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届语文二轮专题限时检测:文言文阅读之人物传记类77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3届语文二轮专题限时检测:文言文阅读之人物传记类77
限时训练时间:40分钟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乞者赵生传
苏辙
高安丐者赵生,敝衣蓬发,未尝沐洗,好饮酒,醉辄殴詈其市人.虽有好事时召与语,生亦慢骂,斥其过恶。

故高安之人皆谓之狂人,不敢近也。

然其与人遇,虽未尝识,皆能道其宿疾与其平生善恶。

以此,或曰:“此非有道者耶?"
元丰三年,予谪居高安,时见之于途,亦畏其狂,不敢问。

是岁岁莫,生来见予。

予诘之曰:“生未尝求人,今谒我,何也?”生曰:“吾意欲见君耳。


生尝告予:“吾将与君夜宿于此.”予许之.既而不至,问其故,曰:“吾将与君游于他所,度君不能无惊,惊或伤神,故不敢。

”予曰:“生游何至?"曰:“吾常至太山下,所见与世说地狱同,君若见此,归当不愿仕矣。

”予曰:“何故?”生曰:“彼多僧与官吏。

僧逾分,吏暴物故耳.”予曰:“生能至彼,彼人亦知相敬耶?”生曰:“不然,吾则见彼,彼不吾见也。

”因叹曰:“此亦邪术,非正道也。

君能自养使气与性俱全,则出入之际,将不学而能,然后为正也。

"予曰:“养气请从生说为之,至于养性奈何?”生不答。

一日生笑曰:“尝问我养性,今有梦、觉之异,则性不全矣。

”予矍然异其言。

自此知生非
特挟术,亦知道者也。

生两目皆翳,视物不明。

然时能脱翳见瞳子,碧色。

尝自言生于甲寅,今一百二十七年矣.家本代州,名吉。

事五台僧,不能终,弃之,游四方.少年无行,所为多不法,与扬州蒋君俱学。

蒋恶之,以药毒其目,遂翳。

生喜禽鸟六畜,常以一物自随,寝食与之同。

居兴国,畜骏骡,为骡所伤而死.予闻有道者恶人知之,多以恶言秽行自晦,然亦不能尽掩.故德顺时见于外。

今余观赵生,鄙拙忿隘,非专自晦者也,而其言时有合于道。

(选自《栾城集》,有删改)
1.对下列句子中加线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是岁岁莫,生来见予莫:通“暮”,年末
B.僧逾分,吏暴物故耳暴:糟蹋
C.自此知生非特挟术特:特别
D.居兴国,畜骏骡畜:蓄养
2.下列句子中,全部表现赵生是率性之人的一组是(3分)( )①有好事时召与语,生亦慢骂,斥其过恶②吾意欲见君耳③此亦邪术,非正道也④今有梦、觉之异,则性不全矣⑤尝自言生于甲寅,今一百二十七年矣⑥常以一物自随,寝食与之同A.①③⑥B.①②⑥C.②④⑤D.③⑤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乞丐赵生本名吉,两眼有白内障,年少时品行不端,不很守法,
经常蓬头垢面,好饮酒,酒醉就打骂人,让人不敢亲近,因而被坏人毒伤了眼睛。

B.赵生夜游太山,见到许多生活在地狱中的僧人和官吏,认为作者见到一定会止息为官之心,怕他心惊神伤,便没有带他一起去游玩。

C.作者贬居高安,起初不敢接近赵生;赵生主动上门拜见,与之探讨夜游太山、出入阴阳两界的“邪术”与“正道”,使作者接受了他的“养气”之说。

D.文章描写了赵生各种异于常人的鄙俗、拙劣、忿恨、困窘的言行,指出他虽不善于掩饰自我,但仍然是个持有“术”且懂得“道"的人。

4.把第I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1)虽未尝识,皆能道其宿疾与其平生善恶。

(3分)
(2)不然,吾则见彼,彼不吾见也.(3分)
(3)予闻有道者恶人知之,多以恶言秽行自晦,然亦不能尽掩。

(4分)
【答案】
1.C
2.B
3.A
4.(1)即使不曾认识,也都能说出这人的多年疾病和他平生的善恶行迹.(3分.“虽”、“道”、语句通顺各1分)
(2)不是这样,我能见到他们,他们却不能见到我。

(3分。

“然”、“不吾见”是宾语前置句、语句通顺各1分)
(3)我听说有道的人讨厌别人了解他,大多用不良的言语、丑恶的
行为来隐匿自我,然而也不能全部遮掩住.(4分)
【解析】
1.特:只是
2.③是赵生对养性的议论,④是赵生对“道”、“术”的理解,⑤是表现赵生的狂妄而非率性
3.因而”后的推导不对,不构成因果关系
4.此题考查学生的翻译能力,首先要找准关键字,尽量直译,如(1)“虽”、“道"、语句通顺各1分(2)“然”、“不吾见”是宾语前置句、语句通顺各1分(3)“恶”、“以”、“自晦”宾语前置、语句通顺各1分。

然后按现代汉语的标准整理成句。

高安乞丐赵生,衣服破旧,头发蓬乱,不曾沐浴清洗,喜好饮酒,喝醉酒就殴打责骂街市里的人。

即使有好事的人时常召他谈话,赵生也谩骂人家,斥责他的过错和恶行。

所以高安的人都称他是狂人,不敢亲近他。

但是他与人交往,即使不曾认识,也都能说出这人的多年疾病和他平生善恶行迹。

因为这个,有人说:“这不是有道之人吗?”元丰三年,我被贬谪居住在高安,有时在路途上见到他,也害怕他的狂妄,不敢询问.这年年末,赵生前来拜见我.我问他说:“你不曾求过人,如今拜见我,为什么呢?"赵生说:“我心里想见你呀。

”赵生曾经告诉我说:“我将和你在这里夜宿。

”我答应了他。

不久却没有来,问他原因,赵生说:“我将和你到别的地方游玩,考虑你不可能不受惊吓,惊吓或许伤了心神,所以不敢喊你。

”我回答说:“你到哪里游玩的?”赵生说:“我经常到泰山下,所见的情况与世上说的地狱相同,你如果见到这些,回来后应当不愿做官了。

"我说:“什么缘故?"
赵生说:“那里有很多僧人与官吏。

僧人超出本分,官吏糟蹋财物的缘故(才到那儿)。

”我说:“你能到他们那儿,他们也知道尊敬你吗?”赵生说:“不是这样,我能见到他们,他们却不能见到我。

”赵生于是叹息说:“这也是歪门邪术,不是正道啊。

你能够自我修养使精气与本性俱全,那么出入生死之间,将不用学就会,这样以后才算是正道."我回答说:“养气请允许我听从你的说法去做,至于养性该怎么办呢?”赵生没有回答.一天赵生笑着说:“你曾经问我如何养性,如果有梦、醒的差异,那么本性就不全了.”我非常吃惊,认为他的话与众不同.从此知道赵生不仅仅持有方术,也是知道道的人啊。

赵生两眼有白膜,看东西不清楚。

但时常能脱开白膜看到瞳孔,是碧绿色的。

他曾经自己说生于甲寅年,至今一百二十七年了.赵生家本来是代州的,名叫吉.侍奉五台山一个僧人,不能坚持到底,离开了他,游走四方.少年时期没有品行,所做大多是不合法的事,和扬州蒋君一同学习。

蒋讨厌他,用药毒伤他的眼睛,于是就长了白膜。

赵生喜欢禽鸟和六畜,经常带着这其中的一样跟随自己,和它一起睡觉吃饭.居住在兴国时,他畜养了一头高大的骡子,被骡子踢伤而死.我听说有道的人讨厌别人了解他,大多用不良的言语、丑恶的行为来隐匿自我,然而也不能全部遮掩住,所以德行和谨慎时常表现在外面.现在我看赵生,他的鄙俗、拙劣、忿恨、困窘,并非专门用来隐匿自我,但他的言语时常有合于道的。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余靖传
朱熹
余靖,字安道,建州人.事仁宗,官至工部尚书。

范文正以.言事忤大臣,贬知饶州。

谏官御史缄.口避祸,无敢言者。

公独上书日:“陛下亲政以来,三逐言事矣。

若习以为常,不甚重惜,恐钳天下之口.”书既上,落职监筠州酒税。

尹洙、欧阳修相继抗疏论列,又以书让.谏官以得罪远谪。

时天下贤士相与惜其.去,号为“四贤”。

奉使契丹,入辞。

书所奏事于笏,各用一字为目.。

上顾见之,问其所书者何?靖以实对.上指其字一一问之,尽而后已。

庆历四年,元昊请和,将加封册。

而契丹以兵临境上,遣使言为中国讨贼,请止毋与之和。

朝廷患之,久议未决。

公独谓中国厌兵久矣,此契丹所幸。

一日使吾息兵养勇,非其利也,故用此扰我耳,是不可听。

朝廷虽是公言,犹留夏册不遣.,而假公谏议大夫以报。

公从十余骑驰居庸关,见虏于九十九泉,从容坐账中,辨析往往复数十,卒屈其议,取其要领而还。

朝廷遂发册臣元昊.西师既解严而北边亦无事.
使契丹,能为胡语,契丹爱之。

及再往,虏情益亲.余作胡语诗,虏主大喜,还坐贬官。

唐之番舶装船,旧皆取税.公奏罢之,以来达商.又请立法,戒当任官吏不得市南药。

及公北归,不栽南海一物.
本名希古,韶州人。

举进士,未预解荐,曲江主簿王仝善遇之。

时知韶州者举制科,仝亦举制科。

知州怒,以为玩己。

捃其罪无所得,惟得全与希古接坐.全坐“违敕”停任,希古杖臀二十。

仝遂闲居虔州,不复仕进,希古更名靖,取他州解放及第。

范公参政,引为谏官。

秘书丞茹孝标丧服未除,入京私营身计。

靖上言孝标冒哀求仕不孝.孝标由是获罪,深恨靖。

靖迁龙图阁直学士,王仝数书于靖求仕,靖不能应其求。

孝标闻靖尝犯刑,诈匿应举,乃.自诣韶州,购求其案得之.时钱子飞为谏官,方攻范党。

孝标以其事诏之,子飞即以闻,诏下虔州问王全。

靖阴使人讽全,令避去,全辞以贫不能出。

靖置银百两于.茶篚中托人饷之,所托者怪其重,开视窃银而致茶于全.仝大怒,及诏至,州官劝仝对,当日接坐者余希古今不知所在。

仝不从对,称希古即靖是也。

靖遂以将军分司.
(本文节选自《五朝名臣言行录》)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谏官御史缄.口避祸缄:闭口
B.又以书让.谏官以得罪远谪让:指派
C.各用一字为目.目:纲领
D.犹留夏册不遣.遣:派遣
【答案】
5.D
【小题1】A
【小题1】D
【小题1】(1)如果习以为常了,对所进的忠言不加重视珍惜,恐怕天下人都不敢进言了。

)
(2)契丹国用大军压境,派来使者说,大军前来是为中国讨贼,请朝廷不要与西夏讲和.)
(3)余靖暗中使人告诉王仝,要他躲避一阵,王仝以家贫无钱外出为理由回绝。

(3分。


【解析】
5.A项第一个“以”为介词。

“因”“由于”;第二个“以”为连词,可不译。

B项中第一个“其”是代词,“他们”;第二个“其”为语气副词,“难道”“难道不是”.C项第一个为副词,“于是”“就";第二个“乃"是副词,“才"“这才”。

D项中“于"都是介词,“在”。

(本题主要考查常见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虚词用法灵活,一定要结合文本进行分析。


【小题1】③指余靖有才艺,④写其廉洁,⑥是余靖在求助于王仝(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的能力。

根据题目标要求在原文中分段进行理解和筛选,可使用排除法.)
【小题1】余靖“被贬”龙图阁学士与原文不符,当时余靖应是“升任”。

本题考查学生是否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及作者的观点态度.做本题时,一字要和原文相比照,看是否张冠李戴,是否节外生枝,是否夸大其词等.
【小题1】本题考查学生的翻译能力.首先找出关键点如(1)中的省略成分、重惜、钳…口等(2)中的以、“为”的主语、之、和等(3)中的讽、省略、介词结构后置等,把关键点翻译好后,再整理句式及文字使之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

翻译要求信、达、雅。

余靖,字安道,是建州人.奉事仁宗,做官到工部尚书一职。

范仲淹因为上书言事得罪了某些大臣,被贬至饶州任知州。

谏官和御史都闭口以躲避灾祸,没有敢说话的。

唯独余靖上书说:“自陛下亲政以来,
已经三次贬逐敢于进谏的人.如果习以为常了,对所进的忠言不加重视珍惜,恐怕天下人都不敢进言了。

”余靖的奏疏呈上去之后,就被贬到筠州任酒税监。

尹洙、欧阳修等人也相继上书为范仲淹辩护,又写信责备谏官不敢犯颜直谏,因此也都得罪当权者,遭到贬官。

当时天下的贤士都为他们被贬出朝而惋惜,称他们为“四贤"。

余靖奉命出使契丹,进殿向仁宗辞行。

他将准备奏议的事写在笏板上,每一条用一个字点出纲领.仁宗看见笏板上有字,问他写的是什么?余靖如实地回答。

仁宗便指着余靖笏板上的字,一条一条地问,直到他回答完毕为止。

庆历四年,西夏李元昊求和,仁宗准备加封他。

这时契丹用大军压境,派来使者说,大军前来是为中国讨贼,请朝廷不要与西夏讲和。

朝廷为此事而担忧,商议很久也没有结果。

惟有余靖进言说中国不想打仗已很久了,这是契丹的幸运.中国如果一天仗也不打而息兵养勇,对辽邦就不利.所以他们故意用这个方法扰乱我们,千万不能听信.朝廷虽认为他的建议正确,仍把册封西夏的诏书留下来暂不发布,而派余靖以谏议大夫的身份去报知契丹.余靖带着十多个随从驰往居庸关的九十九泉,见到契丹的国主。

他从容地坐在军账中,与契丹人反复辩论几十次,最后终于说服他们,将会商的主要内容带回朝廷。

朝廷这才派使者持诏书去册封李元昊,西部边境随即解除警报,西北部边境也没有发生什么事。

余靖出使契丹,能用契丹语说话,契丹人很喜欢他.当他第二次出使时,契丹人对他更加热情。

余靖还能用契丹语作诗,契丹国主大为高兴。

余靖出使归来,却因此而被贬官。

唐朝时的外国船装货时都依旧例收取装船税。

他奏请朝廷免除了它,以使外商买卖顺达.又奏请朝廷立法,禁止在任的官吏购买南方药材。

余靖从南方返京时,未携带南海一件土特产.
余靖的本名叫余希古,韶州人.考进士时没有被地方荐送入试,只有曲江县主簿王仝对他很好。

当时的韶州知州要应试制举,王仝也要应试制举。

知州认为王仝是在玩弄自己,十分生气,便动手搜集王仝的罪行,无有所得,只知道他同余希古交好。

王仝被处以“违敕”的罪名停职免官,余希古被打了二十臀杖。

王仝遂即赋闲居虔州,不再出来做官。

而余希古却改名余靖,在别州被荐送入试,中了进士。

范仲淹任参知政事时,推荐余靖为谏官。

秘书丞茹孝标服丧日期未满,就到京城谋求官职。

余靖上奏说,茹孝标服丧未满就急着做官,这是不孝的表现.茹孝标因此获罪,便对余靖恨入骨髓。

之后,余靖升任为龙图阁学士,王仝曾数次写信给他请他代谋一官半职,余靖未能答应。

茹孝标听说余靖曾受过刑罚,并将此情隐瞒去参加科举考试,于是便到韶州将余靖犯刑的案卷设法买到手。

当时钱子飞任谏官,正全力攻击范党,茹孝标便将余靖的事告诉他。

于是,钱子飞就将余靖以前所犯的案子上奏给仁宗。

于是仁宗下诏虔州,令王仝前来对证。

余靖暗中派人劝王仝,要他躲避出去,王仝以家贫无钱外出为理由回绝。

余靖在茶篓子中放了一百两银子,托人给送他,所托之人感到茶篓很重,便打开来看,发现银子,便将银子偷去,只将茶送给王仝。

王仝大怒,等到诏书降下,州官劝王仝回答说,不知道当时受牵连的余希古现在何处.王仝不听劝告,回答说余希古即是余靖。

余靖于是被贬为将军分司。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陶元淳,字子师,江苏常熟人。

康熙中举博学鸿词,以疾不与试。

二十七年,成进士,廷对,论西北赋轻而役重,东南役均而.赋重,愿减浮额之粮,罢无益之费。

阅者以其言戆,置二甲。

三十三年,授广东昌化知县,到官,首定赋役,均粮于米,均役于粮。

裁革杂征,相率以力耕为业。

县隶琼州,与黎为界,旧设土舍,制其出入,吏得因缘为奸,元淳立撤去。

一权量,定法度,黎人便.之。

城中居人,旧不满百家,至此户口渐蕃.。

元淳时步行阁里间,周咨疾苦,煦妪如家人.琼郡处海外,军将多骄横,崖州尤甚.元淳尝署州事,守备黄镇中以非刑杀人,游击余虎纵不问;且贪,索黎人献纳。

元淳访得其状,列款以上,虎私以金贿之不得,造蜚语揭之.总督石琳下琼州总兵会讯,元淳申牍曰:“私揭不应发审,镇臣不应侵官,必挫执法之气,灰任事之心。

元淳当弃官以全政体,不能蒲伏武臣,贻州县羞也.”初鞫是狱,镇中令甲士百人佩刀入署,元淳据案怒叱曰:“吾奉命治事,守备敢令甲士劫持,是藐国法也。

”镇中气慑,疾挥去,卒定谳,论罪如.律.崖人为语曰:“虽有余虎,不敌陶公一怒。

”而总督卒因元淳倔强,坐不检验失实,会赦免。

复欲于计典黜之.,巡抚萧永藻初授事,曰:“吾初下车,便劾廉吏,何以率.属?”为言于总督,乃.已。

元淳自奉俭约,在官惟日供韭一束.喜接诸生,讲论至夜分不倦。

屡乞病未果,竟以.劳卒于官.昌化额田四百余顷,半沦于海,赋不及二千,浮粮居三之一,民重困。

元淳为浮粮考,屡请于上官,乞豁除,无应者.乾隆三年,元淳子正靖官御史,疏以入告,竟获俞旨免焉。

(选自《清史稿·列传第二百六十三》)
6.对下列句子中加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
的一项是( )。

(3分)
...
A.一权量,定法度,黎人便.之便:认为……方便. B.城中居人,旧不满百家,至此户口渐蕃.. 蕃:增多.
C.卒定谳,论罪如.律如:好像。

D.吾初下车,便劾廉吏,何以率.属? 率:率领.
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线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东南役均而.赋重泉涓涓而.始流
B.为言于总督,乃.已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C.复欲于计典黜之.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D.屡乞病未果,竟以.劳卒于官赵王岂以.一壁之故欺秦邪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
的一项是()
...
(3分)
A.陶元淳关心百姓疾苦,初任昌化县知县时,认为西北赋轻而役重,东南役均而赋重,因此厘定赋役,裁减额外的赋税,减轻了百姓负担,使百姓纷纷以努力耕作为业.
B.昌化县隶属于琼州,与黎族交界,过去设置土舍,限制黎人出入,官吏得以趁机做坏事,陶元淳到任后立即撤去土舍;又统一了测量的器具,制定法令制度。

C.陶元淳一身正气,不惧威胁。

在他初审黄镇中违法杀人的案子时,
黄镇中命令披甲操刀的士兵冲入衙门,以武力相威逼,陶元淳全无惧色,拍案怒斥,黄镇中“气慑”而退。

D.陶元淳喜欢与读书人交往,常常与他们讨论问题到三更半夜也不知疲倦。

他多次因病请求辞官而不得允许,终因积劳成疾而病故于任上。

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元淳访得其状,列款以上,虎私以金贿之不得,造蜚语揭之。

(5分)
而总督卒因元淳倔强,坐不检验失实,会赦免。

(5分)
【答案】
6.C
7.D
8.A
9.(1)陶元淳查访到他们的罪状,列成条款向上级报告.余虎私下用重金贿赂陶元淳被拒绝,就造谣诬告他。

(“列款”“私”“蜚”“揭”各1分,翻译流畅1分(2)总督最终因为元淳性情倔强,就以不认真考查,审理不合实情为由将其治罪,恰好赶上大赦而被免罪。

)【解析】
6.本题考查实词的多义性。

如应为依照
7.本题考查虚词有用法及意义。

要结合前后语意进行揣磨,切莫大意.A。

转折/修饰B.才/竟然C。

人称代词,他/指示代词,这D.因为
8.本题考查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及观点态度。

解答此题要了解设题
陷井,并仔细对照原文。

A陶元淳廷对时认为“西北赋轻而役重,东南役均而赋重”,而非到昌化县任职时的看法。

9.本题考查翻译能力。

首先确定关键字如“卒”“坐”“检验”“会”各1分,然后整理语句使之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规则,并翻译流畅1分。

译文:陶元淳,字子师,江苏常熟人。

康熙年间被推荐参加博学鸿词科的考试,因为疾病而没能参加考试。

康熙二十七年,考中进士,在朝廷策对中,他论述西北地区赋税轻而徭役重,东南地区徭役与西北地区相同而赋税较重,希望减免超出额度的粮税,免除没有益处之费用.阅卷者认为他的话很愚直,将他置于二甲中。

康熙三十三年,被任命为广东昌化知县,到官任后,第一件事就是厘定赋税徭役,把各种实物田赋统一为交稻米,把应服的徭役均衡到田赋上.裁减、革除各种杂税,百姓纷纷以努力耕作为业.昌化县隶属于琼州,与黎族交界,过去设置土舍,限制黎人出入,官吏得以趁机做坏事,元淳到任后立即撤去土舍。

统一了测定物体轻重大小的器具,制定法令制度,黎人对此感觉很方便。

城中居民,原来不满百家,到此时户口渐渐增多。

元淳常常步行到乡间,详细询问百姓疾苦,亲切温暖如一家人。

琼州地处海外,军中将领大多骄横,崖州尤其严重。

元淳曾经代理崖州事务,守备黄镇中用酷刑杀人,游击余虎却放纵不管;而且贪婪,要求黎人进献财物。

陶元淳查访到他们的罪状,列成条款向上级报告.余虎私下用重金贿赂陶元淳被拒绝,就造谣诬告他。

总督石琳下令琼州总兵会同审讯陶元淳,元淳在申述的文书中说:“私人的
揭发不应该交付审讯,守备的大臣不应侵犯地方官的职守,(你们这样做)必将会压制执法的正气,让办事的人灰心。

我应当放弃官职来保全政体,而不能屈服于武臣,让州县蒙羞.”当初审讯这场官司时,黄镇中命令甲士一百多人佩刀闯入崖州官署,元淳按着桌案怒叱道:“我奉命治理崖州事务,守备竟敢命令甲士劫持,这是藐视国法。

”黄镇中的气焰被震慑下去,急忙命令甲士撤去,最终审判定罪,依法判处黄镇中、余虎有罪。

崖州人因此说:“崖州虽有余虎,却敌不过陶公一怒。

”总督最终因为元淳性情倔强,就以不认真考查,审理不合实情为由将其治罪,恰好赶上大赦而被免罪。

总督又想在对官员进行三年政绩考核时趁机罢免他,巡抚萧永藻刚被任命,曰:“我刚上任,便弹劾正直的官吏,(将来)靠什么率领(管理)下属呢?”替元淳在总督面前说话,总督才罢休。

元淳生活非常节俭,为官时每日只需供应一束韭菜.元淳喜欢接交读书人,常常讲学论道到深夜也不疲倦。

元淳多次因病请求辞官而没被允许,最终因积劳成疾而死在官任上。

昌化规定的田地数目是四百多顷,但一半沦陷于海中,赋税不到二千,而超额的田赋占到三之一,百姓十分困窘。

元淳对超过的田赋做了考核,多次向上级官吏请示,请求免除超额的田赋,但无人理会此事。

乾隆三年,元淳的儿子陶正靖做了御史,上疏把这件事报告了朝廷,最终得到皇上旨意,免除了这些超额的田赋。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吴佑字季英,陈留长垣人也。

父恢,为南海太守.佑年十二,随从到官。

恢欲杀青简以写经书,佑谏曰:“今大人逾越五岭,远在海滨,
其俗诚陋,然旧多珍怪,上为国家所疑,下为权戚所望.此书若成,则载之兼两①。

昔马援以薏苡②兴谤,嫌疑之间,诚先贤所慎也。

”恢乃止。

及年二十,父忧服阕,居无儋石③,而不受赡遗。

常牧豕于长垣泽中,行吟经书.遇父故人,谓曰:“卿二千石④子而自业贱事,纵子无耻,奈先君何?”佑辞谢而已,守志如初.后举孝廉,将行,郡中为祖道,佑共小吏雍丘黄真欢语移时,与结友而别。

功曹以佑倨,请黜之。

太守曰:“吴季英有知人之明,卿且勿言。

”真后亦举孝廉,除新蔡长,世称其清节.
迁胶东侯相.佑政唯仁简,以身率物。

民有争诉者,辄闭门自责,然后断其讼,以道譬之。

或身到闾里,重相和解.啬夫⑤孙性私赋民钱,市衣以进其父,父得而怒曰:“有君如是,何忍欺之!"促归伏罪。

性惭惧,诣阁持衣自首。

佑屏左右问其故,性具谈父言。

佑使归谢其父,还以衣遗之.佑在胶东九年,迁齐相,大将军梁冀表为长史。

及冀诬奏太尉李固,佑闻而请见,与冀争之,不听,冀怒而起入室,佑亦径去。

冀遂出佑为河间相,因自免归家,不复仕,躬灌园蔬,以经书教授。

年九十八卒。

(选自《后汉书·吴佑传》,有删节)
【注】①兼两:同时使用两辆车。

②薏苡(yìyǐ):一种草本植物。

③儋石(容器名。

儋容一石;一说二石为儋.也作担石,檐石)④二千石:指太守。

⑤啬夫:农夫。

10.对下列句子中加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父忧.服阕忧:父母的丧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