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阳之战
决定新朝灭亡的以少胜多战役——昆阳之战
![决定新朝灭亡的以少胜多战役——昆阳之战](https://img.taocdn.com/s3/m/b7cc0b22a58da0116d1749d9.png)
王莽篡汉昆阳之战发生在西汉(公元前202-公元8年)灭亡后、东汉(公元25-220年)建立前,也就是灭亡西汉的新朝(公元9-23年)末年,即公元23年。
欲知该战的背景,应略略了解汉臣王莽篡汉建新及推行改革的大致情形。
原来西汉虽然是中国古代的一个盛世,国祚达二百余年,但自武帝后即因用兵过度、土地兼倂等问题而逐渐走向中衰。
西汉末期,外戚干政的痼疾又十分严重,政权落入王太后一族手中。
其中太后之侄王莽日益专擅朝政,由大司马而进太傅,号安汉公,位极人臣而觊觎天子。
到了公元8年,王莽先后由摄皇帝、假皇帝而成真皇帝,篡夺西汉皇位,改国号为新,西汉至是遂亡。
王莽建立新朝后,为解决当时的社会经济、政治危机,乃全面推行新政。
他恢复古代官制,把土地收归国有,又禁卖奴婢,推行官卖政策、币制改革等。
但因吏治败坏、豪强抵制,其复古改制注定难以成功,加以推行过急、朝令夕改、滥发货币,令社会更加混乱不堪,一发不可收拾。
新末民变新莽末年,国家政事败坏,又兼天灾频仍,以致全国哀鸿遍野,民变迭起。
公元15年,北方已有五原、代郡民众起事;公元17年,南郡、琅琊、会稽诸地又陆续出现反对新莽的起事。
公元17年是新莽天凤四年,此年最重要的大事是新市(今湖北京山东北)人王匡、王凤在湖北绿林山率众起事,其队伍号称绿林军。
第二年,山东樊崇又在泰山一带领导赤眉军起事。
新朝虽派兵多方镇压,但反抗之火已成燎原之势。
话说绿林军在反抗斗争中,曾分为新市、下江、平林三股,但后来又重新统一。
其间,一些不满新莽政权的西汉宗室也来参加,如宗室刘玄投奔了平林的绿林军。
此外南阳(在今河南)的刘演、刘秀兄弟为了恢复刘姓统治,也在公元22年于舂陵(今河南枣阳)起兵,号称舂陵军,旋与新市、平林军联合。
公元23年二月,绿林军正式拥立刘玄为帝,恢复汉朝国号,建年号“更始”。
更始帝旋封王匡、王凤为上公,刘演为大司徒,刘秀为太常偏将军。
不久,新立的汉帝派上公王凤、廷尉大将军王常、偏将军刘秀等率兵攻占昆阳(今河南叶县)诸城,声势日大,王莽遂派大军前来镇压,一场大战遂告爆发。
昆阳之战
![昆阳之战](https://img.taocdn.com/s3/m/6ed17d3f376baf1ffc4fad20.png)
四、开展攻心术。就在昆阳大战进行到最后阶段,也是战斗最为残酷的时候,王莽军败迹已经彰显无疑时,刘秀对敌方将士展开了攻心术。他武器,投降自救。王莽军中有相当一部分士卒本来就是招募而来,多系乌合之众,听到义军喊话,不少人放下武器,准备逃走,士卒缺乏统一指挥,各行其事,人头攒动,相互拥挤,以致自相践踏,死伤惨重,水成血色,河流竟被尸体拥滞。昆阳之战大获全胜。
王邑、严尤、陈茂仅率极少数残军逃回洛阳。绿林军(汉军)缴获了莽军大量辎重和装备,各种战利品堆积如山,绿林军(汉军)一连搬了一个多月还没搬完。
昆阳之战,绿林军(汉军)消灭了王莽的主力军,震动了新莽朝廷上下,使其统治临于土崩瓦解之势。这次战役是我国古代军事史上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著名战役。刘秀为绿林军(汉军)的胜利,立下了极大的功劳。
二、兵以诈立,士以势动。昆阳被王邑百万大军围困,危在旦夕之际,刘演指挥的攻宛大军,虽在三天前就已打下宛城,但因当时交通工具不先进,捷报没有传到昆阳。刘秀为鼓舞守城将士士气,坚定城内将士的守城信心,自己编造了宛城已被攻克,取得重大胜利,数十万大军,已经出发,正向昆阳急进,援军马上就到。定陵、偃城数万救援精兵一到,昆阳解围就在眼前。他令士卒将书信缚在箭上,射入昆阳城中。又令士兵故意将书信遗失地上,令王莽围城士卒捡到,互相传阅,认为宛城已破,刘演大军将至,因此士气更趋低落。双方仍在僵持,不久,刘演攻破宛城的真实消息传来,刘秀心中的石头才算落了地。
刘秀在取得初战胜利后,决定对莽军中坚发起进攻,使其丧失指挥功能,造成莽军混乱,再乘机破敌,解除昆阳之围。他又精选了3千勇士,迂回到城西,涉过昆水,直攻莽军中坚。此时,王邑、王寻仍不以为然,他们见刘秀来攻自己,乃亲率万余人迎战。为了防止各营出现混乱,他们下令各军不准擅自出战。刘秀指挥3千勇士,猛攻王邑、王寻军。莽军士兵多系被胁迫来的,本无斗志,经不住刘秀军的猛攻,很快溃败奔逃,其余各军因未得到出击的命令,不敢轻举妄动。刘秀军击败王邑、王寻的中坚,斩杀王寻。此时昆阳城绿林军(汉军)见莽军阵脚已乱,立即开城杀出,与援军内外夹击,一时间杀声震天。莽军失去主帅,各军不知所措,乱作一团,很快全军崩溃,四散奔逃。此时又逢狂风暴雨,瓦掀石滚,绿林军(汉军)穷追猛撵,莽军互相践踏,积尸遍野,无数兵卒溺于水(今河南叶县沙河),水为之不流。
历史故事-千军万马战昆阳
![历史故事-千军万马战昆阳](https://img.taocdn.com/s3/m/4490af407f21af45b307e87101f69e314232fa51.png)
历史故事-千军万马战昆阳昆阳之战是绿林起义军推翻王莽政权的一次战略性决战,也是我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一个典型战例。
下面我们就来看看历史故事-千军万马战昆阳吧!千军万马战昆阳天还没大亮,刘秀就被人叫醒了。
他睁开眼,见副将王凤站在床前大声叫他:“将军,快醒醒,王莽带着几十万人马朝昆阳扑来啦!”站在一旁的金常也说:“还有狮子老虎哩!”刘秀慌忙坐起:“离这里多远?”王凤道:“大约50里。
”刘秀把手一挥:“快把将官们叫到城楼上去,我有话说!”昆阳城座落在河南叶县境内,城高大而坚固,农民起义军在刘秀等人的率领下,占据了这座城池。
固守昆阳,既可以牵制敌人,又可以阻止洛阳王莽的队伍南下,不论进、退、守、攻都有好处。
王莽是西汉王朝没落贵族的首领,他对刘秀恨之入骨,几次交锋都被刘秀打得一败涂地。
刘秀占领昆阳,对王莽来说,等于在胸口插了一把钢刀。
他像一个输红了眼的赌徒,打算把老本贴上与刘秀决一死战。
三个月来,他把分散在各地的军力集中起来,不知从哪里找来一个身高一丈名叫巨无霸的巨人,又从林兽园里放出一群大象、老虎、豹子、犀牛,让他们同巨无霸一起走在军队前头。
这支号称百万的“人兽联军”浩浩荡荡地向昆阳城进发了,一路上旌旗蔽天,吆喝不断;王莽的大军还没到,当地的老百姓早已吓得四散而逃。
太阳还没升起,起义军的几个将领已登上了城楼;这时,还看不清远处的王莽队伍,但已看见那腾起好几丈高的烟尘,还有那飘拂的战旗。
面对来势凶猛的敌人,副将金常吓得嘴唇发青,脸色发白;刘秀一眼瞥见他的神色不对,便问:“金将军,你怎么啦?”金常抖着嘴唇道:“我,我,有点冷。
”刘秀淡然一笑,便和众将分析了形势,他建议把主力留下来守城,由他率领。
王凤出去调兵。
王凤深知,留下来守城凶多吉少,便推托道:“还是大将军去定陵调兵为好,我留在这里,愿与昆阳共存亡!”金常也表示愿意留下来,但语气不硬。
刘秀沉思片刻,没再争辩,说:“好吧!”当场挑选13名骑兵,打开南门,向定陵急驰而去。
中国古代战争故事-昆阳之战的故事
![中国古代战争故事-昆阳之战的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f29092b8d0f34693daef5ef7ba0d4a7302766cc1.png)
中国古代战争故事-昆阳之战的故事 昆阳之战是新朝末年,新汉两军在中原地区进⾏的⼀场战略决战,这场⼤战的主战场在昆阳⼀线(今河南省叶县),故称为昆阳之战。
昆阳之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例之⼀,它决定了新汉两军的命运和未来中原王朝数百年的国运,是中国历史上⼀次有深远影响的战略决战。
下⾯⼩编给⼤家讲⼀讲中国古代战争故事-昆阳之战的故事吧。
绿林⾚眉合催敌 西汉末年,政治腐朽,经济凋敝,民不聊⽣,危机四起。
外戚王莽利⽤这⼀形势,玩弄权术,夺取政权,建⽴新朝。
但王莽上台后“托古改制”的做法,不仅没有使情况有所起⾊,反⽽导致阶级⽭盾更趋激化。
⼴⼤民众在忍⽆可忍的情况下,纷纷揭竿⽽起,以武⼒反抗新莽的统治。
⼀时间起义烈⽕燃遍黄河南北和江汉地区,新莽王朝完全处于众叛亲离、风⾬飘摇的境地。
在当时的众多农民起义军队伍中,尤以绿林、⾚眉两⽀声势最为浩⼤。
他们在军事上不断打击新莽势⼒,逐渐向王莽统治腹⼼地区推进。
新莽王朝不⽢⼼退出历史舞台,拚凑⼒量进⾏垂死的挣扎,农民起义于是进⼊了最后进攻阶段。
昆阳之战正是这⼀历史背景下的产物。
新莽地皇四年(23年)初,绿林军各部乘王莽主⼒东攻⾚眉,中原空虚之际,挥兵北上,在沘⽔(今河南泌阳境)击灭莽王荆州兵甄⾩、梁丘赐部。
接着⼜在淯阳(今河南新野东北)击败严尤、陈茂所部,势⼒迅速发展到⼗余万⼈。
在胜利进军的形势下,农民军开始萌发了建⽴政权的要求,于是在2⽉间,推举汉室后裔刘⽞为帝,恢复汉制,年号更始。
更始政权的建⽴,标志着农民起义进⼊新的阶段,王莽在政治、军事各个⽅⾯⽇益趋于被动。
更始政权建⽴后,即以主⼒北上围攻战略要地宛城(今河南南阳),并开进到滍川⼀带。
为了阻⽌王莽军的南下,保障主⼒展开⾏动,更始政权另派王凤、王常和刘秀等⼈统率部分兵⼒,乘敌严尤和陈茂军滞留于颍川郡⼀带之际,迅速攻下昆阳(今河南叶县)、定陵(今河南舞阳北)、郾县(今河南郾城南)等地,与围攻宛城的主⼒形成犄⾓之势。
昆阳之战
![昆阳之战](https://img.taocdn.com/s3/m/35dcb9a1dd3383c4bb4cd2cb.png)
叶县重大历史事件昆阳之战昆阳之战,发生在公元23年,是绿林农民起义军在昆阳(即今叶县)一带粉碎“新”莽军队进攻的一次大战,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一次以劣势对优势,以少数对多数而获胜的典型战例。
西汉末年,外戚王莽窃夺政权,公元8年称帝,改国号为“新”。
“新”朝政令苛虐,加上连年自然灾害,人民无以为生,于是在地皇四年暴发了全国性的农民起义。
王匡、王凤领导的绿林农民起义军就是其中的一部分。
据《后汉书》和清光绪《叶县志》载:“新”朝地皇四年(公元23年)一月,绿林军在水(今泌阳河)西击破“新”朝军十多万,斩主将甄阜、梁丘赐。
在宛阳(今南阳县瓦店)击溃“新”军严尤(即庄尤)、陈茂部。
三月间绿林军在宛立光武帝(刘秀)的族兄刘玄为帝,恢复刘汉政权,绿林军改称汉军。
汉军节节胜利,又乘“新”军主力东进镇压赤眉起义军之机,围攻军事重镇宛城(今南阳市),待机攻取洛阳,进捣关中。
王凤、王常带领所属部队北上,连克昆阳、定陵(今舞阳县北舞渡)、郾城。
三月,王莽闻讯,命大司空王邑、大司徒王寻从各地调兵42万,号称“百万”,又驱虎、豹、犀、象以助威。
五月,王邑、王寻在颖川(今禹县)会合严尤、陈茂各军,挥师南下。
对此,汉军出动了数千人马到阳关(在今河南禹县西北)一带堵击,因见“新军”势大,急忙奔回昆阳。
这时,有人打算带上妻子儿女疏散到各城隐蔽,而刘秀却不以为然。
他劝大家说:“在这紧要关头,我们必须决心抗战。
虽然我们兵少粮缺,只要齐心协力就能取得胜利。
如果昆阳不守,攻宛之军就会受到威胁,一日之间就会全军覆没。
”可是有不少人提出了反对意见。
刘秀不再争议,笑着站了起来。
不久,侦探敌情的骑兵回报:“敌军先头部队已到城北,队伍多得望不见尾。
”诸将听后,无以为计,忙对光武说:“还是请刘将军筹划一下吧。
”于是,刘秀讲了自己如何针对敌情调兵布阵、克敌制胜的设想,得到了众人的赞同。
最后商定,由王凤、王常坚守城垣;由刘秀、李轶、宗佻等13骑乘敌人立足未稳,夜渡昆水,去郾城、定陵调集援兵。
26991818_昆阳之战
![26991818_昆阳之战](https://img.taocdn.com/s3/m/e765388059f5f61fb7360b4c2e3f5727a5e92486.png)
大军压境昆阳城外,一队人马急速奔袭。
不久,奔袭的众人勒紧缰绳,在城门前停下。
昆阳城距离宛城不远,由汉军负责守城。
核对身份无误后,这队人马立刻拉起缰绳,直奔昆阳大营。
这队人领头的叫刘秀,在军中担任●西武西汉末年,外戚王莽篡位,改国号为“新”。
新朝延续时间并不长。
王莽称帝后进行的一系列激进的改革惹得民怨四起,又恰逢当时连年蝗灾,各地饥荒,民不聊生,引得起义军奋起反抗,眼见这个政权就要垮掉。
公元23年,起义军拥立刘玄为皇帝,正式建立了与王莽对立的汉政权(后世称其为“玄汉”)。
之后汉军兵分两路,一路主力围攻宛城,另一路向北进攻,接连攻克昆阳等地。
王莽对这股力量再无法坐视不理,慌忙从全国各地集结兵马,号称百万大军,奔赴前线,准备一鼓作气,消灭汉军主力。
小军迷联盟·战争触摸屏·太常偏将军,是个小官。
起初他听说王莽大军来了,率领手下的兵马,打算在阳关拦截对方,岂料对方声势浩大,刘秀的一些部下吓得掉头就跑,队伍人心惶惶。
刘秀见状很无奈,只得带剩余兵马,退回昆阳城。
刘秀来到大营,跳下马,快步走向王凤营帐。
王凤是成国上公,昆阳的地盘上由他说了算。
帐外有护卫拦截,刘秀不能硬闯,只得大喊:“让我进去!”营帐内半晌没有动静,刘秀急了,又喊:“我有急事,前线重要情报——”话音未落,帐中传来王凤的声音:“让他进来!”护卫放行,刘秀走入帐内。
军中诸将都在,刘秀见此心中明白了大半,他们肯定也是为王莽大军而来的。
刘秀定了定神,抱拳施礼,对王凤道:“启禀大人,我已打探清楚,王莽大军虽号称百万雄师,其实只有四十多万。
”王凤眯着眼,上下打量着眼前人。
刘秀随即又道:“王莽意图难测,他的大军究竟会绕过昆阳城直奔宛城,还是会顺路攻克昆阳城,然后再行军前往宛城,这都不好说。
若是中途停留的话,昆阳岌岌可危。
”“对方四十多万大军,昆阳城只有几千守卫,就算加上刘秀带回的兵,总共也不到一万人……”有将领嘟囔,言下之意,不到一万人和四十多万人对抗,无疑是鸡蛋碰石头。
历史趣谈传奇战役:古代历史上三千人胜百万的昆阳之战
![历史趣谈传奇战役:古代历史上三千人胜百万的昆阳之战](https://img.taocdn.com/s3/m/5277732cb90d6c85ec3ac681.png)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传奇战役:古代历史上三千人胜百万的昆阳之战导语:1991年前的农历七月初一(今天农历七月初一),历史上最神奇的以少胜多的大战,在昆明展开。
主人公:东汉开国皇帝刘秀。
昆阳,现河南省叶县,1991年前的农历七月初一(今天农历七月初一),历史上最神奇的以少胜多的大战,在昆明展开。
主人公:东汉开国皇帝刘秀。
昆阳,现河南省叶县,在一千九百多年前,一次重大的战役让她的名字永载史册,也成为了军事理论的典范,成为了战争中以少胜多的典范,甚至,成为了一个永远的奇迹。
她决定了新汉两军的命运和未来中原王朝数百年的国运,是中国历史上一次有深远影响的战略决战。
明代著名思想家顾炎武曾这样赞扬昆阳之战中的刘秀:“一战摧大敌,顿使何宇平”。
昆阳之战,以少胜多,比例是多少呢?三千破百万。
实际上没那么夸张,昆阳当地驻守的义军加上后来的援军,差不多有两万,而新朝的州郡兵加上当地政府军实际上只有四十多万,号称百万。
当然,这比例也足够吓人了,1:20以上了,响当当的赤壁之战,也不到1:5。
昆阳之战的双方主角分别是新王朝王莽的兄弟将军大司空王邑侄儿将军大司徒王寻,绿林起义军的王凤王常以及汉军刘秀刘縯兄弟,从这个组合来说,这场战役已经注定是一个充满无数悬念无数奇趣的迷题。
王邑,王莽从弟,以镇压瞿义、刘崇等西汉旧势力的反叛军功而成名,恃才傲物,骄狂专横。
王寻,王莽侄子,王莽文人出身,又以外戚夺位,疑心颇重,当他杀了自己几个儿子之后,回过头看看,他王家子孙,能够继承他大业的,已然没几个了,这次,就是专门让他的侄子王寻跟着历练历练。
王凤王常自不必说,赤脚的,战前南阳势力的鼓动,让他们相信,此战之后就可以成功穿上名牌鞋,当然,他们后来确实也做到了(“今若破敌,珍珤万倍,大功可成;如为所败,首领生活常识分享。
中国古代著名战役:新汉昆阳之战
![中国古代著名战役:新汉昆阳之战](https://img.taocdn.com/s3/m/e97baf28e87101f69e319568.png)
中国古代著名战役:新汉昆阳之战王莽末年,各地爆发了声势浩大的农民起义。
在众多的农民起义军中,有两支最为突出,这就是威震山东的赤眉军和纵横中原的绿林军。
在农民起义蓬勃发展、王莽政权摇摇欲坠的时候,受新莽政权压抑的原西汉王朝宗室刘玄、刘縯〔yan演〕和刘秀兄弟等,也纷纷加入到绿林军的行列。
公元23年,绿林军接连击破了王莽的十几万荆州兵,又打败了王莽的大将严尤、陈茂率领的另一支部队。
接着,绿林军首领王匡指挥汉军主力围攻宛城;王凤率领另一支部队攻下了昆阳、定陵和郾城,给新莽政权造成很大的威胁。
王莽在长安城里听到昆阳失守、宛城被围和严尤、陈茂战败的消息,急得像输红了眼的赌棍一样,决定把所有的本钱拿出来孤注一掷。
公元23年三月,王莽命令大司徒王寻、大司空王邑调集各地精兵42万人,号称百万,向宛城方面压过来,妄图一下子扑灭汉军。
新军向洛阳集中的时候,旌旗、辎重、车辆千里不绝,一路上好不威风!王莽从各地征集懂得兵法的大师好几百人,充当军中参谋,还特意任用了一个身高一丈的长人巨无霸,防守营垒,称为垒尉。
王莽听说巨无霸会驱使猛兽,就把皇宫动物园打开,放出猛虎、恶豹、犀牛、大象等野兽,让巨无霸指挥,来壮大声势,吓唬汉军。
这年五月,王莽的大军在颍川和严尤、陈茂的残部合兵一处,像潮水一般地向昆阳涌来。
新军的将领们个个盛气凌人,不可一世。
他们以为把汉军歼灭在昆阳城下,只是弹指间的事了。
这时候,驻守在昆阳的汉军只有八九千人,和王莽的大军没法相比。
怎样对付这一凶恶强大的敌人呢?汉军将领们有的主张放弃昆阳,以待外援。
西汉皇族出身的将领刘秀主张坚决守住昆阳,再找机会反攻。
刘秀分析当时的军事形势说:“现在我们兵少粮缺,敌人兵力强大,如果我们能够集中力量抗击敌人,还是可能取得胜利的;如果分散兵力,势必要被敌人各个击破,谁也不能单独保全。
况且我军主力目前还没有攻下宛城,不可能来援救我们。
如果昆阳被新军攻破,只要一天的时间,我们就全完了。
昆阳之战
![昆阳之战](https://img.taocdn.com/s3/m/97d929f17fd5360cba1adbfc.png)
昆阳之战昆阳之战,是中国新朝于西元23年(地皇四年,更始元年)时发生的一场内战战役。
以绿林军为主体的刘玄军,在昆阳县(今河南省叶县)大破新朝王莽四十余万主力部队。
昆阳之战为中国古代战争史上以少胜多的战事之一。
经过新朝末年(8年-23年),阶级矛盾更趋激化,各地起义遍及黄河南北和江汉地区,其中以绿林、赤眉声势最大。
绿林军乘王莽军主力向东攻击赤眉军之机,在沘水(今河南泌阳境)击灭王莽荆州兵甄阜、梁丘赐部,又在淯阳(今河南新野东北)击败严尤、陈茂所部,势力发展到十余万人。
二月间,推举汉朝王室后裔刘玄为帝,恢复汉制,年号更始。
以绿林军为主体的刘玄政权为阻止王莽军南下,保障主力夺取战略要地宛城(今河南南阳),并开进到滍川一带,派上公王凤、大将王常、偏将刘秀等,率约二万人攻下昆阳县、定陵县(今河南郾城西)、郾县(今河南郾城南),与围攻宛城的主力形成犄角之势。
三月间,王莽派大司空王邑急赴洛阳,与大司徒王寻调集各州郡兵40余万南进,号称百万军,企图一举扑灭汉军。
五月间,王邑、王寻率军西出洛阳,南下颍川(今河南禹县),与严尤、陈茂两部会合,迫使刘秀的部队从阳关(今河南禹县西北)撤回昆阳。
昆阳汉军仅八九千人,众恐不敌,欲弃城退守荆州故地。
刘秀以「合兵尚能取胜、分散势难保全」为由,说服诸将固守昆阳。
此时王莽军已逼近城北,刘秀率13名骑兵乘夜出城,赴定陵县、郾县调集援兵,后有步兵、骑兵一万多人赴援昆阳。
王邑等人自恃兵力强大,扬言:「百万之师,所过当灭,今屠此城,蹀血而进,前歌后舞,顾不快耶!」王邑军向昆阳城发起进攻,并挖掘地道,制造云车。
昆阳守军别无退路,坚守危城。
此时王莽军久战疲惫,锐气大减。
刘秀于六月一日率领步骑万余人驰援昆阳。
刘秀亲率千余精锐为前锋,反复猛冲,斩杀王莽军千余人,汉军士气大振。
随后又以勇士三千人,迂回到敌军的侧后,偷渡昆水(今河南叶县辉河),向王邑大本营发起猛烈的攻击。
王邑依旧轻敌,下令各营勒卒自持,不得擅自出兵,自行和王寻率及万人迎战,王邑兵马陷入困境,王寻战死,诸将未敢出援。
昆阳之战简介
![昆阳之战简介](https://img.taocdn.com/s3/m/b2e78d4302768e9950e7381f.png)
昆阳之战简介昆阳之战是新汉两军在中原地区进行的一场战略决战,身为偏的刘秀一战而天下闻名,昆阳之战不但是刘秀击败王莽的关键一战,同时也为刘秀日后夺取天下奠定了基础。
以下是为你精心整理的昆阳之战简介,希望你喜欢。
中文名称:昆阳之战参战部队:新朝;绿林军战争结果:绿林军决定性胜利时间:公元23年(地皇四年,更始元年)地点:昆阳县(今河南省叶县)人物:王邑王寻刘秀王常昆阳之战详情前期公元23年(新莽地皇四年,刘玄更始元年)五月,王邑、王寻统帅的大军与严尤、陈茂会合后,即由颍川向昆阳前进,两三天即有十余万军队到达昆阳。
统帅王邑立即下令围攻昆阳。
纳言严尤根据以往作战的失利教训,认为不可把兵力用于昆阳这个既坚固又无碍大局的小城,大军应当直趋宛城,击破围攻宛城的汉军,则昆阳将不攻自破。
王邑听不进严尤的建议,傲气十足地说:“我以前围攻翟义时,就因为没有能生俘他而受过指责,现在统帅百万大军,碰到敌人城池,竟绕道而过,不能攻下,这怎么能显示我们的威风!应当先杀尽这个城中的军民,全军踏着他们的鲜血,前歌后舞而进,岂不是更痛快吗!”于是王邑仍然坚持以十万大军围攻昆阳。
王凤、王常等见新莽大军逐渐云集昆阳,形势十分严重,刘秀所率三千骑兵在颍川西北遇见新新军后,也引兵退回昆阳,加上汉军其他退入昆阳的一些零星部队,昆阳守军共约一万人.王凤等鉴于双方力量十分悬殊,对坚守昆阳信心不足,一些退入昆阳城中的官兵也惊惶失措,担心妻子儿女,想分散回去,各保存自己的地区。
刘秀看到这种情况便对大家说:“目前我军兵粮缺,而城外又有强大之敌,如能集中力量抗击敌人,还有取胜的可能;如果分散各自回去,势必都不能保全。
况且刘縯等攻打宛城,尚未得手,也无力挽救我们。
昆阳一旦失守,不出一天,各部也必将被敌各个击破歼灭。
现在如果我们不同心协力,存亡与共,同立功业,反而贪生怕死,能只顾各守自己的妻子财物吗?”诸将领等听到刘秀这些话,大怒说:“你怎敢教训起我们来!”刘秀听了便笑着站起来。
战争中的吊诡瞬间之昆阳之战
![战争中的吊诡瞬间之昆阳之战](https://img.taocdn.com/s3/m/8a033cd82dc58bd63186bceb19e8b8f67c1cefd6.png)
战争中的吊诡瞬间之昆阳之战欢迎关注“大象”,一个变质的历史领域创作者,带你在历史里横冲直撞。
兵者诡道也,所谓兵无常势,水无常形。
战争是一个充满变数的领域,可以说战场之上可能出现任何情况。
任何一个微小的因素都有可能反败为胜,也有可能反胜为败。
所以大象这个系列,带你看一看中外战争中的吊诡瞬间。
昆阳之战,2万对42万。
昆阳之战示意图事情是这样的,西汉末年,王莽篡汉并开始了花式作死,于是天下起兵反之。
有这么一支部队声势比较大,他们把眉毛染红,号称“赤眉军”,这主要是为了战场上打起来自己人好认。
王莽平时就满口仁义道德,动辄号称要克己复礼,遵循古制。
你这个农村非主流,我得好好教训教训,于是展开了重点打击。
可是这头赤眉没剿灭,那边绿林军又起来了,还拥立了一个皇帝刘玄,于是王莽急了。
王莽一着急就拿出了老本。
征调当时所谓精通63家兵法的人为军事顾问;征召两米三的新朝NBA选秀冠军巨毋霸加入军队;训练了一批保护动物虎、豹、犀牛、象等伺机吓唬敌人;又各地海选中国好精兵加入部队,一共42万人,号称百万大军,并取了一个响亮的名号,虎牙五威兵。
(可能拿了赞助,我抖鱼表示不服。
)网络配图这支部队的主力由王邑、王寻为统帅,浩浩荡荡的就来到了防守不足2万人的昆阳城前。
这时部下进言了“绕过昆阳直接攻击汉军主力,此城不攻可破。
”王邑当时就表示:“咱丢不起哪人。
”于是开打。
守军不足两万人的昆阳,在刘秀的强烈呼吁下,展开了殊死抵抗。
因为战前,新军统帅王邑号称要“杀尽城中的军民,唱着歌进城!”所谓“屠此城,蹀血而进,前歌后舞。
”。
新军为了显示其作战威力,把昆阳包围了十层以上,设置了一百多座军营,那是军旗遍野,锣鼓喧天鞭炮齐鸣。
新军射出的箭矢像雨一样射下,给城中的军民生活造成了极大的不便,打水也要头顶门板,以防中箭。
在这个时候,这个战争第一个吊诡之处出现了。
守军大将王凤动摇了,向王邑请降。
“唱歌就唱歌吧,我们投降。
”可是等待王凤的是一个惊人的答复“不许”。
形容昆阳之战的诗句
![形容昆阳之战的诗句](https://img.taocdn.com/s3/m/31980859e97101f69e3143323968011ca200f76d.png)
形容昆阳之战的诗句
嘿,你知道昆阳之战吗?那可真是一场超级震撼的战役啊!“昆阳
城外战云屯,矢石交飞日月昏。
”这句诗就是对它的生动描绘啊!想想看,当时刘秀带领着那么点人,面对强大得吓人的敌军,就好像一只
小绵羊面对一群恶狼,但刘秀这只“小绵羊”可一点都不怂啊!
在战场上,刘秀简直就是战神附体!他就像一阵旋风,所到之处敌
人都被打得七零八落。
他大声呼喊着,激励着士兵们奋勇向前,那场面,哇,简直让人热血沸腾!“百万军中取敌将首级”,这句话用来形
容刘秀在昆阳之战中的表现一点都不为过。
他的士兵们也都超级勇猛,一个个就像打了鸡血一样,和敌人拼命。
“杀啊!冲啊!”的喊声响彻云霄,这声音仿佛能把天空都给冲破。
这
不就像我们在球场上为了胜利而拼搏一样吗?大家齐心协力,朝着一
个目标前进。
再看看敌军那边,虽然人多势众,但却被刘秀他们的气势给吓住了。
他们就像是一群无头苍蝇,乱成一团。
这不就是那句“兵败如山倒”嘛!
昆阳之战,刘秀以少胜多,创造了奇迹。
这场战役就像是一颗璀璨
的星星,在历史的天空中闪闪发光。
它告诉我们,只要有勇气,有智慧,有决心,就没有什么困难是克服不了的。
难道不是吗?
所以啊,昆阳之战绝对是历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它的精彩和震撼
值得我们永远铭记!。
昆阳之战名词解释(二)
![昆阳之战名词解释(二)](https://img.taocdn.com/s3/m/b7600ad3846a561252d380eb6294dd88d0d23dd3.png)
昆阳之战名词解释(二)
昆阳之战名词解释
昆阳之战
•昆阳之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一场战役,发生在公元208年,是三国时期蜀汉与东吴之间的一次重要军事冲突。
•例子:在昆阳之战中,蜀汉的刘备对抗了东吴的孙权,最终以蜀汉的胜利结束。
蜀汉
•蜀汉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王朝,也称为后汉或巴蜀王朝,由刘备在公元221年建立。
•例子:刘备是蜀汉的开国皇帝,在昆阳之战中,他率领蜀汉军成功击败东吴。
东吴
•东吴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政权,也被称为孙吴或江东,由孙权在公元222年建立。
•例子:孙权是东吴的建立者兼首任皇帝,在昆阳之战中,他率领东吴军与蜀汉作战。
战役
•战役是指军队之间进行的一系列军事行动,通常是为了争夺或保卫某个区域或实现某个战略目标。
•例子:昆阳之战是一场重要的战役,蜀汉和东吴为了争夺地盘而展开激烈的战斗。
军事冲突
•军事冲突指两个或多个敌对势力之间的武力冲突,通常发生在政治、领土或资源争夺等问题上。
•例子:昆阳之战是蜀汉和东吴之间的一次重要的军事冲突,两方为了争夺控制权而爆发战斗。
创作者
•创作者是指有创造性思维和创造力的人,他们通过创作文学、艺术、音乐等形式表达自己的想法和创意。
•例子:在这篇文章中,我作为一名资深的创作者,用文字表达并解释了昆阳之战相关的名词。
以上是对昆阳之战相关名词的解释和例子。
这场战役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对于了解三国时期的政治和军事发展尤为重要。
昆阳之战诗句
![昆阳之战诗句](https://img.taocdn.com/s3/m/8d91d124bf1e650e52ea551810a6f524ccbfcba9.png)
昆阳之战诗句《昆阳之战》云聚昆阳天地昏,新朝劲旅压城垣。
光武奇谋驱虎豹,义军奋勇破雄魂。
刀光剑影尸横野,血雨腥风日掩痕。
一战成名青史载,千秋伟业此为根。
衍生注释:- “昆阳”:古地名,是这场大战发生的场所。
- “新朝”:指王莽建立的朝代,在昆阳之战中派出了大军前来攻打起义军。
- “光武”:东汉光武帝刘秀,他在昆阳之战中展现了卓越的军事领导才能。
- “雄魂”:这里指新朝庞大且实力强劲的军队的气势。
赏析:主题上,这首诗旨在讲述昆阳之战这一重要历史事件。
情感方面,充满了对刘秀及其义军的敬佩之情。
通过先描述昆阳之战那乌云密布、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展现出战争场面的压抑和严峻。
然后“光武奇谋驱虎豹”一句则把刘秀想出奇谋妙策指挥义军作战如驱虎豹般英勇写了出来。
“刀光剑影尸横野,血雨腥风日掩痕”渲染了战争的残酷血腥,让人感受到当时战斗的激烈程度。
最后一句强调这场战役的重要意义,刘秀一方通过此役一战成名,东汉的千秋伟业也自此奠基。
表现手法上运用了典型的先渲染背景,中间描述战斗过程,最后点明意义的结构,叙述与抒情相结合。
作者介绍:从诗的内容来看,作者应该是对历史尤其是汉代历史十分熟悉的人。
他可能是一位心怀英雄壮志,对刘秀在昆阳之战中的壮举满怀钦佩的历史爱好者或者是一位学有所长的学者。
从诗中豪情满怀的表述及对史实较为精准的把握,可知其有着深厚的史学和文学素养。
运用片段:例子一:在历史课堂上,老师讲述到昆阳之战时说道:“就像那诗句‘云聚昆阳天地昏,新朝劲旅压城垣。
光武奇谋驱虎豹,义军奋勇破雄魂。
’所描述的一样,当时的情况非常危急,但刘秀凭借智慧扭转战局。
”例子二:几个历史爱好者聚在一起讨论古代著名战役,小李说:“昆阳之战可真是关键啊。
正如诗中所说‘一战成名青史载,千秋伟业此为根。
’这场仗为东汉政权奠定了基础。
”例子三:在参观历史博物馆的时候,看到关于昆阳之战的展览,小张对着同伴感叹:“看这展览,就想起那句‘刀光剑影尸横野,血雨腥风日掩痕。
昆阳之战名词解释(一)
![昆阳之战名词解释(一)](https://img.taocdn.com/s3/m/3f581844a36925c52cc58bd63186bceb18e8ed70.png)
昆阳之战名词解释(一)昆阳之战名词解释昆阳之战•昆阳之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战役之一,发生在公元公元263年,属于三国时期的一场重要战役。
该战役发生在今天湖北襄阳市昆阳区。
赤壁之战•赤壁之战是三国时期著名的一场战役,发生在公元208年。
该战役是由刘备和孙权联合对抗曹操的一次重要战役。
赤壁指的是战役发生地,位于今天湖北荆州市黄州区的赤壁城。
刘备•刘备,字玄德,是三国时期蜀汉的创始人之一。
他是东汉末年的政治家和军事统帅,被后世誉为仁义之主。
刘备一生经历了许多战役,赤壁之战是其中一场重要的战役之一。
孙权•孙权,字仲谋,是三国时期东吴的创始人之一。
他是孙坚的儿子,袭父的根基,也是曹操的重要对手之一。
赤壁之战是他和刘备联合对抗曹操的一次胜利。
曹操•曹操,字孟德,是三国时期曹魏的创始人之一。
他是东汉末年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被后世誉为历史上杰出的统治者之一。
曹操统一北方并与吴、蜀两国争霸,赤壁之战是他在南方的一次失败。
战役•战役是指军队在战斗中进行的一次突击或防守的行动。
战役通常发生在某段时间特定的地点,并具有一定的战略目标。
昆阳之战和赤壁之战都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战役示例。
蜀汉•蜀汉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国家,由刘备于公元221年建立。
蜀汉的首都是成都,是三国时期的一支重要势力。
昆阳之战是蜀汉在对抗曹魏时的一次重要战役。
东吴•东吴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国家,由孙权于公元222年建立。
东吴的首都是建业,是三国时期的一支重要势力。
赤壁之战是东吴在对抗曹魏时与刘备联合的一次重要战役。
以上是关于昆阳之战相关名词的解释和示例,这些名词和事件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对于我们了解三国时期的战争格局和历史演变有着重要的意义。
上下五千年汉朝的故事-昆阳大战
![上下五千年汉朝的故事-昆阳大战](https://img.taocdn.com/s3/m/ce96a5ecf605cc1755270722192e453610665b0b.png)
上下五千年汉朝的故事-昆阳⼤战 昆阳之战对中国历史的发展影响深远,它最出彩的地⽅就在于它是⼀场以少胜多的战役,⼩编为⼤家准备了相关的资料,接下来就让⼩编带⼤家⼀睹为快! 昆阳⼤战 更始帝刘⽞即位后,派王凤、王常、刘秀进攻昆阳(今河南叶县)。
他们很快地打下昆阳,接着⼜打下了临近的郾城(今河南郾城县)和定陵(今河南郾城县西北)。
王莽听到起义军⽴刘⽞为皇帝,已经坐⽴不安,如今连失了⼏座城池,更是着急,⽴即派⼤将王寻、王⾢率领兵马四⼗三万⼈,从洛阳出发,直奔昆阳。
为了虚张声势,王莽军不知从哪⼉去物⾊了⼀个巨⼈,名叫巨⽏霸,巨⽏霸长得个⼦特别⾼,⾝⼦⼜像⽜那样粗⼤。
他还有⼀个本领,就是能够驯养⼀批⽼虎、豹、犀⽜、⼤象。
王莽派他为校尉,让他带了⼀批猛兽上阵助威。
驻守在昆阳的汉军只有⼋九千⼈。
有的将领在昆阳城上望见王莽的军队⼈马众多,怕对付不了,主张放弃昆阳,回到原来的据点去。
刘秀对⼤家说:“现有我们兵马和粮草都缺少,全靠⼤家同⼼协⼒打击敌⼈;如果⼤家散伙,昆阳⼀失守,汉军各部也马上被消灭,那就什么都完了。
” ⼤家觉得刘秀说得有道理,但是⼜觉得王莽军兵⼒强⼤,死守在昆阳也不是个办法。
商量的结果,就决定由王凤、王常留守昆阳,派刘秀带⼀⽀⼈马突围出去,到定陵和郾城去调救兵。
当天晚上,刘秀带着⼗⼆个勇⼠,骑着快马,趁⿊夜冲杀出昆阳城南门。
王莽军没有防备,就给他们冲出了重围。
昆阳城虽然不⼤,但是挺坚固。
王莽军凭着⼈多武器精,认为攻下昆阳不在话下。
他们制造⼀座座⼗多丈的楼车,在楼车上不断地向城⾥射箭,箭像⾬点⼀样向城⾥射来。
城⾥的⼈到井边打⽔,也不得不背着门板挡箭。
王莽军⼜⽤穜(chōng)车撞城,还挖掘地道想打进城⾥去。
但是昆阳城⾥的汉军,防守得也很严密,城始终没被王莽军攻破。
刘秀到了定陵,想把定陵和郾城的⼈马全部调到昆阳去。
但是有些汉军将领贪图财产,不愿意离开这两座城。
刘秀劝他们说:“现在咱们到昆阳去,把所有的⼈马集中起来。
昆阳之战典故
![昆阳之战典故](https://img.taocdn.com/s3/m/31ca6d014a73f242336c1eb91a37f111f1850db1.png)
昆阳之战典故
昆阳之战典故是一个关于西楚霸王项羽和秦始皇嬴政历史事件的故事。
昆阳之战始于公元前206年,这是在西楚霸王项羽攻击秦朝的史诗战役。
这场战役的起因是秦始皇嬴政派大将英宗袭取绍令(今山东省临沂市临沂区
城区),袭击西楚江东,这是项羽在报复秦始皇行为的尝试。
双方在昆阳(今
山东省临沂市兰山区)交战,以项羽失利而告终。
昆阳之战是中国历史上最重大的一次战役之一,而且这场战役也产生了
许多历史上值得研究和思考的宝贵教训。
比如说,在昆阳之战中,项羽的军
队缺乏正式的军事训练和整装,于是不利的损失致使战役的失败。
另外,项
羽也太过倚仗于地形优势,入险而行,从而反败为胜。
昆阳之战也从侧面反
映了秦朝攻坚非常出色的展示,其实,秦朝将领和军队都拥有优秀的军事实力。
总之,昆阳之战是一场历史上非常著名的战役,它给我们带来了很多宝
贵的历史教训,学习历史可以帮助我们明白人们的错误和过去的教训,以避
免重蹈覆辙。
昆阳之战的名词解释
![昆阳之战的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0529d6c3d5d8d15abe23482fb4daa58da0111c3f.png)
昆阳之战的名词解释昆阳之战,发生在公元214年的中国历史上,是著名的三国时期的一场战争。
它是以刘备领导的蜀汉军和曹操领导的曹魏军之间的一场决定性战役。
本文将通过对昆阳之战的名词解释,为读者逐一呈现这个历史事件的重要概念。
一、昆阳昆阳指的是昆明与阳朔两地之间的一个地方,位于当时的武阳县,现如今则归属于中国广西壮族自治区。
二、刘备刘备,字玄德,蜀汉的创立者兼首任皇帝,被誉为仁义之君。
他曾经是乱世英雄之一,带领蜀汉军队并与曹魏军队展开多次激烈的战争。
三、曹操曹操,字孟德,曹魏的创立者和首任国王,被尊称为“曹武帝”。
他是三国时期最具政治才华和军事天赋的统帅之一,通过一系列的政治手段和军事行动巩固了自己的势力。
四、三国时期三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动荡而精彩的时代。
在公元220年至280年之间,中国分成了三个势力范围,分别是以魏为首的曹魏、以蜀为首的蜀汉和以吴为首的东吴。
三国之间经历了多年的战斗和争夺,为中国历史上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故事和英雄人物。
五、战役战役是指两个或更多势力之间的军事冲突。
战役可能是一场大的战争中的一部分,也可能是局部的、较小规模的战斗。
昆阳之战就是三国时期最关键的战役之一,对于蜀汉和曹魏两方势力之间的命运有着重大的影响。
六、决定性决定性意味着昆阳之战对于三国时期的走向产生了至关重要的影响。
战役的胜利者在政治和军事上取得优势,而失败者可能面临灭亡的威胁。
昆阳之战最终由曹魏获得胜利,为曹魏进一步扩大势力奠定了基础。
七、历史事件昆阳之战已经过去了几个世纪,但它依然是中国历史上广为人知的重要事件。
它不仅展现了刘备和曹操之间的智勇较量,也反映了当时乱世背景下的政治和军事形势。
昆阳之战成为了后世研究三国时期的重要资料,对于理解那个时代的历史和文化意义重大。
在昆阳之战的名词解释中,我们可以看到昆阳、刘备、曹操、三国时期、战役、决定性和历史事件等概念。
通过了解这些名词的含义,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昆阳之战这一关键历史时刻的背景和意义。
华夏战史系列(四)不可思议的惊天逆转——昆阳之战
![华夏战史系列(四)不可思议的惊天逆转——昆阳之战](https://img.taocdn.com/s3/m/b9ef2d8d970590c69ec3d5bbfd0a79563c1ed4a2.png)
华夏战史系列(四)不可思议的惊天逆转——昆阳之战昆阳之战,也算是华夏战史上的几大BUG级别的战役了,要说清楚本期这次惊天逆转的大战役的经过,就不得不说一下两位主人公,新朝皇帝王莽以及东汉开国皇帝刘秀了。
先说说王莽和他的新朝。
西汉自汉成帝起,刘氏的大权逐渐旁落到以孝元皇后王政君为核心的王氏外戚集团手中。
王政君为汉元帝的皇后(即孝元皇后,简称“元后”),生子汉成帝。
汉成帝时,孝元皇后诸兄弟多任官封侯,只有王曼早卒未及封侯。
王莽乃王曼次子,元后之侄。
他的堂兄弟多因是公侯之子而“乘时侈靡,以舆马声色佚游相高”;而他因父早死未侯,“独孤贫,因折节为恭俭”。
少时受儒家教育,勤身博学。
侍奉母亲及寡嫂,抚养孤兄子,都很周到。
又结交英俊,侍奉父辈,符合礼仪,使得他在整个外戚集团中脱颖而出,不断受到重用,至绥和元年(公元前8年),年仅三十八岁的王莽就担任了大汉王朝的三公之一——大司马,成为军队一把手,乘着汉成帝驾崩后辅佐哀帝的时机,通过各种手段剪除异己,独掌大权,直至最后,在亲信的鼓动和不断膨胀的权力欲望的支配下,于居摄三年(公元8年)腊月,王莽废孺子婴(刘婴),自立为皇帝,改国号为“新”,史称“新莽”,王莽即“新始祖”(另记载为“新太祖”),简称新帝。
至此,西汉灭亡。
建新代汉而王莽的对手,后来的光武帝刘秀呢,出身挺好,皇族宗室,但是起点太低。
刘秀是汉高祖刘邦的九世孙,出自汉景帝子长沙定王刘发一脉,刘秀的先世,因遵行“推恩令”的原则而从列侯递降。
到他父亲刘钦这一辈,只是济阳县县令这样的小官员了。
西汉建平元年十二月初六(公元前5年1月15日),刘秀出生在陈留郡济阳县济阳宫后殿。
因这年在刘钦房前栽景天的地方有小米长了出来,共有三株,每株一根茎九个穗,比一般小米要长一二尺,真是好小米。
父亲刘钦因此为其取名为“秀”,元始三年(3年),父亲刘钦在南顿县(今河南省项城市南顿镇)县令任上去世,年仅9岁的刘秀与兄妹便成了孤儿,生活无依,被远在南阳郡蔡阳县的叔父刘良所抚养,成了普通的平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昆阳之战新汉两军作战序列作战图昆阳之战发生于新莽地皇四年(公元23年),更始元年三月,至同年六月初。
起义军以绝对劣势之军,全部歼灭了王莽40万大军。
昆阳战前新汉两军的态势王莽面临北方赤眉、南方绿林两大起义集团的进攻,日渐焦虑不安,北方的赤眉与南方的绿林军,同为当时起义力量最强大的两支军队。
当初王莽认为赤眉军声势更大,起义军几乎遍布北方各州郡,觉得形势更为严重,于是新莽王朝便把进攻的重点放在围剿北方的赤眉军,派出由太师王匡、国将哀章统率的精兵10余万用于对赤眉军作战。
而以纳言将军严尤、秩宗将军陈茂他们拼凑的郡县军和临时招募的部队对付南方的绿林起义军。
严尤和陈茂统率这些军队作战,王莽还不轻易授给他们兵符,每次行军作战必须先行上报,否则就会判以“弄兵”之罪。
当绿林军歼灭了甄阜、梁丘赐军,击败严尤、陈茂于南阳城下,接着刘玄称帝,公开提出恢复汉朝,建立更始政权之后,王莽才意识到南方的绿林起义军对新莽政权的压力更大,因而决定转移战略重心,一方面将进攻赤眉的主力军调到南方作战;一方面紧急调集各郡兵力,准备彻底消灭绿林汉军。
王莽为了编成对汉军作战的强大部队,特任命大司空王邑和司徒王寻为统帅,征调当时所谓精通63家兵法的人,充当军中的类似参谋的官吏,并任用长人巨毋霸为垒尉,专门负责构筑营垒,将虎、豹、犀牛、象等凶猛野兽圈至军内饲养,以便在作战时放出来,震撼敌人。
各州郡均自选精兵,由郡和牧守亲自率领,限期到洛阳附近集中,各地到洛阳的兵力达42万多人,号称百万大军。
这些军队集中后,即开始向颍川开进。
在颍川又会合了严尤、陈茂的部队,随即向昆阳方向进击。
大军逶迤千里,粮草辎重络绎不绝。
地皇三年(公元22年)一月,绿林起义军歼灭甄阜、梁丘赐军后,接着在南阳城下又打败了莽军名将严尤、陈茂。
严尤、陈茂即率军退往颍川。
同年三月,汉将王凤与太常偏将军刘秀等进击昆阳、定陵、鄢城等地,进展顺利。
王常指挥的部队在汝南等地区的活动也节节胜利。
汉军见莽军大队人马向昆阳地区开来,于是王凤与王常率领近万人的部队占据了昆阳城。
这时刘演指挥的大军正在宛城围攻守城之新莽军队,胜负未见分晓,但宛城已是兵少食尽,内无斗志,外无救兵,形势对新莽军极为不利。
汉军的统帅虽然为王凤,但是以后在昆阳之战中,由于王凤等人面对绝对优势的新莽大军,一度缺乏作战的坚定性,刘秀成了昆阳战役的重要决策人物。
新汉两军的作战策划新莽地皇四年(公元23年),刘玄更始元年五月,王邑、王寻统帅的大军与严尤、陈茂会合后,即由颍川向昆阳前进,2、3天即有10余万军队到达昆阳。
统帅王邑立即下令围攻昆阳。
纳言将军严尤根据以往作战的失利教训,认为不可把兵力用于昆阳这个既坚固又无碍大局的小城,大军应当直趋宛城,击破围攻宛城的汉军,则昆阳将不攻自破。
王邑听不进严尤的建议。
他既无战略眼光,又不深思熟虑,而傲气十足地说:“我以前围攻翟义时,就因为没有能生俘他而受过指责,现在统帅百万大军,碰到敌人城池,竟绕道而过,不能攻下,这怎么能显示我们的威风!应当先杀尽这个城中的军民,全军踏着他们的鲜血,前歌后舞而进,岂不是更痛快吗!”于是王邑仍然坚持以10万大军围攻昆阳。
王凤、王常等见新莽大军逐渐云集昆阳,形势十分严重,刘秀所率之3000骑兵在颍川西北遇见新莽军后,也引兵退回昆阳,加上汉军其他退入昆阳的一些零星部队,昆阳守军共约1万人.王凤等鉴于敌我力量十分悬殊,对坚守昆阳信心不足,一些退入昆阳城中的官兵也惊惶失措,担心妻子儿女,想分散回去,各保存自己的地区。
刘秀看到这种情况便对大家说:“目前我军兵粮缺,而城外又有强大之敌,如能集中力量抗击敌人,还有取胜的可能;如果分散各自回去,势必都不能保全。
况且刘绩等攻打宛城,尚未得手,也无力挽救我们。
昆阳一旦失守,不出一天,各部也必将被敌各个击破歼灭。
现在如果我们不同心协力,存亡与共,同立功业,反而贪生怕死,能只顾各守自己的妻子财物吗?”诸将领等听到刘秀这些话,大怒说:“你怎敢教训起我们来!”刘秀听了便笑着站起来。
恰在这时侦察员回来,报告说:“王寻大军即将到达城北,军队连绵百里,还看不见后卫。
”王凤等向来轻视刘秀,见当前情况急迫,才互相商量决定,请刘秀计划破敌之策。
这时刘秀经过分析情况,便做了决策,以王凤和廷尉大将军王常率人坚守昆阳城,自己当夜和宗佻、李轶等13骑,出昆阳城南门到外面去调集部队,准备对新莽军内外夹攻破敌。
新汉双方昆阳城的攻守作战新莽大军进到昆阳,即按照统帅王邑、王寻的命令,开始围攻昆阳城。
莽军为了显示其作战威力,把昆阳包围10层以上,设置了100多座军营,军旗遍野,锣鼓之声于数十里之外都可以听到。
莽军挖地道,使用冲车和棚车攻城,集中了所有的机弩向城内狂射,箭矢像雨水倾泄。
城中的军民不能外出行动,连出门打水也要头顶门板,以防中箭。
战斗最艰苦时,王凤等人又动摇了,想向莽军投降。
但王邑、王寻认为昆阳小城已指日可下,不许他们投降,否则,便不算建功立业,因而,决心非要踏平昆阳不可。
这时严尤看到昆阳难以在短期内攻下,便又建议王邑说:“兵法讲围城要留一面,我们应当让昆阳之敌逃跑一些,使他们传播失败的消息以震撼宛城之敌。
”但王邑等依仗自己兵多粮足,占据绝对优势地位,又一次拒绝了严尤的建议,继续加紧硬攻昆阳,使自己几十万大军,屯兵坚城之下。
起义军坚守昆阳的部队不足万人,在绝对优势之敌的猛烈攻击下,王凤等人发生动摇,向莽军表示降服,遭莽军的拒绝,这就从反面教育了起义军将士,使他们看到,敌人的真正目的是在于消灭他们,投降是没有出路的,昆阳之战乃是生死存亡之役,只有团结一致,坚决与敌人决一死战,才能有希望获取胜利,求得生存。
于是,城内的汉军军民并肩战斗,一次一次地打退新莽军队的强攻,占绝对优势的新莽军也无可奈何,虽经反复攻城,昆阳城仍屹立不动。
王邑的“屠此城,蹀血而进,前歌后舞,顾不快邪”的设想,难以实现。
昆阳被围前,乘机出城调集兵将的李轶、刘秀等13人,到达定陵、郾城等地调集各地兵马时,一些将领贪惜自己的财物,想就地分兵留守,不愿赴昆阳增援。
刘秀对他们说:“今天如果能破敌,珍宝财物要比现在多万倍,我们的大事也可成功;如果我们为敌人所败,脑袋都保不住,还谈什么金银财物呢?”于是各营将士遂跟着刘秀、李轶等一齐向昆阳地区开进。
决定新汉命运的战略大决战新汉两军昆阳攻守战正在胶着状态,五月底,宛城莽军已投降汉军。
六月初一,李轶、刘秀所率之定陵、郾城等地的汉军到达昆阳地区。
刘秀为鼓舞大家的斗志,自率步骑兵1000多人为前锋,李轶率主力跟进,刘秀军在逼近莽军四五里地时,即摆开阵势,准备出击。
王邑、王寻也派兵数千前来迎战。
刘秀亲自率领人马冲杀,斩莽军几十个人,跟随的将领都高兴地说:“刘将军平时看到小股敌人,都十分害怕,今天见了大敌,却很勇猛,真是了不起。
以后请你总在前面率领我们作战,我们共同协力破敌”!刘秀接着又率领将士再行向莽军攻击,莽军被打得大败,刘秀军斩杀莽军近千人。
刘秀率兵连着打了几次胜仗,这就大大地鼓舞了汉军的斗志,杀减了王邑、王寻的锐气。
刘秀等在昆阳外围与莽军作战,取得节节胜利的情况下,为着进一步瓦解莽军的战斗士气,鼓舞昆阳城内汉军军民的斗志,故意渲染宛城汉军的胜利,他把写有宛城汉军已获胜,“宛下兵到”的密信,射进昆阳城内,同时也转落到莽军手中,引起莽军统帅王邑、王寻的恐慌。
莽军将士看到,一个小小昆阳,大兵压境,苦战1个多月,都没能攻破,如若再加上宛城的10万汉军,则更无法对付。
因而,宛城莽军失败的消息,大大地影响了莽军的战斗意志。
接着刘秀自率3000人的敢死队,自城西冲击敌人的中坚。
王邑、王寻轻视刘秀,自以为很容易打败刘秀。
因而,他们只率领万余人巡视阵地。
命…令各营严格管束自己的部队,没有命令,不准擅自出兵。
王邑、王寻迎战刘秀,但他们不是刘敢死队的对手,莽军的阵势很快即被刘秀军击破,士卒混乱溃逃。
这时莽军其余的部队,因不敢轻举妄动,故无人主动支援王邑、王寻军作战。
刘秀率领汉军,奋勇冲击,并一鼓作气打垮了王邑、王寻的部队,斩杀了王寻。
王邑的中坚被冲垮,王寻被斩杀后,莽军各部队失去了指挥中枢,立即混乱。
这时昆阳城内的汉军看到刘秀等人所率的敢死队取得胜利,也大喊着冲杀之声,冲出城门,内外夹攻莽军,杀声震天动地,王邑的42万大军迅速土崩瓦解。
王莽军本是强迫征来的贫苦百姓,早已对王莽政权痛恨之极,经起义军内外夹攻,自然弃阵而逃。
溃逃的莽兵相互推挤,“走者相腾践,伏尸百余里”。
碰巧又遇上大风和大雷雨,屋瓦被大风刮走,大雨倾盆而下,溃JII之水暴涨,王邑军随队的虎豹都吓得发抖,莽军士卒掉入水中淹死的有万余人,滍川被尸体堵塞得几乎断流。
王邑、严尤、陈茂等人仅带少数长安精骑,踏着死尸渡河才得逃脱。
汉军缴获了莽军的全部军用物资,各种东西堆积如山,一连搬了1个多月还没搬完。
王邑率领千余残兵一气奔逃到洛阳。
当王莽得知昆阳惨败的消息后,异常震惊,整个朝廷上下也为之惊恐。
评析决定新莽政权和汉命运的昆阳战略大决战,以汉军的大获全胜,新莽军队的惨败而告终。
至此新莽王朝赖以抗御农民起义军苟延其反动统治的基本武装力量即冰消瓦解。
万民痛恨入骨的王莽政权的彻底灭亡,已是指日可待。
新莽军队以42万之众,何以败在汉军1万多人的手下,而且莽军又几乎全军覆没,这其中的教训是很发人深省的。
莽军决战战场的选择失当战略决战的双方往往都是倾其全力以赴,即所谓毕其功于一役,因而通常是在关键的时刻、关键的地区进行较量。
但是,这次决战却选在了昆阳这个不大的小城,尽管它具有一定的战略价值,但就战略全局来看,既非瞰制一方的重要中心城市,也非屏障京师的险关要隘,而仅仅是处于京师长安、战略重镇洛阳、宛城这个三角轴心边沿的一个不大的城邑。
占据了昆阳,一不会对京师形成威胁,二难以抵抗洛阳、宛城的南北夹击,莽军如果保住宛城,则汉军即使占领了昆阳,也很难长久保持。
因而,在这样一个没有重要意义的地区,面对不足万人的对手,投入42 万大军进行决战,不能不认为是毫无意义的盲目行动。
莽军错用骄狂无能的统帅战略决战维系国家之命运,统治之存亡,战场统帅对决战的结局具有极为关键的作用。
新莽王朝选定统率42万大军的核心将领不是选贤任能,而是择官高而定,以唯亲是用。
莽军统帅王邑、王寻可谓自西汉以来战争史上少见的庸碌骄狂之徒。
昆阳战前,纳言将军严尤建议不攻昆阳,直下宛城,一旦解围,昆阳则会不攻自下。
这本是对莽军战略全局极为有利的良策,但却被王邑一口回绝,当昆阳小城久攻不下,又拒绝了严尤“围师必阙”的重要建议。
结果40多万大军顿兵坚城之下,坐视宛城失守,战略上丧失了可贵的时机,使本来主动进击的绝对优势之军,完全化为无用之物。
假如王邑能采纳严尤提出的各项建议中的任何一项建议,或置昆阳城于不顾,或围三缺一,或接受昆阳汉军的投降,那么昆阳、宛城之战的结局则可能会是另一种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