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高效学习 读书笔记(读后感)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何高效学习》读书笔记2000字:
《如何高效学习》的作者斯科特?扬(Scott Young)是一位不折不扣的超级学霸。

他毕业于加拿大马尼托巴大学商科专业,如今经营着世界上最大的学习博客之一。

从高中开始斯科特几乎课下不学习,尽管如此,他还是以全班第2名的成绩毕业。

读大学时,大考之前一般每天学习不过两个小时,4年平均成绩总在A和A+之间。

毕业后他应用自己发明的学习方法,完成了10天搞定线性代数,1年完成MIT4年33门课程的“不可能任务”,成为麻省理工大学历史上最快毕业的人。

他将自己的学习经验浓缩在《如何高效学习》这本书中,并登上TED的演讲台,向全世界宣讲自己整体性学习法。

一、如何使用这本书?
本学习行动指南,在学习的过程中需要不断翻阅,不断练习书中的技术。

不必按照书上的顺序练习。

熟练了之后效率一定会有很大的提升。

机械记忆法是通过不断的强化训练(比如刷题、多次默写),试图在大脑中复制一个完美的拷贝。

并且各个学科相互分离。

需要有针对性的各个击破。

与机械记忆相反,整体性学习的核心就是比喻法,强调知识结构和联系的相似性,公式并不仅仅是公式,它是一种感觉,一幅图像。

整体性学习的基础就是将知识关联起来以达到记忆和应用知识的目的,最佳技术是比喻法、内在化、笔记流和简图。

二、整体性学习基于三种主要观点:
(1)结构:结构就是一系列紧密联系的知识。

建立知识建构时,目标就是在知识之间建立尽可能多的联系,学到一个新概念,自动地与其他知识相连接。

(2)模型:假如说结构是整体性学习的门户,那么模型就是开门的钥匙,模型是简化的结构,它是结构的快照,更
为简单和更易储存。

可以用思维导图,目录等工具来提炼,将信息进行压缩和精炼。

(3)高速公路:结构里有很多路将建筑连接在一起,拥有数百条城市内部的公路当然很有用,但是光有内部的路并不足以发挥具有整体性大脑的真实力量。

因此,你需要增加的是城市之间的高速公路,即结构与结构之间的联系。

高速公路的好处不会立马突显,如果想要快速学习,首先要有良好定义的结构,其次是通过城市之间的高速公路,在专业交叉的领域建立起新的结构。

三、如何践整体性学习?
1、整体性学习的顺序
1)获取:获取信息时有三个目标:简化容量多速度快2)理解:
3)拓展:
深度拓展:研究知识背景。

横向拓展:在知识周围建立联系,模型,在模型与原知识之间建立联系。

纵向拓展:,知识都遵循一定的模式,同样的模式在其他知识中也会见到,如何把一个公式与一个自然事件相联系起
来,建立高速公里。

比喻法和内在化是进行纵向拓展的最好方法。

4)纠正:
阅读观点相反的书籍,把结论放入现实世界中,最好的方法是实践。

纠错阶段,阅读观点相反的书籍,把结论放入现实世界中,最好的方法是实践。

5)应用阶段,应用是学习的最终目的,能做到学以致用方能更好地适应现实世界。

6)测试阶段
获取阶段,我以前看过或听过这个知识吗?
理解阶段,自己能理解作者表达的意思吗?
拓展阶段,我知道知识从何而来,与哪些知识有关系吗?
纠错阶段,我删除了那些不恰当的联系吗?我删除了那些错误结论吗?
应用阶段,我将知识用到实际生活中了吗?
PS:找出薄弱环节,区分什么是随意信息,观点信息,过程信息,具体信息,抽象信息。

四、整体性学习技术
获取信息:
1、快速阅读:
2、笔记流:
1)主要记重点。

2)握基本信息,针对困难信息应用联想法记忆。

3)缩笔记的步骤:
(1)拿几张空白纸。

(2)用最小的字,写下笔记中的主要观点。

(3)接着写下与之相联系的观点、公式、概念或定义。

(4)将笔记中的每一个主要观点都写了下来。

如何运用?
第一步:拿一张空白纸,写下这个概念的名称,比如:股票投资。

第二步:教是最好的学。

把自己当作老师,把能想到的知识都写下来。

假想自己费尽口舌让一名毫无这方面知识的学生听懂。

第三步:遇到难点,返回继续学习。

第四步:简单的语言描述出来。

五:如何超越整体性学习?
能量管理:充足睡眠和运动。

深度学习:打破砂锅问到底。

绝不拖延时间:制定周计划。

批处理:可以将那些类似的、散在的工作集中起来一次做完(3小时内
有组织:
(1)所有的物品都放在固定的位置。

(2)每天随时记录,日积月累,必有所获。

(3)坚持日历和做事清单。

自我教育:
1.每日阅读,每周至少阅读一本书,每年至少读50~70本。

书籍可以打下坚实的知识基础,随着阅读量的增加,视野会更开阔,看问题的角度会更广泛。

2.每日练习每天针对性的对某一个问题,进行专注的学习。

3.每日目标设置学习目标,并把目标细分到每天,整体系统地学习某学科,而不是碎片化地获取知识。

设定目标的一些技巧?
(1)所有的目标都要写下来,并给它一个截止期限,比如每月阅读10本书。

(2)让目标客观化,比如一段时间集中注意力阅读财商相关书籍。

(3)设定有些困难,但是努把力也可以达到的截止期限。

(4)将目标的完成转化为每日和每周的具体行动。

(5)回顾目标,至少一周检查一次目标完成的情况
附赠材料:五步写好读书笔记读后感
第一步:对原文进行简概
读后感、观后感,就是指读了一本书
个故事、一则报道,看了一部电影或电视剧、一个节目后的感想。

“读”和“观”是“感”的基础,所以,首先就要对“读”“观”的内容进行简要介绍,让读者明白你的“感由何而来。

然后再就其中你最关注的内容谈谈自己的感想。

第二步:对内容的概括要有详略
写读后感,“读”是基础,因此,在写作中首先要概括一下
你所读的内容,为下一步写“感”做好准备。

要注意的是,对内容的概括不能随意,而是要做到有详有略。

通常情况下,所读内容中可能有几处都能引起你的感想,但一定要选择让你印象最为深刻的内容作为概括重点。

这样的话,就会跟下文中写感想巧妙地衔接在一起,使整篇读后感显得流畅。

第三步
很多同学在写读后感时,要么是无话可说,要么是想说的太多,又找不到“有感而发”的“感点”。

其实这个问题不难解决,在写读后感时要紧扣个原则,就是认真阅读原作,在读的基础上寻找和自己思想产生共鸣之处继而有感而发,做到不牵强附会,不生拉硬套,不说空话套话。

总之,要“感于情”方能“动于情”,只有在原作中找到能感动自己的“感点”,才能有话可写。

第四步:要抓住感受最深的一点来写
篇读后感中,“感”很关键。

通常情况下,一本好书、一篇好文章或是部好电影,其中的“感点”较多,要选择其中让你感受最深、感想最多的点去描述,而不是泛泛而谈,没有重点,结果让整篇读后感看上去内容平淡,感想很少
第五步要结合现突谈出自己的感想
一篇好的读后感,最终的落脚点是结合现实谈出自己的
感想。

这里的现实”,既可以是个人的实际情况和他人的现实情况,也可以是社会现实或是经验教训之类。

总之,将所读内容与自己或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这样才能写出真情实感,流露出真实的心声,让文章更有吸引力和感染力。

二、为什么要写读/观/听后感
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作品,丰富阅读体验
读后感是建立在“读”的基础上的。

书读得越深越透,感悟就越丰富。

这就像盖楼房一样,一定要先把地基打好。

正如苏轼所言:“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子自知。

”经典的文学作品更要反复读,每读一遍,你可能都会有新的收获。

在阅读的同时,还要学会揣摩作品的表达方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思考作者的写作意图,甚至学会质疑文中的观点。

只有感受丰富了,写读后感才能水到渠成
D使学生更好地练笔,有效提高写作水平
写读后感,需要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这是运用语言的训练,有助于写作能力的提高。

由于做笔记是手脑并用,把读、想、写结合在一起,通过写札记、写得、写读后感到写论文,把读书的收获和心得体会结合起来。

持之以恒地记这类笔
记,自然会提高写作能力D帮助学生有效积累素材
读后感是资料的仓库。

读书积累多了,写成读后感,再经过分门别类的整理组成系统,使用时一查就可以找到,十分
方便,避免了在书架上“大海捞针”,既省时又省力。

历史学家吴晗一生中积累了上万张卡片,他在做报告、写文章时,都可以很快找到所需的资料。

资料是科学研究的基础,积累资料是科学研究的第步。

每读完一本书,我们都要写下自己对它的感悟,才能让每一本书真正发挥作用,成为我们取之不尽的素材库
培养学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好习惯
写读后感由简单的抄录到复杂的思考,就会产生各种疑问,同时又不断地解决这些疑问,于是就会有心得、体会,有评价,这样就产生了思考,摄取书中的某些内容,有时会引出一些新问题。

再就是写了读后感以后,再读书,当遇到相同、相近或相反的看法,把它们进行比较、对照,有时也会产生新的思考,引出新的回题。

这新的思考、新的问题,一是能对问题的看法深入一步,二是可能有新发现
这样就为研究新课题打下了基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