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药结合治疗肝郁气滞型中风后抑郁40例的疗效观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World Latest Medicine Information (Electronic Version) 2016 Vo1.16 No.97
174
·中医中药·
0 引言
中风后抑郁,即卒中后抑郁(Psd),是发生在中风后的一种包括多种精神症状和躯体症状的复杂的情感障碍性疾病。
主要表现为失眠、焦虑、易怒、心烦等持久的情绪低落、思维迟缓和思维内容障碍及意志活动减少,从而引起一系列呼吸、消化、心血管等多系统的临床不适症状,甚至出现自杀等
行为[1]。
西医主要是在脑卒中治疗的基础上应用抗抑郁药[2],效果一般,且存在副作用大、依赖性强、费用高等缺点。
笔者运用针药结合的方式治疗中风后抑郁患者,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4-2016年我科门诊和住院中风后抑郁患者40
例,其中男性22例,女性18例;年龄最大72岁,最小45岁;病程最短1个月,最长2年;缺血性中风32例,出血性中风8例;轻度抑郁24例,中度抑郁14例,重度抑郁2例。
无精神疾病及癫痫病史。
应用sds 量表对患者进行测评筛查,发现抑郁状态的患者应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对其进行进一步检测,除外老年性记忆减退,老年性痴呆和神经衰弱。
将4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0例。
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严重程度等方面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 >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两组均进行中风病常规治疗,包括应用扩张脑血管剂,抑制血小板聚集剂,保护脑细胞及活化脑代谢的药物等,治疗6周。
1.2.1 对照组
给予盐酸氟西汀20mg,每日1次,每日晨起口服。
1.2.2 治疗组
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予汤药联合针刺。
汤药选用自拟方疏肝解郁汤,药物组成:柴胡20g、川芎10g、香附15g、枳实10g、白芍15g、郁金10g、茯苓15g、当归10g、白术15g、菖蒲10g、桃仁10g、红花10g、钩藤10g、刺五加10g、熟地10g、薄荷6g。
水煎取分早晚温服,每日1剂。
同时给予针刺治疗,取穴:百会、神庭、内关、合谷、太冲、神门、水沟、四神聪、本神。
患者取仰卧位,穴位常规消毒后,刺入穴位,针刺深度依穴位部位、体型胖瘦而定,采用水沟用雀啄泻法,百会、内关、合谷、太冲用泻法,余穴平补平泻,运针至得气后留针,留针30min,日1次。
1.3 疗效判定
参照《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试行)》及汉密尔顿
抑郁量表HaMd 制订4个疗效级别:HaMd 减分率=[(治疗前评分-治疗后评分)/治疗前评分]×100%。
痊愈:HaMd 评分减少≥75%;显效:HaMd 评分减少≥50%且<75%;有效:HaMd 评分减少≥30%且<50;无效:HaMd 评分减少<30%。
针药结合治疗肝郁气滞型中风后抑郁40例的疗效观察
母相聪,康志强
(鄂尔多斯市中医医院,内蒙古 鄂尔多斯)
摘要:目的:观察针药结合对中风后抑郁的治疗效果。
方法:将40例肝郁气滞型中风后抑郁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0例,均给予中风病基础治疗,对照组给予盐酸氟西汀治疗,治疗组给予针刺和自拟汤药方干预,连续治疗6周。
观察治疗前后症状、汉密尔顿抑郁量表评分改变情况。
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5%明显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80%(P <0.05),说明针药结合治疗PSD 能明显提高其疗效。
结论:针药并用对中风后抑郁状态和生活能力的改善较单纯应用西药抗抑郁疗效及预后均有明显的优势。
关键词:针药结合;肝郁气滞;中风后抑郁中图分类号:R255.2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671-3141.2016.97.123
2 结果
两组治疗6周后进行比较,对照组20例,治愈8例、显效7
例、有效1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80%;治疗组20例,治愈11例、显效6例、有效2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5%。
治疗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 <0.05),说明针药结合治疗Psd 能明显提高其疗效。
3 讨论
Psd 是继发于中风病,进而出现的一系列以郁证为主的
临床症状,属于中医“郁证”范畴。
就其因果关系而言,“郁证”是在中风病的基础上,气机逆乱,痰瘀内生损及人体阴阳气血,使脑失所养,神失所藏,属于继发型抑郁。
许多研究者提出,Psd 的重要一个病理因素就是内伤情志。
郁证的发生,情志内伤是一个因素,而脏腑功能受损则是发病的内在因素。
中风病理基础为肝肾阴虚,中风后,肝肾亏损,肾气不足,脑髓不充,神明失养而表情淡漠、郁郁寡欢,肾精不足,肝血生化无源,同时外加情志刺激而影响肝之正常疏泄,肝气郁结,疏泄失常,导致患者产生消沉悲观的情志改变。
故本病其病
变在脑,与肝、心、脾、肾有关,多虚实夹杂之证[3]。
现代诸多医家在总结既往经验的基础上,提出“肝失疏泄”为本病的基本病机,而风、火、痰、气、血、虚、瘀为本病的病理因素。
临床治以疏肝理气、解郁除烦安神,佐以补益气血、活血化瘀之法”,笔者以自拟方疏肝解郁汤诸药,共同完成疏肝解郁理气的功效,兼以补血养血,调理脾弱,气血兼顾,疏通血脉,祛除湿气,安神镇静的作用。
现代医学研究,针刺治疗具有改善脑循环和代谢、抗氧化等功能,可以通过兴奋下丘脑、调节神经递质水平,从而改善患者抑郁情绪。
《素问·脉要精微论》称:“头者,精明之府,元神之府。
”据此理论,选取百会、神庭、水沟、四神聪、本神,以上穴位均在脑神所居之处,又是循行于头部各经脉相交会、联络、衔接的重要穴位,具有调神解郁、舒畅气机、益脑安神、疏通气血等功效。
神门可补心气,行血脉,调神志,有效调节心经之气血。
合谷、太冲四关穴,一阴一阳,可以调节脏腑,平衡阴阳,是临床行气宽胸,疏肝解郁、安神定志的常用穴。
综观以上诸穴,以调神理气,疏肝解郁为法,达到阴阳调和,神机畅达,从而共奏安神定志之效。
综上,针药结合治疗中风后抑郁可改善脑循环和代谢,从而达到疏肝理气、解郁安神之功,再加患者依从性高,无明显不良反应发生,是值得进一步推广和研究的治疗手段。
参考文献
[1] 祝丰奎, 赵军, 丁勇. 针药结合治疗中风后抑郁的临床疗效观察[J].
针灸临床杂志, 2010, 26(5): 10-11.
[2] 张贵格. 中医针药结合治疗中风后抑郁症62例 [J]. 中医临床研究,
2015, 7(21): 92-93.
[3] 段佩鑫, 吴松鹰. 卒中后抑郁发病机制的中西医研究进展[J]. 中西
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11, 9(1): 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