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福建省泉州市晋江市安海片区七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带讲解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6.我国现存的最大青铜器,真实地反映了我国古代的青铜铸造水平。该器物是()
A.司母戊鼎B.四羊方尊C.青铜立人像D.毛公鼎
【答案】A
【解析】【详解】商周时期的青铜器不仅种类丰富,数量众多,而且制作工艺高超。商代后期,青铜铸造业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组织严密,分工细致,能够铸造出大型器物。如司母戊鼎,是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铜器,重达832.84千克。铸造这样硕大的器物,工艺十分复杂,需要很多人协同合作才能完成,A项正确;四羊方尊、青铜立人像、毛公鼎虽然都属于青铜器,但是都不是现存最大的青铜器。排除BCD项。故选A项。
【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第一手资料是指接近或直接在历史发生当时所产生,可较直接作为历史根据的史料。研究北京人情况时,可以作为第一手资料的是北京人头盖骨化石。A项正确;影视剧《大秦帝国》、小说《三国演义》、七年级的历史课本都属于第二手资料,排除BCD项。故选A项。
3.粟具有耐旱、自生能力较强等特点,因此我国北方早期先民首先从粟下手栽培种植;而几乎同时期的长江中下游先民也驯化了稻并开始大量种植。粟和稻的种植说明()
10.如果把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河姆渡人、半坡人、炎帝与黄帝、大禹治水等概念作为一个学习主题,那么这个学习主题应该是( )
A.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B.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C.统一多民族国家 建立和巩固D.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的起源
【答案】D
【解析】
【详解】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河姆渡人、半坡人、炎帝与黄帝、大禹治水等反映 是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的起源,D项正确;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时代特征是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排除A项;夏商周时期的时代特征是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排除B项;秦汉时期的时代特征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排除C项。故选D项。
20.史书记载:春秋时期鲁国向周关子朝贡7次,其中10用鲁国国君亲自去的有3次。同时鲁国却朝齐11次,朝晋20次。这反映的实质是( )
2.我们一般将史料分为第一手史料和第二手史料。前者是指接近或直 接在历史发生当时所产生,可较直接作为历史根据的史料;后者是 指经过后人运用第一手史料所作的研究及诠释。下列资料可以作为 第一手史料的是( )
A.北京人头盖骨化石B.影视剧《大秦帝国》C.小说《三国演义》D.七年级的历史课本
【答案】A
【解析】
18.通过下图所示文物,我们可以了解到哪一朝代的历史?()
A.夏朝B.商朝C.西周D.西汉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图一是司母戊鼎,是商朝时期青铜文化的代表作,司母戊鼎是迄今世界上青铜文化的代表,也是迄今世界上出土最大最重的青铜礼器。图二是甲骨文,商朝人刻写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被称为“甲骨文”,它已经具备了汉字结构的基本形式,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我国有文字可靠的历史从商朝开始。故通过这两个图示文物,我们可以了解商朝时期的历史,B项正确;综合上述分析可排除ACD项。故选B项。
14.在西周初年,下列哪个人被封为诸侯王的可能性最小()
A.甲是商朝末年的贵族,带兵抵抗周部落的进攻,兵败后降周
B.乙是商朝末年的平民,才能、人品俱佳
C.丙带兵攻打商纣王,为周王朝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
D.丁是西周王族成员,整日无所事事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西周建立后,周天子把平民、奴隶和土地分封给亲属、功臣和先代贵族的后裔等,封他们为诸侯,建立诸侯国。因此商周末年的平民既不是王室,也不是功臣,同时又是先代的遗民,因此按照宗法与分封的原则,是最不可能被封为诸侯的,B项正确;ACD甲丙丁均可能性被封为诸侯王,排除ACD项。故选B项。
4.歌谣“骨木石陶,种植水稻,猪狗水牛,定居不移”反映了哪一原始居民的情况( )
A.元谋人B.山顶洞人
C.半坡原始居民D.河姆渡原始居民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种植水稻”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河姆渡人生活在距今7000多年生活在长江下游,他们建造房屋,栽培人工水稻,河姆渡遗址证明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D项正确;元谋人、山顶洞人不会种植作物,排除AB项;半坡原始居民种植粟,排除C项。故选D项。
9.传说嫘祖是黄帝的妻子,她会缫丝,擅长纺织。据此可推出的结论是( )
A.当时已经出现手工业B.当时已经建立了国家
C.黄帝重视手工业发展D.禅让制度已经被破坏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中 “会缫丝,擅长纺织”可见当时已经出现了纺织业,A项正确;当时已经建立了国家、黄帝重视手工业发展、禅让制度已经被破坏无法从材料中得出,排除BCD项。故选A项。
12.时空观念是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之一。与如图中①②对应的朝代是( )
A.夏朝、东周B.夏朝、西周C.秦朝、西周D.秦朝、东周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我国古代朝代更替先后顺序的口诀为三皇五帝始,尧舜禹相传;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段;春秋和战国,一统秦两汉(西汉和东汉);三分魏蜀吴(三国),二晋(西晋和东晋)前后沿;南北朝并立,隋唐五代(五代十国)传;宋(北宋和南宋)元明清后,皇朝至此完。与图中①②对应的朝代是夏朝、西周。B项正确;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排除AD项;秦朝结束战国时期,排除C项。故选B项。
17.《尚书》中记载:“惟殷先人,有典有册”,意思是:当时的殷朝(商朝)的先人,就已经有书册了。当时人们使用的文字主要是( )
A.甲骨文B.隶书C.金文D.小篆
【答案】A
【解析】
【详解】依据已学知识可知,商周时期刻写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被称为“甲骨文”。甲骨文已经具备了汉字结构的基本形式,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因此题干信息“惟殷先人,有典有册”可知当时人们使用的文字主要是甲骨文,A项正确,排除BCD项。故选A项。
13.约公元前1600年,汤建立商朝,都城建在亳。商朝建立于( )A.公元前17世纪初B.公元前17世纪末C.公元17世纪初D.公元17世纪末【答案】B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按照公元纪年法,公元前1600年的前一年是公元前1601年,属于17世纪末期,B项正确;公元前17世纪初与公元前1600年不符,排除A项;公元17世纪初与公元前1600年不符,排除C项;公元17世纪末与公元前1600年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5.决定河姆渡居民和半坡居民种植农作物各具特色的根本原因是( )
A.饮食习惯B.生产工具C.劳动技术D.自然条件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河姆渡居民在今天的浙江,属于长江流域,由于气候和自然条件的因素,雨水较多,因此适宜种植水生农作物,半坡在今天的陕西西安,属于黄河流域,气候比较干旱,不适宜种植水生农作物,由于不同的地理自然条件,南北方农耕生活有很大的不同,半坡原始居民种植粟,河姆渡原始居民种植水稻,D项正确;原始社会时期,是有什么吃什么,而不是想吃什么种什么,与饮食习惯无关,排除A项;河姆渡居民和半坡居民都属于新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的劳动工具都是磨制石器,排除B项;河姆渡居民和半坡居民的劳动技术没有明显区分,整体上都比较落后,排除C项。故选D项。
A.农业开始精细化发展B.原始农业的兴起与发展
C.农业适应了定居生活D.北方农业较南方发达
【答案】B
【解析】【详解】依据题干可知,我国原始居民已经种植粟和稻等农作物,说明原始农业的兴起与发展,B项正确;这一时期仍处于原始农耕阶段,还没有向精耕细作的方向发展,排除A项;题干没有涉及远古居民的定居生活,排除C项;粟和稻是北方与南方不同的农作物品种,无从得出北方农业比南方更加发达,排除D项。故选B项。
6.清明时节,社会各界人士纷纷开展祭祖仪式。传说中的炎帝和黄帝被尊崇为()
A.万世师表B.千古一帝C.人文初祖D.炎黄子孙
【答案】C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炎帝和黄帝在诸多汉族或中国的史书及记录中的神话,这两个部落首领是在上古时期中原黄河流域形成汉族文明(或华夏文化)的起源,被尊称为人文初祖,C项正确;万世师表意思是值得永远学习的榜样,与炎帝和黄帝无关,排除A项;千古一帝一词最早出于明代,源自李贽《藏书》中对秦始皇嬴政、明太祖朱元璋等二人的评价,与黄帝炎帝无关,排除B项;炎黄子孙是华人的自称,排除D项。故选C项。7.传说蚕丛是蜀地首先称王的人,他的眼睛向前突出。下图所示文物与蚕从形象吻合。由此可见( )
A.传说与神话都是真实的历史B.考古是了解历史真相唯一途径
C.传说中蕴含着一定的历史信息D.传说的历史价值远超考古发现
【答案】C
【解析】
【详解】据题意可知,图示文物与传说中蚕丛的形象吻合,二者能够相互印证,说明传说中蕴含着一定的历史信息,故选C;传说和神话不一定都是真实的历史,排除A;B项说法过于绝对,排除;传说的价值不一定超过考古发现,排除D。
15.西周时期,周王朝对墓葬用品有严格的规定。如用鼎制度就明确规定“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卿大夫五鼎……”它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
A.严Hale Waihona Puke 的贵族等级界限B.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
C.周王室的奢侈和昏庸D.西周青铜铸造业落后
【答案】A
【解析】
【详解】由题干中的“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卿大夫五鼎”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商朝后期,青铜器的数量增多,功能也由食器等发展到礼器,成为王公贵族象征身份地位乃至国家权力的代表性器物,礼器的类型数量反映了权力的大小和严格的等级界限,A项正确;题干中未体现西周各地经济发展情况,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周王室的奢侈和昏庸,排除C项;西周青铜铸造业落后在题干中未体现,也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故选A项。
C.处于直立人的阶段D.已会制造生产工具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北京人化石的研究所得出的形态特征,如头部的原始性、肢骨与现代人的相似性等,足以确定北京人是从猿到人之间的过渡类型”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北京人与现代人相似,能够直立行走,北京人遗址是迄今所知世界上内涵最丰富、材料最齐全的直立人遗址,C项正确;北京人还是群居生活,没有过上原始农耕生活,排除A项;北京人会使用天然火,会长时间保存火种,山顶洞人才掌握人工取火技术,排除B项;已会制造生产工具,题干材料没有体现,排除D项。故选C项。
2022年秋季期中教学质量监测
初一年历史科试卷
一、本卷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北京人化石的研究所得出的形态特征,如头部的原始性、肢骨与现代人的相似性等,足以确定北京人是从猿到人之间的过渡类型。这直接印证北京人( )
A.过上原始农耕生活B.掌握人工取火技术
11.夏朝修建了城池,建立了军队,制定刑法,设置监狱,此外还制定了历法。这说明夏朝是( )
A.氏族聚落B.部落联盟C.早期国家D.封建社会
【答案】C
【解析】
【详解】夏朝修建了城池,建立了军队,制定刑法,设置监狱,此外还制定了历法。这说明夏朝是早期国家。军队、刑法、监狱都是国家机器,体现国家的意志,C项正确;夏朝不是氏族聚落、部落联盟,排除AB项;夏朝是奴隶社会,排除D项。故选C项。
【点睛】
19.春秋之前,诸侯国之间的边界较为模糊,存在大量的荒地,作为各诸侯国的缓冲区;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的界限逐步清晰。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分封制度的强化B.井田制度的推广
C.生产技术的进步D.礼乐制度的加强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以看出,春秋之前到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的边界逐步清晰,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主要得益于铁犁、牛耕的推广与运用,荒地逐步得到开垦,土地私有逐步确立,因此荒地的归属更加明晰,C项正确;春秋战国时期分封制,井田制逐步瓦解,排除AB项;礼乐制度加强不是变化的主要原因,排除D项。故选C项。
8.“人民代表人民选,选好代表为人民”这一选举制度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民主。推荐选举是民主的重要体现,以下最能体现“民主”的古代制度是( )
A.禅让制B.世袭制C.中央集权制D.分封制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禅让制,将部落首领位子传给贤德之人的制度,A项正确;世袭制,古代君王去世或逊位后,将皇帝的九五之尊转给自己的子孙的传承制度,排除B项;中央集权制度是一种国家政权的制度,以国家职权统一于中央政府,削弱地方政府力量为标志的政治制度,排除C项;分封制,是中国古代分封诸侯的制度,分封对象为王族功臣和古代帝王后代,排除D项。故选A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