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黄河源第二课时 鄂教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黄河源》第二课时教学设计及反思
教学目标:1、学会10个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准确地运用词语,体会字里行间的情感,感受祖国河山
的美丽。

4、了解黄河的变迁,激发学生对母亲和的热爱之情,增强学生对母亲河的保护
意识。

教学重难点:1、文章中对黄河源头水的描写是重点,不仅要让学生仔细阅读这些句子,同
时知道作者是怎样具体写的,并用心体会作者是如何通过描写来抒发强烈感情的。

2、文章最后一句话的理解则是文章的难点,,要让学生在充分读的基础上,说
出自己独到的见解。

教学时数: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师谈话导入:
黄河是中国文化的摇篮,是亿万炎黄子孙的母亲河,它积淀了丰厚的历史文化,是中华民族凝聚力的象征。

请同学们看大屏幕(出示黄河图片,播放《黄河大合唱》片断),能把你的感受和大家说说吗?(一句话或一个词均可)
二、出示语段,自由读。

语段中哪些句子能让你感受到黄河的气势磅礴、雄伟壮观?(分别指名读)师述:的确,说到黄河,我们脑海中浮现的是“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的滔天波浪,是“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的磅礴气势,是“风在吼,马在啸、黄河在咆哮”的雄壮风采。

那么,黄河之水真的是从天上来的吗?黄河的源头又会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景呢,让我们一起去看一看。

三、学习3、4自然段
1、快速浏览课文,看看课文中哪几个自然段是直接描写黄河源头的水?
2、自由读
3、4自然段,思考:作者眼中的黄河源有什么特点?(摘取文中语句或自己概括)
3、出示语句“啊,令人向往的黄河源竟是这样有趣。


A、黄河源的有趣是作者意料之中的吗?你从哪里读出来的?
B、出示填空,练习说话:
原以为令人向往的黄河源____________,没想到竟是这般_________。

C、黄河源究竟是怎样有趣呢?再读第三段,画出哪些语句让你觉得有趣?
步骤:读句子——体会——带着体会再读
方法:抓住关键词“竟”、“不禁”、“跳”等词和两个比喻句体会。

问题延伸:为什么一块石头竟成了万里黄河“第一桥”?
师述:多么不可思议呀,万里黄河的第一桥居然在我手中诞生了。

这种“趣”到哪里还能找得到?或许只有这黄河源头了。

D、再读此句。

此时此刻,你是带着什么感情来读这句话的?(喜爱)
E、师小结。

(略)
4、令人向往的黄河源仅仅让人感到有趣吗?
5、默读第四段,看看哪些语句最吸引你的眼球,赶紧勾画下来。

预设答案:①云雾缭绕(师举例)②像珍珠一样③闪闪发光④碧绿
⑥鲜艳⑦各种各样⑧奇花异草
6、出示图片,指名读第四段。

7、你能用一个词说说此时的感受吗?(不虚此行、百闻不如一见、流连忘返、回味无穷、应接不暇、美不胜收等)
四、学习5自然段
1、此时此刻,作者又会有怎样的感受呢?(指名读第5自然段第一句)
2、指导朗读:
师:看着那一股股涓涓细流,那如棋子般的小石头,我不禁赞叹———生:“啊!……”
师:欣赏着那许多的奇花异草,我不禁惊讶———
生:“啊!……”
师:贴近那珍珠似的泉水,我不禁怀疑———
生:“啊!……”
3、作者此时的感受,除了喜爱,更有什么情感?(惊叹、赞美与热爱)带着这样的情感再读这句话。

4、师述:是的,这就是黄河的源头,假如你现在就在黄河源头,你最想做什么呢?
5、“这是多么值得纪念呀!”作者要纪念些什么呢?(生谈体会并指导朗读)
6、教师小结:是啊,值得纪念的太多了,相信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下,这黄河的奇景会成为真实的永恒。

让我们带着这种美好的情感来读吧!(指导朗读第5自然段)
五、学习第6自然段
1、师述:黄河从远古走来,它孕育了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黄河向未来奔去,它召唤着炎黄子孙,继往开来。

2、指名读第6自然段,同时播放视频。

3、从一个、多个到全班的形式练读,读出黄河奔流的气势。

4、从涓涓细流到奔腾入海,你能联想到什么呢?(生回答)
5、师补充以下资料:
黄河——我们的母亲河,以其甘甜的乳汁哺育着中华民族,传承着五千年光辉灿烂的文明,孕育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开拓创新的精神。

在上下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黄河记载着中华民族所经历的一切一切。

黄河见证了秦皇汉武,唐宗宋祖,一代天骄成吉思汗,这些帝王统领着中华民族把古代黄河文明推向了令世界瞩目的辉煌顶峰。

黄河见证了火药、指南针、造纸、印刷术的发明创造和科学成就,不仅推动了中国的发展,而且传播到世界各地,促进了全人类的进步。

黄河见证了唐诗、宋词、元曲这些黄河文明中闪闪发光的瑰宝在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

黄河文明以其巨大的凝聚力和创造力,带领中华民族象长流不息的滔滔黄河,奔向美好的未来。

六、总结谈话
1、师:从涓涓细流到奔腾入海,这一汇聚的过程不正象征中华民族强大的
凝聚力吗?难怪作者对黄河源如此向往,(指板书)因为它不仅——有趣、美丽,而且是我们炎黄子孙母亲河的——发源地,更是中华民族——强大凝聚力的象征。

然而,如今的黄河却伤痕累累,它不仅多处污染、断流,甚至有些地方已经干涸。

同学们,看看黄河美丽的源头,你们有什么想法?(发起保护母亲河的倡议)如果我们连黄河的源头都失去的话,那我们最后一点水会是什么?(自己的眼泪)
2、齐读课文最后一段,让我们用真挚的朗读来表达对黄河源的一片深情吧!附板书:11 黄河源
有趣喜爱
美丽热爱
汇成(强大凝聚力)骄傲、自豪
《黄河源》教学反思
本节课,在教学设计中,我从学生学情出发,在考虑学生学习水平的基础上,采用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尊重其个性体验的方法,让学生“动”起来,充分表达自己学习体会、看法和成果,激发学习欲望,扩大参与度并维持其学习兴趣。

整节课脉络清晰,各环节安排流畅紧凑,以“喜爱——热爱——自豪”为情感主线,安排第二课时教学,内容上环环相扣、层层递进,增强了学习的主动性和成就感。

在学习活动中,让学生初步感悟到黄河源背后所蕴藏的古代文明和民族精神。

也许很多老师在处理课文最后一段时都觉得一筹莫展,我也有同感。

虽然
在教学设计上我也处理得不够细致,但我有自己的想法。

课文最后一段是这样描述的:“蓝天、白云、鲜艳的花、清澈的水,源头的奇景真使人迷恋。

我顺着小溪,向远处望去,好像看到水越汇越多,越流越大,流过平地,绕过高山,越过平原,终于汇成奔腾的黄河,行程五千多米,流入大海。


这一段的教学,可浅,可深。

浅只需联系上文,无数细流汇聚一起,终于汇成奔腾的黄河,让学生读这段话,想象仿佛看到了什么?学生能把这段文字变成画面在脑海脑海中显现,然后把画面再还原成自己的文字就很不错了。

深,却需要结合对黄河的了解,对黄河的感情读出文字背后的东西。

如果教师有这样的认识,她不会让她的孩子仅停留在浅的层次上读这段话,她会竭力让她的孩子读出文字背后的东西,这些东西对孩子是有震撼力的。

但是如果一味让孩子自己去读——你还读出了什么?孩子们已经穷其所能“仿佛看到这条小溪,顺着要走的河道走,遇到险滩,一声吼叫,奔流而去”“无数条小溪全往一个位子流。

”“无数条小溪汇在一起,变成一条河,奔流,绕过高山,流入大海。

”“流入大海是不容易的,经过了重重阻碍,才冲向大海,把旁边的泥沙都带动了。

”……这些体会确实很真实,也很有必要,是孩子们自己的体验。

在这个体验的基础上才能向更深的体验迈进。

但是教师如果一味地让孩子们围绕“你还读出了什么”去猜老师要的答案,是不合适的。

孩子们会觉得无所适从,会觉得是在为老师读书,为老师说出自己的体验,而不是真切表达自己的读书感受。

既然要孩子们认识深刻一点,就大胆地给孩子们以帮助,他们对黄河认识有限,我们可以给孩子们提供相关的资料,让孩子们读相关的资料,再来看文章中的句子,孩子们自然会有新的感悟,新的体会。

一个人的视野不同,认识事物的深度和角度肯定不同,我们要做的就是拓展孩子们的视野,在此基础上,
让孩子们的思想逐渐深刻。

孩子们对黄河的认识多了之后,自然就会把黄河和中华民族联系起来,他们看到的就不再仅仅是黄河,还有具有黄河精神的中华民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