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力》说课稿--主题教研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选择主题的原因
1.近年来考试中月考、会考、中考简答题和计算.必考题型题,分值较高,并有严格地评分标准。

在阅卷过程中答题不规范、书写不正确严重影响考生成绩。

2.规范书写除了培养学生书写能力之外,还可以使他们养成思路清晰有条理的思维习惯。

3.良好的规范书写习惯不仅对自己的学习大有帮助,对阅卷老师来讲也是一种视觉上美的享受。

由此可见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对提高学生物理成绩十分必要,同时也对其他学科在规范书写上有潜移默化的影响。

说课内容:浮力
一、教材分析
(一).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是新课改人教版八年级第十章第一节的内容,主要讲述浮力的定义、方向,产生原因以及决定浮力大小的因素。

是在前几节所学知识的基础上综合地应用液体的压强、压力、二力平衡等知识来了解浮力产生的原因而展开的。

同时是对密度、力、压强等知识的深化。

这些内容都涉及到对各个公式的运用和大量的计算,而且是每次月考的计算题中必考内容,对研究我的主题起到示范作用。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了解浮力的方向、施力物体、浮力的单位
(2)了解浮力产生的原因和影响浮力的大小因素。

(3)理解浮力的大小等于什么即阿基米德原理
2、能力目标:
探究浸没在水中物体受到浮力的实验,进一步学习探究的方法,学会用差量法计算浮力。

通过习题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排版能力和书写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乐于探索生活中物理知识的兴趣,让他们养成协作、探究问题的意识,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三)重点、难点:
重点、探究影响浮力的大小因素和阿基米德原理
难点:浮力产生的原因和探索浮力的大小。

(四)学情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正处于儿童和青少年的过渡期,对自然界的好奇心越来越强,并表现出强烈的求知欲。

但要把有关浮力的认识从感性提高到理性,又要综合运用各方面的知识,如力的测量、重力、二力平衡、三力的合成、密度、压力、压强等知识,并通过实验、理论分析和推理判断来归纳获得新知识,这对初中学生来说是较难的。

故在培养探索问题能力和发展抽象思维能力的过程需以一些感性认识作为依托,借助实验示范或多媒体电教手段,加强直观性和形象性,以便学生理解和掌握。

另外本人任教班级,虽多数学生具有上进心,学习态度端正,但是由于没有养成一个良好的书写习惯,在做计算题的时候,多存在如下问题:
1.书写不规范、不工整,版面设计不合理,凌乱、无序。

2.公式用错如压强P与密度ρ的符号混淆。

3.同一个物理量字母的下角标表达前后不统一或用同一个符号表达含义不同的物理量。

4.不按顺序代入数据、数字之间不用“乘号”、漏写单位等问题。

因此在培养学生操作、探究、合作能力的同时,还应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

浮力这节课计算与前面所学知识联系密切,涉及的计算量也比较大,是培养学生规范书写、和进行前后对比的好课。

如何开展主题教研
主题教研活动的开展对培养教师科研能力无疑提供了一个广大的平台。

让教育者深入到教育理论与实践中,将教育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用所掌握的理论去指导自己的教学,将理论付诸实践,将主题教研进行升华。

为了能够让我的主题教研更好的融入到教学中去,我阅读了《深化主体教研思考与实践》(周亮主编)、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教师语言艺术》等大量资料。

我更加深刻的明白了磨刀不误砍材功,搞主体教研如同使用一种提高教学效率的工具,拥有了这把利刃我相信可以使教学更加轻松,愉快。

苏霍姆林斯基“把基础知识保持在学生的记忆里”对我启发很大。

他曾设想,我们盖一座漂亮的楼房,可是把墙基打在很不牢固的混凝土上,灰浆不断地剥离。

我们在盖楼房,可是墙基在裂缝。

所以要纠正学生识记不牢的坏习惯,关键是要把根基打牢,从点滴中抓起。

1.每次上课前都拿出来学生的课堂作业本进行纠错,个别学生下课后再加以辅导。

2.在进行新课的讲授时强调字母和表达式之间异同,并运用一定的搞笑流行语等幽默的语言来加深印象。

3.处理习题时尽量留出大量的课堂时间让学生独立的做题。

4.板演学生中易出现的错误,对反复出错,没有改进的学生给予相应的惩罚措施。

二、说教法
教学活动是教和学的双边活动,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之互相促进,协调发展,根据这一基本原理,关于“浮力”的教学我采用“问题——探究——应用”教学模式。

通过设置情景,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发现并提出问题,大胆猜想、建立假设,自主设计实验进行探究,归纳结论等师生多边互动的探究性教学方法。

三、说学法
本节课通过学生参与探究,相互交流,突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通过学生自己设计实验,将课堂还给学生,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让学生初步建立应用科学知识的意识,培养学生的分析探索能力以及合作精神。

四、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问题的提出往往比解答问题更重要”,上课开始设计趣味小实验”不用手让静止在量筒底部乒乓球到达瓶口”激起学生解决问题的的欲望.激发学生的兴趣.然后播放漂浮在死海上的人和漂浮在水面上的饮料瓶 ,热气球等图片,学生的思考顺理成章地引出浮力.
(二)实验质疑,合作探究
1. 演示实验一:
建立浮力概念测量浮力的大小
出示问题1:如何证明下沉的物体是否受到浮力?借助手边的教具进行演示教学。

用等效法手托住物体使测力计示数减小,再将物体放入水中示数也减小相同的幅度.让学生比较物体在空气和水中,弹簧测力计的示数的差别,学生自然得出,物体在水中受到一个等效于手对物块的托力,方向竖直向上的力——浮力。

从测力计示数的变化上学生很容易得出F浮=G-F拉。

2.探究浮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每一个探究实验都少不了猜想,设计、验证、结论等必要的环节。

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各抒己见在验证过的过程中注意控制变量法的体现。

为了更加直观、准确的教学,用幻灯片播放实验的操作过程,便于理解。

为了进一步验证学生的猜想、使阿基米德原更加理清晰呈现。

改进实验,将溢出的水倒入与物体体积相同的小桶中,发现被小桶恰好被装满。

即V排=V物,进而得出,F浮=G排=ρ液gV排
3.推理证明浮力产生的原因
通过联系之前学过的的压力和压强知识,推导出F浮=ρ液gV排此处较难,学生做到理解并记住结论即可。

(三)巩固应用,拓展提高
例题:
(1)质量为79g的铁块,密度是7.9g/cm3,这个铁块的质量是多少?重多少?将这个铁块浸没于水中,排开水的质量是多少?所受浮力是多少?(g取10N/kg)(2)用弹簧测力计拉住一个重为43N的空心铜球,全部浸在水中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33.25N,此铜球的空心部分的体积是________m3.(已知铜的密度为8.9×103kg/m3)
习题:
(1)质量为250克的物体静止在水中,有一半体积露出水面,这个物体的体积是多少,它的密度是多少?
通过习题加深学生对浮力知识理解和应用,并联系前面所学的密度、平衡力等知识,将所学知识有机得联系起来,在计算过程中弥补不足之处。

若时间充足可以更多的展示学生的作品。

通过练习使学生的书写、排版能力得到提升。

五、教学评价
我的教案设计始终贯彻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既遵循了学生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认知规律,又符合学生迫切想知道、努力去探究、享受获得喜悦的心理活动规律。

由于本节内容较多,时间的控制较难把握。

但是坚信这个主题的意义绝对深远。

自研究教研主题以来,我跟踪拍摄了学生几个月以来作业前后的对比照片和全体学生的作业情况。

(播放资料)。

我相信通过辛勤的付出加之先进的教学理念,能有效地促进学生规范的书写、积极的思考、主动的探索、能动的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