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下册课件《石壕吏》PPT3套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解探词讨翻研译读
时间:暮、夜 地点:石壕村
四个人 四件事
石壕吏 杜甫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精读课文
2.用语精练,感情深沉
全诗运用了白描的手法,句句叙事,无抒情议论语,而将深沉 的感情融于具体的形象中。诗歌简洁洗练,却在惊人的广度与深度上 反映了生活中的矛盾与冲突。如“老翁逾墙走”一句,透露了战争给 人民带来的灾难之深,再现了当时民不聊生的惨况。
课堂小结
课文主旨
全诗通过叙述作者亲眼所见的石壕吏趁夜捉人的故事, 含蓄地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爪牙的残暴,反映了唐朝“ 安史之乱”给广大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表达了诗人对 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新知导入
大家都知道,在中国近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唐朝曾是 一个疆域辽阔、国力强盛、经济繁荣的时代,那么你们 知道唐朝由盛到衰的转折点是什么吗?
安史之乱 今天我们来学习杜甫在安史之乱发生后写的叙事诗—— 《石壕吏》,看看诗人想通过这首诗告诉我们什么?抒 发了他怎样的感情?
助学资料
作者介绍
杜甫,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字子美,世称杜工 部。杜甫历经盛衰离乱,饱受艰难困苦,他被称为“ 诗圣”,写出了许多反映现实、忧国忧民的诗篇,诗 作被称为“诗史”。他的诗多沉郁顿挫,其代表作有 “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 三别”——《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等。
这三个“夜”字联系在一起,表明整件事的发生与结束全在黑夜 里,暗示了社会的黑暗。
精读课文
7.杜甫面对一家人的苦难,没有出来义正词严地阻止,是否 是个冷漠无情之人?
不是。这反映了诗人思想上的矛盾。他对老妇一家的悲惨 遭遇深感悲痛,对“安史之乱”中人民遭受的苦难深感同 情,对统治阶级爪牙的残暴十分痛恨;但是,他既忧民又 忧国,他支持朝廷的这场平叛战争,希望能取得最后的胜 利,所以他歌颂石壕老妇自请服役、勇于承担苦难的精神 ,对差吏的横蛮只是含蓄地予以揭露。
解词翻译
投:投宿
吏:小官, 这里指差役
傍晚 (我)投宿到石壕 村,(正碰上)差役黑 夜来抓人。
石壕吏
杜甫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精读课文
文本特色
1.虚实相间,构思奇巧
诗歌虚实交映,藏问于答。从诗题来看,主要人物应是差役, 但诗人对他用了暗写,只用“吏呼一何怒!”点出其威势,此后就让 他转入“幕后”,而明写老妇的哭诉,从哭诉中写出潜台词、画外音, 其凶横残暴不言而喻。
诗中“暮投石壕村”“听妇前致词”的“我”,是石壕村“有 吏夜捉人”的见证人、旁听者,是诗歌叙事的线索,“我”的出现增 强了诗歌的真实性。
第三部分(4) 作者独与老翁告别的情景。
精读课文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投宿
译文:傍晚我投宿在石壕村,夜里有差役前来抓人。老翁 翻墙逃走,老妇出门查看。
返回
精读课文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多么
译文:差役吼叫得多么凶恶!老妇啼哭得多么悲伤!
精读课文
走上前去(对差役)说话 防守 捎信回来 最近
解探词讨翻研译读
一呼 一啼 一怒 一苦
官吏:如狼似虎 老妇:悲惨可怜
石壕吏 杜甫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返回
课堂小结
板书设计
故事开端——有吏夜捉人
三子亡二子
石 壕
发展高潮——听妇前致词
有孙母未去

请从吏夜归
同情人民
故事结局——独与老翁别
返回
跟踪检测
1.“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中的“怒”和“苦” 有什么表达效果?
“怒”和“苦”分别表现了差役的横征暴敛和老妇的悲伤 痛苦。
返回
跟踪检测
2.“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中“独”字的主要作用是 什么?诗中为什么略写差役而详写老妇?
暗示老妇已被抓走。用老妇人的直接控诉,更能直接揭 露封建统治者的战争策略给劳动人民带来的灾难。
石壕吏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 语文
杜甫,字子美 , 唐 代现实主义诗 人,被后人尊称为“诗圣 ”,他的诗作总
体上反映了唐王朝由盛而衰的变化过程, 号称为“诗史”。
因曾在长安城南少陵附近居住,曾自称 “ 少陵野老 ”,世称“ 杜少陵 ”。
解解词词翻翻译译
一何:多么 怒:凶狠
差役大声吆喝多么 凶狠!老妇哭哭啼 啼多么凄苦!
石壕吏 杜甫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百姓受害之重
精读课文
5.“如闻泣幽咽”,是谁在哭泣?你是怎么理解的?
诗人没有明说是谁在哭泣,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哭 泣的或许是老翁,又或许是寡媳,他们旧伤添新痛,只能 苟延残喘;哭泣的甚至也可能是“我”,“我”为这一家 人的惨状而心酸、悲愤,为人民处于水深火热、国家处于 动荡不安而伤感、担忧。
·


戍· (shù)
初读课文
思考问题
初读课文,思考下面的问题。
1.诗中有几个主要人物形象?分别是谁?
两个,老妇人和石壕吏。
2.差吏抓丁为什么在夜间进行? 表现差吏的冷酷,暗示战事紧张。
返回
初读课文
划分层次
本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每个部 分都包含哪些自然段?分别讲了 什么内容?
初读课文
第一部分(1) 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 第二部分(2—3) 写老妇诉说遭遇,并以老迈之身应征。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停止,这里指生命结束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老妇
完整的衣服。裙,这里泛指衣服
精读课文
译文:(我)听到老妇走上前去(对差役)说:我的三个儿 子都在邺城防守。其中一个儿子捎信回来,说另外两个儿子 刚刚战死了。活着的人姑且活一天算一天,死去的人生命已 经结束!家里再也没有其他男人,只有一个还在吃奶的孙子。 (因为)有孙子在,(所以)他的母亲还没有离去,但连一 件完整的衣服都没有,无法出来见人。老妇我虽然年老力弱, 但请允许我跟从你连夜赶回营去,赶快去投向河阳的战役, 还能够为部队准备早餐。
助学资料
创作背景
本诗选自《杜诗详注》卷七(中华书局1979年版)。唐肃宗乾元元年
(758),为平定安史之乱,郭子仪、李光弼等九位节度使率兵二十
万围攻邺郡(今河南安阳),胜利在望。但第二年春天,由于史思明
派来援军,加上唐军内部矛盾重重,形势发生逆转。在敌人两面夹击
之下,唐军全线崩溃。郭子仪等退守河阳(今河南孟州),并四处抽
精读课文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形容低微、断续的哭声
译文:夜深了,说话的声音消失了,隐隐约约听到低微断 续的哭声。天亮后我继续赶路,只能与返回家中的那个老 翁告别。
精读课文
思考探究
1.“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为什么不用“征兵”“招兵”而用“捉人”?
解解词词翻翻译译
逾:越过 走:逃跑
老头(吓得)越过墙 逃跑了,老妇(慌忙) 出门察看。
石壕吏 杜甫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又因曾挂着检校工部员外郎的官衔, 后人也称之为“ 杜工部 ”,著有 《 杜工部集 》
写作背景
《石壕史》的写作背景是唐朝安史之乱时期。
唐肃宗乾元元年冬末,为平定安史之乱,唐军围攻叛军所占领的邺 郡,胜利在望。次年春,形势发生逆转,唐军全线崩溃,退守河阳,并 四处抽丁补充兵力。杜甫此时从洛阳回华州,途径新安、石壕、潼关等 地。一路上他所看到的都是征夫怨妇们的愁眉苦脸,所听到的是别家出 征时的哭声。杜甫这番经历写成了著名的“三吏”“三别”。
叙事诗是诗歌体裁的一种。它用诗的形式刻画人物,通
过写人叙事来抒发情感。它的情节一般较为简单、完整
而集中,人物性格突出而典型,有浓厚的诗意,又有简
练的叙事和层次清晰的生活场面。古典诗歌中著名的叙
事诗有《木兰诗》《孔雀东南飞(并序)》《长恨歌》
《琵琶行(并序)》等。Fra bibliotek预习思考
学习字词
逾(
·
yú )
老妪(
解解词词翻翻译译
前:走上前
戍:防守
只听得老妇走上前去 (对差役)说话: (我的)三个儿子都 在邺城防守。
统编版 · 语文 · 八年级(下)
唐诗三首
石壕吏
01 学习目标 02 新知导入 03 助学资料 04 预习思考
05 初读课文 06 精读课文 07 课堂小结 08 跟踪检测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作品及作品的创作背景。 2.反复诵读,把握诗歌内容,感受诗歌所反映的社会现状。 (重点) 3.赏析诗中名句,感悟诗人心怀劳苦人民的胸怀。(难点)
丁补充兵力。杜甫这时刚好从洛阳赴华州,途经新安、石壕、潼关等
地,根据目睹的现实,写了一组诗,《石壕吏》是其中的一首。《石
壕吏》是杜甫投宿石壕村,对所遇吏卒深夜捉人一事的实录。
助学资料
文题解读
石壕,即石壕村,在今河南三门峡东南。吏,小官 ,这里指差役。诗题交代了主要的写作对象。
助学资料
知识链接
叙事诗
精读课文
3.老妇致词的内容,可分为哪几层意思?
①战争惨烈,牺牲巨大

层 意
②家境困难,恳请开恩

③自请服役,尽早动身
精读课文
4.老妇“致词”是围绕“苦”字来写的,她苦在何处?从中 你读出了什么?
老年丧子之苦 老妇有三苦 贫困潦倒之苦
被迫服役之苦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战争惨烈
“出入无完裙” 生活之贫困、战争破坏之严重
交代时间、地点、事件。“有吏夜捉人”一句,是全诗的 总纲,“捉人”二字为诗眼。 不说“征兵”“招兵”而说“捉人”,于如实叙写之中寓 揭露、批判之意。
精读课文
2.“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这句话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 这两句极其概括、形象地写出了“吏”与“妇”的尖锐矛 盾。一“呼”一“啼”,一“怒”一“苦”,形成了强烈 的对比;两个“一何”,加重了感情色彩,有力地渲染出 差役张牙舞爪、凶神恶煞,老妇苦苦哀求、逆来顺受的形 象,为下文老妇的诉说营造出悲愤的气氛。
“三吏”是《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
“三别”是《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朗读
石壕吏 杜 甫
暮投石壕(háo)村, 有吏(lì)夜捉人。 老翁逾(yú)墙走, 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 妇啼(tí)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 三男邺(yè)城戍(shù)。 一男附书至, 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 死者长(cháng)已(yǐ)矣! 室中更无人, 惟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 出入无完裙。 老妪(yù)力虽衰, 请从吏夜归, 急应(yìng)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chuī ) 。 夜久语声绝, 如闻泣幽咽(yè) 。 天明登前途, 独与老翁别。
精读课文
6.全诗的三个“夜”字,有何深刻含义?
第一个“夜”字(“有吏夜捉人”),表明夜里有差役捉人 。
第二个“夜”字(“请从吏夜归”),表明老妇希望跟着差 役连夜赶回军营,如此急迫,既是为了掩护老翁,也是为了 应唐军之急。
第三个“夜”字(“夜久语声绝”),表明夜已深,人被捉 走了;夜已静,人心却无法平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