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确定起跑线 ︳人教新课标(2014秋) (1)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确定起跑线》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六年级上册75—76页
教材简析:
《确定起跑线》是一节综合应用数学知识的实践活动课,是在学生掌握了圆的概念和周长等知识的基础上设计的。

教材设计这个数学综合实践活动,一方面让学生了解田径场跑道的结构,通过小组合作的探究性活动,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动手实践解决问题,学会确定起跑线的方法;另一方面让学生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增强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不断提高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情分析:
关于跑道学生虽然并不陌生,但是站在数学的角度来观察跑道的经验很少。

由于六年级学生好奇心强,动手能力也较强,有一定的合作意识,同时具备了较好的运算、推理、归纳能力。

基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本课通过课前调查,课中解决问题,课后拓展三个环节,发挥学生的自主性,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空间与时间,教师做好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的角色。

设计思路:
本课教学以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出发,对教材提供的素材以及多个原有的教学设计进行了分析、思辨、改进,力求让学生经历和体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全过程。

因此,在教学中选择了以研究200米赛跑起跑线位置为教学重点(因400米跑道中有两个直道和弯道,涉及较多因素,不想学生考虑太多),突出问题之间的相互联系。

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从课前调查和测量活动,到课中展示和推理活动,到课后的反思和拓展活动,发挥学生的个性化学习能力,让每一个活动都帮助学生学习和积累解决问题的技能和经验,充分提升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应用意识,实现综合与实践活动的育人价值。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全过程,理解相邻跑道长度差的关系,从而学会确定起跑线的方法。

2、结合具体的实际问题,通过观察、操作、比较、分析、归纳等数学活动,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等活动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在主动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让学生体会探索的乐趣,感受到数学在
各领域中的广泛应用。

教学重点:计算起跑线的位置。

教学难点:理解相邻跑道长度差的关系。

教学准备:课件、网页等
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课前调查和测量活动。

1、通过调查研究提纲,利用体育课组织学生到操场进行实地观察,收集数据。

2、让学生上网收集资料,通过的分组合作,小组长安排分工撰写课前调查报告。

3、通过电脑课组织学生自学调查成果网页,提出问题和初步设计方案。

4、组织开展调查报告汇报会,选出优秀调查报告成果,准备课内汇报。

【设计意图】:课前活动是综合与实践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转变学习方式,在主动、积极的学习环境中,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创造力,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同时,运用和加深理解已经学到的知识,发现不同学科知识之间的联系,并尝试综合运用学科知识开展研究,体验研究过程的艰辛和快乐。

第二环节:课中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活动。

(一)调查分析,提出问题。

1、播放100米比赛、200米和400米比赛的视频,定格运动员起跑的画面,引导学生发现问题:为什么运动员站在不同的起跑线上?
2、回顾课前调查活动,引导学生关注起跑线的位置不同的现象,提出自己的看法和问题。

并让学生思考:终点一样时外圆比内圆的路程长,在比赛中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3、引导学生观察、分析运动场的模型是由两个直道和两个弯道组成的。

4、根据课前的调查提纲,收集学生的疑问和困惑,形成“问题墙”。

对问题进行分类思考,提出本课的中心问题:200米跑道的起跑线各相差多少米?
(二)互动交流,解决问题
1、针对问题,小组讨论,汇报课前优秀调查报告成果。

生生互动质疑,初步提出解决问题方案。

预设:先求相邻出外圈跑道长,再求内圈跑道长,最后求差距。

2、师生共同修订解题方案,让学生明确解题思路。

引导学生发现,直道相等,差距在弯道上,因此解题方案预设:
先求相邻出外圈弯道长,再求内圈弯道长,最后求差距。

(三)探究算法,理解关系
1、开展学生探究活动,让学生在“研学单”(附)的指引下,通过小组内共同讨论相关问题,探究算法,发现规律:相邻弯道的差距与半径和道宽有关。

2、小组合作,讨论“400米跑道的起跑线各相差多少米?”
【设计意图】:课中活动以课前活动为基础,通过问题为载体,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为教学的重点。

分析问题不仅仅是分析数据信息,更需要从数学的角度观察事物之间的关系,关注问题的本质,找出其中与数学有关的因素,才能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

在活动中,教师以“问题墙”的思考引领学生分析问题的过程,利用信息技术帮助学生学会关注问题的本质,引导学生在观察、比较、分析的过程中,开展个性化的学习。

这个学习的过程,不但找出跑道中的数学信息,更体现问题的本质,为解决问题大大缩减计算量,让学生积累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活动经验,获得了运用数学解决问题的思考方法,数学素养得到进一步提高。

第三环节:课后反思和拓展活动。

1、师生反思解题过程,小结“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解决步骤,反馈谈收获。

2、课后作业:
(1)研究更多运动场中的数学问题。

(2)查阅资料了解更多的生活中的数学。

【设计意图】:综合与实践活动的教学不仅关注结果,更关注学生积累活动经验、展现思考历程、交流收获体会的过程。

活动在课末并没有结束,设计了课后活动让学生认识到现实生活有大量的问题都可以抽象成数学问题,用数学的方法予以解决,以此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通过学生的个性化学习,体现了综合与实践活动的培养目标。

《确定起跑线》调查报告
六年级班姓名:小组:
调查提纲:
1、通过上网等方法,收集跑步比赛规则等信息。

2、田径运动场实地调查情况。

我观察了:
发现了:
3、我们组提出的问题。

4、“计划怎样去解决问题?”制定解决问题的方案
先算:
再算;
最后算:
5、每个小组把调查报告做成PPT展示。

(制作人:)
6、现场汇报调查报告。

(汇报人:)
《确定起跑线》小组研学单
班别: 姓名:
研学问题一:200米跑的各跑道起跑线相差多少米?
通过计算,我发现了:
小组讨论:相邻起跑线的差距与什么有关?
研学问题二:400米跑的各跑道起跑线相差多少米?
说说你的想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