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安平中学2017_2018学年高一化学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实验部201808010251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安平中学 2017-2018 学年期末考试高一化学试题(实验部)
可能用到的相 对原子质量:H:1 C:12 O:16 N:14 O:16 Cl:35.5 S:32 Na:23 本试卷分Ⅰ卷和Ⅱ卷,考试时间 90 分钟。满分 100 分。 第Ⅰ卷(50 分)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 25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50 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巴黎气候大会揭开了发展低碳经济的宏伟序幕,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太阳能、地热能、核能、化石燃料等均属于“新能源” B.减少含碳物质做燃料符合“低碳”理念 C.图中转化途径不能体现“节能减排”的思想 D.节约用电不能减少 CO2 的排放量 2.下列数据是一些反应的平衡常数,试判断,表示反应进行得最接近完全的平衡常数是 A.K=1010 B.K=10-10 C.K=1 D.K=10-1
12.H2 与 O2 发生反应的过程用模型图示如下(“-”表示化学键),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过程Ⅰ是吸热过程 B.过程Ⅲ一定是放热过程 C.该反应过程所有旧化学键都断裂,且形成了新化学键 D.该反应的能量转化形式只能以热能的形式进行 13.用 3g 块状大理石与 30mL3mol/L 盐酸反应制取 CO2 气体,若要增大反应速率,可采取的措 施是:①再加入 30mL3mol/L 盐酸 ②改用 30mL6mol/L 盐酸 ③改用 3g 粉末状大理石 ④适当 升高温度 A. ①②④ B.②③④ 14. 可逆反应 N2+3H2 C.①③④ D.①②③
17.在一定温度下的定容容器中,发生反应:2A(g)+B(s) 能表明反应已达到平衡状态的是 ①混合气体的压强不变 ②混合气体的密度不变 ③C(g)的物质的量浓度不变 ④容器内 A、C、D 三种气体的浓度之比为 2:1:1 ⑤单位时间内生成 n molD,同时生成 2n mol A. ⑥单位时间内生成 n molC,同时消耗 n mol D. A.①②③ B.③④⑥ C.②③⑤⑥ D.只有 ③
化率,在温度不变的情况下,均增加 A 的物质的量,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α1 减小,α2 增大 C.α1、α2 均减小 22.下列关于反应能量的说法正确的是 A.若反应 A=B;△H<O,说明 A 物质比 B 物质稳定,分子内共价键键能 A 比 B 大 B.Zn(s)+CuSO4 (aq)==ZnSO4 (aq) +Cu(s); △H=-216kJ·mol-1。则反应物总能量>生成物总 能量。 C. 101kPa 时, 2H2(g) +O2(g) ==2H2O(g) ; △H=-QkJ·mol-1, 则 H2 的燃烧热为 1/2QkJ·mol-l D. H+(aq) +OH- (aq)=H2O(l);△ H= -57.3kJ. mol-1,含 1mol NaOH 的氢氧化钠溶液与含 0.5mol H2SO4 的浓硫酸混合后放出 57.3kJ 的热量 23.在 KI 溶液中存在下列平衡:I2(aq)+I-(aq) I3- (aq)。某 I2、KI 混合溶液中 I3-的 B.α1 增大,α2 减小 D. α1、α2 均增大
-3-
A.0.4Q1 + 0.05Q3 C.0.4Q1 + 0.1Q3
B.0.4Q1 + 0.05Q2 D.0.4Q1 + 0.1Q2
16.向四个体积相同的密闭容器中分别充入一定量的 SO2 和 O2,开始反应时,按反应速率由大 到小的排列顺序正确的是 甲:500 ℃,10 mol SO2 和 5 mol O2 反应 乙:500 ℃,V2O5 作催化剂,10 mol SO2 和 5 mol O2 反应 丙:450 ℃,8 mol SO2 和 5 mol O2 反应 丁:500 ℃,8 mol SO2 和 5 mol O2 反应 A.甲、乙、丙、丁 C.乙、甲、丁、丙 B.乙、甲、丙、丁 D.丁、丙、乙、甲 C(g)+D(g) ,下列描述中
15. 已知:CH4(g) + 2O2(g) ===CO2(g)+2H2O(1) 2H2(g) + O2(g) ===2H2O(g) 2H2(g) + O2(g) ===2H2O(1)
常温下,取体积比为 4︰1 的甲烷和氢气的混合气体 11.2L(已折合成标准状况) ,经完全燃烧 后恢复至常温,则放出的热量为多少 KJ
-1-
D.加入适宜的催化剂,可使活化分子的百分数大大增加,从而成千上万倍地增大化学反 应的速率 6.下列热化学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ΔH 的绝对值均正确) A.Fe2O3+3CO===2Fe+3CO2 ΔH=-24.8 kJ·mol-1 B. CH3OH(g)+ 1/2O2(g)===CO2(g)+ 2H2(g) ΔH= - 192.9 kJ·mol- 1 C. C4H10(g)+ 13/2O2(g)===4CO2(g)+5H2O(g) ΔH=-2 658.0 kJ·mol-1(燃烧热) D.NaOH(aq)+HCl(aq)===NaCl(aq)+H2O(l) ΔH=+57.3 kJ·mol-1(中和热) 7.下列各组热化学方程式中,化学反应的ΔH 前者大于后者的是 ① C(s)+O2(g)===CO2(g) ΔH1 ②S(s)+O2(g)===SO2(g) ΔH3 1 1 ③H2(g)+ O2(g)=== H2O(l) ΔH5 2 2 1 C(s)+ O2(g)===CO(g) ΔH2 2 S(g)+O2(g)===SO2(g) ΔH4 2H2(g)+O2(g)===2H2O (l) ΔH6
④CaCO3(s)===CaO(s)+CO2(g)ΔH7 CaO(s)+H2O(l)===Ca(OH)2(s)ΔH8 A.① B.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8.在 A(g)+ pB(g) 化来表示的反应速率是 A.pm/qt mol·L-1s-1 C.pq/mt mol·L-1s-1
qC(g)的反应中,经 t 秒后 C 的浓度增加 m mol/LO(s) SO 3 (g) , 2SO 3 (g)
1
2SO 2 (g) O 2 (g) ,反应经过 10
1
min 达到平衡,测得 [SO 3 ] 0.4 mol L , [SO 2 ] 0.1 mol L ,则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化学反应速率 vAg 2SO 4 vSO 3 B. SO 3 的分解率为 2 0%
2NH3 的正、 逆反应速率可用各反应物或生成物浓度的变化来表示。 下
列各关系中能说明反应已达到平衡状态的是 A.3υ 正(N2)=υ 正(H2) C.2υ 正(H2)=3υ 逆(NH3) B.υ 正(N2)=υ 逆(NH3) D.υ 正(N2)=3υ 逆(H2) ΔH=-Q1 KJ/mol ΔH=-Q2 KJ/mol ΔH=-Q3KJ/mol
-2-
10.如图是相同条件下做 H2O2 分解的对比实验时,放出 O2 的体积随时间的变化关系示意图,a 为使用催化剂,b 为不使用催化剂,其中正确的图象是
11.下列有关氢原子(用 H 表示)与氢分子的说法错误的是 A.化学能:2 mol H>1 mol H2 C.稳定性:H<H2 B.H 原子间发生碰撞就可转化为 H2 D.H2―→2H 的过程是吸热过程
18.已知一定条件下断裂或形成某些化学键的能量关系如下表: 断裂或形成的化 学键 断裂 1 mol H2 分子中的化学键 断裂 1 mol Cl2 分子中的化学键 形成 1 mol HCl 分子中的化学键 能量数据 吸收能量 436 kJ 吸收能量 243 kJ 释放能量 431 kJ
对于反应:H2(g)+Cl2(g)===2HCl(g),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该反应的反应热 ΔH>0 B.生成 1 mol HCl 时反应放热 431 kJ C.氢气分子中的化学键比氯气分子中的化学键更牢固 D.相同条件下,氢气分子具有的能量高于氯气分子具有的能量 19. 在一密闭容器中进行如下反应 : 2SO2(气)+O2(气) 2SO3(气),已知反应过程中某一时刻
-4-
SO2、O2、SO3 的浓度分别为 0.2mol/L、0.1mol/L、0.2mol/L,当反应达平衡时,可能存在的数 据是 A.SO2 为 0.4mol/L、O2 为 0.2mol/L C.SO2、SO3 均为 0.15mol/L B.SO3 为 0.4mol/L D.SO2 为 0.25mol/L
20.H2O2 分解速率受多种因素影响。实验测得 70℃时不同条件下 H2O2 浓度随时间的变化如图 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图甲表明,其他条件相同时,H2O2 浓度越小,其分解速率越快 B.图乙表明,其他条件相同时,溶液 pH 越小,H2O2 分解速率越快 C.图丙表明,少量 Mn2+存在时,溶液碱性越强,H2O2 分解速率越快 D.图丙和图丁表明,碱性溶液中,Mn2+对 H2O2 分解速率的影响大 21. α1 和 α2 分别为 A 在两个恒容容器中平衡体系 A(g) 2B(g)和 2A(g) B(g)的转
3.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需 要加热才能发生的反应一定是吸热反应 ②放热的反应在常温下一定很容易发生 ③反应是放热还是吸热必须看反应物和生成物所具有的总能量的相对大小 到一定温度引发后,停止加热反应也能继续进行. A.只有①② B.只有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④放热反应加热
4. 下列是 4 位同学在学习“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一章后,联系工业生产实际所发表的 观点,你认为不正确的是 A. 化学反应速率理论是研究怎样在一定时间内快出产品 B. 化学平衡理论是研究怎样使用有限原料多出产品 C. 化学反应速率理论是研究怎样提高原料转化率 D. 化学平衡理论是研究怎样使原料尽可能多地转化为产品 5.下列说法中有明显错误的是 A.对有气体参加的化学反应,增大压强体系体积减小,可使单位体积内活化分子数增加, 因而反应速率增大 B.升高温度,一般可使活化分子的百分数增大,因而反应速率增大 C.活化分子之间发生的碰撞一定为有效碰撞
B. mt / pq mol·L-1s-1 D.pt/mq mol·L-1s
点燃 9.对于放热反应 H2+Cl2 ===== 2HCl,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该反应涉及离子键和共价键的断裂与形成 B.该反应中,化学能只转变为热能 C. 断开 1 mol H—H 键和 1 mol Cl—Cl 键所吸收的总能量, 小于形成 1 mol H—Cl 键所放出 的能量 D.反应物所具有的总能量高于产物所具有的总能量
1
C.在这 10 min 内的平均反应速率 vO 2 0.005 mol L D.容器里气体的密度为 40 g L
1
min 1
25. 工业上制备纯硅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如下: SiCl4(g)+2H2(g) =Si(s)+4HCl(g); H QkJ / mol(Q>0), 某温度、压强下,将一定量反应物通入密闭容器进行以上反 应(此条件下为可逆反应),下列叙 述正确的是 A. 反应过程中,若增大压强能提高 SiCl4 的转化率 B. 若反应开始时 SiCl4 为 1 mol,则达平衡时,吸收热量为 Q kJ C. 反应至 4 min 时,若 HCl 浓度为 0.12 mol/L,则 H2 的反应速率为 0.03 mol/(L·min) D. 当反应吸收热量为 0.025Q kJ 时,生成的 HCl 通入 100 mL 1 mol/L 的 NaOH 溶液恰好反应
物质的量浓度 c(I3-)与温度 T 的关系如图所示 (曲线上任何一点都表示平衡状态) 。 下列说 法正确的是 A.反应 I2(aq)+I-(aq) I3- (aq)的ΔH>0
-5-
B.若温度为 T1、T2 时,反应的平衡常数分别为 K1、 K2,则 K1<K2 C.若反应进行到状态 D 时,一定有 v(正) > D.状态 A 与状态 B 相比,状态 A 的 c(I2)大 2 4.将一定量的固体 Ag 2SO 4 置于容积不变的密闭容器中(装有少量 V2 O 5 ) ,某温度下发生反 应: Ag 2SO 4 (s)
可能用到的相 对原子质量:H:1 C:12 O:16 N:14 O:16 Cl:35.5 S:32 Na:23 本试卷分Ⅰ卷和Ⅱ卷,考试时间 90 分钟。满分 100 分。 第Ⅰ卷(50 分)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 25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50 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巴黎气候大会揭开了发展低碳经济的宏伟序幕,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太阳能、地热能、核能、化石燃料等均属于“新能源” B.减少含碳物质做燃料符合“低碳”理念 C.图中转化途径不能体现“节能减排”的思想 D.节约用电不能减少 CO2 的排放量 2.下列数据是一些反应的平衡常数,试判断,表示反应进行得最接近完全的平衡常数是 A.K=1010 B.K=10-10 C.K=1 D.K=10-1
12.H2 与 O2 发生反应的过程用模型图示如下(“-”表示化学键),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过程Ⅰ是吸热过程 B.过程Ⅲ一定是放热过程 C.该反应过程所有旧化学键都断裂,且形成了新化学键 D.该反应的能量转化形式只能以热能的形式进行 13.用 3g 块状大理石与 30mL3mol/L 盐酸反应制取 CO2 气体,若要增大反应速率,可采取的措 施是:①再加入 30mL3mol/L 盐酸 ②改用 30mL6mol/L 盐酸 ③改用 3g 粉末状大理石 ④适当 升高温度 A. ①②④ B.②③④ 14. 可逆反应 N2+3H2 C.①③④ D.①②③
17.在一定温度下的定容容器中,发生反应:2A(g)+B(s) 能表明反应已达到平衡状态的是 ①混合气体的压强不变 ②混合气体的密度不变 ③C(g)的物质的量浓度不变 ④容器内 A、C、D 三种气体的浓度之比为 2:1:1 ⑤单位时间内生成 n molD,同时生成 2n mol A. ⑥单位时间内生成 n molC,同时消耗 n mol D. A.①②③ B.③④⑥ C.②③⑤⑥ D.只有 ③
化率,在温度不变的情况下,均增加 A 的物质的量,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α1 减小,α2 增大 C.α1、α2 均减小 22.下列关于反应能量的说法正确的是 A.若反应 A=B;△H<O,说明 A 物质比 B 物质稳定,分子内共价键键能 A 比 B 大 B.Zn(s)+CuSO4 (aq)==ZnSO4 (aq) +Cu(s); △H=-216kJ·mol-1。则反应物总能量>生成物总 能量。 C. 101kPa 时, 2H2(g) +O2(g) ==2H2O(g) ; △H=-QkJ·mol-1, 则 H2 的燃烧热为 1/2QkJ·mol-l D. H+(aq) +OH- (aq)=H2O(l);△ H= -57.3kJ. mol-1,含 1mol NaOH 的氢氧化钠溶液与含 0.5mol H2SO4 的浓硫酸混合后放出 57.3kJ 的热量 23.在 KI 溶液中存在下列平衡:I2(aq)+I-(aq) I3- (aq)。某 I2、KI 混合溶液中 I3-的 B.α1 增大,α2 减小 D. α1、α2 均增大
-3-
A.0.4Q1 + 0.05Q3 C.0.4Q1 + 0.1Q3
B.0.4Q1 + 0.05Q2 D.0.4Q1 + 0.1Q2
16.向四个体积相同的密闭容器中分别充入一定量的 SO2 和 O2,开始反应时,按反应速率由大 到小的排列顺序正确的是 甲:500 ℃,10 mol SO2 和 5 mol O2 反应 乙:500 ℃,V2O5 作催化剂,10 mol SO2 和 5 mol O2 反应 丙:450 ℃,8 mol SO2 和 5 mol O2 反应 丁:500 ℃,8 mol SO2 和 5 mol O2 反应 A.甲、乙、丙、丁 C.乙、甲、丁、丙 B.乙、甲、丙、丁 D.丁、丙、乙、甲 C(g)+D(g) ,下列描述中
15. 已知:CH4(g) + 2O2(g) ===CO2(g)+2H2O(1) 2H2(g) + O2(g) ===2H2O(g) 2H2(g) + O2(g) ===2H2O(1)
常温下,取体积比为 4︰1 的甲烷和氢气的混合气体 11.2L(已折合成标准状况) ,经完全燃烧 后恢复至常温,则放出的热量为多少 KJ
-1-
D.加入适宜的催化剂,可使活化分子的百分数大大增加,从而成千上万倍地增大化学反 应的速率 6.下列热化学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ΔH 的绝对值均正确) A.Fe2O3+3CO===2Fe+3CO2 ΔH=-24.8 kJ·mol-1 B. CH3OH(g)+ 1/2O2(g)===CO2(g)+ 2H2(g) ΔH= - 192.9 kJ·mol- 1 C. C4H10(g)+ 13/2O2(g)===4CO2(g)+5H2O(g) ΔH=-2 658.0 kJ·mol-1(燃烧热) D.NaOH(aq)+HCl(aq)===NaCl(aq)+H2O(l) ΔH=+57.3 kJ·mol-1(中和热) 7.下列各组热化学方程式中,化学反应的ΔH 前者大于后者的是 ① C(s)+O2(g)===CO2(g) ΔH1 ②S(s)+O2(g)===SO2(g) ΔH3 1 1 ③H2(g)+ O2(g)=== H2O(l) ΔH5 2 2 1 C(s)+ O2(g)===CO(g) ΔH2 2 S(g)+O2(g)===SO2(g) ΔH4 2H2(g)+O2(g)===2H2O (l) ΔH6
④CaCO3(s)===CaO(s)+CO2(g)ΔH7 CaO(s)+H2O(l)===Ca(OH)2(s)ΔH8 A.① B.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8.在 A(g)+ pB(g) 化来表示的反应速率是 A.pm/qt mol·L-1s-1 C.pq/mt mol·L-1s-1
qC(g)的反应中,经 t 秒后 C 的浓度增加 m mol/LO(s) SO 3 (g) , 2SO 3 (g)
1
2SO 2 (g) O 2 (g) ,反应经过 10
1
min 达到平衡,测得 [SO 3 ] 0.4 mol L , [SO 2 ] 0.1 mol L ,则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化学反应速率 vAg 2SO 4 vSO 3 B. SO 3 的分解率为 2 0%
2NH3 的正、 逆反应速率可用各反应物或生成物浓度的变化来表示。 下
列各关系中能说明反应已达到平衡状态的是 A.3υ 正(N2)=υ 正(H2) C.2υ 正(H2)=3υ 逆(NH3) B.υ 正(N2)=υ 逆(NH3) D.υ 正(N2)=3υ 逆(H2) ΔH=-Q1 KJ/mol ΔH=-Q2 KJ/mol ΔH=-Q3KJ/mol
-2-
10.如图是相同条件下做 H2O2 分解的对比实验时,放出 O2 的体积随时间的变化关系示意图,a 为使用催化剂,b 为不使用催化剂,其中正确的图象是
11.下列有关氢原子(用 H 表示)与氢分子的说法错误的是 A.化学能:2 mol H>1 mol H2 C.稳定性:H<H2 B.H 原子间发生碰撞就可转化为 H2 D.H2―→2H 的过程是吸热过程
18.已知一定条件下断裂或形成某些化学键的能量关系如下表: 断裂或形成的化 学键 断裂 1 mol H2 分子中的化学键 断裂 1 mol Cl2 分子中的化学键 形成 1 mol HCl 分子中的化学键 能量数据 吸收能量 436 kJ 吸收能量 243 kJ 释放能量 431 kJ
对于反应:H2(g)+Cl2(g)===2HCl(g),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该反应的反应热 ΔH>0 B.生成 1 mol HCl 时反应放热 431 kJ C.氢气分子中的化学键比氯气分子中的化学键更牢固 D.相同条件下,氢气分子具有的能量高于氯气分子具有的能量 19. 在一密闭容器中进行如下反应 : 2SO2(气)+O2(气) 2SO3(气),已知反应过程中某一时刻
-4-
SO2、O2、SO3 的浓度分别为 0.2mol/L、0.1mol/L、0.2mol/L,当反应达平衡时,可能存在的数 据是 A.SO2 为 0.4mol/L、O2 为 0.2mol/L C.SO2、SO3 均为 0.15mol/L B.SO3 为 0.4mol/L D.SO2 为 0.25mol/L
20.H2O2 分解速率受多种因素影响。实验测得 70℃时不同条件下 H2O2 浓度随时间的变化如图 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图甲表明,其他条件相同时,H2O2 浓度越小,其分解速率越快 B.图乙表明,其他条件相同时,溶液 pH 越小,H2O2 分解速率越快 C.图丙表明,少量 Mn2+存在时,溶液碱性越强,H2O2 分解速率越快 D.图丙和图丁表明,碱性溶液中,Mn2+对 H2O2 分解速率的影响大 21. α1 和 α2 分别为 A 在两个恒容容器中平衡体系 A(g) 2B(g)和 2A(g) B(g)的转
3.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需 要加热才能发生的反应一定是吸热反应 ②放热的反应在常温下一定很容易发生 ③反应是放热还是吸热必须看反应物和生成物所具有的总能量的相对大小 到一定温度引发后,停止加热反应也能继续进行. A.只有①② B.只有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④放热反应加热
4. 下列是 4 位同学在学习“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一章后,联系工业生产实际所发表的 观点,你认为不正确的是 A. 化学反应速率理论是研究怎样在一定时间内快出产品 B. 化学平衡理论是研究怎样使用有限原料多出产品 C. 化学反应速率理论是研究怎样提高原料转化率 D. 化学平衡理论是研究怎样使原料尽可能多地转化为产品 5.下列说法中有明显错误的是 A.对有气体参加的化学反应,增大压强体系体积减小,可使单位体积内活化分子数增加, 因而反应速率增大 B.升高温度,一般可使活化分子的百分数增大,因而反应速率增大 C.活化分子之间发生的碰撞一定为有效碰撞
B. mt / pq mol·L-1s-1 D.pt/mq mol·L-1s
点燃 9.对于放热反应 H2+Cl2 ===== 2HCl,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该反应涉及离子键和共价键的断裂与形成 B.该反应中,化学能只转变为热能 C. 断开 1 mol H—H 键和 1 mol Cl—Cl 键所吸收的总能量, 小于形成 1 mol H—Cl 键所放出 的能量 D.反应物所具有的总能量高于产物所具有的总能量
1
C.在这 10 min 内的平均反应速率 vO 2 0.005 mol L D.容器里气体的密度为 40 g L
1
min 1
25. 工业上制备纯硅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如下: SiCl4(g)+2H2(g) =Si(s)+4HCl(g); H QkJ / mol(Q>0), 某温度、压强下,将一定量反应物通入密闭容器进行以上反 应(此条件下为可逆反应),下列叙 述正确的是 A. 反应过程中,若增大压强能提高 SiCl4 的转化率 B. 若反应开始时 SiCl4 为 1 mol,则达平衡时,吸收热量为 Q kJ C. 反应至 4 min 时,若 HCl 浓度为 0.12 mol/L,则 H2 的反应速率为 0.03 mol/(L·min) D. 当反应吸收热量为 0.025Q kJ 时,生成的 HCl 通入 100 mL 1 mol/L 的 NaOH 溶液恰好反应
物质的量浓度 c(I3-)与温度 T 的关系如图所示 (曲线上任何一点都表示平衡状态) 。 下列说 法正确的是 A.反应 I2(aq)+I-(aq) I3- (aq)的ΔH>0
-5-
B.若温度为 T1、T2 时,反应的平衡常数分别为 K1、 K2,则 K1<K2 C.若反应进行到状态 D 时,一定有 v(正) > D.状态 A 与状态 B 相比,状态 A 的 c(I2)大 2 4.将一定量的固体 Ag 2SO 4 置于容积不变的密闭容器中(装有少量 V2 O 5 ) ,某温度下发生反 应: Ag 2SO 4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