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科学 专题14 光的折射 波课件 浙教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2011·达州)潜入水中工作的潜水员看见岸上树梢位置变高了。 如下图所示的四幅光路图中,哪一幅图能正确说明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
()
A.M点
B.N点
C.P点
D.Q点
解析:光从空气斜射入玻璃时要发生折射,折射光线向法线靠拢,所
以出射点为N点。
答案:B
4.(2011·盐城)如图所示,一束激光AO由空气斜射入玻璃砖,折射后 从另一侧面射出,其出射点可能是图中的 ( )
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近视是先天性疾病,由遗传决定 B.两次调查比较可知,检查人数越多,近视率越高 C.两次调查比较可知,初中生的近视率增加幅度最大 D.矫正近视的方法是配戴凸透镜片的眼镜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读图分析的能力。读图可知由2001年和2009年的 调查发现,小学生近视率增大2.9%,中学生近视率增大22.4%,高中生近 视率增大20.4%,所以C符合题意。近视率是近视人数和调查总人数的比率 ,并不是由检查人数的多少决定的;近视的形成是遗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 用的结果;矫正近视的方法是配戴凹透镜片的眼镜,所以A、B、D为错项 。如果学生审题不清的话,易错选B。 答案:C
A.M点 B.N点
C.P点
D.Q点
解析:光从空气斜射入玻璃时要发生折射,折射光线向法线靠拢,所以 出射点为N点。
答案:B
5.(2010中考变式题)下列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光现象,对它们 的解释正确的是( )
A.人离平面镜越近,所成的像越大 B.近视眼镜是凸透镜 C.在岸上看到水中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鱼,看到的是鱼的实像 D.红光照在穿白色上衣、蓝色裙子的演员身上,观众看到她的上衣 呈红色,裙子呈黑色 解析:综合考查了光学知识。A项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像与物大小 相等,与物体距平面镜距离无关;近视眼是因为晶状体折光能力太强,进 入眼睛的光线应发散些,所配戴的应为凹透镜,看到的水中物体都是变浅 了的虚像,故选D。 答案:D
考点四 透镜的应用 8.放大镜是利用凸透镜成____放__大____、___正__立___的虚像。要使看到 的像大些,应让放大镜___远__离__物__体__一__些___。 9.近视眼的成因是晶状体太厚,折光能力太___强___,或者眼球在前 后方向上太长,像成在视网膜___前__方__。近视眼要用____凹__透__镜__矫正。 10.远视眼的成因是晶状体太薄,折光能力太____弱___,或者眼球在 前后方向上太短,像成在视网膜___后__方___。远视眼要用__凸__透__镜__矫正。
1.(2011·义乌)从水面上看斜插入水中的筷子,水下部分向上弯折 了。这是( )
A.光的反射现象
B.光的折射现象
C.光的直线传播
D.平面镜成像
解析:水下筷子反射的光线在水面发生折射,眼睛看到的是筷子所成 的虚像,故选B。
答案:B
2.(2011·沈阳)下列现象可以用光的折射解释的是( ) A.在游泳池边看到的池底比实际浅 B.夜晚看到人在路灯下形成的影子 C.通过汽车后视镜看到车后更广阔的范围 D.晴朗夏日的中午,在树下看见圆形的光斑 解析:看到池水变浅是由于光从水中斜射入空气时,折射角变大,人 眼逆着折射光线看到池底变浅了,属于光的折射现象;路灯下影子的形成 、树下圆形的光斑是由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通过汽车后视镜能看到更广 阔的范围是由于光的反射,正确选项是A。 答案:A
变小 D.当物体从距透镜20 cm处向透镜的方向移动时,要得到清晰的像, 应使光屏靠近透镜
【解析】从图示装置看出,此凸透镜的焦距为10 cm,当物体距离透 镜距离为5 cm时,根据凸透镜成像规律可知,此时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当物体距透镜15 cm时,即物距在f~2f之间,此时成一个倒立、放大的实 像;当物体在2f以外时,物体成一个倒立、缩小的实像,且物距越远,像 越小;当物体从2f向透镜靠近时,像在变大,同时像距也在变大,所以D
【答案】(1)直线 (2)A
如图甲是正常眼睛对光的作用情况,则图乙( B )
A.是近视眼,应配戴凸透镜制成的眼镜矫正 B.是近视眼,应配戴凹透镜制成的眼镜矫正 C.是远视眼,应配戴凹透镜制成的眼镜矫正 D.是远视眼,应配戴凸透镜制成的眼镜矫正
光的折射 波 (时间:50分钟 分值: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2011·河北)让一束平行光经过一透镜,在光屏上得到一 个最小、最亮的光斑(如图所示),小明用此透镜做“探究透镜成像规律” 的实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当物体距透镜5 cm时,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B.当物体距透镜15 cm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C.当物体从距透镜20 cm处向远离透镜的方向移动时,所成的像逐渐
(1)我们作上述推断的前提是光在 同一均匀物质中是沿_______传播; (2)当物体远离眼前时,眼睛中晶状 体的曲度会减小。图乙表示物体的 眼球中的不同成像情况,其中表示 视觉正常的人观看远处物体的是__ ______。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凸透镜成像原理及人的眼睛成像原理的 理解与掌握情况,根据光学原理可知在同种均匀介质中光沿直线传播;根 据人眼成像的原理及远视与近视的形成原因分析可知。A图为正常人观看 远处的物体。
(2011·台州 )从岸边看水中的鱼,看到“鱼”的位置与实 际位置不同。下图中的模型能解释此现象的是( )
【解析】人在岸边看水中鱼时,是鱼反射的光线从水中斜射入空气中 ,此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人逆着折射光线看去,看到鱼的虚像,虚像位 置比实际位置偏高,因此D选项正确。
【答案】D
潜水员在水中看岸上的小鸟,在下列图中能正确表示其 光线传播大致路径的是( C )
专题14 光的折射 波
考点知识梳理
中考典例精析
专题训练
考点一 光的折射 1.光从一种介质 斜射 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发生_偏__折____, 这种现象叫做光的折射。
2.光的折射规律:(1)折射光线跟入射光线和法线在 ____同__一__平__面__内____;(2)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____法__线__两__侧____;(3) 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或其他介质中时,折射角___小__于___入射角;(4)光从 水或其他介质斜射入空气中时,折射角__大__于___入射角;(5)光垂直于界面 入射时,传播方向___不__变____;(6)在光的折射现象中,光路也是可__逆__的。
12.(2012中考预测题)如图所示,一束光线斜射入容器中,在容器底 形成一光斑,若向容器中逐渐加水,则光斑的位置将( )
A.向左移动后静止 B.向右移动后静止 C.先向左,后向右移动 D.仍在原位置 解析:向容器中加入水后,光由空气斜射入水中时会发生折射,且折 射角小于入射角,因此光斑会向左移动。 答案:A
二、填空题(每空3分,共24分) 13.(2011·北京)白光通过三棱镜折射后照到光屏上形成红、橙、黄 、绿、蓝、靛、紫等颜色组成的光带,这个现象说明白光是由________光 组成的。 解析:白光能被分解成七种色光,说明白光是由红、橙、黄、绿、蓝 、靛、紫七种色光组成的。 答案:色
11.(2011·杭州)小王同学用光具座做凸透镜成像实验时,蜡烛的像 成在了光屏上侧,为了使蜡烛的像能成在光屏中央,以下操作可达到目的 的是( )
A.将凸透镜往上移 B.将光屏往下移 C.将蜡烛往上移 D.将蜡烛往下移 解析:本题考查对凸透镜成像的理解。凸透镜在光屏上成的是倒立的 实像,蜡烛的像成在了光屏上侧,实际上蜡烛在下侧,在使蜡烛的像能成 在光屏中央,应将蜡烛往上移,C符合题意。 答案:C
10.(2010中考变式题)小强看远处的某点时,其光路如图所示,则下 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小强的眼睛是近视眼,应配凸透镜做成的眼镜 B.小强的眼睛是近视眼,应配凹透镜做成的眼镜 C.小强的眼睛是远视眼,应配凸透镜做成的眼镜 D.小强的眼睛正常,无须配戴眼镜 解析:考查近视眼、远视眼的成因及其矫正。由图知:是近视眼,应 戴凹透镜来矫正。 答案:B
实像与__缩__小____实像的分界点,即:一倍焦距分虚实,二倍焦距分大小。 ②成实像时:物距减小,像距__变__大__,像也__变__大____; 物距增大,像距___减__小____,像也__变__小____; 成虚像时:物距减小,像距___减__小___,像也__变__小_____; 物距增大,像距___增__大____,像也___变__大___; 即:物近像___远__像__变__大___ (实像),焦点以内__反__变__化___ (虚像)。
考点三 凸透镜成像规律
5.在做“研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时,应在光具座上依次放置 __蜡__烛____、___凸__透__镜__和___光__屏___,并调节它们的高度,使烛焰中心、凸 透镜光心、光屏中心在_同__一__高__度___。目的是__使__烛__焰__的__像__成__在__光__屏__中__心_。
8.(2011·武汉)来自于物体的光经过晶状体等会聚在视网膜上,形 成物体的像。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晶状体相当于凸透镜 B.视网膜相当于光屏 C.所成的像是实像 D.所成的像相对于物体是正立的 解析:人眼的结构相当于照相机,其视物原理与照相机相同,晶状体 及其附属结构相当于凸透镜,视网膜相当于光屏,在视网膜上得到的是一 个倒立、缩小的实像,因此D选项说法错误。 答案:D
6.(2010中考变式题)陶瓷茶杯底部放有一枚硬币,人移动到某一位 置时看不见硬币(如图甲),往茶杯中倒入一些水后,又能够看见硬币了( 如图乙)。造成“看不见”和“又看见了”的原因分别是( )
A.光的直线传播和光的折线 B.光的直线传播和光的反射
C.光的反射和光的折射
D.光的反射和光的直线传播 解析:由于光的直线传播,硬币反射的光线没有进入人的眼睛,所以 “看不见”;往茶杯中倒入一些水后,硬币反射的光线在水面发生折射, 折射光线进入人的眼睛,因此人“又看见了”。 答案:A
7.(2011·扬州)如下图所示,在光屏上恰能看到一清晰的像,则像 的性质是( )
A.倒立缩小的实像 B.正立放大的虚像 C.倒立放大的实像 D.正立缩小的虚像 解析:从题图中可以看出物距小于像距,根据凸透镜成像规律,当物 距大于1倍焦距且小于2倍焦距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故C选项正确。 答案:C
6.凸透镜成像规律:
u与f的 关系
u>2f u=2f f<u<2f u=f u<f
正立或倒 立
像的性质 放大或缩小
实像或 虚像
位置(同侧或 异侧)
倒立
缩小
实像
异侧
倒立
等大
实像
异侧
倒立
放大
实像
异侧
正立
放大
不成像
虚像
同侧
v与f的关系 应用
f<v<2f v=2f v>2f
照相机 投影仪
放大镜
7.规律总结:①焦点F是成 实 像和 虚 像的分界点,2F处成__放__大___
选项不正确,A、B、C选项均正确。
【答案】D
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一架照相机镜头的焦距为15 cm,要在底片上成清晰的像,人与镜头的距离应____大__于____30 cm(填“大 于”“等于”或“小于”),底片上的像是__实___像(填“实”或“虚”)。
(2011·台州)如果物体离眼睛近,来自它某点的光线到达 眼睛时是发散的;如果物体远离眼睛,来自这点的光线到达眼睛时发散程 度便会降低。因此,我们把来自遥远物体上某点的光线,到达眼睛时视作 平行,如图甲所示。
考点二 透 镜 3.透镜分为两类:中间__厚__,边缘 薄 的叫凸透镜,对光有__会__聚__ 作用;中间___薄___,边缘厚的叫凹透镜,对光有____发__散___作用。
4.通过光心的光线传播方向__不__变____。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过 凸透镜后,折射光线会聚在主光轴上的点叫做凸透镜的___焦__点___,它到凸 透镜光心的距离叫__焦__距___。
9.(2010中考变式题)以下为某地区中小学生2001年与2009年近视率 调查分析表:
年份 小学阶段
初中阶段
高中阶段
检查 近视 近视 检查 近视 近视 检查 近视 近视 人数 人数 率% 人数 人数 率% 人数 人数 率%
2001 15 377 994 6.5 19 401 4 091 21.1 6 483 3 370 52.0 2009 24 748 2 315 9.4 19 251 8 379 43.5 16 767 12 131 72.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