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史整理名词解释(3)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近代史整理名词解释(3)
近代史整理名词解释
6.黄爵滋
黄爵滋(1793—1853)清末江西宜黄人。
字德成,号树斋。
他是道光年间进士,历任翰林院编修、鸿胪寺卿、礼部侍郎、刑部侍郎,以敢于直谏而负时望。
道光十八年(1838)上《严塞漏卮以培国本》折,力陈鸦片之害,创议严禁。
1840年,他奉命赴闽、浙查办禁烟,筹划海防,奏报厦门抗英战况,力主抗英。
黄爵滋有《黄少司寇奏疏》、《仙屏书屋诗录》和《仙屏书屋文录》传世。
7.义律
义律(1801—1875),出身于英国贵族。
1815年,他参加海军,在印度和牙麦加服役。
1834年随英国首任驻华商务监督来中国,任秘书。
1836年,他接任英国驻华商务监督。
1839年,他极力抗拒和破坏中国禁烟运动,并主张武力侵华。
1840年2月,英国政府任命他为侵华副全权代表。
1841年1月,他强迫琦善割让香港;5月,又迫使奕山订立《广州和约》。
1841年夏,英国政府改派璞鼎查接替其职务。
8.琦善
琦善(1790?—1854),字静安,满洲正黄旗人,姓博尔济吉特,袭一等侯爵。
他早年任河南按察使时,镇-压过白莲教起义。
1836年任直隶总督。
1840年8月,英军北犯大沽口,道光帝派琦善为代表与英国侵略者谈判。
琦善向敌人献媚求和,并保证要重治林则徐,“代伸冤抑”,后受命为钦差大臣到广州议和。
11月到达广州后,一反林则徐所为,压制广东人民对侵略者的抵抗,裁撤军备。
1841年1月6日,英军向虎门口的沙角、大角两炮台发动进攻。
琦善惊慌失措,表示英国可以在九龙尖沙嘴和香港岛的西南隅两处“择一地方寄寓泊船”,但要奏明道光帝批准。
英国侵略者未等道光帝批准,就擅自派兵强行占领了香港岛。
琦善的阵前妥协,助长了侵略者的气焰。
不久,广东巡抚怡良、两江总督裕谦揭发了琦善的妥协行径。
2月,道光帝下令将琦善革职拿办。
但时隔不久,琦善就得到赦免。
1843年,他任驻
藏大臣,后任四川总督。
1853年被派为钦差大臣,率军镇-压太平军,建立江北大营,在扬州屡战屡败。
1854年秋病死于军中。
9.陈连升
陈连升(?—1841)湖北鹤峰人。
他出身于行伍,因镇-压农民起义有“功”,累擢曾山营参将。
1839年在回击英国侵略军制造的官涌武装挑衅中,因功擢三江口副将,调守沙角炮台。
1841年1月7日,英军猛攻沙角炮台。
他镇定自若,指挥守军多次击退敌人进攻。
英军闯入炮台后,他身先士卒,奋勇抵抗,不幸中弹扑地,英勇捐躯。
10.关天培
关天培(1780—1841),字仲因,号滋圃。
江苏山阳(今淮安)人。
行伍出身。
平时勇于任事,治学练兵注重实效,被称作“干济之才”。
1833年署江南提督,1834年任广东水师提督。
1839年坚决支持林则徐的禁烟措施,训练水师,修筑炮台,加强战备,曾多次击退英军的进犯。
1841年2月25日,英舰18艘向虎门发动进攻,关天培与游击麦廷章在靖远炮台率将士奋勇抵抗。
26日下午英军再度发动猛攻,琦善拒发援兵,关天培孤军奋战,受伤数十处,仍亲燃大-炮杀敌。
最后与守炮台将士四百多人壮烈牺牲。
著有《筹海初集》。
11.裕谦
裕谦(约1795—1841),字鲁山,号舒亭,蒙古镶黄旗人。
1817年,他考中进士,1826年任湖北荆州知府。
1841年2月,清政府命他为钦差大臣,赴浙江,筹划海防。
他支持林则徐抗英,反对伊里布、琦善的投降卖国活动。
他揭发伊里布私受英军礼品的劣迹。
清政府将伊里布调京审讯,命裕谦为两江总督,仍为钦差大臣,督办江浙军务。
10月10日,英军进攻镇江。
他率兵英勇抵抗,力战不支,投水自尽,遗著有《裕靖节公遗书》。
12 陈化成
陈化成(1776—1842),字莲峰,福建同安人。
行伍出身,历任水师把总、参将、副将、总兵等职。
1830年任福建水师提督。
1840年6月,英国侵犯福建,陈化成和闽浙总督邓廷桢一起进行抵抗,击退英军。
不久,调任江南提督。
他在两江总督裕谦支持下,积极备战。
他
对部下诸将说:“武臣死于疆场,幸也。
汝曹勉之!”1842年6月,英舰驶近吴淞口,两江总督牛鉴欲向英军求和,陈化成坚决反对。
16日拂晓,英舰逼近,攻打吴淞口,陈化成坚守西炮台,指挥守军发炮还击,激战两个多小时,击毁击伤敌舰数艘,击毙击伤侵略军多人,使英军不敢正面登陆。
这时,守在宝山的两江总督牛鉴,听说陈化成击毁了英舰,以为取胜的机会来了,竟然大摆其总督仪仗,大摇大摆地出来督战。
敌人发现后,发炮轰击。
牛鉴一听到炮声,吓得面无人色,赶快从轿子里钻出来,丢帽弃靴,混在士兵中乱窜逃命,致使全军溃败。
东炮台守将余步云丢弃炮台逃走。
敌人乘机集中兵力围攻西炮台,从正面登陆。
陈化成腹背受敌,参将周世荣劝陈化成退却。
陈化成怒斥周世荣说:“曩谓尔诚,荐拔至是,今尔负我,以致负国”,后周世荣贪生逃跑。
时英军蜂拥登岸,弹如雨下,陈化成负伤多处,仍英勇抵抗,最后和八十多名兵士一起,壮烈牺牲。
13.海龄
海龄(?—1842),满洲镶白旗人。
1841年他任京口副都统。
1842年7月,英军7000人在海军配合下,进攻镇江。
参赞大臣齐慎和湖北提督刘允孝率军守卫城外各山高地。
海龄率旗兵1000人和青州兵600人守城垣。
镇江守军不畏强敌,奋勇抗英。
21日,英军登陆,攻占城外高地,炸破西口入城。
他督率部众与侵略军展开巷战,终因寡不敌众,全军覆没。
城陷后,海龄自缢殉国。
14. 英国东印度公司
英国东印度公司成立于1600年,领有英王颁发的“皇家特许状”,取得了从好望角到东方的贸易垄断、置备武器以及在印度宣战、媾和、设立法庭等特权。
英国在印度建立统治地位后,东印度公司由过去的商业机构转变为拥有军队和领土的殖民机构。
它以武力强占印度大-片土地,征收巨额土地税。
它还经营种植场、强迫孟加拉农民种植罂粟,提炼鸦片,并垄断鸦片贸易,从中攫取巨额利润。
东印度公司垄断了中英贸易,向中国大量走私鸦片,掠夺白银。
英国也依靠东印度公司的武装和财力,对缅甸、阿富汗及其他亚洲国家进行殖民掠夺战争
15.耆英
耆英(1790—1858),满族,爱新觉罗氏,字介春,满洲正蓝旗人,以荫生授宗人府主事。
1838年,他任盛京。
1842年3月奕经在浙江战败,清政府命耆英署理杭州。
4月,他被任命为钦差大臣,同伊里布一起赴浙江向英军求和。
8月,英军闯入南京下关长江江面,耆英同伊里布赶奔南京,跟英国代表璞鼎查谈判,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的条约——中英《南京条约》。
不久,耆英又在璞鼎查要挟下,诬陷在台湾抗英的台湾道姚莹、总兵达洪阿“冒功欺罔”,致使姚、达二人被革职逮问。
1843年,耆英再任钦差大臣,与英国签订中英《五口通商章程》和《虎门条约》。
1844年,他任两广总督兼办通商事务,与美国签订了《望厦条约》,与法国签订了《黄埔条约》。
1858年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他被派赴天津与英法联军交涉,因擅自回京,咸丰帝令其自尽。
16.伊里布
伊里布(1772—1843),满族,爱新觉罗氏,字莘农,满洲镶黄旗人。
1801年他考中进士,1821年参加镇-压云南永北人民起义,1833年任云贵总督。
1840年1月,他调任两江总督,8月授钦差大臣,赴浙江办理抗英军务。
他惧怕敌人的“船坚炮利”,主张妥协,攻击林则徐“断绝贸易,烧烟起衅”,于11月擅自与英军达成停战协定,承认英军继续占领舟山及附近小岛。
1841年,裕谦揭发此事,清政府将伊里布革职逮问。
1842年4月,受英军压力,清政府又起用伊里布,让他随耆英向英国侵略者求和。
中英《南京条约》签订以后,清政府任命伊里布为广州、钦差大臣,办理善后事宜。
1843年3月,伊里布病死于广州。
17.牛鉴
牛鉴(?—1858)甘肃武威人。
字镜堂,号雪樵。
他是嘉庆年间的进士,历任布政使、巡抚、总督等职。
1841年5月,英军进攻吴淞口。
他领兵增援,途中遭到英舰炮击,仓皇逃命,致使吴淞口孤军无援,最后失陷。
此后,牛鉴参与签订中英《南京条约》。
不久,他被革职拿问,到1844年获释。
1854年,他参与镇-压捻军起义。
18.璞鼎查
璞鼎查(1789—1856),鸦片战争时英国侵略军全权代表。
他从1803年起,在印度从事殖民侵略近四十年。
他在侵略阿富汗战争中,被封为男爵。
1841年4月,英国政府任命他为侵华全权代表,代替查理义律,来华扩大侵略战争。
他按照英国外交大臣巴麦尊规定的侵略步骤、勒索条件以及扩大鸦片贸易的训令,一面抛出“议和纲要”,胁迫清政府无条件接受;一面指挥英军从香港北犯,相继攻占厦门、定海、镇海和宁波,扬言要把中国沿海省分“并入(英国)女王陛下的版图之内”。
1842年8月,英国-军舰到达南京城下,清政府被-迫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中英《南京条约》。
1841年至1844年,璞鼎查为首任英国驻华公使兼香港总督。
1843年,他被授予爵士衔,次年回国。
后来,璞鼎查先后担任好望角总督、印度马德拉斯总督。
1856年,他死于马耳他。
19.《南京条约》附件
《南京条约》附件即指《虎门条约》和《五口通商章程》。
1843年10月8日,英国强迫清政府在虎门订立了《善后事宜清册附粘和约》,又称《五口通商附粘善后条款》;通常称为《虎门条约》或《虎门附约》。
共16款,附有《小船定例》3款。
主要内容为:1.“设将来大皇帝有新恩施及各国,亦应准英人一体均沾”,这就是英国取得片面的最惠国待遇。
2.英国可以在五口租地建屋。
这项规定成为日后“租界”制度的开始。
同一天,英国又强迫清政府在虎门订立了《议定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五港通商章程》,又称为《五口通商章程》,作为《虎门条约》的一部分。
共15款,还附有一个《海关税则》。
主要内容为:1.凡中国人与英国人“交涉词讼”,“其英人如何科罪人(即定罪),由英国议定章程、法律,发给管事官(即领事馆)照办”,即承认英国享有领事裁判权。
2.规定绝大部分货物的税率为值百抽五,遂开中国和外国协定关税的恶例。
20.顾盛
顾盛(1800—1879),美国外交官,律师出身,众议院议员。
1843年,他受美国总统泰禄委派,以专使身份来华。
次年2月,他到达澳门后,立即同两广总督程采交涉,要求到北京向皇帝呈递国书,
跟中国订立“永远和好条约”。
他的要求被拒绝,就用炮舰相威胁。
7月3日,他同清朝钦差大臣耆英在望厦村签订了中美《望厦条约》。
此约成了中国和法国以及其他国家订立不平等条约的范本。
21.中美《望厦条约》
中美《望厦条约》又称《中美五口贸易章程》。
美国侵略中国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
1844年7月3日,美国专使顾盛以战争相威胁,强迫清两广总督耆英在澳门附近的望厦村签订。
共34款。
附有《海关税则》。
条约规定美国享受英国在《南京条约》和附件中的各种特权外,还扩大了领事裁判权,并规定,美国人有权在五个通商口岸租地建楼、开设医院和教堂;美国兵船可以到中国沿海各港口“巡查贸易”;对在华的美国人,清政府必须“时加保护,令其身家安全”。
12年后对五口贸易等条款可以“稍为变通”,为以后借口“修约”以索取更多侵略特权埋下伏笔。
22.剌萼尼
剌萼尼(1800—1862),法国外交官。
他曾任法国驻希腊公使。
1843年,法国政府任命他为特使来中国。
第二年,他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中法《黄埔条约》,为外国传教士谋得在通商口岸传教的特权。
1846年,他又强迫清政府废除1733年颁布的查禁天主教法令。
23.中法《黄埔条约》
中法《黄埔条约》又称《中法五口贸易章程》。
法国侵略中国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
1844年10月24日,法国专使剌萼尼强迫清两广总督耆英在停泊于广州黄埔的法舰阿吉默特号上签订。
共36款,附有《海关税则》。
条约规定除取得英美两国在条约中规定的侵略权益外,还规定法国人得在通商口岸建造教堂,中国不能“触犯毁坏”。
不久,法国又强迫清政府取消长达一百多年的对天主教的禁令。
24.旧民主主义革命
旧民主主义革命是由资产阶级领导的、以建立资本主义社会和资产阶级专-政的国家为目的、反对外国侵略和本国封建统治的革命。
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919年“五四”运动前的79年,即为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其中辛亥革命是比较完整意义上的一次旧民主主义革命。
25.“亚罗号事件”
1856年10月8日,广东水师搜查停泊在黄埔的“亚罗号”走私船,拘捕了船上12名中国水手。
这纯系中国内政,与英国毫不相干。
可是英国公使包令却指使英国驻广州领事巴夏礼,硬说“亚罗号”是英国船,蛮横要求送回拘捕的人,并捏造说中国士兵扯下了挂在船上的英国旗,并要向英国公开道歉。
“亚罗号”的船主是中国人,该船为走私方便,曾向香港英国殖民当局领有一张船籍登记证,为期一年。
事件发生时,登记证已经过期。
就连事件的策划者包令在给英国政府的报告中也承认:船籍登记证已经无效,船当时不在英国庇护下,可是中国人不知道这一点,千万不要把这一点告诉他们。
这不就很清楚地说明,所谓“亚罗号事件”只不过是英国侵略者为挑起战争而制造的借口吗?
26.马神甫事件
1853年,法籍天主教神甫马赖,违约非法潜入我国广西省西林县传教,吸收地痞流氓入教,勾结当地土豪劣绅,无恶不作,激起民愤。
1856年2月,西林知县张鸣凤逮捕马赖等26人,并依法处死马赖。
法国政府以此事件为借口,同英国一起发动了侵略中国的第二次鸦片战争。
27. 额尔金
额尔金(1811—1863),英国外交官。
他出身于苏格兰贵族,姓名是詹姆斯布鲁斯。
1841年他继承“额尔金”伯爵的爵位,为英国第8代“额尔金”伯爵。
他曾任牙买加、加拿大总督。
1857年3月,英国政府派他为全权专使,率军队来华,挑起第二次鸦片战争。
他与法国侵华全权专使葛罗率领英法联军北犯,于1858年5月20日,攻占大沽口炮台,然后强迫清政府签订了《天津条约》。
1860年,额尔金与葛罗再度指挥英法联军侵华,于10月13日,攻入北京,18日下令烧毁圆明园,24日强迫清政府签订《北京条约》。
同年11月,额尔金率舰队窜到南京,对太平天国进行挑衅。
1862年,他调任印度总督,不久病死。
28.葛罗
葛罗(1793—1870),法国外交官。
1857年10月,法国政府任命他为全权专使,与英国全权专使一起发动了侵略中国的第二次鸦片战争。
他先后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中法《天津条约》和中法《北京条约》。
《北京条约》签订以后,他立即同法国驻华公使布尔布隆策划援助清政府,镇-压太平天国运动。
1862年,他调任法国驻英国大使。
29.叶名琛
叶名琛(1807—1859),湖北汉阳人。
进士出身,1852年由广东巡抚升任两广总督。
是个昏庸虚骄的封建官僚。
1856年“亚罗号事件”中,对英国采取妥协态度,释放了被捕人犯。
1857年英法联军进攻广州前夕,不作战守准备,每天只在衙门里“扶乩”(请神仙下界出主意)。
临战又不肯抵抗,甚至下令“敌船入内”,也“不可发炮还击”。
广州失陷后,被俘,解往印度加尔各答,后死于囚禁中。
时人讥为“六不”总督:“不战,不和,不守;不死,不降,不走。
如此疆臣,如此抱负,古之所无,今亦罕有。
”
30.柏贵
柏贵(?—1859),蒙古族,额哲忒氏,字雨田,蒙古正黄旗人。
1852年,他任广东巡抚。
1857年12月底,英法联军攻陷广州,他派绅商伍崇曜、梁纶枢与侵略军议和。
在英人巴夏礼、哈罗威和法人修莱组成的“联军委员会”严密控制下,他照任原职,为外国侵略者维持殖民秩序,压制人民反抗。
这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地方傀儡政权。
31.奕忻
奕(1833—1898),爱新觉罗氏。
道光帝第六子,咸丰帝异母弟,1851年(咸丰元年)封为恭亲王。
1860年9月,咸丰帝于英法联军攻陷通州八里桥后逃往热河,令奕留守北京,“督办和局”。
10月24日、25日,奕先后与英法代表交换《天津条约》批准书,并订立《北京条约》。
1861年1月,各国事务衙门成立,奕、桂良、文祥受命为总署大臣。
8月,咸丰帝在热河病死。
11月,奕与慈禧勾结,利用领有重兵驻扎北京一带的胜保,发动政变,搞掉了当权的以肃顺为核心的赞襄政务八大臣。
从此,慈禧垂帘听政,奕为议政王,掌管军机处及衙
门。
奕力主“借洋兵助剿”,镇-压太平天国革命;支持地方实力派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举办近代军事工业,开展洋务活动,成为清廷中枢主持洋务的首脑人物。
1865年,因受慈禧猜忌,被罢去议政王职务。
1884年中法战争中,被免去一切职务。
1894年,重新起用为衙门大臣,后又受命督办军务。
1898年戊戌变法之初病死。
32.赫德
赫德(1835—1911),英国人。
他1854年来中国,在香港英国商务监督公署任职,后来又任英国驻宁波副领事助理。
1858年,赫德调任广州领事馆助理,兼任英法联军占领广州“三人委员会”秘书。
1859年,他出任中国粤海关副税务司,1863年继李泰国为中国海关总税务司。
他改组海关,确立由外国人管理中国海关的制度,控制中国财政收入,并代清政府对外借款、采购军火等。
1866年,他向清政府提交《局外旁观论》,要求清政府履行不平等条约。
1876年,赫德参与订立中英《烟台条约》。
中法战争期间,他策动清政府向法国妥协,签订《中法新约》。
1900年义和团运动被镇-压后,赫德提出“以华制华”的政策,主张利用清政府统治中国,为各帝国主义所采纳。
1901年,他支持列强胁迫清政府签订《辛丑条约》。
1908年赫德请假回国,1911年正式卸职。
他任中国海关总税务司长达46年,是英国侵华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
1911年9月,赫德病死于英国。
33.华尔和洋枪队
华尔(1813—1862),美国殖民主义者,长期从事海上冒险活动。
1859年,他流浪到上海,第二年到清军炮艇“孔夫子”号上当大副。
当时正值太平军攻克苏州之际,英美等国为了阻止太平军攻占上海,由清朝苏松太道吴熙出面,委派华尔召募外国籍人组成“洋枪队”,任领队,驻松江。
8月,华尔率洋枪队进攻青浦太平军,负重伤。
他认识到这支军队不能战胜太平军,企图诱骗中国人充当炮灰,并谋英国的资助。
1861年8月,他在松江改组洋枪队,任用欧美人当军官,招骗中国人充当兵士,组成中外混合军。
11月中旬,洋枪队发展到两千多人。
1862年初,当太平军进军上海的时候,洋枪队配合英法在上海的正规军、清军进行抵抗。
清政府赐给华尔官衔,称洋枪队为“常胜
军”。
中外反革命军保住上海以后,开始进攻嘉定、青浦、南桥等地的太平军。
9月,华尔率“常胜军”和英法侵略军一起进攻浙江慈,华尔受重伤,不久毙命。
华尔死后,美、英、法侵略者互争“常胜军”的领导权。
在美国公使蒲安臣的活动下,美国人白齐文任统领。
1863年初,在英国的活动下,李鸿章撤掉白齐文,派英军官奥加伦暂行接替,3月下旬由英国人戈登任统领。
戈登率军和李鸿章淮军密切配合,疯狂屠杀太平军。
34.安庆保卫战
安庆是天京西部屏障,又是太平军粮饷的重要基地。
1860年夏,曾国藩的湘军围攻安庆,守军告急。
洪秀全采纳洪仁建议,命陈玉成率北路军,李秀成率南路军沿长江两岸向西进攻武汉,迫使湘军回师湖北,以解安庆之围。
但后来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
1861年4月,陈玉成回救安庆,进攻围城的湘军。
5月,洪仁率援军也到达安庆外围。
经过激战,陈、洪军队始终未能与城内守军会合。
9月5日,湘军轰塌安庆北门而入,守将叶芸来、吴定彩率军与敌肉搏,全部壮烈牺牲,安庆失陷。
此后,太平天国的军事形势更加恶化。
35.戈登
戈登(1833—1885),英国陆军军官。
他毕业于英国-军官学校,1860年参加英法联军进攻天津和北京。
戈登于1862年到上海,率领英军多次进攻上海附近的太平军。
1863年,在英国驻华公使卜鲁斯指使下,接任洋枪队“常胜军”统领。
1864年5月,他配合清军攻陷常州,清政府提升他为提督,不久,赏穿黄马褂。
同年11月,戈登返回英国,后任苏丹总督。
1885年1月,戈登被苏丹人民起义军击毙于喀土穆。
36. 乾嘉学派
清代乾隆、嘉庆年间(1736—1820)讲究训诂考据的经学派系。
导源于清初顾炎武,他主张根据经书和历史立论,以达到“明道救世”的目的。
到乾嘉时,学者继承古文经学的训诂方法而加以条理发明,用于古籍整理和语言文字研究,形成所谓“朴学”(注重名物训诂考证的古文经学派)。
这派学者从校订经书扩大到史籍和诸子,从解释经义
扩大到考究历史、地理、天文历法、音律、典章制度;对古籍和史料的整理,有较大贡献。
37.龚自珍
龚自珍(1792—1841),清朝思想家、文学家。
字人,号定,浙江仁和(今浙江杭州)人。
道光进士。
他早年从外祖父段玉裁学文字学,又研习经学、史学。
官内阁中书,礼部主事。
后来,他辞官南下,客死丹阳云阳书院。
因目睹清朝统治的腐败,龚自珍主张改革变法;晚年支持林则徐禁烟运动,建议加强战备,抗击英军入侵。
他提倡“通经致用”,是今文经学派的代表人物。
他的诗歌战斗性强,艺术性高,指斥封建统治的腐败,呼唤政治改革的风雷,具有积极的浪漫主义精神,常常发人深省,催人向上。
龚自珍是“开一代风气”的大文学家。
38.《四洲志》
《四洲志》,清林则徐编,一卷。
本书是林则徐在广东主持禁烟时,为了解西方情况,请人译述英人慕瑞的《世界地理大全》编辑而成。
书中所记为世界五大洲中30多国的地理和历史,是当时中国一部较有系统的世界地理志。
后魏源受林则徐嘱托,以此书及其它资料为基础,编撰了《海国图志》。
39.魏源
魏源(1794—1857)字默深,湖南邵阳人,道光进士。
清代著名思想家。
他于嘉庆末年曾在京向刘逢禄学习公羊学,后与龚自珍齐名,为经世致用之学的代表人物,时人并称龚魏。
1825—1826年间,他受江苏布政使贺长龄之聘,编辑《皇朝经世文编》,并参与筹议漕粮、水利等工作。
以后,他任内阁中书,广泛阅读各种典籍文献,较多地了解社会实际。
鸦片战争时,他在两江总督裕谦幕府,参与浙东抗英战役,痛愤时事,著《圣武记》。
他又依据林则徐的嘱托,对照历代史志将林则徐所编西方史地资料《四洲志》增补为《海国图志》。
在这部书中,魏源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明确提出向西方学习。
他建议制造枪炮轮船和其他“有益民用”的机器工业产品,加强海防,抵抗外国侵略,要求改革漕运减轻赋税,兼顾商人利益。
他的思想对
近代维新变法思想有一定的影响。
1853年太平天国-军进攻江南,逼近扬州时,魏源组织地主武装进行对抗。
1857年,他病卒于杭州。
魏源除上述著作外,还著有《古微堂集》、《元史新编》、《老子本义》、《诗古微》、《书古微》等。
40.《海国图志》
《海国图志》,清魏源著。
1841年(道光二十一年)作者在镇江受林则徐嘱托,据《四洲志》译稿及中外文献资料,于《南京条约》订立后不久整理成书。
1842年刻本50卷,1847年刻本增订为60卷,1852年(咸丰二年)又扩编为100卷,刊于扬州。
此书系统介绍了外国历史、地理和科技知识,谴责投降派“夷兵不可敌”的卖国论及顽固派视坚船利炮为“奇技淫巧”的昏愦,对战、守和外交策略提出很好的见解,并提倡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著名主张。
本书出版后影响很大,促使人们开阔眼界,了解世界,对后来资产阶级改良派有一些启蒙作用。
此书出版后,很快传入日本,对日本的维新运动也发生一定影响。
41.师夷长技以制夷
魏源是中国近代史上明确提出向西方学习的人,他在《海国图志叙》中指出:“是书何以作?曰:为以夷攻夷而作,为以夷款夷而作,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
”所谓“师夷”主要是指学习西方资本主义各国在军事技术上的一套长处。
魏源说:“夷之长技三: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
”他不仅主张从西洋购买船炮,而且更强调引进西方的先进工业技术,由自己制造船炮。
所谓“制夷”,是指抵抗侵略、克敌制胜。
魏源明确地把是否学习西方国家“长技”提高到能否战胜外国侵略者的高度来认识。
他强调指出,不善师外夷者,外夷制之。
魏源从反侵略立场出发,以师夷为手段,以制夷为目的,表现了一种光辉的爱国主义思想。
42. 姚莹
姚莹(1785—1853),字石甫,号展和,晚年号幸翁,安徽桐城人。
他自幼跟随从祖父古文大师姚鼐读书,善诗文。
1808年,姚莹考中进士,授福建平和知县,后调往台湾,署海防同知等职,1830年升任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