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人教版必修二 第8课《兰亭集序》学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8课《兰亭集序》优选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序文的特点。
(2)借助注释疏通文意,理清段落思路,积累文言知识。
【自主学习】
1、文学常识
(1)关于序、跋类文体。
见《学习指导》第55页
(2)理解作者产生“信可乐也”的感受的原因。
理解作者在文中由喜到悲的感情变化,认识作者深沉感叹中所蕴含的积极情绪,探究作者的生死关。
【整体感知】
课文第一二段记叙了兰亭集会的盛况。
首先介绍了盛会的时间、地点、事件,其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接着记叙了到会的人物场面:_________________。
再接着介绍了盛会所在地的环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天气:____________,最后记叙了与会者的行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点明了集会者的心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段在第一二段的基础上进行议论。
先由社会人事的交往谈起,其语句是____________;指出尽管人们的生活方式不同,其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爱好不同、性格不同,其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但是"情随事迁"的感慨相同,其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四段,交待诗会所作成集的目的。
分为两个层次。
第一层抒发看古人之诗的感受及受到的启示,其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层交待将诗成集之目的,其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翻译句子】
A、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
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B、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c、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D、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问题探究】
1.作者感慨人生“信可乐也”的感受的原因有哪些?
2.作者如何看待关于人生生死观的问题?
3.作者推崇怎样的生活方式?
【名句积累】
(有关儒、道与魏晋士人的死生观):
1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论语•子罕》)
2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隙,忽然而已。
(《庄子•知北游》)
3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
(王勃《滕王阁序》)4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5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苏轼《前赤壁赋》)
6朝闻道,夕死可矣。
(《论语•里仁》)
7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论语•卫灵公》)
8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孟子•告子上》)
9死生亦大矣,而不得与之变。
(《庄子•德充符》)
10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曹操《短歌行》)
11功名竹帛非我事,存亡贵贱付皇天。
(鲍照《拟行路难》)
参考答案:
1作者产生“信可乐也”的感受的原因是:一、前来聚会的人多。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二、聚会的地点环境优美。
“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三、聚会时的活动雅洁有趣。
“流觞曲水”是文人雅士喜欢的游乐形式,“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四、聚会时天气清朗。
正值春日,“天朗气清,惠风和畅”,可以“游目骋怀”,“极视听之娱”。
也可以概括为两个原因:一是一觞一咏,足以畅叙幽情;一是可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
2文章第3段议论的中心问题是生死观问题。
作者由开始时“信可乐也”的
感觉,联想到人的两种不同生存状态。
美丽的山水、尽情的欢娱,可以令人忘记烦忧,“暂得于己,快然自足”。
但是,不知不觉中时光已经流逝,“不知老之将至”,等到时过境迁后,往日的美好已经成为陈迹,人不能永远保有美好的留恋。
想到此处作者不免感慨横生,引出人生苦短的悲叹。
“死生亦大矣”,自然转而为“痛”的感觉。
3作者认为人不管以怎样的方式活着,生命都在不知不觉中逝去,而寿命的短长只能听凭造化,最终归于结束。
所以生就是生,活着能享受乐趣,死就是死,死后一切皆无,活着和死去是人生大事,二者不可等量齐观。
暗含有生之年应当做些实事,不宜空谈玄理之意。
美文赏析:
兰亭随想
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题写《兰亭集序》的兰亭,离绍兴市区约有二三十里。
每逢书法盛会,在此“茂林修竹”“清流激湍”环境之中,人们着晋服、和晋乐,即兴挥毫,泼墨成篇,那情形大概是不亚于“曲阜朝圣”的。
王羲之确也是人们所公认的“书圣”。
他的书法,飘若浮云,矫若游龙,在中国书法艺术史上是划时代的。
宋代文学家曾之国说:“羲之书法,晚乃善,则其所能,盖亦精力自致者,非天成也。
”这种说法是有根据的。
据史料记载,王羲之幼时说话迟钝,人们并不认为他有才能。
王羲之7岁时就跟其父学表亲卫夫人之书法,自幼勤学苦练,可谓书苑“七龄童”。
但只此而已,也是成不了“书圣”的。
王羲之没有满足于“七龄童”的那一点功夫,他以后辞官去职,专工书法,独创一格,方开中国书法之一代新风,此所谓“晚乃善”。
以上是顺便说说的,无须赘述。
我倒是由此想到王羲之的“官运”,感到其中颇有些耐人寻味的东西。
据清代吴悔堂老人撰写的《越中杂识》记载:“王羲之,字逸少,为右军将军、会稽内史,时东土饥荒,羲之辄开仓赈贷。
赈役繁重,吴会尤甚,羲之上疏争之,多见从纳。
尝遗殷浩,止其北伐;上书谢安,谏其清淡。
众皆韪之。
后王述为扬州刺史,羲之耻辱其后,谢病归。
”这里的王羲之,是作为官吏而不是作为书圣被记载着的,包括王羲之从当官到辞官的整个过程,其中也透露了王羲之所以辞官的原委。
我原以为王羲之的辞官,只是为了能有更多的精力专工书法,看来并不是这么一回事,十有八九倒是因为他的秉性。
你看他一会儿“疏”,一会儿“谏”,
一会儿“争”,一会儿“止”,尽管是因为民,尽管其所“疏”所“谏”也曾“多见从纳”,但最终为官场所不容。
他的“谢病归”,实在也是在“情理”之中的。
有人说,文章写得好可以做官,字写得好可以做官,研究历史有成就,也做得官,我看并不尽然。
王羲之仅一篇《兰亭集序》足为千古绝唱,万世楷模,而且官也是做得不错的,但到头来,还是“谢病归”。
由此看来,要想在旧官场上混下去,主要的大概还不在于写文章的才气或安邦济世的能力,而是另有其诀窍,其中之一,就是“圆通”二字,这正是王羲之所缺少的。
常听人说,书生与官场不相容,这或许是有些道理的。
但到底什么是书生气,人多不得其解。
近日有友人相告曰:书生气者,认真是也。
这真是一语中的,使人顿开茅塞。
数数历代当官的书生,不改其认真之秉性的,如陆游、范仲淹,大都官运乖蹇,贬黜的贬黜,免职的免职,其结局几乎是十有八九与王羲之相似。
然而,把认真当作书生气而排斥于官场之外,其吏治是不会清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