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第13课《夏感》教学案 新人教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3 《夏感》
教与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①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作者思路。

②能够赏析文中精彩的句子。

2、过程与方法
①在反复的诵读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②体会文章生动准确的语言特点,感受其语言魅力。

③注意对比手法在文中的运用,体会它的作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出作者对夏季的喜爱之情。

教与学重点:
1、感知文章的内容,感悟夏天的景美和人勤。

2、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对学生进行美的熏陶。

教与学方法:
《夏感》一课生动地描绘了夏天金黄色的大地上暑气蒸腾、麦浪翻滚、万物蓬勃生长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夏天的喜爱之情,深情地赞美了辛勤劳作的人们。

根据教材的特点,结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在教学中,着重引导学生在朗读感悟中理解文章的内容,品味语言的清新优美,感知作者的情感,进而对学生进行美的熏陶,在学习语文基础知识与培养学生基本技能时,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课前准备:
教师:制作《夏感》一文的课件,多媒体投影
学生:认读生字词,熟读课文,想一想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教与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观看一幅各具风韵的四季图,说说自己最喜欢哪个季节,并说说喜欢的理由。

然后播放一段有关夏天的优美音乐,让学生判断音乐中所描述的景物代表哪个季节。

提示:不同季节有不同的特点。

春天的和煦,夏天的炽热,秋天的色彩,冬天的严寒,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而且,因为我们的人生阅历、生活体验、认知能力和审美情趣的不同,对四个季节的感悟也会有异。

在当代著名作家梁衡的眼中,“夏”是怎样的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赏梁衡先生的散文《夏》,看看梁衡先生笔下的夏又有着怎样的特点。

二、学习新课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听读:教师范读课文,学生听读,注意朗读的语音、语速、语调、节奏、重音与情感,在朗读过程中同时播放一些与课文有关的画面。

学法指导:伴随着音乐听读,并结合与课文有关的画面加以想像,可以对课文内容有一个初步的比较直观的了解,以便尽快熟悉课文。

2、检查字词情况并齐读两遍,然后任选三个词语说一段话。

芊芊(qiān qiān)黛色(dài) 磅礴(páng bó)
匍匐(pú fú) 迸发(bèng) 澹澹(dàn dàn)
3.写作背景:
梁衡先生笔端的《夏》是他作为中央报纸的记者多年驻节在黄河流域所亲密接触的夏。

这凝重厚实的黄土地,哺育了我们的民族,润泽了中华数千年的灿烂文明,所以,他把黄土地之夏,作为自己纵情礼赞的典型观照物,就不仅有其熟悉生活的意味在,而且也具有更深层次的象征和形而上的寓义在。

(二)读出自我,合作交流
1、读课文,思考以下二个问题:
①作者对夏天的总体感受是怎样的?或:夏天有着怎样的特点?(先在书上勾画,然后用课文中现成的词语来回答)
提示:夏天的特点是“紧张、热烈”而又“急促”的。

学法指导:文章着力表现的是夏天“紧张、热烈、急促”的特点。

抓住这一特点,就抓住了理解全文内容的“纲”。

同时,在书上勾画,既能养动手能力,又能养提炼信息的能力。

②请在文中分别勾画出表现夏天“紧张、热烈、急促”特点的语句,并说说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描写夏天景致的。

提示:作者是从“夏天的自然景色、夏天的色彩和夏天的旋律”三个方面来描写夏天景致的。

通过对这三个方面景致的描写,生动细腻地表现了夏天的特点。

学法指导:根据第一段的总领句去找相关句子,能而易举地明白文章的结构关系,同时领会文章内容,进一步靠近文本。

2、齐读文章最后一段,说说它有何作用,并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提示:最后一段与历代文人多写春花秋月作比较,揭示了文章的主旨,表达了作者对夏天的无比喜爱及对劳动者的赞美之情。

学法指导:找出文章的“点睛”之笔,能领会文章主旨,同时对写作也会有所启迪与帮助。

(三)重点赏读,质疑探究
根据示例,选出你最喜欢的一个词或一句话,并说说喜欢的理由。

示例1:我喜欢“好像炉子上的一锅水在逐渐泛泡、冒气而终于沸腾一样”这个句子,它采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由春到夏的酝酿过程。

示例2:我喜欢“轻飞漫舞的蜂蝶不多见了,却换来烦人的蝉儿,潜在树叶间一声声地长鸣”这个句子,它采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并用一个“替”字写出了夏天的炎热。

提示:品味语言既是为了达成教学目标,又是为了提高学生的鉴赏与写作能力。

同时,对于刚入中学校门的七年级学生来说,从何入手品味语言,多少会感到有些茫然,由教师给出一二示例,他们做起来就驾轻就熟了。

学法指导:选择若干个小组交流各自的讨论结果,由担任记录的学生发言,教师归纳各组讨论结果并作必要的引导,水到渠成后出示答案。

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可以让所描写的事物更加地生动形象,富于情趣;而对人物的细节描写呢,可以让所要塑造的人物有血有肉,那么在以后写作中,也要多运用这样的方法,让自己的文章活起来!
课堂练习
积累与运用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贮满()澹澹()芊芊()
磅礴()()黛色()匍匐()()
2、解释下列词语。

①芊芊:
②主宰:
③春华秋实:
④闲情逸致:
3、知道哪些关于四季的古诗?请写出来。

阅读与品味
阅读课文解答下列问题。

1、作者说“夏天的颜色是金黄的。

”难道夏天的颜色只是金黄的吗?你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
2、首段和末段在文章中各起什么作用?
3、文章以“夏”为题,为什么只写自然之夏和农人之夏?
4 、作者为什么不歌颂春花秋月,而要赞美这充满紧张、急促旋律的夏天呢?
四、拓展延伸
至此,我不禁要感叹,作者不仅语言精妙,构思也精巧,我们同学们是不是也想要有作者这样一支生花妙笔,能写出让人惊叹的美文,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我们先来练练笔。

仿一仿:仿照以下句式,结合课文或发挥想像,写一写“冬之色”。

春之色为冷的绿,如碧波,如嫩竹,贮满希望之情;
秋之色为热的赤,如夕阳,如红叶,标志着事物的终极;
冬之色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一写:请张开你想象的翅膀,调动自己的所有感官,创造性地描绘秋天的校园。

学法指导:仿写要工整、雅致;描写要抓住特征,运用比喻、拟人、对比等修辞,展开丰富的联想。

五、教师总结
作者梁衡以多情的笔调,采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着力表现出了夏天的紧张、热烈和急促,为我们描绘出了一幅绚烂的夏之图画,真正让我们感受到了夏天的自然景色之美、色彩之美和劳动者的勤劳之美。

同学们,只要我们用心去观察和品味,我们就会发现“美”就在四季的更替,“美”就在我们身边!
六、布置作业
请用一段优美的文字对你家乡的夏天作一番描绘(300字以上)。

提示:带着品味赏析课文的余温,热情洋溢地描绘自己家乡的夏天,投学生之所好,加大平常练笔的力度。


七、板书设计
紧张热烈急促
景美赞美
(总——分——总)
人勤
八、学后记
九、教后记
课堂练习提示
积累与运用
1、zhù dàn qiān pángbo dài búfú 2.①草木茂盛②统治③春华秋实:春天开花,秋天结果。

④闲情逸致:闲适的情致。

3、略
阅读与品味
1、因为“按绘画的观点……生命交替的旺季。

” 春天、秋天的色彩与夏天的色彩相比较,突出夏季旺盛的活力。

(对比)
2、首段是全文内容和情调的总概括,又对下文起着提领作用。

末段既顺承上文的写景抒情,又总结上文直抒胸臆。

3、乡野景象更有季节特征,农人的夏季劳作更为紧张、繁忙。

4、——采用对比手法,表明作者写夏天的原因,在于表达自己独特的感受,更在于歌颂劳动,赞美辛勤劳动的农民.
拓展延伸
此题意在品味语言,又学以致用,训练富有诗意的语言表达。

这两个句子,概括性强,又生动形象。

它们句式相同,字数也差不多,语句错落有致,琅琅上口。

仿句可以丰富多样,如:冬之色为冷的白,如冰雪,如天云,孕育着新的生命力。

冬之色为死的灰,如草木,如泥土,宣告旧生命的终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