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2同步作业与测评:阶段水平检测(二) 城市与城市化 Word版含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阶段水平检测(二)城市与城市化
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共25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读欧洲西部某沿海城镇功能分区图,图中的海防堤是为应对海平面上升 1 m 而设计的。

据此,回答1~2题。

1.从服务功能、环境保护等角度考虑,图中①②③功能分区最合理的布局是()
A.①住宅区②工业区③商业区
B.①工业区②住宅区③商业区
C.①商业区②住宅区③工业区
D.①住宅区②商业区③工业区
答案 C
解析根据城市各功能区分布特点进行判断,功能区①位于城市中心,应该是商业区;功能区②分布于商业区外围,且面积大,应该是住宅区;功能区③位于城市边缘,应该是工业区。

2.随着城市功能区的分化,高级住宅区最可能出现在()
A.城市西南部B.城市东南部
C.城市东北部D.城市西北部
答案 A
解析该城市为欧洲西部沿海城市,西南部靠近沿海,位于上风向地带,临近公园,环境优美,因此最可能形成高级住宅区。

某城市道路网是环形放射式。

读图,回答3~4题。

3.图中能正确表示城市从市中心到外缘地租水平变化趋势的曲线是() A.a曲线B.b曲线
C.c曲线D.d曲线
4.在地租最高峰和次高峰一般形成的功能区是()
A.住宅区B.工业区
C.商业区D.文化区
答案 3.C 4.C
解析影响城市地租的因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距市中心远近;二是交通便捷程度。

由于该城市有环形放射状道路,所以市中心地租最高,环形道路和放射状道路交会处地租比较高,这些区域被付租能力较强的商业活动所占据。

图甲为我国东部某城市某功能区内的日均分时段人流量统计示意图,图乙为该功能区某时段不同路口人流量监测数据(人/时)。

读图,回答5~6题。

5.该功能区最有可能是()
A.行政区B.商业区
C.住宅区D.工业区
答案 B
解析根据该功能区的人流量在8:00~21:00较多,且8:00以后流入量大于流出量,18:00以后流入量小于流出量,昼夜差异大。

判断其为商业区。

6.下图中,能较准确地表示该功能区主干道形状的是()
A.①B.②C.③D.④
答案 C
解析根据不同路口人流量监测数据,判断该功能区主干道形状如图③所示。

读某城区分布略图,完成7~8题。

7.该城市布局中,各种布局最合理的是()
A.①处布局高级住宅区
B.②处为大型港口仓储区
C.③处为城市外迁的水泥厂
D.④处布局沿江商业区
答案 C
解析图中风频玫瑰图显示,该地最小风频为东南风,水泥厂严重污染大气,布局在③处较适宜,同时③处有铁路和新国道穿过,交通便利,也利于水泥厂运输原料和产品。

④位于河流的交汇处,建大型港口仓储区较合适。

①、②两处为城市建成区,用地紧张,不可能布局高级住宅以及大型港口仓储区。

8.关于城市国道改道的说法,正确的是()
A.更加方便市民出行,提供多种出行方式
B.引导城市建成区在空间上往北、东发展
C.使过境车辆绕过城市,缓解城区交通拥堵
D.使进入城市车流减少,限制城市经济发展
答案 C
解析国道是过境交通线路,为了减轻对城市市内交通的干扰,一般要绕城而过。

下图示意某城市空间结构,图中箭头表示交通流向。

据此完成9~11题。

9.布局于中心商务区的产业主要是()
A.大型仓储式批发市场
B.小型日用百货商店
C.大型购物中心、高级酒店
D.幼儿园、小学与中学
答案 C
解析大型仓储式批发市场占地面积广,适宜在郊区交通便捷、地价低的区域,A项错误;小型日用百货商店宜靠近住宅区,B项错误;中心商务区的地价高,以商业活动为主,楼房以高层建筑为主。

布局于中心商务区的产业主要是大型购物中心、高级酒店,C项正确;幼儿园、小学与中学宜靠近住宅区,D项错误。

10.适宜布局于中心商务区附近的功能区是()
A.重化工业区B.特殊功能区
C.园林观赏区D.居民住宅区
答案 D
解析重化工业区污染严重,应远离城区,位于盛行风下风向,A项错误;
特殊功能区、园林观赏区不适宜布局在地价最高区域,B、C两项错误;居民住宅区位于商业区和工业区之间,方便购物和上班,D项正确。

11.图中箭头对应的时间段,可能是()
A.2:00~4:00 B.6:00~8:00
C.10:00~12:00 D.18:00~20:00
答案 D
解析根据图中箭头方向,人群离开中心商务区,应是下班或商场停止营业时间,对应的时间段可能是18:00~20:00,D项正确;2:00~4:00是深夜,商务区人口数量少,A项错误;6:00~8:00是上班时间,人口进入商业区,B 项错误;10:00~12:00是上午时间,顾客正进入商业区,C项错误。

下图是某研究性学习小组对一个地区的城市聚落分布进行模式化处理后得出的图像,其中有省政府驻地、地级市政府驻地、县政府驻地、县级市政府驻地,甲区域分布着若干乡村聚落。

读图,完成12~14题。

12.图示地区等级最高的城市是()
A.a类城市B.b类城市
C.c类城市D.d类城市
答案 D
解析城市等级越高,城市数量越少。

13.如果r城市是s城市的卫星城,建设卫星城的主要目的是()
A.提高卫星城的城市等级
B.减轻城市人口压力
C.扩大城市服务范围
D.改善卫星城的生态环境
答案 B
解析建设卫星城的目的是分散城市职能,改善中心城市环境,减轻中心城市的人口压力。

14.甲区域的居民可以沿图示箭头到达附近城市寻求服务,通常情况下,到达频率最高和最低的城市分别是()
A.u城市和s城市B.u城市和t城市
C.v城市和s城市D.v城市和t城市
答案 B
解析距离越近,到达频率越高,甲区域距离u城市最近,故到达频率最高;s是省会城市,与地方城市联系密切,所以甲区域居民到达的机会较多。

在甲与s 之间有一个距甲较近的、且与t同等级的城市,故甲区域与t之间到达频率最低。

下图是我国城市化发展阶段示意图。

读图回答15~16题。

15.目前,我国城市化进程正处于()
①城市化阶段②郊区城市化阶段③逆城市化阶段④再城市化阶段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②④
答案 A
解析目前我国许多地区的城市化进程处于城市人口增长阶段即城市化阶段;东部经济发达地区的城市化进程则正处于郊区城市化阶段。

16.阶段Ⅱ中,城市中心人口密度下降的主要原因有()
①交通通达性差②地价昂贵③污染严重④远离商业中心
A.①③B.②④C.①④D.②③
答案 D
解析阶段Ⅱ中,城区的人口密度有所下降,一方面是因为城区地价高,部分居民迁到郊区;另一方面是因为城区污染严重,人们选择了环境相对优越的郊
区。

读四个国家城市化资料表,回答17~18题。

17.近20年中,上述四国城市化发展最快的是()
A.①B.②C.③D.④
答案 B
解析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是城市化的主要标志。

根据表中数值,近20年中,四国城市化发展最快的是②,B项正确。

18.①国与②③④三国相比城市化水平较低,说明()
A.①国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B.①国农村劳动力比重比②③④三国大
C.①国第二、三产业比②③④三国发达
D.①国人口增长率比②③④三国低
答案 B
解析①国与②③④三国相比城市化水平较低,说明①国经济落后,不可能出现逆城市化现象,A项错误;①国农村劳动力比重比②③④三国大,B项正确;
①国第二、三产业比②③④三国落后,C项错误;①国应是发展中国家,生产力水平低,人口增长率比②③④三国高,D项错误。

读下图,回答19~20题。

19.图示城市不同区域人口变化反映的是()
①不同区域人口增长类型的差异②人口迁移的方向③再城市化现象④郊区城市化现象
A.①②B.③④
C.①③D.②④
答案 D
解析近郊区人口增加,核心区人口减少,说明人口由核心区迁往郊区,城市的规模在不断扩大,出现了郊区城市化现象,D项正确。

20.近郊区常住人口增长率达26%左右,主要是由于近郊区()
①环境质量好②交通通达度高③土地价格高④人文环境好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答案 A
解析结合所学的知识,随着人口和产业向城市集中,市区出现了交通拥挤、住房紧张、环境恶化等问题。

而近郊区由于基础设施条件变好,交通通达度高,环境质量优,吸引了核心区人口的外迁,故A项正确。

生态城市是许多城市的发展方向,结合某地区生态园林城市模式图。

回答21~22题。

21.下列关于图示说法不正确的是()
A.生态园林城市中生态用地比重较大,因而不会产生“热岛效应”
B.动植物园、苗圃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护居住区环境免受直接污染
C.该城市的道路网布局形式可以缓解市中心区的交通拥堵状况
D.外环工业仓库集中但不连片,为城市的建设发展留有余地
答案 A
解析生态园林城市仍会出现城市“热岛效应”,生态用地比重较大只能减小城市的“热岛效应”。

22.在下列城市发展措施中,与生态城市的建设最吻合的是()
A.兴建交通设施,保证车流畅通
B.保护湿地,增加绿地,减少废物排放
C.兴建高楼大厦,保证人有所居
D.发展现代制造业,增加社会物质财富
答案 B
解析A项是解决城市交通拥挤的措施,C项是解决住房紧张的措施,D项是促进城市经济发展的措施,只有B项与生态城市的建设相吻合。

下图是某城市建设前后水量平衡示意图。

读图,回答23~25题。

23.城市建设导致了当地()
A.地下水位上升
B.地表径流汇集速度减慢
C.蒸发量增加
D.汛期洪峰流量加大
答案 D
解析由图中各要素对比分析可知,城市建设使地下径流减少了18%,地表径流增加了33%,蒸发减少了15%,故城市建设导致当地汛期洪峰流量加大。

24.城市建设后地表径流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生活用水量增加B.植被覆盖率增加
C.降水下渗量减少D.城市热岛效应
答案 C
解析城市建设导致植被减少、地面硬化面积增加,从而使雨水下渗减少,造成地表径流增加。

25.有利于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的主要措施是()
A.市中心规划建设高级公寓
B.广建大型游乐场
C.大力发展高级轿车
D.加快环形道路建设
答案 D
解析加快环形道路建设可改善交通环境条件。

二、综合题(共4题,共50分)
26.读某城市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0分)
(1)若图中工业区布局合理,则该地主导风向最有可能是________。

(2分)
(2)简要说明该城市工业区分布的位置特征。

(3分)
(3)图中F、G两地适合发展商业区的是________,A、B、C、D四地最适宜建高级住宅区的是________,并说明高级住宅区在该地发展的原因。

(5分) 答案(1)偏南风
(2)趋向于交通干线,靠近铁路、公路、河流;分布在河流以北(城市外缘或城市北侧);工业区和居民区之间有隔离带(河流)分开。

(3)G A靠近风景区(环境好);地势高;远离工业区,污染小(位于盛行风上风向、河流上游)。

解析第(1)题,由图示信息可知,工业区位于城区北部,因此该地最有可能吹偏南风。

第(2)题,由图示信息可知,该市工业区趋向于交通干线,分布于城市北侧,且工业区和居民区之间有隔离带。

第(3)题,图示G位于市中心,交通便捷,适合发展商业。

A靠近风景区,地势高且远离工业区,最适合建高级住宅区。

27.下图A、B是临海的两个港口。

它们都能从外地运来当地稀缺的商品进行销售。

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4分)
(1)判断以下说法的正误。

(6分)
(2)甲图中,矿场和农场的聚落发展比A、B缓慢且规模小,为什么?(4分)
(3)乙图中,原矿场和农场的发展有可能达到甚至超过A、B两中心地的规模和等级,试分析原因。

(4分)
答案(1)①③⑤对,②④⑥错。

(2)主要是因为矿场和农场所在地区的交通区位不如A、B两中心地优越,且
城市职能比较单一。

(3)由于A、B两地的发展,使它们各自出现用地紧张、污染严重、劳动力费用高等问题。

交通网络不断发达,使A、B两地部分城市职能向原矿场和农场以及沿交通线各聚落(中心地)扩展、疏散,寻求新的服务范围,促进新中心地的形成和规模扩大。

解析第(1)题,A、B两港口的规模相同,说明它们的城市级别基本相同,①正确;一个城市的服务范围没有明确的界线,相同级别城市的服务范围在空间上可能会发生重叠,②错误;受交通线路的影响,图甲中A、B两城市的服务范围分别向矿场和农场延伸,③正确;两个港口南面是海洋,“均衡向四周发展”不现实,④错误;图乙中,两条重要线路通过A城市,会使A城市的服务人口扩大,而B城市只有一条重要线路通过,服务人口相对要少,⑤正确;由于受习惯、交通或其他因素的影响,A城市的人也可能到B城市接受服务,同样B城市的人也可能到A城市接受服务,也正因为如此,两城市的服务范围有可能发生重叠,⑥错误。

第(2)题,A、B是港口城市,交通区位比矿场和农场好,发展快;而矿场和农场作为矿产地和农业基地,因提供的服务种类单一,制约了其发展。

第(3)题,随着原矿场和农场交通条件的改善以及作为老城区的A、B两地的衰落,矿场和农场的规模有可能达到甚至超过A、B两城市。

28.城市是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影响最深刻的地方,优越的地理环境更有利于城市的发展。

读我国某城市规划图,完成下列问题。

(14分)
(1)根据图示信息,比较A、B、C三地地租高低,并说明地租最高处的判断依据。

(2分)
(2)请在A、B、C、D四地中选择高级住宅区的最佳建造位置,并简述理由。

(4分)
(3)下表为某中学地理研究性学习小组搜集的该城市建设发展过程中水量的百
分比变化情况。

据表分析该城市水量百分比变化的原因。

(4分)
(4)随着城市经济迅速发展,汽车数量急剧增加,城市交通拥堵现象日益严重。

请你为该市治理交通拥堵献计献策。

(4分)
答案(1)A>B>C。

A位于市中心,交通通达度高,地租最高。

(2)D地。

①靠近文化区;②地势较高;③邻近森林分布区,处于上风地带,环境优美;④处在河流上游,水质较好。

(3)城市的发展使越来越多的地表被硬化、被建筑物覆盖;地表径流量增大,地表水和雨水下渗减少(使地下径流减少);植被减少,蓄水量减少,导致蒸发量减少。

(4)①合理规划城市道路;②加强和完善交通管理;③优先发展公共交通;④限制私家车的数量和出行等。

解析第(1)题,A位于市中心,交通便捷,地租最高,C位于城市最外围,地租最低。

第(2)题,D处位于盛行风的上风向、河流上游且地势较高,靠近文化区,环境优美,最适宜建设高级住宅区。

第(3)题,该市蒸发量减少、地表径流增大,原因是植被覆盖率降低,地表硬化面积增加。

第(4)题,从合理规划、加强管理、发展公共交通等角度分析。

29.阅读下列有关江苏省城市化发展的材料,回答问题。

(12分)
材料一改革开放以前,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受严格的户籍制度影响,江苏省城市人口的增长主要来源于自然增长,城乡之间的人口流动基本处于停滞状态(图一)。

材料二1978年实施改革开放政策以来,江苏省成为中国经济增长最快、最具活力的省区之一。

20世纪80年代苏南地区的乡镇企业迅猛发展,被誉为“苏南模式”。

图二表示这一时期江苏省城市化进程。

(1)说明改革开放以前,江苏省城市化发展的总趋势和改革开放以后,江苏省城市化进程的主要特点。

(4分)
(2)说明江苏省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4分)
(3)江苏省城市化发展过程中,可以采取哪些措施减轻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4分)
答案(1)改革开放以前城市化发展缓慢(有下降、停滞等),城市化水平低;改革开放以后城市化发展迅速,城市化水平高。

(2)环境污染加剧,如空气质量下降、水质下降、噪声污染严重等;土地(耕地)资源锐减;交通拥堵;居住条件差等。

(3)①加强城市的科学合理规划;②发展低污染的节能建筑和绿色交通,减少城市各类活动对环境的污染;③使城市景观尽可能地与山、河、湖、海、植被等景观保持协调,建立良性循环;④建立卫星城市,开发新区;⑤改善城市交通和居住条件;⑥保护和治理城市环境等。

解析第(1)题,根据图一可知,改革开放以前,江苏省城市化水平较低,在1965年到1978年出现下降趋势,整体发展缓慢。

根据图二可知,改革开放以后,江苏省城市化发展迅速,城市化水平高。

第(2)题,城市化的过程是城市面积扩大和人口由乡村向城市集中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会对生态环境、土地、交通、住房等产生很大的影响。

第(3)题,要针对问题,采取相应的措施来解决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问题,主要从规划、节能、节水、绿化、防治污染等角度分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