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课科学技术的成就(一)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7课科学技术的成就(一)
一、教学目标与分析
依据课程标准、教科书和参考书,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两弹一星”的成功研制,“籼型杂交水稻”的培育推广等重大科技成就和以邓稼先、袁隆平为代表的杰出科学家的事迹等基本史实。

2.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从材料当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提高他们综合、分析、归纳问题的水平。

【分析】通过以上教学目标的实现,让学生了解建国以来我国科学技术发展的历史,正确掌握使用提纲卡归纳历史知识的基本技能。

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新中国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原因分析,培养学生的唯物主义观点。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安排学生收集建国以来我国的重大科技成就资料,作为课堂教学内容的补充。

(2)实施探究式学习,创造学生自主的学习环境,采用小组合作的教学方法,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

(3)采用编卡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

【分析】落实过程方法目标,通过课堂学习和课后活动,了解我国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鼓励学生在探究学习的同时,感悟老一辈科学家的献身精神,培养学生掌握处理历史资料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专价值观目标
(1)了解建国以来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是我国科学技术取得巨大成就的重要前提和保障。

(2)认识袁隆平、邓稼先为代表的科学家,以高度的爱国主义精神和艰苦奋斗的作风,为发展我国现代科技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

【分析】通过落实该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建国以来我国科学技术取得的巨大成就。

在教学中,教师可适时地引导学生分析科学家取得成功的原因,启发学生学习他们的优秀品质,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二、教学策略
1.本课内容决定了本课教学时应采用探究式、小组合作式教学方法。

让学生通过充分讨论和交流,找出我国科技迅速发展和优秀科学家成功的共同原因。

活动的模式为:提出中心问题一小组讨论一交流反馈一小结。

2.情境式教学法。

利用多媒体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3.让学生亲自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通过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归纳出建国以来我国科学技术的重大成就和杰出科学家的突出事迹。

为了概括知识,帮助学生构建本课的知识体系,可引导学生编写提纲卡,培养学生归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设计思路
本课教学主要是围绕我国科学技术发展成就来开展的,关于建国后科学技术的主要成就和杰出科学家的突出事迹,让学生根据收集的资料,结合课文内容,开展讨论,归纳总结,然后引导学生编写提纲卡,构建知识体系。

对建国后我国科学技术发展的原因可通过小组讨论、全班交流,合作找出。

四、教学引入
方法1
情境引入
利用多媒体演示“1964年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的影视资料。

师:我国第一颗原子弹何时爆炸成功?
生:1964年10月16日下午3点整,在我国西北地区的戈壁滩上,随着惊天动地的爆炸声,一朵蘑菇云从地面升起,我国的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了!
师:原子弹的爆炸成功,为我国科技领域掀开了新篇章。

引入新课。

方法2
复习引入
引导学生回忆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成果。

师:纵观我国科技发展的历史,中国曾有过辉煌灿烂的成就。

历史上的四大发明,是中国人民的骄傲。

然而,1840年以后,帝国主义用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国的大门,从此,中国的科技一蹶不振。

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为我国科技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机。

我国的科技工作者是怎样克服重重困难,建立起自己民族的科技事业的呢?又取得了哪些骄人的成就呢?这正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第17课“科学技术的成就”。

方法3
故事引入
以“两弹元勋”邓稼先的故事引入。

邓稼先,中国现代著名的核物理学家。

他是中国核武器物理研究工作的奠基者和开拓者之一。

1958年他受命研制原子弹。

从此,他一直奋战在中国西部荒漠中的核基地。

1964年,他指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试验爆炸成功;1967年又成功地爆炸了我国第一颗氢弹。

此后,他又领导了地下核试验。

由于他把毕生的精力都投入到我国核武器的研制事业中,被誉为“两弹元勋”。

引入新课。

方法4
谈话引入
1992年春,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视察南方,他在讲到要提倡科学,靠科学才有希望时说:“我要感谢科技工作者为国家做出的贡献和争得的荣誉。

大家要记住那个年代,钱学森、李四光、钱三强那一批老科学家,在那么困难的条件下,把两弹一星和好多高科技搞起来。

”那么,老一辈科学家们是如何建立并发展起我国的科技事业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有关这方面的史实。

导入新课。

本课的重点是科学技术的主要成就和杰出科学家的事迹。

本课的难点是我国科技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

通过学生对学习材料的分析,归纳概括我国科学技术取得的重大成就,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合作找出取得成就的原因。

活动内容1
讨论式教学案例
师:同学们,关于我国要不要研制原子弹的问题,好多同学有不同的意见,下面我们组织一个“课堂辩论”活动。

活动指导:
1.全班分成正方、反方两个组,每组推荐两名辩论代表。

2.通过进行小组讨论,形成各组的辩论观点。

3.课代表担任主持人,历史老师负责评价活动。

主持人:课堂辩论现在开始,正方的观点是中国必须研制原子弹;反方的观点是中国不要研制原子弹。

下面先请正方陈述观点。

正方:我方认为中国必须研制原子弹,核武器是增强一个国家实力的重要标志,不研制核武器,我国就会落后。

我们要吸取“落后就要挨打”的历史教训。

反方:原子弹是杀伤力极强的核武器,我国是爱好和平的国家,我方认为中国不要研制原子弹。

正方:新中国成立初期,美国挥舞着核大棒,在全世界耀武扬威,我国为了
免受人家欺负,就不能没有这东西。

反方:……
双方展开激烈的辩论。

【评析】
把辩论赛引进课堂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引起共鸣与思考,引导学生大胆尝试,提出自己的见解。

在活动中,学生不但学到了丰富的知识,开阔了视野,更重要的是增强了民族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活动内容2
重点突破的案例
师: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非常重视科学技术,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大发展,有哪些科学家为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下面请同学们根据自己搜集的资料,开展故事演讲活动。

活动指导:
1.全班分为若干组,每组推荐一名演讲代表。

2.小组讨论,确立演讲课题,撰写演讲稿。

3.教师要及时对发言者进行点评,并加以引导和补充。

生:“两弹一星”的研制工作者,是一支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队伍。

他们在茫茫无际的戈壁荒原,克服了各种难以想像的艰难险阻,经受住了生命极限的考验。

他们运用有限的科研和试验手段,顽强拼搏,奋发图强,锐意创新,突破了一个个技术难关,如以毕生精力投入核试验工作的被誉为“两弹元勋”的邓稼先,就是他们的典型代表。

他们所具有的毅力和勇气,显示了中华民族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坚定决心。

我们应该把这种精神发扬到平时的学习中。

生:科学家袁隆平说过“灵感从来只想那些有心者,不要指望躺在床上就能获得灵感,也不要指望苦思冥想几天就能获得灵感,培养灵感有四个字,就是‘知识+汗水”’。

这是老一辈科学家给我们的启示。

【评析】
集体的力量犹如一座座蕴藏丰富的“智能矿藏”,通过让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引导他们从不同角度表达自己的见解,形成合作学习的好习惯,同时也锻炼了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活动内容3
编写知识提纲卡,概括建国以来我国科学技术的成就和杰出科学家的主要事迹。

第一阶段:
师:新中国成立之后,党和政府制定了我国科学技术发展的远景规划,以发展原子能、火箭、电子计算机等技术为重点,计划用几十年时间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20世纪70年代后期,邓小平提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论断,推动了科
学技术事业的大发展。

建国后我国科学技术有了哪些突出成就?涌现出哪些杰出的科学家?他们的主要事迹有哪些?我们在阅读教科书的基础上通过小组讨论得出结论。

第二阶段:
师:通过讨论,大家知道了我国科学技术的突出成就,也知道了杰出科学家及其主要事迹,下面我们把以上重点内容再概括,即编写知识提纲卡,完成后上交。

编写知识提纲卡要求:
1.题目:建国后我国重大科技成果和杰出科学家及其事迹。

2.高度精炼。

3.包含人物、时间、重大科技成就。

附学生编写的知识提纲卡一份,如下表。

【评析】
此案例“授之以渔”,给学生创设自主学习的空间,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自己动手编写知识提纲卡,把握重点内容,构建本课的知识体系,培养学生愿学、乐学的情感。

活动内容4
探究式教学案例
师: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科学技术迅速发展,取得了许多举世瞩目的成就,造成这种良好局面的原因是什么呢?
引导学生们根据收集的材料,结合课文内容,小组讨论,开展探究活动。

活动指导:
1.学生分成若干组,每组推举一名小组长。

2.教师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并相互传阅搜集到的资料,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3.教师做适当提示,如出示一些图片,“周恩来同志和科学家们在一起”“毛主席见钱学森”等,拓展学生的思维。

4.小组代表发言,教师对发言者进行评价与鼓励,同学们全身心地投入到对问题的探究中去。

生:旧中国由于在近代的落伍,错过了发展科学技术的机遇,这也是鸦片战争以来,中国遭受列强欺侮的一个重要原因。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当然要汲取历史的教训,加大科技研究的力度!
生:党和政府非常重视科技的投入和发展。

早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的前夕,周恩来同志在“科代会”筹备会上说:“不久的将来,我们必须成立人民所有的科学院。

”建国不久,国家就组建了中国科学院,发出了“向科学进军”的号召,并制定了科技发展的远景规划。

生:新中国的领导人以他们的远见卓识,为中国的科技发展开了一个好头。

师:对,我国科技事业的发展离不开人民政府的重视和支持。

生:我认为成就的取得应归功于广大科技工作者的努力,特别应该感谢那些学成归国的海外学子们,钱学森、邓稼先、钱三强就是很好的例子。

他们放弃国外优厚的待遇,冲破重重阻力,毅然回到祖国来发展我们自己的核武器事业,这种精神非常值得我们学习。

生:1978年以后,邓小平同志多次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精辟论断,极大地推动了我国科技和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教师:同学们的发言很好。

你们知道得真多。

概括起来,我国科技事业能够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有这么几个方面:党和政府的重视,科技工作者的努力拼搏;邓小平“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论断的指引。

【评析】
师生互动,充分利用收集的资料,开展讨论让学生体验发现的喜悦,增强他们的学习兴趣,培养和提高他们从资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分析史实的能力。

六、教学拓展
拓展专题
科技工作者的无私奉献精神
一、阅读下列材料,结合你的课文知识,开展探究活动
材料:1964年10月16日15时,我国新疆核武器试验场,突然一声巨响,一个巨大的火球腾空而起,蘑菇烟云猛烈翻滚,直上天空……中国首次核爆炸获得圆满成功。

参加试验的全体人员此时完全忘记了连续数十天的紧张和疲惫,为胜利而振臂高呼,沉浸在无比的欢乐中。

当试验的消息通过广播、报纸传遍全国时,全国人民都感到无比自豪和振奋。

(《东方醒狮》)
二、活动指导
1.确立课题:从原子弹的爆炸成功谈科技工作者的无私奉献精神。

2.活动方法:安排学生通过上网或到图书馆查询资料,组织学生根据收集的资料分组讨论,形成较统一的观点。

3.各组代表竞相发言,教师要及时对发言者进行评价,激励学生积极参与探究过程。

师: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不仅加强了我国的国防力量,也打破了帝国主义的核垄断,对维护世界和平具有重要意义。

请同学们根据收集的资料,谈一谈科技工作者为研制原子弹做出的巨大贡献。

生:原子弹的爆炸成功是我国国防建设和科学技术方面取得的一项重大成就,标志着我国国防现代化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生:原子弹的爆炸成功,是广大科技工作者辛勤努力的结果。

生:许多身居海外的中国学者、专家,抛弃了原有的名誉、地位和优越的物质生活,纷纷回归祖国,投入到原子弹的研制工作中。

师:请举例说明。

生:邓稼先回国后,把毕生精力投入到核试验工作,为研制原子弹、氢弹做出了突出贡献,被誉为“两弹元勋”。

生:赵忠尧回到祖国后,由他主持我国制造了第一台质子静电加速器,为我国核工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生:还有成千上万的科研人员,他们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精神,克服种种困难,为中国的科学技术创造了辉煌成果,使中国新兴的核工业从无到有发展起来。

师:你们都说得很好!原子弹的爆炸成功,是广大科学工作者辛勤奋斗的结果。

我们要学习老一辈科学家为振兴中华刻苦钻研、奋发图强的优秀品质,为报效祖国而努力学习。

【评析】
根据学生对科技方面有着极大兴趣的特点,设计教学拓展专题,激励学生学习科学家的优秀品质,培养其献身科学的情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