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2016年试题及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我国广播电视的DBS
[作者:江苏泰州广电局冯传岗]
【摘要】
随着航天技术、卫星技术、DTV(数字电视)压缩技术的迅猛发展,社会的需求促使我国卫星电视广播将从节目的传送转向节目的直播。

DBS(Direct Broad cast Satellite:直播广播卫星,简称直播卫星)产业市场日益扩大,已经成为本世纪初全球信息高速公路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发展热点,它将是我国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

【关键词】
DBS DTV-DBS
一序论
我国第一颗DTV(Digital Television数字电视)DBS(Direct Broadcast Satellite:直播广播人造卫星,简称直播卫星)预计在2003年发射升空的消息,使得本来就不太平静的亚洲地区的电讯市场又翻起了阵阵波澜……
自1993年12月美国休斯公司发射了人类第一颗采用QPSK(四相相移键控)调制技术,对视、音频进行数字压缩的商业性DBS 后,DTV-DBS产业就在全球形成一股快速发展的热潮,并且迅速进入了商业化运营。

1998年前,美国的DBS用户就已经突破了1000万,其用户群占到美国家庭电视市场份额的12%。

全美的三大DBS 公司曾经创下了在一个月内增加25万户的奇迹。

在亚洲地区,真正形成规模运营的DTV-DBS公司主要集中在日本,尽管金融危机殃及整个亚洲市场,但亚洲卫星市场潜在的巨大需求仍对投资者具有强大的吸引力。

专家预测:鉴于2002年内亚洲地区有10多颗新型卫星将发射升空,DTV-DBS的市场需求也将随着亚洲经济的逐渐复苏和各国有关政策的逐步开放而上升。

因而,作为CATV(有线电视)竞争对手的DTV-DBS,在亚洲地区应有广阔发展空间,并必将成为亚洲电讯消费市场的热点。

所谓的DBS,是指在ITU(国际电信联盟)专门划分规划的专用频道上开展的利用地球同步卫星进行电视直接发送到用户的广播业务。

所谓的DTV-DBS,是利用大功率DBS将DTV节目、数据和信息从空中直接发送到用户的广播业务。

其最大的好处是只要用一颗DBS就可以向无限数量的家庭直接发送上百套的电视节目。

而用户只需架上一个直径不到1m的碟形天线,不受地面网络的限制,就可以直接收看到大量高质量的电视节目,享受数据和各类信息的服务。

目前,发达国家的广播电视公司都相继建立了自己的DBS系统,我国1999年实施的“村村通”工程,利用SINOSAT-1(鑫诺1号)卫星进行广播电视的“卫星直播试验”,是通过同步卫星将广播电视节目信号发送至村级CATV网络的前端(接收)设备,是广播电视的卫星微波中继传送方式。

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直接向用户发送广播电视节目的DBS。

随着同步卫星轨道资源争夺的日趋激烈,许多境外DBS公司想借WTO之机进入我国市场,这使我国生产制造自己的DBS迫在眉睫。

二DBS有着其它媒体所没有的特点
1. DBS的发展与回顾
1978年日本在发射成功“BSE(实验广播卫星)”之后,相继又发射了“BS-2”和“BS-3” 两颗DBS,揭开了人类DBS广播的正式试验的序幕(见表一)。

90年代初期,一些发达国家发展了BSS(Broadcast Sat el lite Service:广播卫星业务),如美国、日本等国,用直径0.45m的碟形天线进行个体接收。

90年代末期,日本的Perfec和JSkyB两家公司(分别拥有JCSAT-3和JCSAT-4两颗DBS电视直播卫星),
于1998年5 月1日合并成立了SkyPerfecTV(日本数字广播服务公司),注册资本约30亿人民币,现在SkyPerfecTV公司已发展成为日本最大的通讯卫星数字广播电视平台,共计有38个Ku转发器,每个转发器的带宽27MHz,1压8传送;全天候进行300 多个频道节目的(其中DTV节目近200个频道、广播节目100 多个频道和数据广播及双向交互式业务)传送服务。

据2001年统计,SkyPerfecTV公司DBS双向交互式服务用户数已达300 万户(见表二),目前SkyPerfecTV公司的入网用户数达到了每月新增6万户的佳绩。

我国的卫星电视广播从1985年中央电视台的电视节目通过通信卫星传送起,至今已有17个年头,目前全国所有省级台TV节目全部通过卫星播出。

1999年国家广电总局指承CBSat (中广影视卫星有限公司)负责“卫星直播试验”工程,通过SINOSAT-1卫星,向全国播送中央电视台的8套电视节目、中央人民广播电台7套广播节目和中国国际广播电台1套广播节目。

目前,广电总局已将“村村通”的DBS试验平台扩大到39套电视节目和多套广播节目(包括中央台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台节目),基本达到了当初制定的解决10万个行政村收视问题的目标,用户近2000万户(见表二)。

2. 当代DBS的特点
当代的DBS除了具备过去普通同步卫星广播的地面场强分布均匀、电波利用率高;可单波束覆盖整个国家,覆盖面积大;一跳传输,无须多站接续,受高山和建筑物影响小,传送信号稳定,图像质量高;除投入产出的周期短、见效快、经济效益高的优点外,还具有划时代的特点,这就是大功率、多转发器和长寿命。

(1)从世界卫星电视广播发展情况看,大功率的辐射和多转发器是发展的必然;由于强大推动力的质子火箭可
将几千至几万公斤的卫星运载到相应的轨道,使得目前DBS 卫星携带的转发器达50多个;功率实现百瓦以上,从而家庭可用直径为0.35至0.6米碟形天线接收。

卫星接收天线口径的不断减小,不但使价格降低,而且给运输、安装、维护带来了极大的方便。

(2)卫星转发器数量的增加和采用MCPC(Multi Chan nel Per Carrier:多路节目单载频方式)数字码率压缩技术,在不受地面频率分配限制的条件下,扩展了频道容量,把几路电视节目的数据码流复接成一路,再调制到一个载频上进行发送,使有限传输带宽内的节目套数成倍增长,一颗卫星能容纳200-1000多套电视节目。

中央电视台的8套电视节目、中央人民广播电台7套广播节目和中国国际广播电台1套广播节目,就是采用MCPC技术方式,在SINOSAT-1卫星的Ku频段2A转发器上播出的。

2002年2月发射升空的劳拉公司研制的Intelsat-904号国际通讯卫星,其发射重量为4680kg,设计在轨寿命13年,该星今年晚些时候将在60o E的轨道上空定点,其总功率将达到25kW ,携带的转发器近100个,若一个转发器压缩传送8套电视节目计算,该星可下传近1000套电视节目。

(3)由于数字技术的应用,可灵活地组合多种业务。

DBS 通信系统除传送广播电视节目外,还可以开展数据广播、Internet(国际互联网)和VOD (Video-On-Demand:视频点播)以及CA(Conditional Access:条件接收或条件存取)等业务。

(4)投资省。

由于建设一个卫星地球上行站仅需投资2000-3000万元人民币,而CATV网络要达到同样的功能至少需要几十倍的投资。

(5)DBS覆盖范围受国际公约保护,ITU规定了我国DBS覆盖区位于全世界三个区域中的第三区域,在本覆盖区域内将不受其它通信卫星和DBS溢出电波的干扰。

3. 社会的需要是DBS得以迅速发展的关键
社会的需要促进了卫星广播电视技术的飞速发展,也给我国广播电视事业注入了活力,给予人们更多的选择、更好的视听享受和更多的信息服务。

纵观世界各国之所以展开了对DBS的研究和开发,其目的有四:
(1)再完美无缺的信息高速公路建成以后(如今通过光纤,把信息送到千家万户),人们也无法携带网络的接收终端从事其它活动。

(2)DBS克服了地球高轨同步卫星有时存在地面接收信号强度弱、长距离传输产生信号延迟、不能移动及便携式接收(接收天线与卫星对准要求严格)等缺点,而以上这些缺点正是地球低中轨道DBS的优点。

(3)当代的DBS使获取信息的方法越来越接近人类获取信息的自然智能行为,用于解决Internet的通信瓶颈问题。

(4)虽然同轴电缆、光纤、ADSL(非对称数字用户环线)等技术也可以达到相同效果,但投资庞大、施工费时,皆无法像无线一样的方便提供“即装即用”,便捷迅速地渗透市场。

三我国DBS发展的内外因素
1. 我国发展DBS主要目的是解决广播电视的覆盖问题
广电总局在进行我国DBS可行性论证时,把解决我国尚存的10%的收视盲区居民看电视难的问题,作为DBS 计划立项的主旨。

因为如果用传统方式提高广播电视的覆盖率,广播每增长1个百分点要投入20多亿人民币,电视每增长1个百分点要投入30多亿人民币,成本昂贵。

而DBS 正是提高覆盖,解决交通闭塞的老少边穷地区收听收看广播电视节目的最佳途径。

仅需一套费用约在2000元人民币的用户接收设备,用户就可以直接收看到电视节目,成本很低,可从根本上解决广播电视扩大覆盖的难题。

因此,我国发展DBS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解决广播电视覆盖难的问题。

2. 广电的公益性和营业性是一对矛盾
就广播电视的公益性(政治性)与营业性(产业要求赢利)来讲,全球都一样,都是由同一个实体来承担的,其公益性与营业性之间的矛盾,也将会使我国的DBS电视事业面临同样的尴尬。

事实证明,成熟的DBS电视产业是由绝大多数的付费电视观众来支撑的。

在我国的边远山区及老少边穷地区,由于文化、经济等因素,居
民在一定时间内将满足于收看现有的中央及省级一套免费电视节目,对额外的电视节目需求并不大。

而在经济比较发达的城市里,用户除了收看到现有的电视节目以外,对获取大量额外的信息服务和多种多样的电视节目会有强烈需求。

此外,收入的多少也是决定用户是否付费收看DBS电视的重要因素。

因此,今后我国的DBS 电视产业,在华中、华东地区的发达城市将有关键性的强势赢利,并且有望成为我国广电系统下一阶段盈利的“金卡”工程。

3. 政策的因素
从国外的实践看,我国DBS计划的实施,将会带动一大批相关产业的发展,如航天、电子、广告、影视以及与之相关的第三产业。

但由于DBS是采用个人用户直接接收DBS电视节目的服务方式,因而发展DBS首先将要面临的就是国家现有的关于“个人接收卫星节目”的相关政策的考验。

1993年10月5日国务院发布的129号令(《卫星电视广播地面接收设施管理规定》)中明确规定对卫星地面接收设施的生产、进口、销售、安装和使用实行许可制度。

并且严格规定:“个人不得安装和使用卫星地面接收设施。

如有特殊情况,个人确实需要安装和使用卫星地面接收设施并符合国务院广播电影电视行政部门规定的许可条件的,必须向所在单位提出申请,经当地县、市人民政府广播电视行政部门同意后报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广播电视行政部门审批…… ”
随后,1994年2月3日,广播电影电视部颁布了《卫星电视广播地面接收设施管理规定实施细则》,称广播电影电视部是卫星地面接收设施的归口管理部门,并且强调:“个人不得安装和使用卫星地面接收设施。

但在收不到当地电视台、电视转播台、电视差转台、有线电视台(站)的电视节目的地区,个人可申请安装卫星地面接收设施接收境内电视节目。


129号令实际上代表了一系列政令,涉及不同部门和个人。

被市场认为是限制个人使用卫星地面接收设施接收卫星节目的法令,同时也被认为是家用卫星接收机市场至今未能开放的根本原因。

广播电视管理部门目前还在执行129号令,总的来说,取消的可能性不大。

这就告诉人们,我国的DBS实际上还是个意识形态问题。

要发展DBS,政策就要做适当的调整。

比如,在什么样的条件下,可以允许个人接收境内(非境外的)DBS电视节目。

4. 投资资金是一个不大不小的问题
吸引投资是实施DBS计划的另一个需要考虑的问题。

由于投资DBS计划的花费将以几十亿元的规模来计算,而国家只能支持一部分费用,因而剩下的资金缺口会在市场上解决。

这是一个不大不小的问题。

DBS业务涉及到广播电视,按照国家规定,凡涉及到这一领域,均不允许国外资金投资。

而国内的非国有资金的介入目前在原则上也是行不通的。

因而投资资金是一个不大不小的问题。

5. 节目源事关DBS运营公司的生存
DBS面临的另一个影响成败的问题是,一旦DBS发射,国内是否有足够多的高质量的节目内容供给。

DBS 引以为傲的一个卖点,就是在一颗DBS上可以直接发送给用户上百套之多的TV节目。

节目源稀缺的问题首当其冲,而如果没有充足的节目源,DBS就无米下锅,白白浪费星上资源和前期巨额投入,在天空中空转。

假若果真如此,卫星制造商和地面运营商的赢利将十分困难。

我国电视的低水平运转,电视节目的重复制作、重复播出、重复覆盖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这样节目源就决定了DBS运营公司的生存。

6. DBS地面运营商将由谁来承接
有消息说,我国未来的DBS地面运营商将由广电总局所属的CBSat和信息产业部所属的广播通信卫星公司两家共同组建的股份公司承接。

两家之中,CBSat承接DBS地面运营当在大多数人的预料之中。

因为1998年广电总局决定启动“村村通”卫星广播电视试验系统工程,是我国第一个完全按照DBS模式建立的平台,采用了国际上先进的技术,有比较完善的CAS (条件接收系统)和SMS(用户管理系统),实现了卫星电视节目接收的有效管理。

当时承接村村通工程的,正是CBSat。

在CBSat里,中央电视台拥有87.6%的股份,绝对控股。

其公司董事长刘宜勤直接参与了国家“村村通”工程的整个运作。

如今的刘宜勤不可能不考虑未来的DBS该如何运营。

但DBS与“村村通”的运营是不同的,可说是直接与赢利“面对面”。

DBS地面运营商的赢利将来自两个方面,除了中央电视台及各地方电视台向DBS地面运营商所付租用卫星
信道的费用外,另一个大面积的赢利空间就是来自直接用户收看加密DBS电视的月费及额外收看除基本付费频道以外节目的缴费。

7. DBS与CATV在大中城市将展开在所难免的用户争夺战
从国外的发展情况看,DBS与CATV在发达城市展开用户争夺战,是在所难免的。

CATV的拥护者认为,商家已经在CATV的网络建设中投入了几十个亿,虽然目前被极度看好的CATV“金矿”还没有来得及看到大幅回报,但目前CATV在全国已经有了1亿用户。

只要今后采用CADTV (有线数字电视)技术手段播出,同样也可以为用户提供多套的电视、数据和信息的服务。

因而谁可胜出的关键性筹码,是谁最终能以最低的价格提供最多的节目内容。

8. 我国发展DBS的条件已趋成熟
我国的国土有70%是山区地貌,使我国成为最适合发展DTV-DBS,且拥有最巨大的潜在市场的少数几个国家之一。

从技术层面看,在我国发展DBS的技术条件已经成熟,我国已有卫星频道,卫星接收设备也可以自行生产,制造和发射DBS的技术及相关设施均不成问题。

电视直播和Internet接入是卫星通信大显身手的两大领域,国内卫星广播业近期主攻的目标可能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

DBS将是广播电视的一个创新,亦是广电新的增长点。

是我国广播电视在利用其解决覆盖率这一目标背后的另一种赢利上的全新选择。

四结语
实际上DBS计划一旦实施,在很大程度上意味着与此相关的政策以及广播电视系统在节目内容审批和制作上的适度调整。

而这一切将有待于我国政府是否可以批准DBS 计划。

可以说在诸多问题尚未解决的情况下,可以肯定,十五期间会上我国自己的DBS。

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之“科技教育发展专项规划”中已明确,我国将选用“东方红三号”卫星平台研制发射首颗DBS,并力争在二至三年内发射上天。

目前,我国正在研制新一代大型静止轨道卫星公用平台,设计寿命15年,并在此平台上开发适合多媒体、宽带的新型DBS。

预计本世纪初,会有更多的国家或机构准备利用DBS 直播卫星,以提供多媒体双向交互式IT服务,其目的在于消费者可以在家中很便宜地上链。

从全球和我国周边国家已经形成的发展热点——DBS产业来看,21世纪DBS产业将会成为宽带、高速、多媒体的太空互联网络——全球信息高速公路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我国它将是各CATV网络公司最强有力的挑战者和竞争对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