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露教案了解寒露节气的地理特征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寒露教案了解寒露节气的地理特征寒露教案了解寒露节气的地理特征
寒露节气是中国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七个节气,通常出现在公历每
年的10月8日或9日,正值秋季进入深秋的时候。

寒露教案旨在帮助
学生了解寒露节气的地理特征,进一步认识中国的气候特点和自然环境。

本教案将通过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和讨论,提供相关的背景知识,
以及开展实践活动,以帮助学生深入了解寒露节气的地理特征。

一、寒露节气的地理位置和气候特点
寒露节气地理特征主要集中在中国的东部地区,包括华北平原、江
淮平原、江南水乡等地。

这些地区在寒露期间经历了气温的明显下降,尤其是夜间的气温更为寒冷,人们会逐渐感受到秋天的寒意。

在华北平原,由于该地区地势较为平坦,缺乏山脉和海洋的调节作用,温度变化较为显著。

寒露期间,气温逐渐下降,白天最高气温一
般在20℃左右,夜间最低气温会降至10℃以下,昼夜温差较大。

在江淮平原和江南水乡等地,受到长江和黄河的影响,气温相对较
为稳定。

寒露节气期间,气温一般在20℃左右,而夜间最低气温则在15℃左右,湿度较大,相对较为潮湿。

二、寒露节气的地理现象
1. 气温下降
寒露节气是秋季的深入,气温开始逐渐下降。

上述提到的华北平原和江淮平原地区在寒露节气期间,气温会明显降低,一天中最高温度和最低温度的差距增大,早晚的寒意也逐渐加深。

2. 天空湛蓝
寒露节气的天空湛蓝,少了夏季的炎热和秋季的阴霾,透过蓝天白云可以看到飘落的黄叶和成熟的果实。

这是由于寒露节气期间气温适宜,湿度适中,有利于形成晴朗的天气。

3. 早晚温差大
在寒露节气期间,由于白天的阳光辐射减弱和夜晚的辐射降温,导致昼夜温差较大。

白天气温虽然适宜,但夜间气温骤降,人们早晚需要注意增添衣物,以适应温差变化。

4. 露水凝结
寒露节气得名于此时大地上出现的露水。

由于夜晚的温度较低,空气中的水蒸气凝结成露水,给人们带来了一丝清凉和湿润的感觉。

露水的出现非常有利于植物的生长和农作物的收获。

三、寒露节气的影响
寒露节气的地理特征对于人们的生活和农业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1. 人们感受秋意
寒露节气期间,气温开始下降,人们逐渐感受到了秋天的寒意,更换衣服为早晚的温差做准备,增添秋衣。

2. 农作物成熟收获
寒露节气是许多农作物成熟收获的季节,例如水稻、玉米等重要农作物,在这个时候进行收割,为人们的口粮和生活提供了保障。

3. 出行警惕温差
由于寒露节气的早晚温差大,人们在出行时需要警惕温差变化,避免着凉和健康问题的发生。

四、实践活动
为了加深学生对寒露节气的了解,可以开展以下实践活动:
1. 观察温度变化:每天早上和晚上固定时间测量温度,记录在温度记录表中,观察温度的变化趋势。

2. 制作寒露时令食物:根据地区不同,选择当地的寒露时令食物进行制作,例如寒露粥、秋葵炒肉等。

3. 野外观察:组织学生进行郊游,观察寒露节气期间的自然景观变化,如树叶颜色的变化、露水的出现等。

通过以上实践活动,学生可以更直观地感受到寒露节气的地理特征和对人们生活的影响,加深对于气候的认识和理解。

总结:
寒露节气是秋季进入深秋的标志,地理特征主要集中在中国的东部地区。

寒露节气期间,气温逐渐下降,天空湛蓝,早晚温差大,露水
凝结。

这些地理特征对人们的生活和农业产生了影响。

通过实践活动,学生可以更好地了解和体验寒露节气的地理特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