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课标实验版必修3第七单元《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2.作用:①新中国的人民教育,为中国的社会主义 事业培养了大量建设人才。
• ②“文化大革命”使中国教育事业受到极大破坏,各 行各业专门人才缺乏,整个民族文化素质大大下降, 中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拉大了。
• ③“文革”给中国教育事业带来严重破坏。改革开放 以来,党和国家重视教育,“科教兴国”战略极大推 动着中国教育的持续发展,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 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主要动力。
(1)正确性:①“双百”方针的提出不仅是中共领导文 艺的基本方针,也是领导科学研究工作的基本方针。 (②“双百”方针是党在20世纪5。年代指导文艺工作和 科研的实践中逐步提出来的,至今仍有深远的指导意义。 • 结合毛泽东前后不同的讲话 ③“双百”方针的提出,开阔了人们的眼界、活跃了人 们的思想,使我国的科技、文艺领域显示出勃勃生机。 • 分析“双百”方针提出的正确性和后来在
第七单元 现代中国 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 术
建国以来的重 大科技成就
科 技 成 就
两弹一星 航天技术 杂交水稻
现代中国的科 学技术与文化
计算机和 生物技术
现 代 中 国 教 育 的 发 展 开基创业 曲折原因 曲折探索 探索表现 时代挑战 迎接挑战 迎接举措
背景
目的 曲折 恢复 经验 教训 方针 百 花 齐 放 百 家 争 鸣
2、“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的制定; 贯彻“双百”方针过程中的经验、教训。
• 1.制定:1956年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提出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 2.内容: “双百”是党和国家关于发展文学艺术和科学技 术的基本方针。 • 3.曲折发展:(1)1957年反右派斗争的扩大化,双百方针 受到严重干扰和损害;
2号单产一般比常规稻增产20%以上;不仅解决了中国 人的吃饭问题;而且杂交稻在世界范围推广,被许多国 家引种,有助于解决未来世界性饥饿问题。
(1)18世纪中期兴起的第一次工业革命把人类从手工 时代推进到了蒸汽时代;19世纪70年代的第二次科技 革命把人类从蒸汽时代推进到了电器时代;20世纪中 期的第三次科技革命把人类推进到信息技术、计算机 • 请回答: 时代。
• 3、下列有关“双百方针”的内容的表述,正确 的是() • A、“双百”方针是指科学文化工作中思想自由, 不受限制 • B、在思想文化上只准唯物主义,不准宣传唯心 主义 • C、“百花齐放”是指科学上的不同学派,可以 自由发展 • D、具体地说,“双百”方针是提倡在文学艺术、 科学研究领域,有独立思考和辩论的自由,有创 作和批评的自由,有发表意见和保留意见的自由
• 材料二:陈先生20世纪60年代在广东某单位负责 外联工作,经常到外地出差。他出差前,拿了 “广东省地方粮票”到粮管所兑换成“全国粮 票”,这样才能解决出门在外的吃饭问题。有一次, 他出差到北京,看中了一块布料,因为布票放在 招待所,他便付现金买了下来。陈先生家庭经济 条件较好,一次,他到发放票证的部门用高价买 了一张自行车票。……20世纪90年代后,五花八 门的票证逐步退出历史舞台,而各种各样的消费 卡竞相兴起,出现了“一卡走神州”的局面。 • 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该材料所反映的我 国20世纪60年代人们生活状况哪些属实,哪些不 属实,请说明理由。
执行中遭遇挫折的原因。
(2)原因:由于反右斗争扩大化和“文化大革命”的接 连出现,一些学术问题被当成政治问题来批判,一些 优秀的文艺作品也被错误批判,严重妨碍了科学文化 的正常发展。
阅读下列图表,回答问题
材料一:
初等教育 中等教育 在校学 生 1.33亿 人 1.54亿 人 学校数 高等教育 在校学生 学校 数 711所 在校学 生 34.1万 人 1575万 人
• • • •
1.发展: ①新中国成立后在全国开展扫盲教育; ②“文革”时期遭到严重破坏,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 ③1982年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 未来”的指导方针; • ④1986年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 ⑤90年代,提出“科教兴国”战略;实施“希望工 程”, • ⑥2001年中国实现了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 除青壮年文盲的战略目标。
• 阅读下列材料: • 材料一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我看这应该成 为我们的方针。艺术上百花齐放,学术问题上百 家争鸣。-----1956年4月28日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 治局扩大会议上的讲话 • 材料二 我们提倡百家争鸣,在各个部门可以有许 多派别,许多家,可是就世界观来说,在现代基 本上只有两家,就是无产阶级一家,资产阶级一 家。--------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全国宣传工作 会议上的讲话》 • 材料三 “许多部门至今还是‘死人,统治 着。”“许多共产党人热心提倡封建主义和资本 主义的艺术,却不热心提倡社会主义的艺术。”----1964年6月27日毛泽东在文艺界整风报告上的 批语
练
习
• 1、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的作用和 意义有() • ①加强了中国的国防 • ②打破了美苏的核垄断 • ③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 •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①② ③
• 2、下列有关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表述正 确的是() • ① “两弹一星”和载人航天使中国的国防能 力大大增强 • ②袁隆平杂交水稻的研究成果,大大提高了 中国的水稻产量,为世界农业科技做出了重 大贡献 • ③计算机的应用加速了国家的信息化发展 •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①②③
• 2.对现代化建设的推动作用
• ①“两弹一星”提高了国家的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增 强了我国的国防力量,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创造安定的环 境;
• ②杂交水稻的研制成功为粮食增产,为中国和世界粮食 问题的解决做出了重大贡献;
• ③巨型计算机的研究推动了我国信息化建设,在政治、 经济、军事、科技、文化等领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 ④“载人航天工程”中国成为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 的国家,成为带动高新技术及相关领域的发展的强大动 力,推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 (1).请回答三次科技革命对人类的生产生 (3)科学技术的进步是以经济发展为物质基础的, 活产生了哪些重大影响? 反过来科技的进步又会推动社会生产的发展,二者 • (2).袁隆平的杂交水稻对人类有什么贡献? 相辅相成,互相推动和促进。 • ( 3 ) . 结合上述三则材料分析科学技术的进 (2)袁隆平的杂交水稻是现代生物技术的重大成就, 步与社会生产之间的关系。 被誉为“第二次绿色革命”。杂交水稻增产明显,南优
方针 实施
1、新中国成立以来科技发展的主要成 就;科技进步对现代化建设的推动作用
• 1.主要成就 • 1964.10 第一颗原子弹试爆成功 • 1964年,中国自行设计制造的中近程导弹 试验成功。 • 1970.4 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1” 发射成功 • 1973 年袁隆平培育杂交水稻品种“南优2 号”成功 • 1983 年“银河–I”型巨型计算机研制成功 • 2003 年“神舟”五号载人宇宙飞船发射成 功
• (2)属实的情况:陈先生用粮票解决出门在外的 吃饭问题,出差携带了布票。理由:当时中国处 于计划经济时代,生产力水平低下,经济困难, 商品供求矛盾突出,生活必需品按计划供应,凭 票领取或购买。 • 不属实的情况:①陈先生用现金买布。理由:买 布必须用布票,当时实行统购统销的政策,凭票 供应。②陈先生买到自行车票。理由:主管部门 只负责按计划发放票证,并不出售票证。(两个内 容答出一项即可)
• 材料三 被誉为“中国杂交水稻之父”的 袁隆平 培育出的杂交水稻,为我国农业生产带来了大幅 度、大面积的增产,这项成果不仅是我国、也是 世界农业科研的一项重大成果。1950年我国水稻 的平均亩产只有141公斤,1998年达到450公斤, 增长了3.2倍。在当今中国,有一半的水稻种植面 积和60%的水稻产量是袁隆平及其助手培育出来 的杂交水稻,从1976年到1998年累计增产粮食 3.5亿吨,按每吨1000元计算,累计增收3500亿 元;按人均口粮每年450公斤计算,每年解决了 500多万人的吃饭问题。
• (2)文革十年,双百方针受到严重破坏;十一届三中全会后, 重新落实双百方针,中国文艺再次呈现丰富多彩的繁荣局面。
• 4.教训:要处理好科学、文艺工作和政治的关系,和人民生 活的关系,以及继承传统和不断革新的关系。在这三个关系 中,和人民生活的关系是最基本的。
3、新中国成立以来教育事业的发展及 其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的作 用
• • • • • • • • •
4、新时期我国教育改革的主要内容有() ①确立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②提出“科教兴国”的发展战略 ③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 向未来”的指导方针 ④在少数民族地区以培养少数民族班干部为 首要任务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②③④ D ①②④
• 阅读下列材料: • 科学技术的发展与经济建设息息相关 • 材料一 恩格斯说:“在中世纪的黑暗之后,科学以意 想不到的力量一下子重新兴起,并且以神奇的速度迅 速发展起来,那么我们再次把这个奇迹归功于生 产。”——《世界近现代史教学参考资料》 • 材料二 马克思说过,科学技术是生产力,事实证明这 话讲得很对。依我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我们 的根本问题就是要坚持社会主义的信念和原则,发展 生产力,改善人民生活,为此就必须开放。否则,不 可能很好地坚持社会主义。拿中国来说,五十年代在 技术方面与日本差距也不是那么大。但是我们封闭了 二十年,没有把国际市场竞争摆在议事日程上,而日 本却在这个期间变成了经济大国。——《科学技术是 第一生产力》(《邓小平文选》第3卷)
年代
学校数 1977 41.3万 年 所 2007 49.6万 年 所
3.5万所 923万人 10.来自万 所1.23亿人 2065 所
•
——国家统计局(新浪网数据2007年)
• 上述材料反映了我国教育发展中的什么现象?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府 为发展教育采取了哪些重大举措?
(1)现象:改革开放后,我国三级教育全面发展,中 高等教育发展迅速。措施: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提 出了“科教兴国”战略;颁布了《教育法》、《义务教 育法》等法规,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加快了高等教育 改革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