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第17课必备知识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17.古诗三首
必备知识点
三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第17课《古诗三首》包含了三首经典的古诗,分别是李白的《望天门山》、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和刘禹锡的《望洞庭》。
以下是这三首诗的必备知识点:
一、作者及背景
1. 李白(701-762):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誉为“诗仙”。
他的诗作以豪放、奔放著称,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静夜思》等。
《望天门山》是他途经天门山时所写,展现了天门山的雄奇景色和诗人的豪迈情感。
2.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三苏”。
他的诗作情感丰富,意境深远,代表作有《赠刘景文》《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
《饮湖上初晴后雨》是他在杭州任通判时所作,描绘了西湖在不同天气下的美景。
3. 刘禹锡(772-842):唐代文学家、哲学家。
他的诗作以清新自然、意境深远著称,代表作有《陋室铭》《竹枝词》《乌衣巷》等。
《望洞庭》是他赴任和州刺史途中经过洞庭湖时所作,描绘了洞庭秋月的美景。
二、古诗内容
1. 《望天门山》
原文: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译文:天门山从中间断裂是楚江把它冲开,碧水向东浩然奔流到这里折回。
两岸高耸的青山隔着长江相峙而立,江面上一叶孤舟像从日边驶来。
赏析:这首诗描绘了天门山夹江对峙,长江波澜壮阔的雄奇秀丽的景色,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2. 《饮湖上初晴后雨》
原文: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译文:晴天,西湖水波荡漾,在阳光照耀下,光彩熠熠,美极了。
下雨时,远处的山笼罩在烟雨之中,时隐时现,眼前一片迷茫,这朦胧的景色也是非常漂亮。
如果把西湖比作美女西施,那么无论是晴是雨,都是那么的美丽动人。
赏析:这首诗通过形象的比喻和生动的描绘,展现了西湖在不同天气下的美景,表达了诗人对西湖及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3. 《望洞庭》
原文: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译文:秋夜,皎洁明月的清光与清澈明净的洞庭湖的水色交相辉映,融为一体。
因为没有风,湖面平静得像一面未经打磨的镜子,没有一丝波纹。
月光下,洞庭山显得更加青翠,洞庭湖显得更加清澈。
远远望去,如同一只晶莹剔透的银盘里放了一颗小巧玲珑的青螺,十分惹人喜爱。
赏析:这首诗以轻快的笔触,勾勒出一幅优美的洞庭秋月图,表达了诗人对洞庭湖美景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三、生字词与多音字
生字词:断、楚、至、孤、帆、饮、初、镜、未、磨、遥、银、盘等。
多音字:抹(mǒ涂抹/mā抹布)、磨(mó磨难/mò磨盘)。
四、学习方法
1. 熟读背诵:通过反复朗读和背诵,加深对古诗的理解和记忆。
2. 理解诗意:结合注释和译文,理解每句诗的意思和整首诗的主题思想。
3. 想象画面:在脑海中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色和画面,增强对古诗的感性认识。
4. 拓展阅读:阅读诗人的其他作品和相关背景资料,了解诗人的生平和创作风格。
以上是三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第17课《古诗三首》的必备知识点,希望对学生的学习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