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不要轻易扼杀孩子的质疑精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家庭教育】不要轻易扼杀孩子的质疑精神
在小学一年级语文考试中,上海一名小学生在回答“如果你是孔融,你会怎么做?”
题目时称“我不会让梨”,被老师打了大大的叉。
该名学生表示,4岁的孔融不会这样做,才这样写答案,并坚信没有答错。
孔融让梨的故事可谓家喻户晓,是道德教育的“样板戏”。
最近,一年级的小朋友
“孔融让梨我不让”被老师判了一个大大的叉,这件事引起大家的广泛讨论。
小朋友坚信
孔融不会让梨,因为他只有四岁。
本来就是一道主观题,回答出自己所想的,却被老师馈
赠了一个大大的红叉。
面对红叉,该小朋友可能会很疑惑,不知道自己错在哪里。
标准答案的思维模式在我国教育界已经根深蒂固。
其实,对于孔融让梨我不想这样一
个异化性的答案,我们的教师不必须习惯性的发叉。
童言无忌,孩子明确提出孔融不能使
梨的批评,就是一种思维方式的突破,他能够根据自己的推理小说展现出自己的是非观,
对于语文考试来说,他的整体表现无疑就是杰出的。
对于一个价值观并不成熟的一年级学生来讲,红红的打叉肯定会打击他们主动思考问
题的积极性。
久而久之,我们的教育培养出来的只是一批具有相同思维方式的人,教育沦
为批量生产的工具,这无疑是教育的悲哀。
一个一年级的小朋友,给我们这些自指出考量问题已经很理性、很明朗的成年人上了
一课。
对于那些早已存有了定论的东西,我们从来就未曾批评过,只是在社会大染缸中亦
步亦趋,盲目的回去拒绝接受,批评精神早已沦为现实生活的附庸,被落到漆黑的空间里,不见天日。
直至有一天,一个从未见过市面的孩子超越空间的壁垒,我们才恍然大悟,原
来制约我们批评精神吻合阳光的壁垒就是玻璃搞的!
当然,孩子对才四岁的孔融不会让梨的笃定是值得我们反思的。
在市场经济的今天,
追求的价值多元化,真善美遭到严重的质疑,其内在的根源是什么?我们已走的太过遥远,是不是该等待一下被我们抛在远处的灵魂?
当然,这些问题绝对不是一个小朋友能够化解的,我们的老师必须普遍认可他对待问
题的角度,不要轻而易举助长他的批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