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吉林省辉南县第四中学中考语文四模试卷含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3-2024学年吉林省辉南县第四中学中考语文四模试卷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
用2B铅笔将试卷类型(B)填涂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
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右上角"条形码粘贴处"。
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
答案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
不按以上要求作答无效。
4.考生必须保证答题卡的整洁。
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积累与运用
1.下面这段文字中加点字的注音和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青春仿佛三月般春意翩.翩,美到极致。
我们在春风中奔跑嬉戏,在春雨中感受温润,在春花中享受醉人的芬芳,在春光中品味生命的盎.然……我们的青春是如此色彩斑(lán)。
我们肩并肩,满怀(qián)诚,跨过锦瑟流年,去往理想的彼岸。
A.piān áng澜谦
B.piān àng斓虔
C.biān áng谰谦
D.biān àng阑虔
2.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拮.据(jié)侍.候(shì)拈.轻怕重(zhān)
B.佃.农(diàn)踌躇.(chú)随声附和.(hè)
C.惩.罚(chéng)丘壑.(hè)潜.滋暗长(qián)
D.贮.蓄(zhù)称.职(chèn)触.目伤怀(chù)
3.下列文学常识说法不正确
...的一项是()
A.安徒生,丹麦童话作家,代表作有《丑小鸭》《卖火柴的小女孩》《海的女儿》等。
B.就结构而言,消息一般由标题、导语、主体、背景和结语五个部分组成。
C.《回延安》《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都是抒写家国情怀的现代诗,作者分别是贺敬之和舒婷。
D.词的流派有婉约派和豪放派,豪放派的代表人物有苏轼、辛弃疾、晏殊等。
4.下列句中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罚臧否,不宜异同
..。
异同:不同处与相同处。
(《出师表》诸葛亮)
B.可据理臆断
..臆断:凭主观想象推断、猜测。
(《河中石兽》纪昀)
C.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与:参与,这里是欣赏的意思。
(《与谢中书书》陶弘景)
D.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阙:同“缺”,空缺。
(《三峽》郦道元)
5.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莫泊桑,法国作家,被誉为“短篇小说巨匠”,代表作有《项链》《羊脂球》《我的叔叔于勒》等。
B.《三国演义》是我国第一部章回体长篇历史演义小说,该书着重叙述了魏、蜀、吴三国的兴衰过程。
C.“是日更定矣”中的“更”是古代夜间的计时单位。
旧时每晚八时左右,打鼓报告初更开始,称为“定更”。
D.我国古代的年龄大都有特殊的称谓,例如男子二十岁称“弱冠”,三十岁称“而立”,四十岁称“知命”。
6.专题与语文实践活动。
阅读点亮梦想,书香成就人生。
全民阅读活动在全国各地如火如荼地开展。
你们学校开展了“世界读书日”语文实践活动,你也参与其中,请完成下列任务。
(1)(读图表)阅读下列图表,从中你能获取哪些有价值的信息?
我国成年国民各类媒介人均阅读时长(单位:分钟/每天)
纸质媒介数字化媒介
年份
图书报纸期刊互联网手机电子阅读器平板电脑
117年1.36 2.0 3.9 30.7 5.43 6.2 2.31
116年19.61 9.56 5.53 35.2 64.67 10.70 11.10
探究结论:
(2)(学仿写)仔细阅读下面两则名句,模仿其写法,另写一个比喻句,以“书”为陈述对象,突出读书的好处。
①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
——(西汉)刘向
②一本书像一艘船,带领我们从狭隘的地方,驶向生活的无限广阔的海洋。
——(瑞士)凯勒
(3)(赏邮票)为纪念“世界读书日”,中国邮政于111年发行了一枚邮票。
请写出构图要素,并说明图形寓意,要求语意简明,句子通顺,90个字以内。
(注)图中黑色实为蓝色。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蒹葭萋萋,____________。
(《诗经▪蒹葭》)海内存知
己,_____________________。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___________,长河落日圆。
(王维《使至塞上》)晴川历历汉阳树,____________________。
(崔颢《黄鹤楼》)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__________,___________。
(陆游《游山西村》)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_________ ,________。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晓雾将歇,猿鸟乱鸣,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陶弘景《答谢中书书》)《木兰诗》中描写边塞夜景,表现战地环境恶劣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8.下面是一张名著复习导读单,请你一起完成
1.根据拼音写汉字,或根据意思写成语。
2.刘四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选文
..加以分析。
3.面对感情,祥子与简爱,你更理解谁的选择?请结合原著
..分析。
4.把(3)(4)放在一起阅读不难发现他们共同谈论金钱问题,对此你如何理解?
5.把(1)(2)(3)(4)放在一起,又分成两类,对于你复习名著有何启示?
二、阅读
9.春行即兴李华
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
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此诗写于安史之乱平息后不久。
1.本诗是一首即兴之作,通过描写草萋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四幅春日画面,流露出诗人_________的感情。
2.从表现手法的角度,赏析“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10.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河中石兽
纪昀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
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
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1.下列句子中,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是/非木杮
B.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C.卒获有所/闻
D.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山门圮.于河(倒塌)B.尔辈不能究物理
..(客观事物的道理)
C.相与步于.中庭(在)D.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其中)
3.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选文以时间为序叙述故事,先写寺僧寻找石兽未得,再写讲学家的议论令众人信服,最后写按老河兵的说法寻得石兽。
B.选文中的人物各具特点,在打捞石兽一事上,寺僧不切实际,认识片面;讲学家不深思熟虑而盲目行动;老河兵善逆向思维,歪打正着。
C.选文寓理于事,作者借人们寻找石兽的经过及令人惊讶的结局,引出作者的思考和议论,揭示了文章的主旨。
D.文章语言简洁,如写寺僧沿河打捞石兽,仅用“棹”“曳”“寻”等动词领起三个短句,简述打捞经过,以“无
迹”交代结果。
4.将下列文言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
(2)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5.选文讲述的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请联系实际,谈谈你从中得到怎样的启示。
11.记叙文阅读
他是一片温暖的湖泊
①我和汪老曾有较多的接触。
我们《十月》杂志编发过他的短篇小说《岁寒三友》、《露水》以及散文《萝卜》、《烟赋》等。
我和汪老一起到南方采风,到湖南娄底讲学,在怀柔水库、中华文学基金会开会,我还到他蒲黄榆的家里拿过稿子。
我和汪老待在一起时间最长的一次是1991年4月红塔山笔会期间,俩人共住一室达半个月之久,我面对面地向他学到了许多东西,终身难忘。
②汪老对我说:“写作就是写语言。
一篇作品的语言,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好比河中的流水,切不断,割不开,互相融合,牵一发而动全身。
”所以他年轻时写的作品都能背出来,因为作品的语言有内在的节奏和韵律。
记得《沙家浜》剧本在传阅过程中,有一场戏的稿子丢失了,团里领导和打字员急得团团转。
汪老安慰他们,叫他们放心,不要着急。
然后,他坐在打字机旁,将这场戏从第一个字一直背到了最后一个字。
③汪老说:要随时随地注意用文字语言描写你所见到的生活现象。
他下放到张家口劳动住羊舍时,外面有一带树墙,夜班火车驶过时,车窗里的灯光一一照射在树墙上。
怎样描述这种现象呢?他在《羊舍一夕》中是这样写的:“车窗蜜黄的灯光,一一照在树墙上,一方块,一方块,川流不息地追赶着……你总觉得刮下满地枝叶来似
的……”“刮”字,表示火车灯光的力度和速度。
④汪曾祺到美国做访问学者时,在哈佛大学、耶鲁大学演讲的题目就是《中国文学的语言问题》,由此可见他对文学语言的重视。
⑤我喜欢写散文,利用深夜长谈的机会,向汪老请教写散文的经验。
他告诉我:写散文应克制,要像画画似的留白,不要像小姑娘那样感情泛滥。
老头写情书,总归不自然。
有的散文家的作品像一团火,熊熊燃烧,但看完觉得空空洞洞,留不下什么印象。
写散文需要阅历,没有坎坷,没有痛苦,便写不出好文章。
散文不能落入俗套,切忌拿腔拿调。
所以,他一直希望把散文写得平易自然,写得平淡一点,像家常话,亲切、朴素;当然也可以工笔、繁密,如何其芳的《画梦录》,别有风采,像一丛秾丽的花,“但这样的散文,我写不出来。
”
⑥有一次我对汪老说:我不是京剧迷,但对您执笔写的《沙家浜·智斗》中阿庆嫂的那段唱词特别欣赏,即:“垒起七星灶,铜壶煮三江,摆开八仙桌,招待十六方。
来的都是客,全凭嘴一张。
”汪老手里夹了一支烟,凑到嘴边猛吸一口,笑道:“你对这段唱词别太认真,我在那里搞了一组数字游戏。
“铜壶煮三江”,是受到苏东坡诗词的启发。
“人一走,茶就凉”,也是数字概念,它表示零。
”
⑦我说:“没有诗词修养,古文功底,是写不出这段唱词的。
”于是,他回忆起自己的童年:他的祖父汪嘉勋是清朝末年的拔贡,从小就督促他握笔描红,背古文。
到了小学五年级,祖父亲自给他讲《论语》,叫他多练毛笔字。
祖父说:“你要耐心,把基础打好了,够你受用一辈子。
”汪老说:“我13岁那年写了一篇八股文,祖父见了叹息道,‘如果在清朝,你完全可以中一个秀才。
’祖父见我有了长进,就送我几本名贵的碑帖和一方紫色端砚。
”
⑧在南国的那些春夜里,汪老跟我畅谈西南联大。
谈在张家口时农科所叫他画土豆和马铃薯花,画成了一部《中国马铃薯图谱》,可惜没有像沈从文的《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一样留传下来。
那部《画谱》的原稿在“文革”中被毁掉了,他十分遗憾。
⑨有一天到了大理,我们在下关市游了洱海,参观了蝴蝶泉,晚上看了大理白族歌舞团演出的三道茶歌舞晚会。
回到宾馆就寝,汪老把头靠在床栏上,颇为得意地对我说:小张,你知道吗,我之所以写这几篇论述烹饪的文章,是因为我是《中国烹饪》杂志的特约撰稿人。
要当一个名厨,必须有丰富的想象力,不能墨守成规,要不断创新,创造出新菜、新味来。
照着菜谱做菜,绝没有出息。
比如油条,你把它剪成一段一段,中间嵌入拌有榨菜、葱花的肉末,再放到油锅里煎,捞出来就特别好吃。
这种菜不妨叫做“夹馅回锅油条”,对此我有申请专利的权利。
⑩汪老是美食家。
一路上他坐到哪一桌吃饭,女作家们便众星捧月似的围着他,跟到哪一桌;他爱吃什么菜,女作家们跟着吃,很快那盆菜就吃得精光。
茅盾文学奖获得者凌力女士称汪老为酒仙、烟精、文狐。
经过那次相伴,我和汪老互相熟悉了起来,他把出版的《蒲桥集》签上名送给我,还写了一首七言诗,叫我去拿。
记得前两句是“独有慧心分品格,不随俗眼看文章”。
汪老的诗好,画好,文好,所以我称他为中国“最后一位文人作家”。
他不仅古诗写得好,白话诗也极有味道。
但就是因为一首新诗《早春》,给他带来了灾难。
1992年春天,我和《哥德巴赫猜想》的作者徐迟,还有王元化先生,在深圳西湖度假。
一日,徐迟到我的房间小坐,见桌上放着一本《汪曾祺作品自选集》,拿起来翻了翻,突然用书掩住脸,怀着歉疚的心情说:“是我害了他。
”我吃了一惊,问他何出此言?他说:“1957年6月,我在《诗刊》编辑部工作,看到汪曾祺寄来的一组新诗《早春》。
第一首是《彩旗》,只有两句:‘当风的彩旗,像一片被缚住的波浪’,我很欣赏,给他发表在《诗刊》上,这就惹了祸。
‘反右’运动以后,《早春》和《彩旗》受到了无情批判,说作者诬蔑红旗是不自由的、被束缚的。
《早春》的诗题也犯了大忌。
费孝通因为《知识分子的早春天气》被划成了右派,汪曾祺的《早春》和费孝通的一样反动,也被划成右派,下放张家口劳动。
如果我不发他这组诗,也许他就没有这样的遭遇了。
”
汪老遭遇重重坎坷,却始终淡定、幽默、乐观地笑对人生,是许多人的良师益友;他虽未曾高居要职,却以自己的文学才华和人格魅力影响了几代读者——汪曾祺,是一片温暖的湖泊。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一路上他坐到哪一桌吃饭,大家便众星捧月
....似的围着他,跟他到哪一桌。
他不
仅古诗写得好,白话诗也极有味道
..。
2.第⑦段中作者插叙了汪老童年时的哪几件事?叙述这几件事运用了哪种记叙顺序?
3.结合选文,你认为汪老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12.阅读下面的短文,回答下列小题。
天窗
江南月
①老屋的玻璃天窗,小巧晶莹,开设在光线不足的卧房。
对于我们小孩来说,天窗不仅为我们平添光亮,更让我们感受到许多无法言喻的美妙。
②夏夜,蝉还在院落里高大的梧桐树上鸣唱,田野里的蛙声就此起彼伏地欢快起来。
穿着母亲缝制的方领衫,枕在她的怀里,仰起小脸,有时可以看到明月高悬,透过天窗,泻下轻轻柔柔的月光。
一束束,盈盈的,如水似乳,漫过母亲的衣橱,在青砖地上画成一团银亮的光斑。
一颗两颗美丽的星星,也赶热闹似的隔着天窗向我和母亲温柔地眨眼,低低地絮语。
那一方窄窄的小小天窗,足以把稚嫩的视线放大,把美丽的想象撑起,星空的神秘和趣味便注满了我幼年幻想的心域。
③因有这一扇天窗,卧房里便舞动着游丝般的轻柔和温馨。
母亲手摇蒲扇,缓缓地扇着,凉风便一丝丝地滑过肌体,惬意极了。
她一边借着丝丝缕缕的亮光给我扇风,一边给我猜各样的谜语:“开嘛开白花,结嘛结四牛角。
”我答是母亲在池塘里采的红菱,母亲便夸我聪颖。
这还不够,母亲总是拗不过我的撒娇和对故事的喜爱。
每每此时,她会不由自主地抬头凝望天窗外一颗两颗水晶般的星子。
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的神话故事,便娓娓地在我心间摇曳出莲花般的清润和痴醉。
常常,母亲的声音融着天窗下的那片亮光,如小溪的流水潺潺地抚遍我的全身,溢进我的心坎。
④江南多雨,尤其是阴雨绵绵的梅雨季节。
因为有了这扇天窗,更让我感受到万般雨意千般诗情。
天窗外,夜色冥茫。
月亮躲起来了,星星躲起来了。
唯有点点滴滴、淅淅沥沥的细雨,如烟般笼着鳞鳞的瓦片和一扇玲珑的天窗。
童稚的心灵,透过那一方小小的天窗,遐想着偌大的夜宇舞起了巨幅绸缎,若是裁剪一匹让母亲为我做新衣裳,那有多好呀。
想着想着,雨滴水润润,湿漉漉,仿佛倏的一下钻进我的心里蔓延开来。
⑤仲夏,多雷阵雨。
屋内,昏黄的灯苗闪闪烁烁的,把灯光里缝制衣服的母亲的影子在墙上拉得好长。
雨点如一名来自天界的乐师,水乡泽国便奏起了铿锵有力的天籁,哗啦哗啦的。
听久了,听熟了,就能辨出,雨声如泉水般叮叮咚咚的,是奏响在玻璃天窗上的乐音;粗犷一点的,是敲打在瓦楞上的鼓点。
雨点轻轻重重、缓缓急急地也在我清澈的心湖上奏响,泛漾起细细的波纹。
迄今为止,我一直认为这是我所听过的最美的纯天然的交响乐呢!雨势来得急也去得快,往往一首乐曲作罢,衣服上便留下了母亲细细密密的针脚。
⑥记忆中,老屋的天窗总是与母亲的身影相伴;现在,它时常浮现于我的脑海,一些细节还那么清晰。
也许生命早期的记忆是一个人生活的根吧!
⑦“一窍仰穿,天光下射。
”走在时光的深处,生命难免也会有阴暗的死角。
那么就让我们常常提醒自己,不论何时、何地、何境,都别忘了开一扇心灵的天窗,让皎洁的月光,让灿烂的星辉,让诗意的雨声,让婉转的鸟鸣……都一一洒进心房。
1.文章围绕“天窗”,写了哪些体现母爱的事情?
2.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雨点轻轻重重、缓缓急急地也在我清澈的心湖上奏响,泛漾起细细的波纹。
3.下列对文章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两项是()()
A.老屋的那一方小小的天窗伴随着母亲的身影,让“我”感受到许多无法言喻的美妙。
B.第②节选取蝉的鸣唱、蛙声的欢快和星月的柔美,生动地描绘出一幅迷人的夏夜图。
C.第③节“凉风便一丝丝地滑过肌体”中,“一丝丝”既写出风的凉爽,又表现母爱的小心翼翼。
D.文章情景交融,通过雨景和月景的对比描写,抒发了“我”对童年生活的眷恋和感伤。
E. 文章结尾写“生命难免也会有阴暗的死角……不论何时、何地、何境,都别忘了开一扇心灵的天窗”意在启示我们要乐观的面对生命的困难让我们的生命拥有更多的美好。
4.根据你对短文的阅读理解,说一说这篇文章为什么以“天窗”为题。
13.阅读下面的记叙文,完成下列小题。
县城小书店
韩浩月
①又看到那家小书店了。
牵着我小侄子的手,带他去买书。
门口收钱的,是一个二十多岁的姑娘,长而柔顺的头发,面容清秀,露出温婉的气质,和我二十年前看到的那个书报亭的姑娘差不多,现在这个姑娘不会是过去那个姑娘的女儿吧?
②想起我少年的时候,这个书店还只是电影院门前的一个书报亭,那是整个县城除了新华书店、图书馆之外最有文化的地方了。
那会儿我刚刚迈入文学爱好者的门槛,正处在阅读的饥渴期,但到这个书报亭买杂志,还是犹豫很久之后的事了。
③在去书报亭买杂志之前,我一直都是在图书馆阅读免费的报纸和杂志的。
图书馆很小,报纸和杂志就那么多,通常只用一天的时间,感兴趣的报刊就读完了。
没东西可读的日子,总是有点儿难过。
想去买本杂志来读,可觉得它们的定价实在是贵呀。
④所谓的贵,其实也就是一本两块钱吧。
那时候我帮六叔做杀猪的生意,但作为一个打工者,六叔却没有付我工钱。
至今我还拿这件事向六叔抱不平,他总是讪讪一笑,说,你那时小,要钱有什么用?
⑤我一直没告诉他,我想去买那些杂志,那些叫《诗歌报月刊》《星星诗刊》的杂志。
那会儿,如果稍稍去晚了几天,这两本文学杂志就卖光了。
卖杂志的姑娘会用她干净而柔软的眼神看我一下,意思大概是,下次早来几天吧。
⑥那时的我,总觉得和报亭姑娘的世界相隔得太远。
想一想,人家是在报亭工作的姑娘,应该是多有文化的人啊,报亭的那个玻璃橱窗,就足以把我们远远隔开了。
⑦所以,我常一直远远地望着书报亭。
在每个月当中的几天时间里,忙完六叔杀猪的生意,我会用水和香皂把自己洗得干干净净,换上白衬衣,骑着自行车来到报亭前,从窗口递过去两块钱,从那姑娘手里接过一本崭新的、散发着油墨香的杂志,有时甚至来不及回家,就在街角把整本杂志从头到尾翻了一个遍。
⑧我仔细回忆了一下,除了有人来买杂志,其余的时间她都是埋头在一本杂志或书里,仿佛阅读才是她的工作,
看守书报亭是额外的事情。
我也不晓得她记不记得我。
我清楚地记得,在我离开家乡数年后,重新再看到她时,她的眼睛一亮,似乎想和我说句什么话,但最终什么都没说。
⑨作为我在家乡的牵绊之一,这个书报亭寄托着我的某些感情,这些感情和梦想有关,和未来有关。
因此,在离开县城的前一天,我像往常那样去了那个书报亭。
这次我没有买书,只是静静地在那儿看了一会儿。
她也一直静静地读着书。
这样的情景持续了一个多小时,我不记得当时是什么心境,也许什么情绪也没有,只是前来完成一个简单的告别。
⑩在离开家乡的最初五六年,我每次春节回家都会到书报亭那里去待一会儿——后来它已经变成了一个小书店,我在书店里翻几本书,消磨上一小段时光然后离开。
在书店门口收钱的有时还是那个姑娘,有时则是一位老大爷。
我是一个陌生的客人,没人知道我内心静静流淌的情感。
⑪2012年秋天,我牵着小侄子的手离开那家书店,手里拎着厚厚的一摞新书。
《星星诗刊》等已经买不到了,文学类书籍也被教辅类书籍挤到了一个角落里。
离开书店的时候,心情仍然是平静的,曾经的一点点惆怅也消失了。
这个书店在我心里,不仅仅只是一个物理意义上的存在,那个曾驻在我心里的书报亭,已经成为永远而恒定的定格。
1.通读文章,完成下面表格。
2.赏析下面的语句。
在每个月当中的几天时间里,忙完六叔杀猪的生意,我会用水和香皂把自己洗得干干净净,换上白衬衣,骑着自行车来到报亭前,从窗口递过去两块钱,从那姑娘手里接过一本崭新的、散发着油墨香的杂志,有时甚至来不及回家,就在街角把整本杂志从头到尾翻了一个遍。
3.找出与开头“又看到那家小书店了。
牵着我小侄子的手,带他去买书”一句相呼应的句子,并说说文章这样安排有什么作用。
4.文章结尾“这个书店在我心里,不仅仅只是一个物理意义上的存在,那个曾驻在我心里的书报亭,已经成为永远而恒定的定格。
”一句的含义和作用,请具体分析。
三、语言表述
14.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
居.数月(______)(2)不能名.其一处也(______)阡陌交通
..
(______)(4)野芳.发而幽香(______)苟.富贵,无相忘(______)(6)河曲智叟亡.以应(______)四、写作
15.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本来我可以选择放弃,却咬牙坚持了下来;木来我可以选择沉默,却选择勇敢地发出了自己的声音……”
“本来我可以争取,却因犹豫而错过;本来我可以面对,却因胆怯而逃避……”
每个人或多或少都会有类似的经历,也许,这就是成长过程中的喜悦与烦恼。
请以“我本来可以”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要求:把题目补充完整;文体不限;不得抄袭,不得套作;打文中出现城区(县)名用“新城区”,校名用“希望中学”,人名用“小张、小王……”
参考答案
一、积累与运用
1、B
【解析】
翩翩:piān piān,形容(生物)动作姿态(轻盈而优美)的连贯性。
盎然:àng rán,气氛、趣味等充溢的样子。
斑斓:bān lán,意思是色彩灿烂绚丽的样子,非常灿烂多彩。
虔诚:qián chéng,是指恭敬而有诚意的态度。
故选B。
2、A
【解析】
A项加点的字注音有误。
“拈”应读“niān”。
3、D
【解析】
此题考查的是文学常识。
D.晏殊是婉约派词人,而不是豪放派。
故选D。
4、A
【解析】
A异同:这里指不同。
5、D
【解析】
D错误,四十岁称“不惑”。
6、(1)示例:①近两年我国成年国民纸质媒介(图书、报纸、期刊)阅读时长呈下降趋势(逐步下降);②近两年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