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高二研究摩擦力说课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物理高二研究摩擦力说课稿
物理高二讨论摩擦力说课稿
讨论摩擦力说课稿1.说教材
"讨论摩擦力'是粤教版高一物理第三章"讨论物体间的相互作用'第二节的内容,是本章的重点内容之一;本章讲解并描述力的基本知识,它是整个高中物理的垫基石,所以本章知识教学的好坏关系到高中物理教学的成败,因此本章的教学尤其重要。
本节内容放在学习了弹力之后,降低了学习的难度,而且摩擦力是常见的三种力之一,学好本节内容,有利于同学下面对物体受力分析的学习。
此外,摩擦力的知识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因此学习它有广泛的现实意义。
本节的特点之一是,本节的知识与中学的相关知识相连接,降低了初高中的台阶;特点之二是,演示试验和探究试验径直使同学参加到探究知识的过程,体验学物理的乐趣;特点之三是,先讨论比较形象的滑动摩擦力,后讨论较抽象的静摩擦力,符合同学由易到难的认知过程。
2。
说目标
为提高全体同学的科学素养,从知识目标、技能目标、情感目标三个方面培育同学。
按教学大纲要求,结合新课标提出以下教学目标:
⑴知识目标:1.知道静摩擦力和滑动摩擦力的产生条件,会判断它们的方向。
2.知道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会应用公式f=N解决实际问题。
3.知道什么是最大静摩擦力,及其与N和有关。
⑵技能目标:培育同学的试验观测技能和试验分析技能。
⑶情感目标:向同学渗透抓住主要因素忽视次要因素的辩证思想。
3.说重点难点
假如能抓住摩擦力的产生条件,从而判别摩擦力的类型和方向,也就把握了本节课的要领。
所以在本节的教学中确定了以下教学重点。
(1)教学重点:
1.滑动摩擦力的产生条件及规律,会应用公式f=N解决实际问题。
2.静摩擦力的产生条件及规律,正确理解什么是最大静摩擦力。
高一同学的思维具有单一性,定势性,他们易接受相对形象的滑动摩擦力,而对相对抽象的静摩擦力方向的判定,普遍感到有些困难,因此对静摩擦力方向的判定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难点的突破着重介绍"假设法'即假设接触面光滑,那么相互接触的物体肯定相对运动,那么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就不难判断了。
(2)教学难点:静摩擦力方向的确定。
4。
说教法
物理教学是以试验为基础的,重在启发思维,教会方法。
让同学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探究试验使同学感受到滑动摩擦力和静摩擦力的存在,并引导同学分析其规律和区分,使同学体验发觉知识的乐趣;另外做演示试验运用掌握变量法,引导同学发觉f=N的规律并理解其物理内涵,使同学全面理解教材。
因此,这节课可采纳综合运用直观演示、讲授、争论并辅以电教手段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
教学中,加强师生间的双向活动,启发引导同学积极思维。
5.说学法
同学是课堂教学的主体,现代教育更重视在教学过程中对同学的学法指导。
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要留意以中学学过的摩擦力的知识为基础,引导同学将正压力与上节课弹力的知识相联系,在试验中总结出摩擦力的规律。
巧用提问,评价激活同学的积极性,调动起课堂气氛,让同学在轻松,自主,争论的学习环境下完成学习任务。
最末让同学自由发言,举诞生活中一些有关摩擦力的例子,做到从实践到理论,再从理论到实践。
6.说程序
从以上分析,教学中以了解、学习讨论物理问题的方法为基础,掌控知识为中心,培育技能为方向,紧抓重点突破难点,设计如下教学程序:
1、导入新课(这部分教学大约需要3分钟。
)
(多媒体)看一那么消息(日常生活中人踩西瓜皮滑倒的例子)和两个图片(有关工业上传输带和气垫船、磁悬浮列车)提出问题:看了一那么消息和两个录象它们告知了我们哪些物理知识?--同学争论自由回答,再提出问题:在我们的生活、身边同学们能不能举出一些有关摩擦的例子?同学自由回答课堂的气氛活跃。
例如可以让同学把手掌平放书桌上,不断加大压力并向后拉,从而感受不同类型摩擦力的存在,启发同学体验思索不同摩擦力的区分和产生条件,让同学的思维进入新课的轨道。
2.新课教学程序如下(这部分教学大约需要30分钟)
(1)滑动摩擦力:
试验探究导入新课掌握变量相关运用。
试验探究,得到什么是滑动摩擦力及其产生条件试验分析,得到滑动摩擦力的方向与物体的相对运动方向相反辨析物体的运动方向和物体的相对运动方向的区分设计掌握变量的试验,探究得到滑动摩擦定律课本例题。
(2)静摩擦力:
试验演示得到什么是静摩擦力及其产生条件试验分析得到摩擦力的方向与物体的相对运动趋势方向相反着重介绍"假设法'(即假设接触
面光滑,那么相互接触的物体肯定相对运动,那么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也就不难判断了)由受力平衡状态确定静摩擦力的大小具有被动性。
试验探究最大静摩擦力与正压力之间的关系强调正压力就是上节课的弹力,但是垂径直触面指向被压的物体。
3、巩固与练习
为使同学所学知识具有稳定性,并使知识顺当迁移,在本节课上安排5~10分钟的时间进行巩固和练习。
详细做法是:先留2分钟时间让同学回顾一下课本和黑板上的知识内容,接着做这两个练习:练习1、2、3题。
然后评讲。
4、布置作业
练习第3、4题。
并预习下节教材.
7。
板书板画
板书、板图的直观性、全面性和系统性较强,在黑板上保留的时间较长,对同学视觉的刺激作用明显。
教学中将整块黑板一分为二,一半简写概念、规律,一半留作分析作图。
以上是对本节教材的认识和对教学过程的设计。
结束语
在以上设计中,我力求表达"以同学进展为本'的教学理念,突出物理学科以试验为基础的特征,积极提倡"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同学在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氛围中学习,从而落实同学的主体地位,促进同学主动自主学习。
当然,教学中状况千变万化,这还要依据同学的需要和课堂上的实际状况实时调整学习活动,不断地反思和总结。
在此,还请各位领导、同行提出珍贵看法,感谢大家。
同类热门:
高二物理说课稿之《焦耳定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