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初一初中地理期中考试带答案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湖北初一初中地理期中考试
班级: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南北半球的分界线为()
A.0°经线B.赤道
C.西经160°经线D.东经20°经线
2.地图三要素不包括:()
A.颜色B.方向C.图例D.比例尺
3.下列地点中,既位于北半球,又位于东半球的地点是()
A.40°N、10°E B.30°N、170°E
C.20°S、120°E D.80°N、160°W
4.地球自转产生了()
①四季更替②昼夜更替
③时区差异④昼夜长短的变化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②④
5.珠穆朗玛峰的海拔为8844.43米,死海的海拔为-400米,两点间的相对高度是()
A.4844.43米B.9244.43米C.8840.43米D.8444.43米
6.下列关于等高线的叙述,正确的是()
A.在山脊处,等高线向高处凸出
B.在山谷处,等高线向低处凸出
C.等高线密集的地方,坡度缓
D.等高线密集的地方,坡度陡
7.地球五带中,位于回归线和极圈之间的是()
A.热带B.温带C.寒带D.温带和寒带
8.A、B两地实地距离l0千米,在图上的距离为l0厘米,这张地图的比例尺为()
A.1:10 000
B.
C.1:100
D.图上距离1厘米代表实地距离l千米
9.下列各类型地图中能够最直观地表示地面某一点上地势起伏的是()
A.等高线地形图B.地形剖面图
C.平面示意图D.分层设色地形图
10.下面四幅等高线地形图中,表示盆地的是()
A.甲B.乙C.丙D.丁
11.东、西半球的分界线是:()
A.以20°W经线和160°E经线组成的经线圈
B.以160°W经线和20°E经线组成的经线圈
C.以180°W经线和180°E经线组成的经线圈
D.以0°经线和180°E经线组成的经线圈
12.下列四个点中,位于热带的是。
()
A.上海(约31°N)B.北京(约40°N)
C.海口(约20°N)D.厦门(约24°N)
13.在表示某一地区的四幅地图中,当图幅大小不变时,表示内容最详细的一幅是()A.1:500 000B.1:50 000
C.1:5000 000D.1:50 000 000
14.下列图例中表示铁路的是()
A.B.C.D.
15.读“太阳照射地球示意图”,(图中阴影表示夜半球),回答:
【1】图示时间为( )。
A.3月21日B.6月22日
C.9月23日D.12月22日
【2】此时B点以北会出现()现象。
A.太阳直射B.极夜C.极昼D.无法判断
16.读“地球公转示意图”如图所示,回答小题:
地球公转示意图
【1】写出地球公转至B位置时北半球的节气:()
A.春分B.夏至C.秋分D.冬至
【2】地球公转至B位置时,太阳直射的纬线是()
A.23.5°S B.23.5°N
C.0°D.66.5°N
17.读经纬网图,回答问题。
【1】写出A、B、C、D的地理坐标,正确的是()
A.80°N、140°E B.20°N、140°E
C.20°S、140°E D.20°N、140°W
【2】B点位于C点的()方向。
A.正北B.东北C.西南D.东南
湖北初一初中地理期中考试答案及解析
一、选择题
1.南北半球的分界线为()
A.0°经线B.赤道
C.西经160°经线D.东经20°经线
【答案】A
【解析】赤道是地球上最长的纬线,纬度为0°,赤道以北为北纬,以南为南纬,所以赤道是划分地球纬度的起点,赤道以北为北半球,以南为南半球。
所以赤道是南北半球的分界线,本题选择B。
【考点】本题考查南北半球的分界线。
点评:关于经纬线以及南北半球的划分我们需要注意一下几点:
①赤道是地球上最长的纬线,是南北纬的分界线;是南北半球的分界线。
②地球所有经线长度都相等,0°经线是东西经的分界线,但不是东西半球的分界线。
2.地图三要素不包括:()
A.颜色B.方向C.图例D.比例尺
【答案】A
【解析】地图的三要素是方向、比例尺、图例和注记。
颜色不是大地图三要素之一。
所以本题选择A选项。
【考点】本题考查地图三要素。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地图的三要素,是基础性较强的题目,解答非常简单。
庞大的地图家族中,各种地图所表示的内容不同,起到的作用也不同,但是都具备方向、比例尺、图例和注记等要素。
3.下列地点中,既位于北半球,又位于东半球的地点是()
A.40°N、10°E B.30°N、170°E
C.20°S、120°E D.80°N、160°W
【答案】A
【解析】南北半球的分界线是赤道,根据纬度判断南北半球。
东西半球的分界线是20°W和160°E构成的经线圈,东半球的范围是:20°W向东到160°E。
根据经度判断东西半球。
所以判断A点符合条件。
B点位于西半球,C点
位于南半球,D点位于东西半球的分界线上。
所以本题选择A选项。
【考点】本题考查南北半球、东西半球的划分。
点评:地球上有最长的纬线,而无最长的经线,所以东西半球的划分选择了两条尽量少穿过陆地的经线构成的经线圈20°W和160°E。
4.地球自转产生了()
①四季更替②昼夜更替
③时区差异④昼夜长短的变化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②④
【答案】B
【解析】地球自转产生了昼夜交替,地方时差等,地球公转运动产生了昼夜长度的变化,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季节更替,五带的划分。
所以判断①昼夜更替和③时区差异是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
【考点】地球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
点评:自转运动和公转运动产生的地理影响在学生学习记忆过程中容易混淆。
平时学习过程中一定要强化记忆,可以记住自转运动产生的地理影响,或者记住公转运动产生的地理影响,然后用排除法回答问题。
5.珠穆朗玛峰的海拔为8844.43米,死海的海拔为-400米,两点间的相对高度是()
A.4844.43米B.9244.43米C.8840.43米D.8444.43米
【答案】B
【解析】珠穆朗玛峰的海拔高度为8844.43米,死海的海拔高度是-400米,二者的相对高度就是二者海拔高度的差,即8844.43米减去-400米,就等于9248米,其算式是:8844.43-(-400)═9244.43(米)。
所以本题选择
B选项。
【考点】本题考查相对高度的计算方法。
点评:地球表面某一地点到海平面的垂直距离叫做海拔高度,而某一地点到另一地点的垂直距离叫做二者的相对高度。
这是一道典型的地理计算题型,要求在做题时一定要计算准确。
6.下列关于等高线的叙述,正确的是()
A.在山脊处,等高线向高处凸出
B.在山谷处,等高线向低处凸出
C.等高线密集的地方,坡度缓
D.等高线密集的地方,坡度陡
【答案】D
【解析】等高线密集说明相对高度一定,单位水平距离大,坡度较陡。
等高线稀疏的地方,相对高度一定,水平距离大,坡度较缓。
等高线向高处凸出,为山谷;等高线向低处凸出,为山脊。
所以本题选择D选项。
【考点】本题考查等高线地形图判读,识别各种地形。
点评:等高级的疏密与坡度陡缓的关系可以从相同相对高度不同水平距离方面研究。
等高线弯曲可以利用口诀“凸
高为低,凸低为高”帮助记忆。
回答本题需要对等高线知识有深刻的理解。
通过加强对概念的理解进一步熟悉等高线知识。
7.地球五带中,位于回归线和极圈之间的是()
A.热带B.温带C.寒带D.温带和寒带
【答案】B
【解析】位于北回归线和北极圈之间的是北温带,位于南回归线和南极圈之间的是南温带。
综合得出:位于回归线和极圈之间的是温度,包括北温带和南温带。
所以本题选择B选项。
【考点】本题考查五带的划分。
点评:五带的划分界限有回归线和极圈,北极圈以北是北寒带,北极圈和北回归线之间是北温带,回归线之间是热带,南回归线和南极圈之间是南温带,南极圈以南是南寒带。
8.A、B两地实地距离l0千米,在图上的距离为l0厘米,这张地图的比例尺为()
A.1:10 000
B.
C.1:100
D.图上距离1厘米代表实地距离l千米
【答案】D
【解析】根据比例尺的概念,比例尺的计算公式为:比例尺=图上距离∶实地距离=10厘米∶10千米
=10:1000000=1:100000。
通过单位换算利用文字表述为图上距离1厘米代表实地距离1千米。
所以本题选择D选项。
【考点】本题考查比例尺的计算,比例尺的表达方式。
点评:根据比例尺的概念,比例尺的计算公式解答问题。
计算比例尺,实地距离,图上距离需要对公式进行转换,计算的结果需要注意单位的换算。
9.下列各类型地图中能够最直观地表示地面某一点上地势起伏的是()
A.等高线地形图B.地形剖面图
C.平面示意图D.分层设色地形图
【答案】B
【解析】地形剖面图指沿地表某一直线方向上的垂直剖面图,以显示剖面线上断面地势起伏状况,能直观的表示地面的高低起伏和倾斜缓急。
所以本题选择B选项。
【考点】本题考查等高线分层设色地形图,地形坡面图的绘制。
点评:解答本题了解地形剖面图的概念是关键。
地形图是地理学习中一种重要的地图,要结合图例学会读图析图,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0.下面四幅等高线地形图中,表示盆地的是()
A.甲B.乙C.丙D.丁
【答案】C
【解析】等高线闭合且等高线数值中间低四周高则为盆地。
甲乙两幅图等高线未闭合,所以不符合题意。
丁中间高四周地,为山地。
所以本题选择C选项。
【考点】本题考查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
点评:用等高线来表示地面高低起伏的地图,就称之为等高线地形图,在等高线地形图中,根据等高线不同的弯曲形态,就可以看出地表形态的一般状况。
11.东、西半球的分界线是:()
A.以20°W经线和160°E经线组成的经线圈
B.以160°W经线和20°E经线组成的经线圈
C.以180°W经线和180°E经线组成的经线圈
D.以0°经线和180°E经线组成的经线圈
【答案】A
【解析】东西半球的分界线为20°W和160°E构成的经线圈。
所以本题选择A。
而0°经线并不是东西半球的分界线;180°W和180°E为同一条经线不能构成经线圈。
【考点】本题考查了东西半球的划分。
点评:东西半球的分界线容易错误的记忆成0°和180°经线。
东西半球的划分一定要区别于南北半球的划分,地球
上有最长的纬线,而无最长的经线,所以东西半球的划分选择了两条尽量少穿过陆地的经线构成的经线圈20°W和160°E。
12.下列四个点中,位于热带的是。
()
A.上海(约31°N)B.北京(约40°N)
C.海口(约20°N)D.厦门(约24°N)
【答案】C
【解析】五带的判读只需要考虑各地的纬度。
热带的范围是南北回归之间,即23°26′S-23°26′N之间,所以C海口位于热带。
上海、北京和厦门都位于北温带。
所以本题选择C选项。
【考点】本题考查五带的划分。
点评:五带的划分界限有回归线和极圈,北极圈以北是北寒带,北极圈和北回归线之间是北温带,回归线之间是热带,南回归线和南极圈之间是南温带,南极圈以南是南寒带。
13.在表示某一地区的四幅地图中,当图幅大小不变时,表示内容最详细的一幅是()
A.1:500 000B.1:50 000
C.1:5000 000D.1:50 000 000
【答案】B
【解析】在表示某一地区的地图中,比例尺越大,表示的内容越详细。
比例尺分母越小,比例尺越大,所以选项中
B选项1:50000比例尺最大,表示的内容最详细。
所以本题选择B选项。
【考点】本题考查比例尺的大小比较。
点评:本题容易出错,比例尺大小与比例尺的分母成反比,比例尺是一个比例数值,分母越大,比例尺越小。
比例尺越小表示的地理范围越大。
在比例尺大小比较前还需要对表达方式和单位换算统一。
14.下列图例中表示铁路的是()
A.B.C.D.
【答案】B
【解析】地图上有一些常见的图例:表示公路;表示铁路;表示长城;表示首都。
【考点】本题考查图例和注记。
点评:本题考查图例的识别,属于基础题目。
阅读地图要先看地图上的图例,看看各种地理事物在地图上是用哪些符号表示的。
不同的地图上,图例有时不同,看地图时必须先熟悉一下图例,然后在地图上查找需要的地理信息了。
15.读“太阳照射地球示意图”,(图中阴影表示夜半球),回答:
【1】图示时间为( )。
A.3月21日B.6月22日
C.9月23日D.12月22日
【答案】B
【解析】根据图示判断,北极附近出现了极昼,南极附近出现了极夜,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根据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回归线上,判断为北半球的夏至日。
日期为6月22日前后。
所以本题选择B选项。
【2】此时B点以北会出现()现象。
A.太阳直射B.极夜C.极昼D.无法判断
【答案】C
【解析】根据图示判断6月22日前后,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回归线,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出现极昼现象。
B点所在位置为北极圈,所以B点以北会出现极昼现象。
所以本题选择C选项。
【考点】本题考查太阳光照图的判读,地球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
点评:回答本题根据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判断地球的节气“二分二至日”。
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春秋二分太阳直射赤道。
16.读“地球公转示意图”如图所示,回答小题:
地球公转示意图
【1】写出地球公转至B位置时北半球的节气:()
A.春分B.夏至C.秋分D.冬至
【答案】D
【解析】该图中四个位置表示地球的“二分二至日”。
当地球公转到B位置时,北极附近出现了极夜现象,说明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北球。
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时,北半球的节气为冬至日。
所以本题选择D选项。
【2】地球公转至B位置时,太阳直射的纬线是()
A.23.5°S B.23.5°N
C.0°D.66.5°N
【答案】A
【解析】地球公转在B位置时,北极圈及其以北出现了极夜现象。
说明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南回归线的纬度为:23°26′S。
所以本题选择A选项。
【考点】本题考查太阳光照图的判读,二分二至日地球的位置图,地球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
点评:回答本题根据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判断地球的节气“二分二至日”。
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春秋二分太阳直射赤道。
17.读经纬网图,回答问题。
【1】写出A、B、C、D的地理坐标,正确的是()
A.80°N、140°E B.20°N、140°E
C.20°S、140°E D.20°N、140°W
【答案】A
【解析】根据经纬度的排列顺序,向北增大的是北纬,向东增大的为东经,确定A点地理坐标为(80°N,
140°E);B点地理坐标为(40°N,140°W);C点地理坐标为(20°N,140°E);D点地理坐标为(20°S,140°W)。
所以本题选择A选项。
【2】B点位于C点的()方向。
A.正北B.东北C.西南D.东南
【答案】B
【解析】B点地理坐标为(40°N,140°W),C点地理坐标为(20°N,140°E)。
根据纬度确定南北方向,B点在北方,C点在南方;根据经度判断东西方向,B点在东方,C点在西方。
所以B点位于C点的东北方向。
所以本
题选择B选项。
【考点】本题考查运用经纬网确定任意地点的位置。
点评:本题试题难度中等。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分清经纬线和经纬度,经纬度的变化规律为:①纬度分为南纬和北纬,向北增大的是北纬,向南增大的为南纬;②经度分为东经和西经,向东增大的为东经,向西增大的西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