来一些洋货,西方文化逐步渗透到国民生活中。

“洋布”“洋装”渐渐进入中国城市百姓生活。

辛亥革命以后,孙中山结合中西样式设计的中山装,受到新派人士的
欢迎。

到了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的服装更是五花八门,有人穿西服,有人穿粗布大衫,还有人穿旗袍,学生装在青年人中成为文化教养的象征,而仿照欧洲风格的裙子也流行于大城市中。

中国传统饮食十分丰富,各地城镇中多有地方特色的饮食习惯,如南方人善吃米饭、海鲜;北方人喜欢面食、肉类。

各地还有一些风味点心或菜肴。

鸦片战争后,在通商口岸和一些大城市里开始出现西餐馆,还有面包房、咖啡店,吃西餐成为有钱人的一种时尚。

随着中国开设通商口岸越来越多,在中国沿海和内地的大城市,设立了外国人的使、领馆区。

西方建筑样式在中国传统民居中引人注目,一些官员和商人也建起欧式洋房或中西合璧的豪宅。

近代中国社会风俗也受到西方民主思潮的影响。

戊戌变法时的维新派。

主张“断发易服”“废止缠足”,并改革传统的婚姻制度。

辛亥革命前后,“断发易服”具有了反清革命的色彩。

民国时期,政府颁布剪辫易服和废止缠足等法令。

在大城市里,婚丧仪式由繁琐愚昧,改为简约文明。

问题:
19.根据课程标准要求和课文内容,设计出相关的教学过程,包括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和学生活动,并说明设计意图。

正确答案:【参考设计】导入新课:教师出示四幅图片,问:同学们先观察这四幅图片,说说它们反映了人类社会生活的哪几个方面?学生:(衣、食、住、行)。

师:他们的生活和我们现在是不是不一样的?这个变化是自何时开始呢?又是如何转变呢?带着这些问题,我们就一起走进《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对比一下我们生活中的今天与昨天的变化。

设计意图:情境直观导入,看到变化的巨大,引起学生的好奇及其学习的兴趣。

新课讲授:第一个环节:师生互动,共同探究近代以来物质生活的重要内容“男女服饰的变化”。

问:请同学们观察这两张旧照片,说说“近代男子服饰有何变化?”(演示:长袍马褂——西服)探究1:西服在什么时候传人?什么时候开始流传开来?西服传人对我国服饰变化有何影响?教师讲解中山装的来历和特殊含义。

过渡:刚才我们已经了解近代男子服饰的变化,那么近代女子服饰又发生了什么变化呢?通过一组照片让学生了解旗袍的演变及其特点,说明旗袍和中山装一样成为我国的民族服装。

中西合璧是近代服饰的变化的显著特点,同时这种服饰变化带有一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时代烙印。

探究2:分析近代以来服饰变化的原因(从服装本身的特点、服装的功能、外来影响、政治环境、经济状况等方面去思考)。

师:我们再来想想从经济、实用、美观方面来考虑,你会选择什么服装?学生:西装、中山装、旗袍等。

师:很好,所以经过分析我们可以看到近代服饰的变迁和很多的因素是密切相关原因:西方资本主义入侵及其影响;国内资产阶级政治运动的影响;民主、自由、平等思想的传播;民国初政府颁布“断发易服”政策的推动:穿着舒适、实用。

过渡:除了服饰外,饮食、居住文化和社会习俗也发生了极大的变化。

第二个环节:在自主学习基础上,学生分组讨论合作学习(饮食组、住宅组、社会习俗组)。

一、“民以食为天”——饮食文化(板书)饮食组:1.学生简要介绍近代以来饮食方面的变化。

学生1:中国传统饮食十分丰富,各地城镇中多有地方特色的饮食习惯,如南方人喜欢吃米饭、海鲜;北方人喜欢面食、肉类。

各地还有一些风味点心或菜肴。

学生2:介绍我国传统的八大菜系及其特点:总结中国菜虽各有特色,但有一共同点,那就是都追求色、香、味俱全。

(演示)过渡:刚才我们了解了中国的传统名菜,那么西餐又是什么时候开始传人中国的呢?为什么会传人中
国呢?学生3:西餐传人的时间、原因。

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随着西方列强蜂拥而人,来中国的洋人与日俱增,从而把西餐烹饪技术带人。

先是外国人在通商口岸开西餐馆,后来中国人也开始经营西餐馆。

(教师配合出示西餐馆照片)师:在近代,吃西餐成为上流社会的一种时尚。

(演示“买办和他们的洋老板正在吃西餐”)问:西餐传人后,对普通百姓的饮食带来什么影响了呢?能在你们家的饭桌上找到一些痕迹吗?学生4:西式食物对中国传统的饮食文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我们家烧菜时会放咖喱粉、胡椒粉等,餐桌上会出现土豆、洋葱、卷心菜、胡萝卜等。

早餐吃面包和牛奶。

学生5:汉堡、薯条、肯德基、麦当劳等西式快餐。

2.西餐的传人以及对中国传统饮食的影响。

对中国传统饮食的影响:西餐中常用原料进入餐桌,经营西式食品的食品厂出现。

拓展思考:中西饮食的比较。

由于中西哲学思想的不同,西方人于饮食重科学,重科学即讲求营养,故西方饮食以营养为最高准则;中国是把追求美味奉为饮食的首要目的,以至中国的某些菜仅仅是味道的载体。

教师小结:随着近代西餐的传人,西餐西点成为国人饮食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安身之所——居住文化住宅组:居室建筑的演进(小组推选代表到台上讲解,教师适当配合)。

首先请学生代表阐述近代以来中国房屋建筑式样的变化。

近代在物质生活发生变化同时,移风易俗也成为时代特征。

三、社会习俗组——习俗风尚的变革师:那么近代以来我国的社会习俗发生了哪几方面变化呢?学生1:婚姻习俗、男子剪辫、女子放足、破神权、反迷信等。

还有称谓、见面礼仪也有变化。

师:那么近代以来我国的婚姻习俗发生了哪几方面变化呢?(出示新、旧婚礼照片)学生2:有两大变化:一是婚姻观念的变化,原来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门当户对,民国以后越来越要求婚姻自主,新中国成立后,更是崇尚自由恋爱;二是婚礼形式的变化,由旧式婚礼向新式婚礼转变,由繁到简。

问:旧婚礼有多繁?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呢?对旧式婚俗你有何感想呢?学生3、学生4分别谈感想。

(展示文字资料:旧婚礼八个程序)师:我们应该庆幸生长在改革开放的新时代,不必受那些封建繁文缛节、封建观念的束缚与摧残。

学生5:男子剪辫、女子放足、破神权、反迷信等。

还有称谓、见面礼仪也有变化。

师:民国以后,许多封建陋习渐被摈弃。

见面礼仪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然后教师多媒体展示礼节变化的照片。

第三个环节:师生共同总结探究:是什么原因共同促成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发生了如此大的变化呢?(教师启发学生多角度分析问题)学生交流后回答:外因:首先是鸦片战争以来,由于西方国家的侵略,使西方国家的生产生活方式也涌进我国;内因:先进的中国人认识到自身的落后,主动向西方学习。

师:由此可见,我国近代以来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是在东西方文化的交汇、碰撞中产生的.即是在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下产生、发展,并促使中国向工业文明转变。

设计意图:通过分组探究、讨论,让学生通过自主合作学习,运用书本的知识背景达成深刻的体验,在体验中分析归纳出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原因、特征,及中国社会变动对社会生活产生的影响,从而突破难点。

归纳小结: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通过填写表格的方式,梳理课本内容,形成知识结构。

作业:面对东西方文化的交汇、碰撞,你认为该怎样正确看待外来文化和传统文化?请写篇小论文阐述你的观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