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管理模式在防范急诊针刺伤风险中的应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管理模式在防范急诊针刺伤风险中的应
用
摘要】目的:探讨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FMEA)管理模式防范急诊室发生针刺伤
风险的应用效果。
方法:选取急诊2018年的4月~5月针刺伤危险环节的发生情况作为FMEA管理前组,实施临床注射、静脉采血操作常规操作流程;以2018年的8月~9月针刺伤危险环节的发生情况作为FMEA管理后组,实施基于FMEA
管理模式的风险优先指数(PRN)评分构建预防针刺伤的改善操作流程。
比较两组操作的针刺危险环节的发生率。
结果:FMEA管理后组针刺危险环节的发生率14.8%,比FMEA管理前降低21.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FMEA管理模
式能有效降低急诊护士针刺风险,提高急诊护士预防行为的依从性,值得临床
推广并应用。
【关键词】针刺伤失效模式与效应模式风险
引言
针刺伤是由医疗锐器如注射器针头、缝针、各种穿刺针、手术刀、剪刀等
造成的皮肤损伤。
[1]职业性锐器伤是医护人员发生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接触的主要
途径;医护人员中护士从事临床操作较多,长期承担注射、整理利器等工作,是
发生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接触的高危人群。
[2]急诊就诊人数多,血源性病原体携带
者比例庞大,针刺伤防护显得更为重要。
据我院的院感办统计,2017年至2018
年度我科职业暴露例数共18例,其中针刺伤类共17例。
因此,为保护急诊护士
的健康安全,我科自2018年4月开始实行FMEA管理模式,通过对急诊发生针
刺伤操作的流程进行失效分析,找出需要改善的环节,制定防范对策,收到显著
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4~5月针刺伤危险环节的发生情况记为对照组,另选取2018年8~9月针刺伤危险环节的发生情况记为观察组。
1.2方法
1.2.1 组建小组
2018年4月,由护士长组织成立4人FMEA管理小组,要求具有本科以上
学历、主管护师资质,且具有丰富临床实践经验及理论积累,组织全组人员学习FMEA的管理模式及相关知识,并对本科针刺事件发生频度、失效环节及严重程
度进行讨论、归纳。
1.2.2 绘制流程图
通过对2017-2018年度院感办统计数据,对我科17例针刺伤进行层别分析,得出采血时6例,双手回套针帽时5例,处理用物时5例,其他类1例。
小组成
员罗列出相关操作流程,如下(图1)。
1.2.3确立潜在失效原因及影响
经讨论,查找失效模式及原因,计算优先风险系数RPN值。
PRN值等于O(occurrence,
发生率)*D(detection,侦测度)*S(severity,严重性),最小值为0,最大值为1000,数值越大,风
险越高,在医疗行业中, PRN值>125分或S>9分时,该模式有必要采取措施进行改善[3] 。
主要内容如下(表1):
1.2.4制定改善方案
FMEA管理小组针对潜在失效原因进行讨论,制定改善方案。
(1)针对护士操作中违反操作规程,安全意识不强等原因,制定加强针刺伤防护的
培训与相关宣传的方案。
①制作课件,设置案例进行科内培训,并列入新护士入科培训内容。
②制作安全防范的护理操作流程,如单手回套流程、锐器处理流程等并形成海报张贴在工作区。
③制作宣传标语,宣传不要打扰正在操作中的护士,以免分散注意力,造成针刺。
④
制作“预防针刺十不准”宣传画,强调操作中避免针刺伤危险环节。
(2)针对锐器盒开口较小且缺乏即时处理装置等原因,制定更换原有治疗车,重新
设置锐器盒等方案。
①输液大厅治疗较为分散,小型治疗车台面即可满足各类护理操作需要,因此组员们采购轻型小治疗车替换笨重的大治疗车,并配备锐器盒、剪刀,小型医疗垃圾桶
及小型生活垃圾桶等,使护士在操作完成后可以立即处理医疗垃圾,避免集中处理和分拣。
输液大厅班次最多时有三人,因此根据上班人数采购并投入使用了3辆功能齐全的治疗车,
使护士在做任何操作时都有治疗车随行。
②据统计,采血操作主要集中在抢救室,而采血针
刺伤全部发生在抢救室,针对此现象,我们把抢救室的常规锐器盒换成开口较大的方型利器盒,便于护士操作后投放采血针。
(3)管理小组重新梳理注射及采血流程,细化操作环节(图2),如强调用敷贴固定
采血穿刺点,携带治疗车进行操作等。
排班时增加18:00-22:00繁忙时段的人力,避免工作忙乱发生针刺伤。
2 结果
对全体护士进行培训,落实改善方案后,收集2018年8 -9月针刺伤危险环节数据,
作为观察组,与2018年的4-5月对照组数据进行对比,如下(表2):
经x2检验,x2=15.35985,P=0.00401,P﹤0.05,组间差异非常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3.1 FMEA管理模式在防范针刺伤应用中效果显著
根据PRN值计算发现,造成针刺伤的主要原因有:护士操作中违反操作规程,安全意
识不强,即时处理装置缺乏,防护装备配置不足,工作环境忙乱等。
在防范管理中针对上述
高风险因素,采取针对性改善方案,可以有效降低针刺伤危险行为的发生率,从而减少针刺
伤的发生率。
3.2 FMEA管理模式在防范针刺伤时需持续监控实施效果
根据PRN值显示,较高值的高风险因素为护士安全意识不强,与个人习惯有关,要改
善护士的个人工作习惯,提高安全意识需要长时间培训、监督。
在措施落实期间,因个人习
惯徒手处理锐器时发生针刺伤一例。
因此,在实施管理过程中应落实监管制度,提高管理效果。
4 结论
综上所述,通过建立FMEA管理小组,对针刺伤相关流程进行危险因素分析,针对高
危环节进行改善,制定新的操作流程,从而实现风险预防,降低针刺伤事件的发生率,同时
也有助于护士形成风险管理的理念,提高风险意识,防范于未然。
【参考文献】
[1] Rice BD,Tomkkins SE,Ncube FM.Sharp truth:healthcare workers remain at risk of bloodborne infection[J].Occup Med(Lond),2015,65(3):210—214.
[2] 杨冰,张敏.2000-2016年护士锐器伤发生率及防控措施落实情况汇总分析[J].中国护理管
理,2018,18(4):476-482.
[3] ISMP. Canadian Failure Mode and Effects Analysis Framework [EB/OL]. (2010-10-15) [2015-03-10]. /fme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