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道浅埋暗挖施工工艺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Page 48
48
无纺布施工照片
Page 49
Page 17
17
地道明挖段施工
地道明挖段咬合桩施工完毕后先施工冠梁及第一道钢筋混 凝土支撑,本基坑共分四道支撑,第一、第二道支撑为 C30钢筋混凝土支撑,第三、第四道支撑为Ф609钢管支撑 及钢围檀; 基坑采取坑内降水为主,坑外降水为辅的降水方案,基坑 内设置降水管井; 咬合桩、上道支撑达到设计强度后开始基坑开挖并及时设 置下道支撑; 基坑开挖以长臂挖机开挖为主,人工开挖为辅施工; 地道二衬结构及防水同暗挖段,明挖段二衬采取满堂支架 施工。
Page 5
5
明挖阶段围堰施工照片
Page 6
6
基坑边导流管位置照片
Page 7
7
暗挖阶段围堰施工
在中河上设置2道横向围堰,河坊街沟通段河道上设置1道 横向围堰,分别位于地道暗挖段北侧30米、南侧20米和沟 通段河道0+045桩号处,堰顶标高7.0m,导流管采用2根 Φ1500mm壁厚8mm钢管,基础采用C25钢筋混凝土浇筑, 导流管总长170米。 主围堰外侧采用φ48×3.5mm脚手钢管做排架,间距0.5米, 起定位和导向作用。堰内放置200cm砂土模袋+300cm粘土 实心墙+200cm砂土模袋,模袋内充填细砂和粘性土混合物, 堰宽7m,堰顶标高7.5m。围堰内侧采用钢管斜撑。 子围堰采用砖砌墙型式,墙体厚度50cm,基础宽100cm, 高30cm,墙顶标高6.5m,墙后每2米设置一道砖砌斜支撑。
Page e 19
19
基坑照片
Page 20
20
斜坡段防水施工照片
Page 21
21
斜坡段底板模板照片
Page 22
22
满堂支架内部照片
Page 23
23
地道暗挖工艺
主通道及1#出入口大部分暗洞采用暗挖施工,结构为直墙 无仰拱形式,施工采用CRD“交叉中隔壁工法”工法分6部 进行,每部环形开挖预留核心土,并封闭成环自成支护体 系。暗挖施工前先对开挖轮廓线外周边1.5~2.5m内的地层 采用MC系列注浆材料-水玻璃双液浆、开挖范围内的核心 土采用普通水泥-水玻璃双液浆进行超前预加固。初期支护 为2榀/m格栅钢架+30cm双层网喷混凝土C20进行联合支护, 临时支护采用2榀/m工字钢+20cm厚C20素喷混凝土进行联 合支护。
Page 27
27
TSS小导管注浆 小导管注浆
TSS小导管采用Ф42mm无缝钢管,长度为4m,前端3m范 围打注浆孔,注浆孔成90°布置,孔径为Ф6~8mm,注浆 孔间距为150mm,小导管前端制作为30°的锥体,小导管 端部焊接在钢架上。小导管采用风镐气动装置打入。 注浆小导管间距400mm,外围小导管外插角10-15°,开 挖面外周边采用超细水泥-水玻璃双液浆、开挖范围内的核 心土采用普通水泥-水玻璃双液浆进行超前预加固。 小导管注浆压力为0.5-2.0MPa,水泥浆浓度0.8~1.25:1, 体积比1:1,缓凝剂掺量4~5%,扩散半径:500mm。 。
Page 34
34
暗挖初支断面图
Page 35
35
初支施工照片
Page 36
36
初支施工完成照片
Page 37
37
工程监测1 工程监测
①、洞内外观察:洞外观察根据需要确定。洞内观察分掌 子面观察及支护结构观察。 ②、净空水平收敛量测:测点布置见图,量测断面间距为 5m。 ③、拱顶下沉量测:测点布置见图,拱顶下沉量测断面间 距为5m。 ④、地表下沉量测:根据通道上部地形情况,地表设计沉 降点。
地道施工工艺
中河北段综合整治与保护开发工程02标
工程概况
中河-河坊街地道位于中河与河坊街、高银街交叉口。地道 西侧沿河坊街下穿中河路、中河。地道总体布置呈“T”字 形,过河坊街、高银街交叉口设置一个出入口和施工竖井, 中河东侧绿化带内河坊街两侧设置两个出入口,在中河中 路与河坊街交叉口下部设置一个5m×8m的管理房。地道总 长165.6m,暗洞长71.3m,主通道结构净宽6.2m,结构净 高3.0m,覆土厚度为7.7m。 中河以东地道(包括部分中河河底段)、竖井和1#出入口 明挖段采用50cm厚C30防水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采用 Φ1000mm@75cm的钻孔咬合桩进行基坑围护,支撑采用 C30钢筋混凝土支撑结合部分结构顶板兼做支撑的内支撑 体系。基坑主体深度在7m~12m。
Page 32
32
开挖施工要点
严格控制超欠挖,严格控制开挖循环进尺,尽早封闭成环。 两洞同时对称开挖。开挖过程中,两边洞错开不得超过 2.0m,防止水平推力的不平衡造成对中间结构的破坏。 开挖预留沉降量。 加强监控量测,信息反馈,及时修正设计参数。
Page 33
33
初期支护施工
地道初期支护为2 榀/m 格栅钢架+30cm双层网喷混凝土C20 进行联合支护;临时支护采用2 榀/m 工字钢+20cm 厚C20 素喷混凝土进行联合支护。格栅间距为0.5m,并用80*10mm 角钢螺栓连接,其余节点采用钢板螺栓连接。初期支护钢 架纵向间距0.5m,钢架间采用Φ22钢筋纵向连接筋焊接, 环向间距1m,临时支护部分喷射20cm厚C20混凝土。 施工顺序 初喷射C20混凝土 → 架立格栅钢架 →格栅钢架连接 → 挂设钢筋网 →复喷C20混凝土。
Page 43
43
临时支撑拆除注意事项
临时支撑拆除前应检测初支强度达到设计要求; 二初施工分段长度通常为8-10m,本工程底板最大一次浇 筑长度达26m,侧墙、顶板最大一次浇筑长度为12m,为 减小沉降,底板施工前临时支撑拆除采取拆三留一方案, 并在保留支撑上设置止水钢板; 支撑拆除尽可能采取跳拆法,减小不均匀沉降; 支撑拆除期间相关部位监测频率加密为一天3次;
8
Page 8
主围堰照片
Page 9
9
子围堰照片
Page 10
10
导流管照片
Page 11
11
咬合围护桩施工
本工程咬合桩采用全套管围护桩机钻孔施工,在桩与桩之 间形成相互咬合排列的一种基坑围护结构。桩的排列方式 为一根钢筋混凝土桩(A桩)和一根素混凝土桩(B桩)间 隔布置。施工时,先施工B桩,后施工A桩,在B桩混凝土 初凝之前完成A桩的施工,B桩不配筋并采用超缓凝混凝土, A桩采用全套管钻机,切割掉相邻B桩相交部分的混凝土, 从而实现咬合。
Page 39
39
地道内监测点布置图
----土压力盒 隧 道 中 线 ----渗压计 ----水平收敛 ----拱顶下沉
Page 40
40
地表垂直注浆
本工程在房屋保护、地表管线保护、地面沉降控制中均采 用地表垂直注浆,达到预期效果。 二重管钻机采用特殊的端头混合器和二重管注入方式。钻 孔时,清水从端头混合器端点送出,利于钻孔;钻孔到所 定深度,端点关闭进行横喷射切换,用注浆泵将双液浆分 别压入外管和内管,并在端头混合器内混合后进行横向喷 射,使注浆能浸透到地层中;
Page 2
2
地道平面布置图
Page 3
3
地道纵断面图
Page 4
4
明挖阶段围堰施工
在中河上共设置3道横向围堰,分别位于距地道基坑上下游 40米和新宫4#桥上游2米位置,在新宫桥下咬合围护桩与西 岸间设置1根Φ1500钢管进行导流,在位于新宫桥南侧 Φ2000雨水管与导流管相交处和导流管变化处设置 3.0m*2.5m检查井。 围堰采用双排28号钢板桩桩围堰,单根长度为6米(每排三 根/米),采用钢板进行横向联系梁连结,保证排桩共同受 力,围堰内侧采用钢管斜撑。堰体两侧紧贴钢板桩竖直安 放毛竹脚手片,并在迎水侧铺设彩条布,堰内放置70cm草 袋+60粘土实心墙+70cm草袋。
Page 47
47
冷自粘防水卷材施工要点
卷材施工前需对喷射砼基面进行处理,清理突出部分; 卷材底层铺400g/m2无纺布; 冷自粘卷材搭接宽度不小于100mm; 侧墙、顶板卷材采取水泥钉固定,固定点外贴200mm直径 卷材修补; 钢筋焊接前应对卷材采取保护措施,底板卷材可采用喷射 砼保护,侧墙、顶板可采用防火板隔离;
Page 24
24
地道暗挖断面图
Page 25
25
浅埋暗挖法施工原则
“先治水、管超前、严注浆、强支护、分部挖、短进尺, 先治水、管超前、严注浆、强支护、分部挖、短进尺, 快封闭,早衬砌,勤量测,速反馈、控沉陷” 快封闭,早衬砌,勤量测,速反馈、控沉陷”
Page 26
26
地道降水
本工程地道洞外采用管井降水方法,降水井采用φ800 钻孔, 内置φ300PVC 管,缝内填充级配砂砾石。管井沿地道两侧 布置,间距为5米,为防止降水管井被注浆液封闭堵塞,管 井需在地道洞内外注浆完毕后进行。 洞内根据降水情况,采用自吸泵辅助降水。
Page 30
30
地道洞口破除示意图
Page 31
31
正洞开挖
CRD法施工时,地道分成六个部分开挖,开挖顺序为先对上层 开挖,再对下层开挖,六部开挖顺序为1-5-3-2-6-4; 各部分开挖施工间隔为:各部每次开挖进尺为一个格栅间距, 即500mm,严禁多榀一次开挖。 各开挖分部台阶长度3-5m。
Page 28
28
小导管注浆断面图
Page 29
29
地道洞口破除
竖井施工完毕后,在井壁上放出横通道开挖轮廓线的位置, 竖井施工完毕后,在井壁上放出横通道开挖轮廓线的位置, 并施工超前小导管, 并施工超前小导管,马头门处第一排小导管尽量与地道中 线保持平行,并完成小导管注浆加固地层。 线保持平行,并完成小导管注浆加固地层。 注浆完毕后,即破除马头门处上部竖井咬合桩, 注浆完毕后,即破除马头门处上部竖井咬合桩,架设上部 第一榀格栅架, 第一榀格栅架,并将其主筋与周围的竖井咬合桩钢筋焊接 牢固,并及时喷射砼, 牢固,并及时喷射砼,按地道的主体开挖及初期支护的方 法将上部向前推进3 然后破除下部竖井咬合桩, 法将上部向前推进3m~5m,然后破除下部竖井咬合桩,架 设下部第一榀格栅拱架, 设下部第一榀格栅拱架,同样将起主筋与周围的竖井咬合 桩钢筋焊接牢固,并及时喷射砼。 桩钢筋焊接牢固,并及时喷射砼。 竖井马头门处的格栅一定要架到位,防止侵入竖井净空。 竖井马头门处的格栅一定要架到位,防止侵入竖井净空。
Page 44
44
底部支撑拆除照片
Page 45
45
底部支撑拆除照片
Page 46
46
地道防水
地道防水采取“以防为主、多道防线、刚柔结合、综合治 理”原则; 地道初支与二初之前设置合成高分子预铺式冷自粘防水卷 材; 二次衬砌全部采用C30P8防水混凝土; 纵向及环向施工缝预埋Ф8mm注浆管,二衬施工完毕后进 行超细水泥注浆;
Page 12
12
咬合桩施工顺序图
B1
A1
B2
A2 B3
A3
B4
A4
B5
A5
B6
A6
B7
排桩施工工艺流程
Page 13
13
单桩施工工艺
A型(配筋)单桩施工工艺流程如下: 平整场地→测放桩位→施工混凝土导墙→套管钻机就位对 中→吊装安放第一节套管→测控垂直度→压入第一节套管 →校对垂直度→抓斗取土,跟管钻进→测量孔深→清除虚 土,检查孔底→A桩吊放钢筋笼→放入混凝土灌注导管→灌 注混凝土逐次拔套→测定混凝土面→桩机移位。
Page 41
41
地表垂直施工照片
Page 42
42
临时支撑拆除
地道初支施工完毕,达到设计要求强度后可进行地道初期 支护验收,拆除临时支撑,进行二衬施工,二衬施工分为 底板、侧墙与顶板二次施工,临时支撑分二次拆除。 首先拆除临时支撑之间C20喷砼; 再次拆除底部临时支撑,本工程底部临支撑采取拆三留一 方式; 底板施工完成后拆除剩余全部临时支撑;
Page 14
14
混凝土导墙施工照片
Page 15
15
套管连接施工照片
Page 16
16
咬合桩施工控制重点
施工前完成放样工作,拟定各桩施工顺序,需保证咬合桩 施工不中断; 素桩施工前完成配合比试配工作,达到60小时超缓凝要求; 导墙混凝土施工中可适当增加钢筋,建议开槽浇筑导墙, 避免桩机移动造成导墙位移、破损; 严格控制咬合桩垂直度,可极大减少后期渗漏出现;
Page 38
38
工程监测2 工程监测
⑤、地下水位观测:根据隧道上部地形情况选择有代表性 位置,在同一断面埋设,以便印证。 ⑥、土体压力量测:测点布置见图,量测断面间距为5m。 ⑦、分层沉降观测:在U型槽、竖井、正洞2m外根据地形 条件设置。 ⑧、水平位移监测:在U型槽、竖井、正洞1m外根据地形 条件设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