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案惊奇读后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拍案惊奇读后感
第一篇:拍案惊奇读后感
《拍案惊奇》读后感
古人云:“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新人换旧人。
”经历唐诗、宋词、元曲的中国文化社会似乎已经没有更多的灿烂与辉煌。
可是明代的民间却掀起了拟话本的浪潮,喻为短片白话小说集。
继冯梦龙之后的凌濛初,不逊色于“三言”的“二拍”应运而生。
然后缺有少部分的好事者,又加四言,谓之曰“型世言”虽然不能得到大多数人的认可,可毕竟确有其事。
本人对此类话本白话小说颇感兴趣,于是乎有空闲之时阅读了三言。
今日就《初刻拍案惊奇》和《二刻拍案惊奇》读后感。
先来介绍下作品本身:凌濛初,字玄房,号初成,亦名凌波,别号即空观主人。
乌程人,出生官宦人家,却在仕途作为不大,在抵抗李自成不利的情况下呕血而亡。
他虽然在政治上反对农民起义,却在作品中充分体现了了以民为中心的思想。
而在作品之中披露的不仅仅只是上流官宦的黑暗,也有民间的欺软怕硬,仗义疏财。
据说《拍案惊奇》创作于1627年之间,当时恰好官场失意,同时有见识了社会的黑暗一面,不免心有所思,必有所指。
他本人曾经在札记中写到,写这两本书的初衷就是为了让人可以忍不住的拍案而起。
不过对于一个多读了历史故事的人而言,这未免有些言过其实了。
然而“二拍“在艺术方面的成就却不可以轻易的磨灭了。
主要是有两个,特色之一是:追求新奇。
由于”三言“几乎已经把宋元旧时题材都已经搜刮殆尽,所以对于凌濛初大多数都是自己创作,而且通过自身取材,强调的是文学的娱乐消遣功能。
全书共计有四十多个大故事,然而每个大故事饿开始都会有一个引子,目的是为了更好的引出真理。
而且多数都是以作者自创的诗句开头,想想大费周章的过程,复杂程度可想而知。
追求新奇还有一个表现就是体现在书中较为集中的揭露了僧尼道德丑行的故事,这除了和作者意在抨击封建禁欲主义的创作意图有关之外,还有和作者追求新奇的创作题材不无关系。
因为一般人德七情六欲并
不是什么新闻,而僧尼则是禁欲的代表人物。
反应的却是只要是人都有欲望,而且可能会害人害己。
本书的第二个特色就是取材大多数来自与民间,这和三言有着鲜明对比。
大家都应该还记得《窦娥冤》吧,就是冯梦龙根据案件改编而成的《感天动地窦娥冤》的节选。
就如作者自己说的一句话:当今之人但知耳目之外牛鬼蛇神之为奇,而不知耳目之内用起居,其为谪诡幻怪非可以常理测者固多也。
这就是高明的小说家从日常的杀人复仇中演绎出千百个令人感同身受的传奇故事。
作品本身如此丰富,又有教育意义,本来作为百年之后的看客,不该有过多的评价和言辞,然而,一千个读者就会有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所以我也就自己的小小心得发表下自己的一些微不足道的见解。
首先我认为作品本身虽然富有创意和创新,但是有时候却过分的夸张其词,让人分不清楚到底谁是对的,谁是错的。
就比如“乌将军一饭必愁酬陈大郞三人重会”讲的就是一个好于结交江湖朋友义士的生意人陈大郎,再一次偶然的机会既然能遇到了一方饿强盗头目,自号乌将军,可是大郎并不知情,却对他心生畏惧且又像义士,于是乎请他吃了一顿饭。
然而不知什么原因的他居然一直没有生孩子,终于一次妻子去海外求观音的时候失踪了。
大郎多方查访居然无果,在一次偶然出海时候也被这一伙强盗擒获了,终于可算是夫妻团聚。
这还多亏了乌将军仗义。
可是作者却没有考虑过,这乌将军本身就是为了抢人妻子为妻,何为仗义,只是一次偶然的巧合是故人。
再说人心本是肉长的,再坏的人,也会有善良的一面不是吗?以此为例虽为佳话,却不免不能自圆其说。
又比如写到“唐明皇好道集奇人,武惠妃崇禅斗异法。
”这似乎却有很多的不欠当之处,就比如说唐明皇好道吧,可是其中最为厉害的道人张果却是千年的白蝙蝠,而且可以瞬间决定了人的生死,那么这是仙或者还是妖呢?此番费解。
再说武惠妃,既然是皇帝的妃子,如何敢和皇帝较劲呢,既然皇帝信道,何必自讨没趣,要斗法。
更何况结果是道家大胜禅宗,这未免不符合中国传统的以佛教为尊的思想。
且说唐明皇好道吧,也不至于因此丢了国家社稷吧,虽然说小说不可全信,不可当真,但是
至少不要太过于不真实。
这样的话不是会误导很多人么?
再者我认为作品在很多故事上多有重复的地方:就比如提及最多的僧尼吧,只要是一出现僧尼,给人的印象就是必会被淫欲所倡导的。
在开始的时候“酒下酒赵尼温迷花,机中机贾秀才报怨”讲的就是尼姑巍峨更多的香火钱,帮着一个想要偷欢的人算计了贾秀才的老婆,幸亏他们夫妻机智才会巧妙的报了这个大仇。
可是尼姑却因此丧命,于是乎从这里开始,只要是出现尼姑的,基本都是贪恋情欲,最后落得个不得好死不是吗?所以这会给读者到了一定的人物出现,就可以大概的猜测下面饿情节,对于小说来说,强调情节的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这似乎有所违背。
还有就是神灵暗示的一回事,几乎大多数的篇幅在开始的时候就会给人灌输一种思想就是很多事情都是冥冥中自有定数,不是人力可以改变的,无论你怎么努力都将会按着上天安排的既定轨道前进。
无论是善恶因果,或者说是千里姻缘。
多有些起死回生,千里复仇的例子。
最后我认为文章中等级观念似乎过于偏重,虽然作作者在一定的程度上是为了批判封建主义,可是毕竟作者本身也是生存在这样的环境之中。
所以对于这样的批评,我似乎也没有什么大的见解,也许未来的一天,如果有未来的话。
我们的后代也会拿起我们曾经的文章的批评道:这是什么水平、那是那个时代的特色,我们无法质疑我们的祖先。
我也不是天生的挑刺专家,只是发表个人看法,不过既然缺点有了,那也要几点优点。
首先就是让我们看到了结局的光明,即使不免出现一些作恶多端的也会有有应得的报应。
就好比卷二十四写到“盐官邑老魔魅色,会垓山大士诛邪”讲的就是一只为非作歹的千年猿猴,专门掳掠良家妇女淫乐,可是其中有一个抵死不从的,一心祈求观音保佑,观音最后显灵诛邪。
这不正是善恶到头终有报。
又比如说“李公佐巧解梦中言,谢小娥智擒船上盗”讲的就是一丈夫和父亲都被江上大盗所杀,双亲冤魂不散却又来托梦留言,多亏李公佐机智解字,小娥终于寻得仇家报此大仇。
可是多年之后再相遇李公佐问及此事时,他却全然没有印象,这难道不是冥冥中自有注定。
终不会出现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遭恶的享富贵又寿延的结局收场。
还有就是不得不表杨一下作者的文字功底实在是深厚,因为古时候的文文字对于大多数的平民百姓而言简直就是遥不可及,不是就有一个说法说:“万般皆下苦,唯有读书高”么?说明当时的教育是有针对性的,而不是现在的九年义务教育。
而作者却有用生动的白话文描述了一个有一个的传奇故事。
正如后人说的不得不拍案而起,连声叫绝啊。
总之,文字之所以构成传奇,必然有它不衰的原因,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多少人,多少年的积累。
只是希望大家都多多品读经典,明白其实我们的精华更胜于精华。
第二篇:二刻拍案惊奇读后感600字
四十卷,每卷平均有两到三个奇人异事。
出场人物,从多情的秀才到仗义的村夫,从有趣的神魔到狠心的尼姑,故事情节生动有趣,跌宕起伏,但主题多是劝人向善,本分做人,踏实做事的。
每天睡觉之前看一卷当做消遣,也是特别快乐。
像是一本《元代奇妙物语》,当然,凌蒙初笔下的故事背景并不都是元代,多是取材于民间故事,貌似唐代居多,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二刻拍案惊奇读后感,希望你喜欢。
二刻拍案惊奇读后感1
《二刻拍案惊奇》是明末凌蒙初的拟话4102本小说集,《二刻拍案惊奇》读1653后感。
凌蒙初是明末小说家,字玄房,号初成,别号即空观主人。
明末农民军起,他与之对抗,最后呕血而死。
《二刻拍案惊奇》同《初刻拍案惊奇》一起,合称“二拍”,是我国古代短篇小说的宝库之一。
《二刻拍案》共有作品40篇,但卷二十三《大姊魂游完宿愿,小姨病起续前缘》与《初刻拍案惊奇》同卷篇目相同,卷四十《宋公明闹元宵杂剧》系杂剧,故实有小说38篇。
凌濛初的《二刻拍案惊奇》。
读来比较轻松,虽无多大多深的感触,不过让人很能想见明朝社会的风土人情,其间的俚语俗谚,也颇有趣味处,有些话其实到今天也还用的。
这让我感受到,原来老百姓说话,其实几百年来并无多大变化。
不过原来的文言文把其精致、精简到极致而已。
这本书评书式的章回体小说,但都各自成篇,很适合分开来看。
每篇诗词开篇之后,先要讲一个,有时是两个相关的故事,然后再切入正题,讲一个此篇所要表述的故事。
把这书拿去作说书的本子,我看也是可以的。
当然,这里面也有很多是讲因果报应,讲些神仙狐魅的,但其初衷,无外乎要人积德行善,并没多少不妥处。
总之,此书作为成年人聊作消遣之书,可以一读。
二刻拍案惊奇读后感2
这本书评书式的章回体小说,但都各自成篇,很适合分开来看。
每篇诗词开篇之后,先要讲一个,有时是两个相关的故事,然后再切入正题,讲一个此篇所要表述的故事。
把这书拿去作说书的本子,我看也是可以的。
当然,这里面也有很多是讲因果报应,讲些神仙狐魅的,但其初衷,无外乎要人积德行善,并没多少不妥处。
总之,此书作为成年人聊作消遣之书,可以一读。
其中贪赃枉法,颠倒黑白的官报私仇的官吏,“二拍”多有揭露。
《硬勘案大儒争闲气甘受刑侠女著芳名》一篇,则是这类小说中的佼佼者。
小说叙写南宋台州太守唐仲友同陈亮一起蔑视他的上司、身居监职的朱熹,朱熹衔恨寻衅,竟题参唐仲友,污蔑歌妓严蕊与唐有奸情,将严蕊下狱,严刑拷问。
严蕊不肯无中生有,誓不招供,朱熹的阴谋终未得逞。
通过这个故事,凌潆初暴露了这个“大贤”表面上道貌岸然,内里却是卑劣的阴恨之徒。
小说虽多有虚构成分,但作者借书中人物之口直接批判了假道学,把朱熹所代表之“道学”斥之为“害了风痹病,不知疼痒的人”。
小说作者写严蕊身为艺妓,但“立心正直”,光明磊落。
尽管被朱熹一伙严刑拷打,但始终不为淫刑所屈,一个字也不肯诬陷他人。
有人对她说,你即使按照朱熹的要求招供,你的罪名也大不了,何苦不招,让自己受罪呢?严蕊回答是:“......但天下事,真则是真,假则是假,岂可自惜微躯,信口妄言,以污士大夫!今日宁可置我死地,要我诬人,断然不成的!”这句铿锵有力、掷地有声的言语,充分显示了她的刚正、高洁,和道学大师的凶残面目,恰成对比。
还有有一篇公案小说《进香客莽看金刚经》在一定程度上暴露了
社会的黑暗面和人心的残忍,里面写了贪婪卑劣的柳太守,为胁取寺中收藏价值千金的白香山手书金刚经,竟嘱盗诬攀某寺为窝藏盗犯之所,对住持多方迫害。
但最终阴差阳错之下经书得以保还,主持也脱离牢狱之灾,柳太守一无所获。
二刻拍案惊奇读后感3
告诉我们,做官的切不可率意断狱,任情用刑,也要求个公平明允。
它形象地指出了人民之所以惨遭杀害,是由于官吏昏庸,滥用刑罚,草菅人命。
故事是用一连串巧合构成的,而巧合只能是造成事件的假象;而任何假象又是可以通过周密的调查研究去识破的。
但官府却全凭主观臆断,便把复杂问题简单地处理了。
这说明,被剥夺了生活权利的市井细民,完全可以不明不白地被处死。
小说发出了重视人命的呼声,尽管还十分软弱,但这毕竟是和视人命如草芥的封建专制思想根本对立的。
部分描写爱情和婚姻的作品,具有一定的社会内容。
《李将军错认舅》,着力描写了刘翠翠和金定之间忠贞不渝的爱情。
先是翠翠迫使父母放弃“门当户对”的习俗陈规而和金定结合,后翠翠被李将军虏去作妾,金定又历尽艰辛,终于找到了翠翠。
但迫于将军权势,不得以夫妻相认,最后以双双殉情来表示他们之间至死不渝的感情。
《宣徽院仕女秋千会》里的少女速歌失里,对父母从势利观点出发的悔盟迫嫁行为坚决抗争,终于实现了和心爱的未婚夫相结合的美好愿望。
二刻拍案惊奇读后感4
初刻拍案惊奇》与《二刻拍案惊奇》合称“二拍”,均诞生于明代末期。
它是我国最早的个人创作的短篇小说集,开创了文人拟话本专集的先河。
作者凌濛初生活在明末,年轻时热衷功名却命运不济,导致他既感慨朝政黑暗又敌视农民起义。
而此书恰创作于作者功名无望滞留南京之际,因此我们不难发现书中的四大主题其实是作者对社会现象及自身境遇观察思考的四个切入点:爱情与妇女问题,商贾与商业活动,官吏及官场现象,社会及其风气现象。
作者为了阐明自己的观点,全书40回的大多故事为作者独立创作,因此能够较好地保持全书思想艺
术风格的统一,也便于读者对作者思想的理解。
此外,作者为了增加作品的可信性大量描写了当时社会的风土人情,这对我们理解旧时封建社会的环境有很大帮助。
这本书作为作者观察社会的思维结晶,不可谓不用心。
然而对于近500年后的我们来说,许多思想已经过时。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最大的收获在于对明末社会环境的理解及思考。
明末的中国社会已经出现资本主义的萌芽,人民思想出现前所未有的开放,这一点在书中的故事里得到明显的体现。
文中出现了数名正面的盗贼,而黑暗的官员也可以被批判;女性贞节问题可以得到宽恕,对爱情的追逐开始超越礼法;人们开始主动追逐利益,商人地位较以往前所未有的提高。
但是在金钱面前,原有的文化氛围开始迅速的崩塌,官职,名声,信誉甚至妻子都可以被金钱衡量。
文中的《程朝奉单遇无头妇》一篇中,富人欲与有夫之妇同宿,竟拿银子与妇人的丈夫商量,而丈夫拿了银子回家对自己的妻子说:“如今这混账世界,你就是守着清白,也没人给你造牌坊,倒不如同意了他,落得和同些。
”这样的事情,在之前的社会中是不可能出现的。
我们很难用好或者不好概括这样的社会,但是这样的情况一定是当时社会疯狂追逐财利的一个代表。
在变革中的社会一路往前看,鲜有人关注自己失去了什么。
二刻拍案惊奇读后感5
读《初刻拍案惊奇》似懂非懂,有时一篇文章要看两三遍,才稍知其意。
今以《钱多处白丁横带,运退时刺史当稍》一文,浅议心得。
话说唐僖宗朝江陵一人,名曰郭七郎。
父亲在时,做江湘大商,家资百万,产业广延。
有鸦飞不过的田宅,贼打不动的金银山,楚城富民之首。
父亲死后,给他留下了这笔财富,怎奈这郭七郎是个无才无德,不求上进,而又贪图享受,买笑追欢,一心想当大官出人头地之人。
父亲死后,一世的命运由此改变。
京城有外债,借着索债之道,七郎与富家浪子押金如土,沉迷在温柔之乡,又纳钱买得一个大官,盼得衣锦荣归,怎奈赶上王仙芝作寇残灭,回到自家时,人去屋塌。
后寻得时,只寻剩老母与一两个丫头,家丁尽散,分文全无。
此时的母亲无尽。
七郎却说,做了官,怕
少钱财?而今哪个做官的家里不是千万百万,做官一年两年,重撑门户,有何难处?母亲转忧为喜,盼着儿子能给他带来荣华富贵。
怎奈浓霜偏打无根草,祸来只奔福轻人。
七郎与母亲乘船在江中,江水上遇上大风,船沉人逃。
老母经受不住折腾打击,呜呼哀哉。
家无家,业无业,七郎成了无根蒂之人,再加上好吃懒做,贪图享受,一把力也不想出,终日想着一个“官”字在身上,盼着广纳钱财,怎知只吃不做,白白的供养,又有哪个人愿意呢?七郎不愿放下“官”字,高高在上,买来的一身告身,失在江里,无凭无据,没人认得他。
忍饥挨饿,好不悲惨。
最终听着旁人一声劝,放下“官”字,凭着自己的当稍拿舵,来往船只,执稍度日,挣得些辛苦钱。
多年之后,便也成了一个真正的篙工水手。
()
是啊,人生荣华富贵,眼前的多是空花,一时有了时势,也并不是万年有了不拔之基。
转眼之间,灰飞烟灭,泰山化作冰山,极是不难的事。
“宁可无了有,不可有了无”。
贫贱之人,得了富贵,苦尽甜来,滋味深长。
富贵之人,一朝失势,落魄起来,“树倒猢狲散”。
想那郭七郎不正是富贵之人,落魄了,便落得“树倒猢狲散”,好在他有着当稍拿舵本事,日后用以糊口。
人生一世,富也好,贫也好,平安是最大的福。
纵然有着千万家产,纵然有着天大的官帽,没有了亲人的相伴,又何谈得上大富大贵,幸福快乐了?
第三篇:《二刻拍案惊奇》读后感
《二刻拍案惊奇》是明末凌蒙初的拟话本小说集,《二刻拍案惊奇》读后感。
凌蒙初是明末小说家,字玄房,号初成,别号即空观主人。
明末农民军起,他与之对抗,最后呕血而死。
《二刻拍案惊奇》同《初刻拍案惊奇》一起,合称“二拍”,是我国古代短篇小说的宝库之一。
《二刻拍案》共有作品40篇,但卷二十三《大姊魂游完宿愿,小姨病起续前缘》与《初刻拍案惊奇》同卷篇目相同,卷四十《宋公明闹元宵杂剧》系杂剧,故实有小说38篇。
凌濛初的《二刻拍案惊奇》。
读来比较轻松,虽无多大多深的感触,不过让人很能想见明朝社会的风土人情,其间的俚语俗谚,也颇
有趣味处,有些话其实到今天也还用的。
这让我感受到,原来老百姓说话,其实几百年来并无多大变化。
不过原来的文言文把其精致、精简到极致而已。
这本书评书式的章回体小说,但都各自成篇,很适合分开来看。
每篇诗词开篇之后,先要讲一个,有时是两个相关的故事,然后再切入正题,讲一个此篇所要表述的故事。
把这书拿去作说书的本子,我看也是可以的。
当然,这里面也有很多是讲因果报应,讲些神仙狐魅的,但其初衷,无外乎要人积德行善,并没多少不妥处。
总之,此书作为成年人聊作消遣之书,可以一读。
其中贪赃枉法,颠倒黑白的官报私仇的官吏,“二拍”多有揭露。
《硬勘案大儒争闲气甘受刑侠女著芳名》一篇,则是这类小说中的佼佼者。
小说叙写南宋台州太守唐仲友同陈亮一起蔑视他的上司、身居监职的朱熹,朱熹衔恨寻衅,竟题参唐仲友,污蔑歌妓严蕊与唐有奸情,将严蕊下狱,严刑拷问。
严蕊不肯无中生有,誓不招供,朱熹的阴谋终未得逞。
通过这个故事,凌潆初暴露了这个“大贤”表面上道貌岸然,内里却是卑劣的阴恨之徒。
小说虽多有虚构成分,但作者借书中人物之口直接批判了假道学,把朱熹所代表之“道学”斥之为“害了风痹病,不知疼痒的人”。
小说作者写严蕊身为艺妓,但“立心正直”,光明磊落。
尽管被朱熹一伙严刑拷打,但始终不为淫刑所屈,一个字也不肯诬陷他人。
有人对她说,你即使按照朱熹的要求招供,你的罪名也大不了,何苦不招,让自己受罪呢?严蕊回答是:“......但天下事,真则是真,假则是假,岂可自惜微躯,信口妄言,以污士大夫!今日宁可置我死地,要我诬人,断然不成的!”这句铿锵有力、掷地有声的言语,充分显示了她的刚正、高洁,和道学大师的凶残面目,恰成对比。
还有有一篇公案小说《进香客莽看金刚经》在一定程度上暴露了社会的黑暗面和人心的残忍,里面写了贪婪卑劣的柳太守,为胁取寺中收藏价值千金的白香山手书金刚经,竟嘱盗诬攀某寺为窝藏盗犯之所,对住持多方迫害。
但最终阴差阳错之下经书得以保还,主持也脱离牢狱之灾,柳太守一无所获。
这告诉我们,做官的切不可率意断狱,任情用刑,也要求个公平明允,读后感《《二刻拍案惊奇》读后感》。
它形象地指出了人民之所以惨遭杀害,是由于官吏昏庸,滥用刑罚,草菅人命。
故事是用一连串巧合构成的,而巧合只能是造成事件的假象;而任何假象又是可以通过周密的调查研究去识破的。
但官府却全凭主观臆断,便把复杂问题简单地处理了。
这说明,被剥夺了生活权利的市井细民,完全可以不明不白地被处死。
小说发出了重视人命的呼声,尽管还十分软弱,但这毕竟是和视人命如草芥的封建专制思想根本对立的。
部分描写爱情和婚姻的作品,具有一定的社会内容。
《李将军错认舅》,着力描写了刘翠翠和金定之间忠贞不渝的爱情。
先是翠翠迫使父母放弃“门当户对”的习俗陈规而和金定结合,后翠翠被李将军虏去作妾,金定又历尽艰辛,终于找到了翠翠。
但迫于将军权势,不得以夫妻相认,最后以双双殉情来表示他们之间至死不渝的感情。
《宣徽院仕女秋千会》里的少女速歌失里,对父母从势利观点出发的悔盟迫嫁行为坚决抗争,终于实现了和心爱的未婚夫相结合的美好愿望。
《错调情贾母詈女》中贾闺娘与孙小官相爱,遭母横加干涉,后经种种曲折,这对有情人终成了眷属。
在《满少卿饥附饱□》里批判了满少卿的忘恩负义、富贵易妻的丑恶行为;并对现实生活中只准男人丧妻后续弦再娶,置妾买婢,而不许寡妇再嫁的现象,表示了不平,实际上提出了在爱情婚姻生活中要求男女平等的观点。
有些作品反映了明代市民生活和他们的思想意识。
《转运汉遇巧洞庭红》写商人泛海经商事。
主人翁文若虚,在国内经商破产,一次偶然和一些商人出海经商,他因没有本钱,只好带了只值一两多银子的洞庭红,不料到了海外,竟卖了八百多两银子。
回来的路上,在过一荒岛时又拣到了个珍宝,因此大发横财,成了一大富商。
联系明中叶后商人要求开放“海禁”的历史背景,就能看出,小说反映了当时商人们追求钱财的强烈欲望。
《叠居奇程客得助》写徽州商人程宰因经商失败,“怕归来受人笑话”而流落关外,后来为海神所垂爱,得其指点,先后通过囤积药材、丝绸和粗布发了横财。
海神的“人弃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