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品德讨论课中的四种心理障碍及排解对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思想品德讨论课中的四种心理障碍及排解对策
摘要:讨论无疑是实施思想品德课教学的一种较好的学习方式,是促进教学目
标实现的有效手段,是学生自我教育、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一种好
形式。
但是要提高讨论的质量,就必须克服讨论中学生的种种心理障碍。
本文对
常见的四种心理障碍进行了分析与排解。
关键词:思想品德;心理;障碍
作者简介:张新民,任教于江苏省东海县东海外国语学校。
新的教科书打破了原来思想政治课教材给出观点、进行论述、事例论证、附
加活动的呈现方式,创设了学生的生活事件和遇到的问题在前台,知识、观点、
结论在后台的形式,用丰富多样的自主活动作为两者的桥梁的加以呈现。
这种呈
现方式体现了国家课程改革的精神,也促进了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
其中,讨论
无疑是实施思想品德课教学的一种较好的学习方式,是促进教学目实现的有效手段,是学生自我教育、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一种好形式。
但是要提
高讨论的质量,使得这种学习方式行之有效,就必须克服讨论中学生的种种心理
障碍,使讨论人人参与,时时受益。
本文就讨论课上学生存在的常见的四种心理
障碍,谈一点个人的看法和策略。
一、从众心理
思想品德课的讨论,经常会有这种情况,最初发言的几位同学对某一问题发
表了一致的看法,往往会影响其他人的态度。
特别是一些班干部或成绩较好的同学,说了自己的观点后,常会出现短暂的冷场,剩下的同学或说,“我和他们的看法差不多”;或说,“基本同意前面同学的发言”;没说话的同学也点头表示同意前
面的发言。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调查中了解到:有的学生因准备不充分,听了前
面同学众口一词的发言,便随声附和;有的同学对自己所要表述的观点把握不准,态度模棱两可,看到大多数同学都倾向于一种观点,也就跟着做出了相应的判断;还有的学生从内心讲并不同意前面同学的观点,但看到大多数同学都持肯定态度,怕自己被孤立、丢面子,只好违心的表示同意;再就是一些学生认为那些班干部
和成绩较好的学生发言不会有错误,便不假思索随声附和。
这种人云亦云的从众心理,干扰了学生的独立思考,压制了不同意见的发表,造成了认识完全一致的假象,直接影响讨论的质量和教学效果。
减少从众心理,
可以使用以下方法:
1.启发诱导。
向大家说明,每个人的思维方法、认识能力和看问题的角度各有差异,对同一问题有不同的意见是正常的;各人有不同见解,本身是件好事,
说明动了脑子;多数人的意见不一定是正确的。
这样,一方面减轻群体对持有不
同看法的同学的压力,另一方面,也帮助发言者树立标新立异的信心和勇气。
2.分组辩论。
对某些问题有分歧时,按学术观点分甲、乙两组进行辩论。
这样做阵线分明,论点集中,发言机会均等,易于畅所欲言。
3.安排顺序。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表明,第一个发言人的地位是影响从众心理的重要因素,前面发言人的地位越高,越容易影响其他人的观点。
因此,要减少
从众心理,需要精心安排发言顺序,一般应该让没有“头衔”的同学打头炮,把平
时不爱说话、缺少主见的同学往前安排,最后再安排学习骨干和班干部。
4.广开言路。
通过橱窗、板报、学习园地、校刊、校园之声等多种途径展开讨论,形成群言堂的气氛。
二、随意心理
不少学生讨论前对布置的题目不动脑、不思考、不打腹稿、不做准备,讨论
出现了家事、国事、天下事无事不谈的自流现象。
产生这种现象一般有以下原因:一是政治课内容枯燥,讨论的题目也差不多是老调重弹,调动不起学生的“胃口”,还不如自己去找“话题”;二是现在有了说话不抓把柄的政策,心理上没有任何压力,所以也就随心所欲,想怎么说就怎么说;三是认为讨论不算成绩,不与评分,随便应付一下就可以了。
克服这种心理,要在提高学生对讨论重要意义的认识的同时,做好这样几项
工作:
1.设题适宜。
讨论题目不能设得太大、太笼统,题目要有实际意义,有探讨
价值。
2.形式多样。
要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努力创造像交流体会、演讲、答辩、
竞赛、点将、对话这样多种的讨论形式,活跃讨论气氛。
3.增加压力。
对讨论的准备情况,要像布置“数理化”作业那样,及时督促、检查、批改、讲评,促使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程度的准备,在心理上有一种压力感。
4.注意引导。
老师在组织讨论时自始至终都要把大家想说的引导到讨论题目
上来,围绕主题循循善诱,使大家既敞开心扉,又话题集中。
三、逆反心理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一些学生对运用政治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期望值较高,
一旦期望值与实现值发生偏离,就片面认为,政治课是一种空洞的说教,讨论不
解决问题,从而产生了厌烦政治课的心理。
讨论中也随之出现了阴阳怪气、不负
责任、怨声载道、挑剔指责的偏激情绪,使讨论会变成了“牢骚会”。
抑制这种心理,不妨试用这样一些办法:
1.分解组合。
讨论分组时注意把那些有偏激情绪的人均匀的分到各小组参加
讨论;
2.聘请能人。
无论是讲课还是讨论都可以邀请社会上从事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的专家与学者参加,以弥补教学水平的不足,解开学生思想上的疙瘩;
3.做好准备。
讨论前,教师要把讨论中可能会出现的问题搞清楚、琢磨透,
并有充分回答各种问题的思想准备,以便进行疏通引导;
4.善于等待。
对那些一时难以回答、无法把握,而又容易诱发大家抵触心理
的问题,可以布置题目,暂不讨论,启发学生去理智的思考,自悟正确答案。
四、回避心理。
“大眼瞪小眼,人人脸看脸,就是不发言”,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学生的回
避心理起着消极作用。
一般来说,不管讨论多么有吸引力,往往总有沉默不语的
学生。
沉默有各种各样的情况,有的沉默是表示赞同其他人的观点;有的表示对
问题理解了,且没有新见解;有的是先听听别人的发言再说。
这些情况均属正常,可以不必在意。
但对下列一些以沉默方式表示回避的心理,要从实际情况出发,
努力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激发学生的思维兴奋感和探究问题的欲望。
1.缺乏准备的沉默。
讨论前对问题没有做认真的准备,讨论中谈不出什么东西,不好发言。
克服的办法是:安排人率先发言,抛砖引玉,启发大家积极思维;也可以边学、边议、边提问,在议论中进入角色。
2.临阵怯场的沉默。
心里想得条条是道,因平时缺乏锻炼,不敢在大庭广众
之下发言。
克服的办法是:多给机会,鼓励发言,并表示对他的发言很感兴趣;
也可以让他把心里想的写成简要提纲,先“照本宣科”再逐渐甩掉“拐杖”。
3.防范性的沉默。
怕说错被人抓住把柄,抱着言多必失,少说为佳的戒备心理。
克服的办法是:不抓辫子,不戴帽子,创造敢于直抒己见的心理环境和宽松
和谐的民主氛围,使学生感到发言无顾虑,不发言有压力。
4.论资排辈的沉默。
学生等待组长的发言,组长等待班长的发言,你等我看,最后谁都不张口。
打破这种局面,一是指定发言人或发言顺序;二是讨论题目的
设置要有层次。
总之,要提高讨论课的质量,必须想方设法排解开学生的心理障碍,使每一
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大胆发言,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其主体作用充分发挥,实现教与学的完美结合。
参考文献:
[1]闫素平.高中生思想政治课心理障碍的产生及对策[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7(9).
作者单位:江苏省东海县东海外国语学校
邮编:222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