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妃子等级及古代关于官职调动的词语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皇后
皇贵妃
贵妃
正一品:德妃淑妃贤妃
从一品:夫人
庶一品:妃
正二品:贵姬
从二品:昭仪昭媛昭容昭华
庶二品:淑仪淑媛淑容淑华
正三品:修仪修媛修容修华
从三品:贵嫔
庶三品:婕妤
正四品:贵仪
从四品:顺仪顺媛顺容顺华
庶四品:充仪充媛充容充华
正五品:姬
从五品:容华婉容
庶五品:婉仪芳仪芬仪德仪贤仪微仪正六品:嫔
从六品:良媛良娣
庶六品:小媛、小绯
正七品:贵人
从七品:美人才人良人
庶七品:常在答应
正八品:选侍
从八品:娘子舞涓
庶八品:宝林娱灵
正九品:芳婉柔婉
从九品:顺常顺成
庶九品:承徽列荣
正十品:御女采女
庶十品:充衣承衣刀人更衣
末:官女子
正超品: 正宫.圣尊皇后东宫.尊尘皇后、中宫.懿妖皇后(各一名)从超品:(西南北宫各一名)
正一品:皇贵妃、皇淑妃、皇贤妃、皇德妃(各一名)
从一品:封号贵妃、封号懿妃、封号尊妃(各2名)
侧一品:元妃、惠妃、静妃、涟妃、华妃、湘妃、温妃、柔妃、安妃、令妃、庄妃、容妃、宁妃、宸妃、宜妃、昭妃、伊妃(各一名)正二品:昭仪、昭容(各3名)
从二品:淑仪、淑媛、淑容(各3名)
侧二品:贤仪、贤媛、贤容(各3名)
正三品:修仪、修媛、修容(各3名)
从三品:充仪、充媛、充容(各3名)
侧三品:贵嫔(共4名)
正四品:淑嫔、德嫔、贤嫔(各3名)
从四品:婕妤(共4名)
侧四品:容华(4名)
正五品:婉仪、芳仪、芬仪、德仪、顺仪(各4名)
从五品:祥嫔、惠嫔、静嫔、涟嫔、丽嫔、温嫔、柔嫔、安嫔、
庄嫔、容嫔、宁嫔、宸嫔、宜嫔、(各一名)
侧五品:贵姬、淑姬、德姬、贤姬(各4名)
正六品:良仪、良媛、良娣(各5名)
从六品:小仪、小媛、小娣(各5名)
侧六品:祥姬、惠姬、静姬、涟姬、丽姬、温姬、柔姬、安姬、庄姬、容姬、宁姬、宸姬、宜姬、(各一名)
正七品:贵人(10名)
(以下不限)
从七品:才人、丽人
侧七品:常在、
正八品:选侍
从八品:御女、采女、淑女、黛女
侧八品:小主、秀女
末九品:更衣
无品级:秀女
八十一御妻,凡一百二十一人。

诸侯一娶九女,且不再娶,可见妾是八个;大夫是一妻二妾;士则是一妻一妾。

而庶民,则只许有一妻与之匹配,故而庶民被称为匹夫匹妇。

但《周礼》很可能是战国晚期儒家的空想作品。

另外一些儒家作品则称天子“一娶十二女”,“古者天子娶后,三国来媵,皆有娣侄,凡十二女。

”并称诸侯“一娶九女”,也有称天子“一娶九女”的。

编辑本段周
周代天子开始立后,正嫡便叫王后。

《周礼》规定:天子立一后,三夫人(正一品),九嫔(正二品),二十七世妇(正三品至五品),八十一御妻(正六品至八品)。

共121人。

五者相参,以定尊卑。

与外朝六宫、三公、九卿、二十七大夫、八十一元士相对应。

六宫即前一宫,后五宫。

后五宫指后一宫;三夫人一宫;九嫔一宫;二十七世妇一宫;八十一御妻一宫。

后正位宫闱,体同天王;夫人坐论妇礼;九嫔掌教四德;世妇主知丧祭宾客;女御序王燕寝。

编辑本段秦
秦王赢政兼并六国,统一天下,自称为皇帝,其正嫡便叫皇后。

超级:“皇后”。

第一级:“夫人”。

第二级:“美人”。

第三级:“良人”。

第四级:“八子”。

第五级:“七子”。

第六级;“长使”。

第七级:“少使”。

编辑本段汉
汉帝国后妃制度继承秦制,并明确规定皇帝的祖母称太皇太后,母亲称皇太后,中国后妃制度的母后称号就此确定,历代相沿。

嫔御制度汉代时确立,汉代后宫制历汉初四帝,以后汉武帝、汉元帝的订立、增益。

嫔御名号分为十四等:昭仪、婕妤、娥、容华、美人、八子、充依、七子、良人、长使、少使、五官、顺常、无涓,无涓这一等还包括共和、娱灵、保材、良使、夜者。

公元前二世纪七十年代,西汉王朝第七任皇帝刘彻嫔御名号分为十等。

超级:“皇后”,位比皇帝,爵比皇帝。

第一级:“婕妤”,位比宰相,爵比亲王。

第二级:“妗娥”,位比上卿,爵比列侯。

第三级:“容花”,位比中二千石(副宰相),爵比关中侯。

第四级:“充衣”,位比真二千石(部长),爵比大上造(文官最高级,一品)。

第五级:“美人”,位比二千石(州长),爵比少上造(文官第二级,二品)。

第六级:“良人”,位比千石(州长级),爵比中更(文官第三级,三品)。

第七级:“八子”,位比干石(州长级),爵出左更(文官第四级,四品)。

第八级:“七子”,位比八百石(副州长),爵比右庶长(文官第五级,五品)。

第九级:“长使”,位比八百石(副州长级),爵比左庶长(文官第六级,六品)。

第十级:“少使”,位比六百石(县长),爵比五大夫(文官第七级,七品)。

公元前五世纪五十年代,第十一任皇帝刘奭将妃嫔等级增至十五级,而在最末两级之内,再分为若干等:
超级:“皇后”,位比皇帝,爵比皇帝,
第一级:“昭仪”,位比宰相,爵比亲王。

(新设的最高位号头衔,原“夫人”取消。

)第二级;“婕妤”,位比上卿,爵比列候。

(原是第一级,在新编制中,降为第二级。


第三级:“妗娥”,位比中二千石,爵比关内侯。

(原是第二级,在新编制中,降为第三级。


第四级:“容花”,位比真二千石,爵比大上造。

(原是第三级,新编制中,降为第四级。


第五级:“充农”,位比二千万,爵比少上造。

(原是第四级,在新编制中,降为第五级。


第六级:“美人”,位比千石,势比中更。

(原是第五级,在新编制中,降为第六级。


第七级:“良人”,位比千万,爵出左更。

(原是第六级,在新编制中,降为第七级。


第八级:“八子”,位比八百石,爵比右庶长。

(原是第七级,在新编制中,降为第八级。


第九级:“七子”,位比八百石,爵比左庶长。

(原是第八级,在新编制中,降为第九级。


第十级:“长使”,位比六百石,爵比五大夫。

(原是第九级,在新编制中降为第十级。


第十一级:“少使”,位比四百石,爵比公乘。

(原是第十级,在新编制中,降为第十一级。

“公乘”,文官制度最末一级。


第十二级:“五官”,位比三百石。

(十二级以下,已没有爵位可比。


第十三级;“顾常”,位比二百石。

第十四级:级内分六等,“舞涓”、“共和”、“娱灵”、“保林”、“良娣”、“夜香”,位比百石。

第十五级:级内分两等,“上家人子”、“中家人子”,位比斗食。

东汉的后宫人数没有什么减少,但鉴于西汉外戚权重,改革后宫,嫔御名号只设四等。

东汉光武帝并省前制,皇后之外,只立贵人、美人、彩女。

后又加宫人、凡嫔妃四等(后宫只立皇后、贵人。

贵人金印紫绶依旧,但奉禄不过是数十斛粟。

又设美人、宫人、采女三等,但却没有爵秩,只是赏赐充给而已)。

魏太祖建国,皇后之下分后妃五等:夫人、昭仪、婕妤、容华、美人。

文帝增五等:贵嫔、淑媛、修容、顺成、良人。

明帝增淑妃、昭华、修仪三等,除顺成。

太和时,明帝诏复夫人之制,位在淑妃之上,夫人以下爵凡12等。

贵嫔,夫人位次皇后,爵无所视;淑妃位同相国,爵比诸侯王;淑媛位同御史大夫,爵比县令;昭仪比县侯;昭华比乡侯;修容比亭侯;修仪比关内侯;婕妤视中二千石;容华视真二千石;美人视比二千石;良人视千石。

南朝宋
在晋制上有增有删,至宋明帝时规定:以贵嫔、贵妃、贵姬为三夫人;以淑媛、淑仪、淑容、昭华、昭仪、昭容、修华、修仪、修容为九嫔;以婕妤、容华、充华、承微、列荣为五职;另设散役包括美人、才人、良人。

南朝齐
高帝建元元年,有司奏置贵嫔、夫人、贵人为三夫人;修华、修仪、修容、淑妃、淑媛、淑仪、婕妤、容华、充华为九嫔;美人、中才人、才人为散职。

三年,太子宫置内职,良绨比开国侯;保林比五等侯;才人比驸马都尉。

南朝梁、陈
以贵妃、贵嫔、贵姬为三夫人;淑媛、淑仪、淑容、昭华、昭仪、昭容、修华、修仪、修容为九嫔;婕妤、容华、充华、承微、列荣为五职;美人、才人、良人为三职。

北朝
北朝承魏晋制度,略有增损。

“道武追尊祖妣,皆从帝谥为皇后。

始立中宫。

余皆或称夫人,多少无限,然皆有品次。

太武稍增左右昭仪及贵人、淑房等。

后庭渐多矣。

又魏故事,将立皇后,必令乎铸金人,以成者为吉,又则不得古也。

” 北魏孝文帝改定内宫:左右昭仪视大司马,三夫人视三公,三嫔视三卿,六嫔视六卿,世妇视中大夫,御女视元士。

后来又置女职,以典内事:内司视尚书令、仆;作司、太监、女侍中三宫视二品;监、女尚书、美人、女史、女贤人、女书史、书女、小书女五宫视三品;中才人、供人、中使、女生才人、恭使宫人视四品;表衣、女酒、女飨、女食、奚官女奴视五品。

北周宣帝自称为天元皇帝,皇太后便被尊为天元皇太后,又设正阳宫皇后、天皇太后、天皇后、天右皇后、天左皇后,后宫制度至此全乱了。

二年二月,改制诏为天
制,敕为天敕。

颂令:尊天元皇后为天无皇太后,天皇太后李氏为天元圣皇太后,天元皇后杨氏为天元大皇后,天皇后朱氏为天大皇后,天右皇后元氏为天右大皇后,天左皇后陈氏为天左大皇后,正阳宫皇后称皇后。

编辑本段隋
隋文帝杨坚得天下后,鉴于前朝的积弊,一一加以革新。

后宫中也一改旧制,只设皇后正位宫闱。

开皇二年,吩咐依照《周礼》著内官程式,省减后宫人数,规定嫔3人,掌教四德,视正三品;世妇9人,负责宾客祭祀,视正五品;女御38人,主管女工丝台,视正七品。

隋炀帝时,后妃、嫔没有专职,“唯端容丽饰,陪从燕游而已。

”炀帝醉心此事,自制嘉名,以贵妃、淑妃、德妃为三夫人,品第一;顺仪、顺容、顺华、修仪、修容、修华、充仪、充容、充华为九嫔,品第二;婕妤12人,品第三。

美人、才人15人,品第四。

为二十七世妇;宝林24人,品第五。

御女24人,品第六。

采女37人,品第七。

为御妻。

总计120人。

另有承衣刀人等,“皆趋侍左右,并无员数,视六品以下。

” 共分二十级:第一级贵妃,第二级淑妃,第三级德妃,位比亲王。

第四级顺仪,第五级顺容,第六级顺华,第七级修仪,第八级修容,第九级修华,第十级充仪,第十一级充容,第十二级充华,位比宰相。

第十三级婕妤,位比部长。

第十四级美人,第十五级才人,位比省长。

第十六级宝林,第十七级御女,位比厅长。

第十八级采女,第十九级承衣,第二十级刀人,位比县长。

编辑本段唐
唐代皇后以下,设四夫人:贵妃、淑妃、德妃、贤妃;九嫔:昭仪、昭容、昭媛、修仪、修容、修媛、充仪、充容、充媛;二十六世妇:婕妤、美人、才人各9人;八十一御妻:宝林、御女、采女各26人。

唐开元时期,以皇后以下设四夫人不合旧制,“乃置惠、丽、华三妃,六仪,四美人,七才人,而尚宫、尚仪、尚服各二。


初期:第一级惠妃,第二级淑妃,第三级德妃,第四级贤妃,位比亲王。

第五级昭仪,第六级昭容,第七级昭媛,第八级修仪,第九级修容,第十级修媛,第十一级充仪,第十二级充容,第十三级充媛,位比宰相。

第十四级婕妤,位比部长。

第十五级美人,位比省长。

第十六级才人,位比厅长。

第十七级宝林,位比郡长(太守、知府),第十九级采女,位比县长。

编辑本段宋
两宋嫔御的名号没有准则,比较纷纭杂乱。

大致地说,初入宫时,女子的名号有:侍御、红霞帔。

再进一步,封君,封夫人。

南宋改君为夫人。

君和夫人在人数和郡名上没有一定。

夫人以后,再进便是才人、美人、婕妤,然后进为昭仪、昭容、修媛、修仪、修容、充媛、婉容、婉仪、顺容、贵仪等。

再进为妃一级:贵妃、贤妃、德妃、淑妃、宸妃。

宋后宫的显著特色是无定位,由初级开始,随宠遇增长,不断晋级。

简介
清朝在康熙以后,才典制大备,后宫号位定制严明。

皇帝的正妻称皇后,居中宫,主内治。

以下为皇贵妃一人、贵妃二人、妃四人、嫔六人,分居东西十二官,协助皇后主内治。

嫔以下还有贵人、常在、答应三级,均无定额,随居东西各宫,勤修内职。

不过,纵观清朝历史,除皇贵妃、贵妃之外,也还有其他妃号,如庄妃、瑾妃、珍妃等。

制度规定尽管十分严格,但各皇帝妃嫔数目的多少出入较大。

康熙、乾隆的妃嫔都大大超过规定,而同治、光绪等又远没有那么多的妃嫔。

清朝宫女人数比明朝减少,按定制在三百人以下,实际上也不止此数。

清代宫廷的后妃制度是在清入关以后坐镇北京的第二位皇帝康熙皇帝玄烨确定的:
尊皇帝的祖母为太皇太后;母亲为皇太后;太皇太后、皇太后住慈宁宫,太妃、太嫔随住;
皇后坐镇中宫,主持后宫事务;
皇后下设皇贵妃一人、贵妃二人、妃四人、嫔六人,分住东西六宫;
嫔以下设贵人、常在、答应,无定数,随皇贵妃分住东西六宫。

清后宫制度规定,皇帝大婚之前,选八位比皇帝大的宫女,供皇帝进御,即献身皇帝。

八位宫女都有名分,授以宫中四个女官的职衔:司账、司寝、司仪、司门。

人数
皇后(正室) X 1 (可分宫女10人)
皇贵妃(大姨太) X 1 (可分宫女8人)
贵妃(二姨太) X 2 (可分宫女8人)=16人
妃(三姨太) X 4 (可分宫女6人) =24人
嫔(四姨太) X 6 (可分宫女6人) =36人
贵人(五姨太) X 不限(可分宫女4人)
常在(六姨太) X 不限(可分宫女3人)
答应(七姨太) X 不限(可分宫女2人)
宫女(丫环) X 应少过二千人
附录
给皇上看上的宫女可以由答应、常在一步步升上去,秀女一被选中就可做贵人或以上,慈禧太后就是选秀女而被封为兰贵人、懿嫔,生皇子后升为懿妃、懿贵妃,最后因儿子登基而成为太后。

居住方面,嫔以上分居东西十二宫,各有专房,贵人以下则住在一起。

黄帝立四妃;夏增三三,为九嫔;殷增三九,为二十七世妇;周增九九,为八十一御妻。

魏明帝置淑妃,汉武帝置婕妤,汉元帝置昭仪,汉光武置贵人,晋武帝置才
人。

——明张岱夜航船
古代关于官职调动的词语
一、表“授官、做官”的词语
1.辟:由中央官署征聘,然后向上荐举,任以官职。

如《晋书·谢安传》:初辟司徒府,除佐著作郎。

2.除:任命,授职(一般指免去旧职授予新职)。

如①李密《陈情表》:寻蒙国恩,除臣冼马。

②文天祥《指南录后序》: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

3.察:考察后予以推荐、选举。

如《三国志·吴主传》:郡察孝廉,州举茂才。

4.荐:由地方政府向中央推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

①《宋史·侯可传》:韩琦镇长安,荐知泾阳县。

5.举:由地方政府向中央推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

如①《左传·宣三十年》:举不失德,赏不失劳。

6.授:授予官职。

如①《汉书·翟方进传》:遣使者持黄金印,赫发继,朱轮车,即军中拜授。

②《宋史·辛弃疾传》:召见,嘉纳之,授承务郎、天平节度掌书记。

7.选:通过推荐或科举选拔任以官职。

如《史记·李将军列传》:李陵既壮,选为建章监,监诸骑。

8.征:由朝廷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充任官职。

征召,特指君招臣。

如①《后汉书·王涣列传》:岁余,征拜侍御史。

11.仕:做官。

如《论语·子张》:学而优则仕。

二、表“调动、补任”的词语。

1.改:改任官职。

如《宋史·范仲淹传》:(范仲淹)改集庆军节度推官,始还姓,更其名。

2.调、徙、转:调动官职(特定语境下可以表示升职或降职)。

如①《史记·袁盎晁错列传》:调为陇西都尉。

②《史记·淮阴侯列传》:徙齐王信为楚王。

③《张衡传》:再转,复为太史令。

3.迁:调动改派。

一般情况下,“转迁”“迁调”表示调职;“右迁”“迁除”表示升职;“左迁”“迁谪”表示削职降等。

如范晔《后汉书·张衡传》:公车特征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

又如不韦迁蜀,世传吕览。

《史记·太史公自序》
4.累迁:表示多次调动。

如范晔《后汉书·赵咨传》:累迁敦煌太守。

5.放:京官调任地方官。

如梁启超《谭嗣同》:既而胡即放宁夏知府。

6.出:京官外放,与“放”意思相近。

如范晔《后汉书·张衡传》:永和初,出为河间相。

7.补:补任空缺官职。

如①《汉书·萧望之传》:迁补太守卒史,举贤良为大司农丞。

三、表“升官、加封”的词语。

1.拜:按一定礼节授予(任命)官职,一般用于升任高官。

如《指南录后序》:于是辞相印不拜。

2.晋、进:晋升官职,提高职位或级别。

如成语“加官晋爵”。

3.超迁:越级升迁。

如①《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孝文帝说之,超迁。

一岁中至太中大夫。

②《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今陛下以啬夫口辩而超迁之,臣恐天下随风靡靡,争为口辩而无其实。

4.擢:在原官职上提拔官职。

如①《南史·何远传》:武帝闻其能,擢为宣城太守。

②《战国策·燕策》:先王过举,擢之乎宾客之中,而立之乎群臣之上。

5.超擢:破格提拔。

如梁启超《谭嗣同》:奏对称旨,超擢四品卿衔军机章京。

6.陟:提升官职。

如诸葛亮《出师表》: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7.升:提升。

如梁启超《谭嗣同》:旋升宁夏道。

8.拔:提升没有官职的人。

如①《汉书·赵充国传》:拔之为后将军。

②《文选·陈情表》:过蒙拔擢,宠命优渥。

9.提:提拔。

如《北史•魏收传》:提奖后辈,以名行为先。

四、表“贬官、免官”的词语。

1.贬:①降低官职,降级。

②降职并外放。

如①《三国志·诸葛亮传》:请自贬三等,以督厥咎。

②《新唐书·柳宗元传》:贬邵州剌史,不半道,贬永州司马。

③《旧唐书·刘禹锡传》:贬连州刺史。

2.窜:放逐、贬官。

如韩愈《进学解》:暂为御使,遂窜南夷。

《滕王阁序》:窜贾谊于长沙。

3.放:一般指由京官改任地方官。

如梁启超《谭嗣同传》:既而胡即放宁夏道。

4.谪:降职,封建时代把高级官吏降职并调到边远地方做官。

如范仲淹《岳阳楼记》: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5.左迁:降职贬官,特指贬官在外。

如柳宗元《送李渭赴京师序》:过洞庭,上湘江,非有罪左迁者罕至。

6.左除、左降、左转:降职。

如《新唐书·裴延龄传》:帝怒,乃罢(陆)贽宰相,左除(张)滂等官。

7.出:离开京城外调,一般指贬官(与“入”相对,古人一般以入京任官为荣),有时也指平调。

如①《晋书卷二十八》:韦仁约弹右仆射褚遂良出为同州刺史。

②《后汉书·张衡传》:永和初,出为何间相。

③《晋书卷二十八》:迁侍中,以出为征虏将军。

8.黜、绌:废掉官职。

如①《司马迁〈屈原列传〉》:屈平既绌。

9.免:罢免官职。

如《史记·吕后本纪》:王陵遂病免归。

10.夺:削去,罢免。

如高启《书博鸡者事》:使者遂逮守,胁服夺其官。

五、表“辞官”的词语。

1.告老:官员年老辞职。

如蔡邕《陈太丘碑文》:时年已七十,遂隐丘山,悬车告老。

2.解官:辞去官职。

如《宋史·包拯传》:得监和州税,父母又不欲行,拯即解官归养。

3.请老:古代官吏请求退休养老。

如《左传·襄公三年》:祁奚请老,晋侯问嗣焉。

4.乞身:古时认为官吏做官是委身事君,因此称请求退职为“乞身”。

如《后汉书·李通传》:时天下略定,通思欲避荣宠,以病上书乞身。

5.乞骸骨:古代官吏请求退职,意思是使骸骨归葬故乡。

如①《后汉书·王龚传》:龚在位五年,以老病乞骸骨。

②《张衡传》: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征拜尚书。

6.移病:上书称病,为居官者请求退职的委婉语。

如《汉书·疏广传》:即日父子俱移病,满三月赐告。

7.谢病:托病引退或谢绝宾客。

如《战国策·秦策三》:应候因谢病,请归相印。

8.致仕:交还官职,即退休。

如《新唐书·白居易传》:以刑部尚书致仕。

六、表“兼职、代理”的词语。

1.假:临时的、代理的。

如①《史记·项羽本纪》:乃相与共立羽为假上将军。

②《汉书·苏武传》:武与副中郎将张胜及假吏常惠等募士、斥候百余人俱。

2.兼:兼任,同时监管。

如①《宋史·李纲传》:积官至监察御史,兼权殿中侍御史。

②《旧五代史·甘荷余传》:未几,移镇青州,就加兼中书令。

3.领:兼任(较为低级的官职)。

如①柳宗元《段太尉逸事状》:王子晞为尚书,领行营节度使,寓军郐州。

②《南史·虞愿传》:迁中书郎,领东观祭酒。

4.判:高位兼任低职或以京官出任地方官。

如《宋史·韩琦传》:除镇安武胜军节度使、司徒兼侍中,判相州。

5.权:暂时代理官职。

如①胡仔《苕溪渔隐丛话》:韩愈吏部权京兆。

②《宋史·李纲传》:积官至监察御史,兼权殿中侍御史。

③《上孝宗皇帝第一书》:以京官权知,三年一易。

6.摄:暂代官职。

如《新唐书·杜如晦传》:俄检校侍中,摄吏部尚书。

7.署:暂任、代理官职。

如《三国志·诸葛亮传》:以亮为军师将军,署左将军府事。

8.守:代理官职。

如《三国志·王修传》:初平中,北海孔融召以为主簿,守高密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