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湛江一中金沙湾学校高三语文月考试题及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2021学年湛江一中金沙湾学校高三语文月考试题及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现代文阅读I(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木工刘建华
王安忆
第一次看见刘建华,我就注意到他那双眼睛,特别地亮,烁烁地看着你,看到你先转开眼睛,他才转开。
这样的眼神,使得他原本清秀的长相,变得尖刻起来。
刘建华是我们的第二个木工。
我们将刘建华带到老黄跟前,告诉他这是我们的监工,老黄将要做的木工活一一报给他,然后让他报价。
刘建华一开口报出个天价,老黄一挥手:不可能!杀下去一半。
照规矩,刘建华再报一个居中的价位,这就叫讨价还价嘛。
可小刘不,他依然是报原价,老黄也跟着坚持半价。
我们只得出面调停,居中。
刘建华一挥手,少一分不行!最后,还是依了刘建华。
这样一来,等于是老黄向他让了一步。
可刘建华并没有因此满足。
接下来,老黄向他交代如何如何做时,每一项,他都要反着来。
我们的装修工程就在这样敌对的气氛底下拉开了帷幕。
后来,我们才明白,刘建华和老黄没有仇,刘建华和我们也没有仇,只是一上来这关系就错了——我们将刘建华置于老黄的领导之下。
这使他一直愤愤然,好像不是来做工,而是来报仇。
每一样材料,他都要求最好的,倘若说“我们不讲究”,他便说“要有问题我不负责”。
这样受刘建华折磨,真的不想再继续了。
老黄也三天两头在我们面前撺掇,还暗示刘建华要不走,他走。
可是,刘建华一直作出这样的姿态:谈得拢谈,谈不拢不谈。
再有,看见刘建华干活的样子,不由得,你又被他感染了。
首先,他们的工具特别齐整。
电锯,擦拭得锃亮,锤、刨、锉、凿,均是称手牢实,干起活来当当地响。
其次,是刘建华的技术。
连成见极深的老黄,都不得不承认:小赤佬基本功是好的,料忒坏!“料”是指人的品质。
第三,也是最打动我们的一点,他们干活的气氛,称得上热火朝天。
在一片锯刨声中,还响着乐声。
那是一架小小的单放机,立在木屑堆里,放着憨直又带些委婉的淮剧唱腔。
逢到副歌式的段落,刘建华和他的兄弟们便大声应和:哦唷喂,嗬嚯哉,咿兹唷嚯哉!他们穿着旧衣服,额头上冒着汗气,眼睛里放光,使你感受到劳动的快乐和骄傲。
他们能做也能吃。
中午一顿,比较马虎,有时就吃菜泡饭。
晚上一顿就要认真对待了。
有一日,我们晚上过去,看见刘建华正在电炒锅里煎一条一尺长的花鲢。
锅比鱼小,可他周转腾挪十分灵活,一条鱼煎得面面俱到,黄灿灿的,然后放进一把葱姜蒜,喷香扑鼻。
活做到一半的时分,旧历年也到了。
起初,刘建华是说旧历年不回家的。
临到小年夜,他才通告我们
他要回家。
我们说,当初不是说好的,不回家过年吗?他便微笑着反诘:过年能不回家吗?这是他第一次对我们笑,虽然是带着狡黠,可我们心里还是软了。
一年里不就这么一个团圆日吗?再想,不让他回,他就不回了吗?车票早二十天就订好了,倘是别人大约还可以试试,可这是谁?没有一件事,我们是较得过他的。
不过,他说他过了初十,立马回来。
我们自然也不敢全信了。
他是小年夜晚上走的。
人去楼空的房间里,木屑都扫净了,机器擦得锃亮,锅碗瓢勺也归置整齐。
壁上的架子都打齐了,散发着松木的清香。
长条地板解开包装,摊开放着收干,上面撂了几件他们干活穿的旧衣服。
一切有条不紊,没有一点邋遢相。
心里不由感慨:倘若不是与刘建华这样的雇主关系,又弄得有些僵,那么,刘建华这样的劳动者,其实正是我们喜欢和欣赏的。
可是,现在,我们不可能客观地看问题了。
元月初十这天,我们抱着试一试的心情,去了新房子。
打开门,看见摊开着的白木长条地板上,搁着刘建华的大红旅行包,人不在,想必是去泡澡了。
以后的几天里,人陆续回来,新房子里又响起锯刨声,还有放音机里淮剧唱腔,以及他们兴高采烈的应和:哦唷喂,嗬嚯哉,咿兹唷嚯哉!
基本上在约定的期限内完了工,结清工钱。
大约是一年以后,我们才发现刘建华给我们留下的一个纪念。
他将热水器百叶箱的门框打小了一圈,使得我们无法将热水器的铁罩拆下来,清除里边的煤烟,以示对我们的教训。
(有删改)
1. 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刘建华在与老黄讨价还价的过程中,不按常规出牌;老黄作交代,他也要反着来。
之所以这样,是因为刘建华不满我们将其置于老黄的领导之下。
B. “我”没有受老黄关于刘建华品质不好的蛊惑,相反,在他俩之间“我”选择留下刘建华,因为刘建华他们劳动的快乐和骄傲感染了“我”。
C. 刘建华回家过年,说初十回来,初十那天果然回来了;最后也基本上在约定的期限内完了工。
这些优秀品质是作者予以充分肯定的。
D. 小说赞美了刘建华这一类进城务工农民工的优秀品质,也展示了他们的缺点,表达了作者对这一群体的复杂情感。
2.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以“木工刘建华”为题,带有为人物立传的色彩,既交代了主人公的身份和姓名,又突出了人物形象,使小说具有一种真实感。
B. 小说开篇对主角刘建华眼睛的描写,着力突出了其“亮”和“尖刻”,展现了人物的性格特点,也为写下文他与我们发生冲突做了铺垫。
C. 本文善于运用优美的字词、简洁短促的语句,精准地表达出难以描摹的情境,这种简洁明快的语言风格体现了作家的写作能力。
D. 文章以敏感、细致的笔触叙述了都市平民琐碎而真实的日常生活,表现了木工刘建华给“我”带来的厌倦、欣赏、疑虑等复杂的心理。
3. 刘建华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4. 作品是怎样叙述刘建华的故事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二)现代文阅读II(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主角
陈彦
很多年后,成名后的忆秦娥记得,改变她命运的时刻,是一个太阳特别暴烈的下午。
她正在家对面山坡上放羊,头上戴了一个用柳条编的帽圈子,柳叶都被太阳晒蔫干了。
她娘突然扯破喉咙地喊叫,说她舅回来了。
她随娘赶场子,到几十里地外,看过几回县剧团的戏,见她舅可神气了。
戏要开演前,他朝靠背椅子上一坐,二郎腿一跷,还给腿面子上垫一块白白的布。
他噗噗地吹开茶水上的浮沫,呷几口茶后,才从一个长布套里,掏出一对就像两根“筷子”的鼓槌来。
“筷子”头朝鼓皮上一压,眼看“筷子”都要折断了,可手一松,又立即反弹得溜直。
几个敲锣、打铙的,看着“筷子”的飞舞,还有她舅嘴角的来回努动,下巴的上下含翘,眼神的左右点拨,就时急时缓、时轻时重地敲打起来。
整个山沟,四处八下的人,循着热闹,急急呼呼就凑到了台前。
看的人越多,她舅手上的小鼓槌就抡得越欢实,敲得那个快呀,像是突然一阵暴雨,击打到了房瓦上。
那鼓槌,看似是在一下下朝鼓皮上落,落着落着,就变成了两个喇叭筒子,好像纹丝不动了。
可那鼓,却发出了皮将爆裂的一迭声脆响。
以至戏开始了,还有好多人都只看她舅,而不操心场面上出来的演员。
好几次,她都听舅吹牛说,附近这七八个县,还找不到他这敲鼓的好手艺。
省城大剧院的戏,舅说也看过几出的,就敲鼓那几下,还没有值得他“朝眼窝里眨的”。
不管舅吹啥牛,反正娘见了就是骂,说他一辈子就知道在女人窝里鬼混。
舅对娘说:“麻利把招弟收拾打扮一下,我赶晚上把娃领到公社住下,明天一早好坐班车上县。
”
娘就赶紧张罗着要给她洗澡、梳头。
她舅说:“一定要把头上的虱子、虮子篦尽,要不然进城人笑话呢。
”她娘说:“知道知道。
”娘就死劲地在她头上梳着篦着,眼看把好些头发都硬是从头皮上薅掉了,痛得她躲来躲去,可娘还不停地梳。
招弟也不知是高兴还是茫然,头嗡的一下就木了。
她想,那咋都是她姐来弟的事。
来弟比她漂亮,能干。
可没想到,这事竟然是要让她去了。
洗完头,娘给她扎辫子的时候,她问:“这好的事,为啥不让姐去?”
娘说:“你姐毕竟大些,屋里好多事离不开。
我跟你爹商量来商量去,你舅也同意,还是让你去。
”
“我去,要是人家不要咋办?”她问。
娘说:“你舅在县剧团里,能得一根指头都能剥葱。
谁敢不要?”
娘把她姐的两个花卡子从抽屉里翻出来,别在了她头上。
这是姐去年挖火藤根,卖钱后买下的,平常都舍不得戴。
“姐不让戴,你就敢给我戴?”她说。
“看你说得皮薄的,你出这么远的门,戴她两个花卡子,你姐还能不愿意。
”
娘说完,咋看,又觉得她身上穿的衣裳不合适。
不仅大,像浪浪圈一样,挂搭在身上,而且肩上、袖子上、屁股上,还都是补丁摞补丁的。
娘想了想,突然用斧子,把她姐来弟的箱子锁砸了。
娘从那里翻出一件绿褂子来。
那是来弟姐前年过年在供销社买的,只穿了两个新年,加上六月六晒霉,拿出来晒过两回,再没面过世的。
那褂子平常就一直锁在箱子里,钥匙连娘都是找不到的。
她咋都不敢穿,还是娘硬把绿褂子套在了她身上。
褂子明显大了些,但她已经感到很满足了。
出门时,舅说:“你看你们把娃打扮的,像个懒散婆娘一样。
再没件合身衣服了?”
娘说:“真没有了。
就身上这件,还是她姐的。
”
舅无奈地叹了口气说:“唉,看看你们这日子。
不说了,到城里我给娃买一件。
走!”
刚走了几步,娘就放声大哭起来。
其实,招弟也舍不得娘。
刚出村子,她舅说:“得把名字改一下,以后不要叫招弟了,就叫易青娥吧。
省城有个名演员叫李青娥,你叫易青娥,说不定哪天就成大名演员了呢。
”舅说完,还很是得意地笑了笑。
突然变成易青娥的易招弟没有笑。
她觉得舅是在说天书呢。
易青娥舍不得娘,也舍不得那几只羊,它们还在坡上朝她咩咩叫着。
十几年后,易青娥又变成了忆秦娥。
(节选自陈彦《主角》,有删改)
5.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从全文来看,文章开头关于天气的环境描写,既表现了当时天气的炎热,又展现了主人公小时候单调而又贫穷的生活。
B. 娘和爹爹以及舅舅都偏爱招弟,主要是因为她虽然年纪小,但是艺术天分很高,容易出人头地,改变家庭命运。
C. 在叙述视角上,本文主要采用第三人称,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能够比较自由灵活地反映文章所表达的客观社会现实。
D. 文章结尾处"她觉得舅舅是在说天书呢",表现了招弟对于生活中突然而来的变化茫然无措的心理。
6. 文中第二自然段作者用大量的篇幅穿插有关舅舅的文字,有何写作意图?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7. 文中招弟的心路历程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三)现代文阅读III(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当前,乡村振兴战略正在给中国乡村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而不变的是在乡间闾巷的乡土文化地标上流淌着的汩汩文脉。
保护好文化地标,就能守住乡村文脉,守住乡愁。
乡土文化地标记录着一个姓氏的繁衍脉络,牵连着一个家族的成败兴衰,铭刻着一个村庄的迁徙历史,承载着一个社群的共同记忆。
乡土文化地标有两类,一类是自然存在的承载家族记忆与典型精神的树石山水。
比如,明朝山西南迁江淮的移民世代流传歌谣,“问我祖先来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老家名字叫什么,山西洪洞老鹳窝”,谣词中的“大槐树”“老鹳窝”就是典型的乡土文化地标符号。
近些年来,山西省洪洞县举办“槐乡寻根祭祖节”,当地政府“抱切切之虔诚,怀殷殷之情意”宣读《祭古槐先祖文》,就是在这个地方。
另一类则是作为人文遗产类的乡土文化地标,包括显于乡村或隐于山林的宫观寺庙、亭台楼阁、浮雕石刻、家族宗祠、名人墓穴等。
这些乡土文化地标,凝聚着心血,抟合着智慧,寄寓着精神。
作为我们记忆深处标识化、表征化的家乡形象,它们和那些以勒石、铸铜、树牌等形式记录的先祖题刻、名人碑文、古韵匾联等一起,共同构成了我们抚摸乡野之厚重、祖辈之荣光、少时之回忆的一个个锈迹斑斑的符号。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承载着乡愁记忆的乡土文化地标,正面临着被损毁、破坏甚至消失的危机。
缺乏保护主体和保护动力是乡土文化地标面临消亡危机的重要原因。
除了被列为文物保护单位的文化地标能够得到相对有效的保护外,大多数位于农村的文化地标,不管是私人所有,还是乡村集体所有,都没有法律法规明确所有者应该承担保护的义务。
再加上基层财力有限,对很多文化地标的保护也就成为“非紧急的事项”。
比如,在一些城中村改造中,没有对古建筑进行评估,也没有采取保护措施,致使一些优秀的古建筑被拆毁。
还有些乡土文化地标,如宗祠,由于缺乏保护主体,遭到了较大破坏。
乡土文化地标,种类多,分布广,数量大,要对其进行有效保护,首先要“摸清家底”。
我们可从基层做起,各村先摸清自己的家底,然后再到乡镇、县区。
乡村文化遗产具有跨越历史时间长、文献资料记载有限等特点,应吸收专业人员深入乡村进行全面认真排查,做好归纳梳理、登记造册、建立台账等工作,从而真正做到掌握家底。
同时,建议政府增加相应的经费投入。
各级政府为乡村振兴投入了大量经费,应从这些经费中划拨出乡村文化建设专项经费,用来修缮保护乡村的文化地标。
同时,也应建立村民、企业等多元资金投入机制,拓宽资金筹措渠道,提高乡土文化地标保护的资金基数。
此外,还要加大对乡土文化地标保护的宣传力度,要把乡土文化地标的保护宣传同当地文化底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结合起来,增强群众的乡土文化保护意识。
在遵循保护为先的同时,可适当对一些文化地标进行利用,将景观功能与文化游览、乡村公共文化活
动结合起来。
比如,在浙江不少农村,传统的旧祠堂、旧戏台,经过翻修被改造成农村文化礼堂。
这些文化礼堂,不仅有村史乡约的介绍,而且经常举办文娱、宣讲、礼仪、议事、美德评比等活动,已经成为当地新的文化地标和村民的精神家园。
(摘编自苟德培《保护文化地标,传承乡村文脉》,有删改)材料二:
文化是一个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层的自信。
站在历史交汇点和发展新起点,充分挖掘和阐发中国传统文化,使之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使之得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是一项重大的历史任务。
乡土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和重要组成,是在乡村中所酿生的共性文化积淀,蕴含着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
挖掘乡土文化的现代价值,对于繁荣哲学社会科学、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独特而重要的意义。
乡土文化凝结着乡土社会全体成员共同的精神寄托,与人民群众具有天然的亲近性,在持续发生的文化传承和经验中不断叠加、累积,有助于增强乡土社会乃至全社会的文化认同。
与此同时,我们还可以借助乡土文化引导人们形成牢固的政治认同,从而形成文化认同固基政治认同、政治认同促进文化认同的生动格局。
从这个意义上说,乡土文化有助于使“我”变成为“我们”,积聚起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民族复兴的力量。
乡土文化具有丰富的美学意蕴,是自然与人文的有机结合、民族特色与地域特色的有机统一,是符合人性优美的形态实体和精神体验。
比如,清纯、静谧的乡村美景,独具魅力的民俗民风,以及乡村农舍、古建遗筑、雕塑等民间艺术。
这些都直观地反映了人们共同的审美情趣。
从某种意义上说,鲜活的乡土生活、独特的乡土文化具有鲜明民族特色、地域特色和时代特色的美学价值,可以使人们得到“真”的享受、“善”的启迪、“美”的震撼,并在真善美统一的基础上通往全面发展的美好生活。
因此,我们要善于继承和弘扬乡土文化之精华。
随着工业文明的兴起和推进,人们一定程度上呈现出“单向度发展”的倾向,出现了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身与人心之间的疏离。
虽然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来看,这些不良倾向和问题的存在具有合理性,但它偏离了人们追求美好生活的“初心”。
作为具有丰富人文精神意蕴的乡土文化,在乡土社会现代化转型发展中仍然具有重要的作用和功能,它既可以继续延续传统中国、乡土社会的优秀文化基因,使之薪火相传、代代相守,也可以引导人们树立进步的人文精神追求,从而为人们提供正确精神指引。
在现代化进程中,乡土文化通过与资本、与市场的结合,逐渐解放和发展了乡村社会的文化生产力,从而赋予了乡土文化以巨大的经济价值。
近年来,乡土文化产业化发展取得了不俗的成绩,乡土文化经济规模得到了较大的扩张,已经成为一些地区乡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增长点。
古北水镇、乌镇等不少兼顾历史印记传承和文化艺术交流的特色小镇拔节而生,各地乡村旅游发展如火如荼,很多农产品、工艺品
摇身一变成为了特色纪念品。
借助乡土文化的东风,农村文化产业得以发展,优秀传统文化得以普及,村民脱贫致富也成为了现实。
(摘编自王耀鸿《挖掘乡土文化的现代价值》,有删改)
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各级政府主导下摸清家底、拓宽保护资金筹措渠道、加大保护的宣传力度,是对乡土文化地标进行有效保护的重要举措。
B.实现对文化地标的有效利用,就是要将农村传统的旧祠堂、旧戏台翻修改造成新的文化地标,从而做到更好保护。
C.乡村美景、民俗民风、民间艺术等独特的乡土文化,能够给予人美好的视觉享受和精神体验,满足现代人共同的审美需求。
D.在乡土社会现代化转型发展中,乡土文化在修身养性的人生观和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生态观等方面为人们提供正确精神指引。
9.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我们今天想要了解一个姓氏的繁衍脉络,就必须从民间流传的诸如“大槐树”“老鹳窝”等文化符号中去寻找依据。
B.通过法律法规明确保护主体及所有者应该承担的保护义务,就能使农村文化地标免遭拆毁,从而让乡村中有形和无形的文化遗产都重新焕发生机。
C.牢固的政治认同和文化认同的形成,得益于对乡土文化现代价值的深入挖掘,最终使“我”变成为“我们”。
D.古北水镇、乌镇等特色小镇拔节而生,体现乡土文化传承与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为乡土文化产业化发展提供了范本。
10.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不属于乡土文化地标符号的一项是()
A.城阳区的胡峄阳故居
B.胶州市的胶州大秧歌
C.平度市的天柱山“魏碑”
D.青岛西海岸新区的琅琊台
11.对乡土文化的现代价值认识不足,是材料一中“乡土文化地标缺乏保护主体和保护动力”的一个深层原因。
请结合材料二简析乡土文化的现代价值有哪些。
12.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史可法,字宪之,祥符人。
祖应元举于乡,官黄平知州,有惠政。
语其子从质曰:“我家必昌。
”从质妻
尹氏有身,梦文天祥入其舍,生可法。
以孝闻。
举崇祯元年进士,授西安府推官,稍迁户部主事,历员外郎、郎中。
可法短小精悍,面黑,目烁烁有光。
廉信,与下均劳苦。
军行,士不饱不先食,未授衣不先御,以故得士死力。
十二年夏,丁外艰去。
服阙,起户部右侍郎兼右佥都御史。
十七年四月朔,闻贼犯阙,誓师勤王。
渡江抵浦口,闻北都既陷,缟衣发丧。
凤阳总督马士英潜与阮大铖计议,主立福王。
群臣入朝,王色赧欲避。
可法曰:“王毋避,宜正受。
”既朝,议战守。
可法曰:“王宜素服郊次,发师北征,示天下以必报仇之义。
”王唯唯。
可法祭二陵毕,上疏曰:“陛下践阼初祗谒孝陵哭泣尽哀道路感动若躬谒二陵亲见泗凤蒿莱满目鸡犬无声当益悲愤愿慎终如始。
”王嘉答之。
总兵官高杰居扬州,桀骜甚。
可法开诚布公,导以君臣大义。
杰大感悟,奉约束。
杰帅师北征,至睢州,为许定国所杀。
部下兵大乱,屠睢旁近二百里殆尽。
变闻,可法流涕顿足叹曰:“中原不可为矣。
”遂如徐州。
俄报盱眙已降大清,可法一日夜奔还扬州。
大清兵大至,薄城下,城遂破。
可法自刎不殊,一参将拥可法出小东门,遂被执。
可法大呼曰:“我史督师也。
”遂杀之。
可法年四十余,无子,其妻欲置妾。
太息曰:“王事方殷,敢为儿女计乎!”可法死,逾年,家人举袍笏招魂,葬于扬州郭外之梅花岭。
节选自《明史•史可法传》)
13.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陛下践阼初/祗谒孝陵/哭泣尽哀/道路感动/若躬谒二陵/亲见泗凤蒿莱满目/鸡犬无声/当益悲愤/愿慎终如始
B. 陛下践阼初/祗谒孝陵/哭泣尽哀道路/感动若躬/谒二陵/亲见泗凤蒿莱/满目鸡犬/无声当益悲愤/愿慎终如始
C. 陛下践阼初/祗谒孝陵/哭泣尽哀/道路感动/若躬谒二陵/亲见泗凤蒿莱/满目鸡犬/无声当益悲愤/愿慎终如始
D. 陛下践阼初/祗谒孝陵/哭泣尽哀道路/感动若躬/谒二陵/亲见泗凤蒿莱满目/鸡犬无声/当益悲愤/愿慎终如始
14.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字是古代男子20岁举行加冠仪式或女子15岁结发加笄时才起的,字和名一般都是有关联。
B. 郎中,作为官职,始设于战国时期,文中与表示医生含义的“郎中”不一样。
C. 服阕是在原文中指史可法为父亲守丧,一般来说,任官者在服丧期满后可以重新出来做官。
D. “朔”指阴历每月初一,表示迎接新月,阴历每月的最后一天叫“晦”。
15.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史可法以身作则,深受士兵拥戴。
他为人清廉守信,与部下分担劳苦;带兵作战的时候,没有私心,严格要求自己,激发了部队的士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