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晏子使楚》学案苏教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二语文《晏子使楚》学案苏教版
【本讲教育信息】
一. 教学内容:
《晏子使楚》
《晏子使楚》课文分析
晏子何时使楚,史无具体记载。

他历事齐灵公、庄公、景公三朝,其后为齐相,使楚当在早年。

此时,齐桓公去世已近百年,齐国称霸的盛世已过,但作为大国,雄风犹存,在诸侯逐鹿中,仍处举足轻重的地位。

楚国从楚庄王一鸣惊人之后,迅速跃居五霸之列,国力日强,骄横日甚。

在楚强齐弱的态势下,晏子代表齐国使楚,受到楚王的冷落、戏弄,是不足怪的。

这则故事写晏子出使楚国,在宴会上为捍卫祖国尊严而进行的一场曲折而巧妙的斗争。

[晏子将使楚。


晏子将要出使到楚国去。

使,动词,出使。

这一句交代事情的起因。

[楚王闻之,谓左右曰:“晏婴,齐之习辞者也,今方来,吾欲辱之,何以也?”]
楚王听到这个消息,对手下的人说:“晏婴是齐国的善于辞令的人,现在将要来了,我想侮辱他一下,用什么办法呢?”
之,代词,指晏子将要出使楚国这个消息。

谓……曰,对……说。

左右,近旁的人,这里指近侍。

“晏婴,齐之习辞者也”,这是一个判断句。

之,的。

习,熟练。

辞,言辞。

者,……的人;也,表判断语气。

方,将要。

之,代词,指晏婴。

何以,即以何。

以,用。

何,疑问代词,什么办法。

也,表疑问语气,呢。

这一句说楚王想侮辱晏子,却想不出办法,就问计于手下。

晏子是“齐之习辞者也”,这是楚王想侮辱晏子的动因。

[左右对曰:“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

王日,何为者也?对曰,齐人也。

王曰,何坐?曰,坐盗。

”]
手下的人回答说:“当他到来的时候,请允许我们绑上一个人从你面前走过。

大王就问,这是做什么的人?我们就说,是齐国人。

大王再问,犯了什么罪?我们就说犯了偷窃罪。


为,在这里相当于“于”。

其,他,指晏子。

也,表停顿,不译。

请,请允许我做某事。

何为,即为何,做什么。

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齐人也”,省略主语的判断句。

何坐,即坐何。

坐,犯罪。

盗,偷窃。

“盗”“贼”二字,古汉语和现代汉语的意义差不多相反。

现代汉语中的“贼”(偷东西的人),古汉语中叫“盗”;现代汉语中的“强盗”(抢东西的人),古代汉语中一般称“贼”。

这一句写手下想出了诬齐人为盗的计谋。

[晏子至,楚王赐晏子酒。


晏子来了,楚王请晏子喝酒。

“赐晏子酒”,意思是设宴招待晏子。

赐,赏赐,给与。

酒,名词。

[酒酣,吏二缚一人诣王。


酒喝得正高兴的时候,两个小官吏绑着一个人走到楚王面前。

酣,酒喝得很高兴。

吏二,两个小官吏。

古汉语中数词一般放在名词后面,不用量词。

诣,到(指到尊长那里去)。

[王曰:“缚者曷为者也?”对曰:“齐人也,坐盗。

”]
楚王问:“绑着的人是干什么的?”(小官吏)回答说:“是齐国人,犯了偷盗罪。


曷,同“何”,什么。

“齐人也”,省略主语的判断句。

以上几句写晏子到了楚国,楚王依计而行。

[王视晏子曰:“齐人固善盗乎?”]
楚王瞟着晏子说:“齐国人本来就善于偷窃吗?”
固,本来。

善,善于,擅长。

这是极富有侮辱性的一句话。

“齐人”就把矛头指向了所有的齐国人,一个“固”字更是对齐国人的极大诬蔑。

[晏子避席对曰:“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

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

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 晏子离开座位回答说:“我听说过这样的事,橘子生长在淮河以南就是橘子,生长在淮河以北就变成枳了,只是叶子的形状很相像,它们果实的味道完全不同。

之所以这样的原因是什么呢?是水土不同。

现在老百姓生长在齐国不偷东西,到了楚国就偷东西,莫非楚国的水土使得老百姓善于偷东西吗?”
避席,离开座位,表示郑重。

之,代词,这样的事,指下文的“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

“橘生淮南”,即“橘生于淮南”,于,在。

则,就。

为,变为,变成。

枳,也叫“枸橘”,果实酸苦。

徒,只。

“其实”,不同于现代汉语中的“其实”,是两个单音词。

其,代词,它们,指橘和枳。

实,果实。

所以……者,……的原因。

然,指示代词,这样。

水土异也,省略主语的判断句。

得无,莫非。

之,助词,的。

楚王明明是栽赃陷害,但晏子又无法澄清事实。

晏子是在楚强齐弱的条件下出使楚国的,怎样才能既捍卫国家的尊严,又不失礼节呢?这对晏子的外交才能无疑是一个严峻的考验。

既然无法澄清事实,晏子就先退一步,假定缚者是齐国人,在此前提下进行批驳。

晏子用类比的方法进行反驳。

先举出一个事实:“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原因是什么呢?“水土异也”。

同样,“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原因是什么呢?这就顺理成章地推出,是“楚之水土使民善盗”。

晏子就其转化的条件都是“水土异也”这一点进行类比,十分高明而巧妙,片言只语之间,晏子化被动为主动。

以上是事情的经过和高潮。

“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一句把事情推向了高潮。

[王笑曰:“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
楚王笑着说:“圣人不是能同他开玩笑的,我反而自讨没趣了。


圣人,才德极高的人,这里指晏子。

与,即“与之”。

熙,同“嬉”,开玩笑。

病,辱。

焉,语气助词。

这是事情的结局。

楚王无法解释被缚者入楚为盗的原因,自作聪明,结果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只得自我解嘲,低头认输。

这则故事通过晏子出使楚国,挫败楚王诬齐人为盗的阴谋的故事,表现了晏子机智善辩的才能和政治家、外交家的风度。

本文人物形象刻画鲜明。

寥寥数语,楚王的自作聪明、仗势欺人,晏子的机智善辩,政治家、外交家的风度跃然纸上。

本文展示了高度的语言艺术。

晏子既要反驳楚王的诬陷,又不能激怒楚王,因此在反驳时,他“避席”以对,显示其庄严的态度,但在说话时,又非常注意掌握分寸,寓刚于柔,把十分确定的反击对方的语言,用模棱两可的、揣度、疑问的形式表达出来,用“婴闻之”留有余地,用“得无”“耶”等一类虚词,使语气变得委婉,既维护了祖国的尊严,又不至于使对方过于难堪,以致损害两国关系。

他以子之矛,攻子之盾,义正辞严而又不卑不亢地折服了楚王,显示了睿智的思维和高超的语言艺术。

《晏子使楚》属浅易文言文,学习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l. 用现代汉语翻译文言文时,注意将单音词译为双音词。

文言文单音词多,现代文双音词多。

翻译文言文,很重要的一点是把单音词译为双音词。

如课文开头一句中的“将使楚”,可译为“将要出使楚国”。

2. 注意比较古今词义的不同。

“何坐”中的“坐”,作“犯……罪”讲,现代汉语中已不用这样的义项。

“其实味不同”中的“其实”,是代词“其”(它们)和名词“实”(果实)的连用。

现代汉语中的“其实”,通常是个副词,表示所说的是实际情况,相当于“实际上”(承上文而含转折)。

3. 注意通假字。

通假,也叫“通借”,用音同或音近的字来代替本字。

如本课中的“曷”(同“何”)“熙”(同“嬉”),就是通假宇。

古书多用通假字,多掌握一些通假字,对读懂文言文大有益处。

4. 注意了解词类活用。

“齐人固善盗乎”,“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两句中的“善”本为形容词,在课文里活用为动词,意思是善于、擅长。

5. 注意文言句式的一些特点,但不要拘泥于术语、概念。

如:
判断句:“晏婴,齐之习辞者也”,“圣人非所与熙也”,两句的判断格式为“……也”。

前者是肯定判断,后者是否定判断。

宾语前置:“何以也”,“何为者也”,“何坐”,这三句都是疑问句,疑问代词“何”分别作介词“以”、动词“为”“坐”的宾语,前置。

固定格式:“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得无……耶”表示推测兼反问的语气,意思是“莫非……吗”“难道……吗”
6. 晏子出使楚国时所表现出来的爱国情怀,他作为政治家、外交家的不卑不亢的风度;他机智善辩的才能,都可以使我们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学习中切不可忽视。

【模拟试题】
一. 解释下列语句中的“之”字。

1. 楚王闻之:
2. 吾欲辱之:
3. 婴闻之:
4. 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
二. 请分别指出下列文言词语的古义和今义。

1. 何坐——“坐”
古义:
今义:
2. 其实味不同——“其实”
古义:
今义:
三. 解释下列通假字。

1. 缚者曷为者也?
曷:
2. 圣人非所与熙也。

熙:
四. 阅读理解。

晏子将使楚,楚王闻之,谓左右曰:“晏婴,齐之习辞者也,今语词来,吾欲辱之,何以也?”左右对曰:“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

王曰,何为者也?对曰,齐人也。

王曰,何坐?曰,坐盗。


晏子至,楚王赐晏子酒。

酒酣,吏二缚一人诣王。

王曰:“缚者曷为者也?”对曰:“齐人也,坐盗”。

王视晏子曰:“齐备人固善盗乎?”晏子避席对曰:“婴闻之曰,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

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

今民生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王曰:“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1. 楚王想侮辱晏子的原因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楚王想侮辱晏子却想不出办法,就问计于手下人,手下人想出了怎样的计谋?(用自己的话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宴席上,楚王极富侮辱性的一句话是什么?他是把矛头指向晏子,还是所有的齐国人?从哪一个词语可以看出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明知楚王栽赃陷害,又无法澄清事实,晏子是如何捍卫国家尊严而又不失礼节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这则故事写晏子出使楚国,在宴会上为捍卫国家尊严而进行的一场曲折而巧妙的斗争。

你读完有什么感想,写出来和同学交流一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 全文翻译。

晏子将使楚。

楚王闻之,谓左右曰:“晏婴,齐之习辞者也,今方来,吾欲辱之,何以也?”左右对曰:“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

王曰,何为者也?对曰,齐人也。

王曰,何坐?曰,坐盗。

”晏子至,楚王赐晏子酒。

酒酣,吏二缚一人诣王。

王曰:“缚者曷为者也?”对曰:“齐人也,坐盗。

”王视晏子曰:“齐人固善盗乎?”晏子避席对曰:“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

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

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王笑曰:“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试题答案】
一.
1. 代词,指晏子将要出使楚国的消息
2. 代词,指晏婴
3. 代词,这样的事
4. 助词,的
二.
1. 犯罪;坐下
2. 果实;实际上
三.
1. 同“何”,什么
2. 同“嬉”,开玩笑
四.
1. 晏婴,齐之习辞者也
2. 当晏子到来的时候,请允许我们绑上一个人从你面前走过。

大王就问,这是做什么的人?我们就说,是齐国人。

大王再问,犯了什么罪?我们就说犯了偷窃罪。

3. 齐人;齐人固善盗乎
4. 既然无法澄清事实,晏子就先退一步,假定缚者是齐国人,在此前提下进行批驳。

晏子用类比的方法进行反驳。

先举出一个事实:“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原因是什么呢?“水土异也”。

同样,“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原因是什么呢?这就顺理成章地推出,是“楚之水土使民善盗”。

晏子就其转化的条件都是“水土异也”这一点进行类比,十分高明而巧妙,片言只语之间,晏子化被动为主动。

5. 略
五.
晏子将要出使到楚国去。

楚王听到这个消息,对手下的人说:“晏婴是齐国的善于辞令的人,现在将要来了,我想侮辱他一下,用什么办法呢?”手下的人回答说;“当他到来的时候,请允许我们绑上一个人从你面前走过。

大王就问,这是做什么的人?我们就说,是齐国人。

大王再问,犯了什么罪?我们就说犯了偷窃罪。


晏子来了,楚王请晏子喝酒。

“赐晏子酒”,意思是设宴招待晏子。

酒喝得正高兴的时候,两个小官吏绑着一个人走到楚王面前。

楚王问:“绑着的人是干什么的?”(小官吏)回答说:“是齐国人,犯了偷盗罪。


楚王瞟着晏子说:“齐国人本来就善于偷窃吗?”
晏子离开座位回答说:“我听说过这样的事,橘子生长在淮河以南就是橘子,生长在淮河以北就变成积了,只是叶子的形状很相像,它们果实的味道完全不同。

之所以这样的原因是什么呢?是水土不同。

现在老百姓生长在齐国不偷东西.到了楚国就偷东西,莫非楚国的水土使得老百姓善于偷东西吗?”
楚王笑着说:“圣人是不能同他开玩笑的,我反而自讨没趣了。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