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合物的粘结及粘结机理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于低表面能固体, rc值可以与表面自由 能rs相等。
4 黏附功
液体-固体体系的黏附功: WA=Rlv(1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COSθ)
其数值随液体对固体的接触角变化而变化。 在完全不浸润的情况下,COSθ=-1,WA=0。 在完全浸润的情况下,黏附功等于液体表面张 力的2倍。 质之,间推 的Zis导 关m了 系an黏 :等附利功用与浸液润体临表界面表张面力张及力固rc体值r的c值性
θ=180°表示胶液完全不能浸润被粘接固体的状态 θ=0° 表示胶液完全浸润的状态
2 粘接张力
粘接张力是在粘接过程中所产生的,也称 为润湿压,是描述液体浸润固体表面时固体表 面自由能的变化情况,用A表示,根据Young 氏方程有:
A=rlvcosθ=rsv-rsl 上式表明:
当胶黏剂浸润固体时,固体表面的自由能减 小。
在粘接体系中,适当降低胶黏剂的分子量有助 于提高扩散系数,改善粘接性能。
3 静电理论
理论基础:双电层 静电理论认为当金属和非金属材料紧密接
触时,由于金属对电子的亲和力低,容易失去 电子,而非金属对电子的亲和力高,容易得到 电子,所以电子可以从金属移向非金属,这样 就在界面产生接触电势,形成双电层,双电层 电荷的性质相反,产生静电引力。
对吸附理论的客观评价:
吸附理论正确地把粘结现象与分子间作用力 联系在一起,在一定范围内解释了粘结现象。 但是它还存在许多不足。
①吸附理论把粘接作用主要归因于分子间作用 力,但对于胶黏剂与被粘接物之间的粘接力大 于胶黏剂本身的强度这一事实却无法圆满解释。
②在测定粘接强度时,无法解释粘接力的大小与剥 离速率有关的情况。
聚合物的粘结及 粘结机理
主要内容
一、基本原理 二、粘接理论与机理 三、粘接接头的设计 四、影响粘接强度的因素
一、 基本原理
1 浸润与粘接
粘接实际上是一种界面现象,粘接的过 程主要是界面物理和化学变化的过程。要使 两个制件能紧密的粘接起来,并具有一定的 强度,胶黏剂必须与制件表面相互“润湿”, 其重要前提是在界面形成某种最低的能量结 合。
5 弱边界层理论
弱边界理论(WBL)认为粘接体系由于工艺 上或结构上的原因,存在着这种或那种较弱的 结合处,即内聚强度较低的部位。当粘接件受 到外力作用发生破坏时,由于材料界面处存在 较低的内聚强度,所以一般都会在低于它们预 期强度的情况下断裂,这些内聚强度较低的物 质就构成了“弱边界层”。
6 化学键理论
WA=(2+b rc) rlv-br2lv 式中,b是经验常数,在低表面固体的情况下 约等于0.026
二 粘接理论与机理
吸附理论 扩散理论 静电理论 机械结合理论 弱边界层理论 其他理论
1 吸附理论
吸附理论是以分子间作用力,即范德华力为基 础,在20世纪40年代提出并建立的。
一切具有电子供给体和接受体的物质都可 以产生界面静电引力作用。
由上述静电理论可知,双电层含两种符号
相反的空间电荷,这种空间电荷间形成的电场所 产生的吸附作用有利于粘接作用。当胶黏剂-被胶 粘物体系是一种电子的接受体-供给体的组合形式 时,由于电子从供给体相(如金属)转移到接受 体相(如聚合物),在界面区两侧形成了双电层。
吸附理论将粘接过程划分为两个阶段:
⑴第一阶段为胶黏剂分子通过布朗运动向被粘接物
体表面移动扩散,是二者的极性基团或分子链段相 互靠近,在此过程中可通过升温、降低胶黏剂的黏 度和施加接触压力等方法来加快布朗运动的进行。
⑵第二阶段是由吸引力产生的,当胶黏剂与 被粘物分子间距达到10埃时,便产生了分子 之间的作用力,即范德华力,使得胶黏剂与 被粘结物结合更加紧密。
4 机械互锁理论
机械互锁理论认为粘接力的产生主要是由于 胶黏剂在不平的被粘物表面形成机械互锁力。
对于多孔性材料,胶黏剂可以轻易地渗透到 这些凸凹不平的沟壑或空隙中去,并部分地置换 出这些空隙中的空气,形成了胶黏剂与被粘物之 间以弯曲的路径作紧密接触,固化之后的胶黏剂 就像小钩子似地与被粘物连接在一起,在剥离过 程中,胶黏剂(或被粘物)发生形变,会消耗能 量,从而使粘接件强度表现得更高。
因此,接下来将从表面物理和化学的角 度来讨论粘接。
胶粘剂对被粘物表面的润湿
液体润湿固体程度: θ 〉90°不能很好润湿; θ〈 90°能很好润湿; θ=180° 表示完全不润湿 θ=0° 表示完全润湿
粘接接头具有良好粘接性能的先决条件:
胶黏剂与被粘物之间形成浸润状态
如果浸润得好,被粘物和胶黏剂分子之间紧密 接触而发生吸附,则粘接界面形成了巨大分子间作 用力,同时排除了粘接体表面吸附的气体,减少了 粘接界面的空隙率,提高了粘接强度。
当rlv一定时,即液体(胶黏剂)固定,改变 固体(被粘结物)时,cosθ越大(θ越小)润 湿越好。
3 临界表面张力
临界表面张力rc与固体表面的化学结构有着 密切关系,不同的物质其界面化学参数不同。
对于某种固体来讲,当液体的rlv大于该固 体的rc时,液体在该固体表面保持一定的接触角, 并达到平衡;而当液体表面张力小于固体表面 张力时,固体表面将被浸润。
③无法解释诸如极性的a-氰基丙烯酯能粘接非极性的 聚苯乙烯类化合物的现象。
④无法解释高分子化合物极性过大,粘结强度而降低 的想象。
2 扩散理论
界面扩散形成一个过渡层;
两聚合物的胶结是在过渡层中进行的;
当两种高聚物的溶解度参数相接近时便会发生 互溶和扩散。界面发生互溶时,胶黏剂与被粘接物 之间的界面逐渐消失,变成了一个过渡区域,这有 利于提高粘接接头的强度。
化学键理论认为:胶黏剂与被粘接物表面产生化 学反应而在界面上形成化学键结合而把两者牢固 地连接起来。 化学键理论是以胶黏剂分子和粘合表面的电子、 质子相互作用为基础。 化学键力包括:
离子键力、共价键力、配位键力
小结
以上是近年来提出的几种粘接理论,虽然每 一种理论都有一定的事实根据,但又与另一些事 实发生矛盾。实际上,粘接界面上存在着多种现 象,往往是需要几种理论的配合,而并非一种或 两种理论单独可以解释的,因此,在讨论粘接理 论时,要注意几种粘接理论的结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