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汾阳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卷缺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汾阳中学2017-2018学年第一学期高一年级第二次月考
历史试题
一、单选题(每题1。
5分,总共60分)
1.周代分封制“使原来各部族之间相对平等的松散的盟友关系,变成了上下依属的紧密的封建关系”.这说明分封制( )
A.巩固了各部族间的联盟 B.加强了周王室的统治C.以宗法血缘关系为纽带 D.开创了等级社会秩序2.对下图所示措施意义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有利于汉初经济恢复 B.促进自然经济的发展C.为秦国增强实力统一全国创造条件 D.有利于巩固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3.有学者指出,在中国关于郡县制优劣的马拉松式论战中,秦始皇是持肯定观点的第一位专制统治者。
秦始皇持肯定观点主要在于郡县制( )
A.在秦国有坚实基础 B.比分封制度更优越C.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D.促进了民族间融合4.针对汉初诸侯国势力强大,大臣主父偃上书汉武帝,提出了一个妙计,它既有利于巩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又避免激起诸侯王武装反抗的可能.这个妙计是( )
A.郡县制 B.“推恩令" C.诛晁错 D.清
君侧
5.以下摘自钱穆对中国古代某一政治制度的评价,该制度应是()
A.西周的分封制 B.秦朝的郡县制 C.汉代的刺史制 D.元朝的行省制
6.符合下列材料的主题是( )
A.分化相权使之相互牵制从而保证皇权的独尊
B.权力由皇帝身边远的人向皇帝身边的人转移
C.地方服从中央,中央对地方控制加强
D.相权不断削弱,皇权不断加强的趋势
7.皇位世袭是皇帝制度的核心问题之一,但历史上不断出现骚乱、争议、政变、兵变、谋杀、篡位等现象,这些现象()A.表明嫡长子继承制无以为继 B.体现皇帝制度中皇权至高无上
C.反映社会在不断的发展进步 D.说明宗法制因君权过重受冲击
8.明太祖朱元璋借“胡惟庸案”,“诏罢中书省”,但相权被废使皇帝与六部之间产生了一个权力真空。
为了弥补这个缺陷,明代皇
帝()
A.提高六部的政治地位 B.设立内阁来辅助施政C.任用宦官来参预朝政 D.以特务机构充当耳目9.据《南齐书》记载:在凭“世资”取官的九品中正制下,门阀士族凭借家世获得官位,甚至成为公卿一类的高官.这说明九品中正制( )
A.不利于社会各阶层之间合理流动 B.为平民入仕开辟了一条便捷途径
C.为新生政权选拔了大批优秀人才 D.使中央集权制度得到进一步加强
10.有学者认为,战国时养士之风盛行,但属“私养”、“家养”,直到科举制确立,才真正实现“国养"。
该观点的主要依据是,科举制()
A.扩大了政权的开放程度 B.提升了官员的文化素质
C.有益于重学风气的形成 D.提高了政府的行政效率
11.从古希腊历史看,演说雄辩之风在公元前8—6世纪蔚然兴起,公元前5—4世纪成为政坛时尚。
与演说雄辩之风的兴盛直接相关的是雅典( )
A.政权机构的建立 B.工商业经济的发展C.贵族势力的削弱 D.民主政治达到顶峰12.任何人,只要他能够对国家有所贡献,绝对不会因为贫穷而在
政治上湮没无闻。
为保证所有公民能积极参加国家政治事务,伯里克利采取的措施是()
A.召开公民大会 B.组成五百人会议C.设立陪审法庭 D.为公民发放津贴13.有人指出,大陆法系直接以罗马法的观念原则为基础,以罗马法提供的现成法律形式为蓝本,形成以成文法典为主要标志的体系.这一言论()
A.强调了罗马法对后世影响深远 B.反映了罗马法成就突出的原因
C.指出了罗马法得到不断的完善 D.揭示了罗马法具有丰富的内容
14.“光荣革命”后国王仍能独立行使行政权。
18世纪初,英国国王来自德意志,不谙英国事务,很少出席内阁会议.这样,国王不出席内阁会议成为惯例。
这一现象促使英国( )
A.颁布《权利法案》 B.确立君主立宪制C.形成责任制内阁 D.进行议会改革15.宪法未授予合众国、也未禁止各州行使的权力,由各州各自保留,或由人民保留。
材料体现的原则是
A.分权与制衡 B.民主原则 C.联邦制原则 D.共和原则
16.—战后,威尔逊总统亲自参加《凡尔赛和约》的谈判,但该条约遭到了参议院的否决,使美国不能成为国际联盟的成员国。
参议院此举( )
A.加强了国会的立法权力 B.反映了立法权已超越行政权
C.行使了宪法赋予的权力 D.体现了其与总统间权限不明
17.《全球通史》中说:“从世界史的观点来看,美国革命之所以重要并不是因为它创造了一个独立的国家,而是因为它创造了一个新的、不同类型的国家”。
“新的、不同类型的国家"指的是( ) A.摆脱殖民统治,建立了第一个民族独立国家B.两党竞选,确立了现代典型的两党制
C.实现主权在民,确立了议会至上的原则D.实践启蒙思想,建立了总统共和制
18.1875年,法国宪法规定:参议院及众议院共有创议并制定法律之权,但关于财政法案应先在众议院提出并通过。
此规定的意义在于( )
A.消灭了法国的保守势力 B.摒弃了传统封建财政制度
C.平民可直选法国的议员 D.体现立法机构内相互制约
19.某国是“以议会形式粉饰门面,混杂着封建残余,已经受到资产阶级影响,按官僚制度组织起来,并以警察来保卫的、军事专制制度的国家”.这一国家应是( )
A.英国 B.美国 C.德国 D.法国
20.1839年9月,距离鸦片战争爆发还有9个月,英国战舰从英国本土开往中国。
此时林则徐向道光帝上了一道奏折,称“知彼(英国)万不敢以侵凌他国之术窥伺中华……”这反映出( )
A.林则徐对当时的英国完全缺乏了解 B.天朝上国观念影响清朝政府官员认知
C.地方官员仍执行传统抚夷外交政策 D.清政府已经做好应对侵略的充分准备
21.代表清政府在《南京条约》上签字的耆英曾说,战争失败的主要原因是官民深刻的矛盾,老百姓不支持国家以及国家军队;敌人武器过于强大,而中国的武器太弱。
这说明耆英()A.找到了中国战败的制度根源 B.看清了资本主义扩张的态势
C.看到了战败背后的基本问题 D.认识到中国社会性质的剧变
22.近代中国著名史学家蒋廷黻在《中国近代史》中指出:“1840 年以前是我们对人家不公正,1840 年以后是人家对我们不公正。
”两个“不公正”分别是指( )
A.友好往来;闭关锁国 B.平等互利;侵略战争C.和平外交;共同发展 D.领土完整;互不侵犯23.关于“1840年中英战争"的性质问题,中国人历来强调“这场战争是英国为了拓展市场,保护鸦片贸易而发动的侵略战争。
"而英国人则认为“他们进行这场战争是为了争取和保护正当的通商权利而进行的通商战争。
”由材料可知()
A.对鸦片战争的性质至今没有定论 B.不同视角引发不同历史阐释
C.历史结论都具有强烈的主观臆断 D.历史研究无法还原历史真相
24.下表为鸦片战争前,清政府在对外交往中,“天朝”和“中国"词语的使用频率变化表, 据此可知( )
年代“天朝”使
用频率
“中国”使
用频率
道光最初10年50余次不满10次
道光十六年(1836年四
月至十七年四月
6次5次
道光十八年一月至五月6次14次
A.中国国际地位持续下降 B.洋务思想与传统的观念发生冲突
C.中华民族主权意识增强 D.清政府逐渐形成对等外交的理念
25.《资政新篇》批判重农抑商,尊重科学技术,提倡兴办企业,主张工商牟利,鼓励私人资本。
这说明《资政新篇》( )
A.顺应历史发展潮流 B.符合太平天国实际C.得到西方列强支持 D.注重广大民众利益26.图3为某同学对《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一课进行研究性学习时所采用的材料.该图
片可用来说明甲午中日战争( )
A.日本蓄谋已久
B.中国失败原因
C.日本军力强大
D.中国政府腐畋
27.1933年,学者张荫麟指出:“甲午一役关系我国国运至巨,宜为治我国近世史者所注重。
顾关于此役,从中国观点之第一手的纪录,至为窘乏,即使间接之史料亦稀.”这反映了()
A.历史研究应关注第一手资料 B.史料缺乏不利历史研究
C.甲午战争提升我国国际地位 D.知识分子的责任和情怀
28.下图是清政府各年财政收支盈余图。
图中信息最能够反映出( )
A.清政府的财政赤字逐年上升
B.《马关条约》加剧了清政府的财政负担
C.近代前期半封建化程度加深
D.晚清政府已逐渐成为洋人的在华工具
29.有学者认为,19世纪末的中国,由于帝国主义的政治、军事和
文化(传教士)渗透,传统的社会体系发生了动摇,导致了义和团运动的爆发.这说明义和团运动()
A.遭到了列强的镇压B.使中国社会发生了改变
C.具有广泛群众基础D.是列强侵略加剧的产物30.武昌起义爆发后,一个突出的现象是众多的原立宪派人士纷纷加入各地的起义之中,极大促进了南北各省的独立.此现象主要说明了( )
A.封建统治基础走向全面崩溃 B.立宪派与革命派有共同政治诉求
C.“反满革命”已成为时代主流 D.立宪派人士试图排挤革命党人
31.1911年12月,朱尔典在致格雷的电文中指出:英国方面将采取措施,预防通商口岸脱离清政府而落到革命党人手中,被他们控制关税,用于军用或其他迫切需要。
由此可知当时()
A.暴力革命的观念深入人心 B.清政府迅速丧失军心民心
C.革命党面临不利外交形势 D.列强曾大力镇压中国革命
32.有学者指出,近代中华民族自觉统一体的形成,以及中华民族自觉意识的形成是与外来民族斗争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该学者意在强调( )
A.西方入侵助推中华民族意识近代化 B.中外关系的恶化有利于民族大团结
C.传统的民族意识受到民众质疑 D.中华民族的形成与反侵略密切相关
33.以下是中国共产党一大通过的党纲英文译稿节选:我党纲领如下:
(1)以无产阶级革命军队推翻资产阶级,由劳动阶级重建国家,直至消灭阶级差别;
(2)采用无产阶级专政,以达到阶级斗争的目的——消灭阶级。
(3)废除资本私有制,没收一切生产资料,如机器、土地、厂房、半成品等,归社会所有.
这表明当时中国共产党主张实施()
A.国民大革命 B.社会主义革命C.新民主主义革命 D.资产阶级民主革命34.“导致新的民族主义兴起的,是政治上觉醒的工商阶层和1919年已达二、三百万之众的劳动大军的迅速崛起。
”“新的民族主义兴起”的标志是()
A.太平天国运动 B.辛亥革命 C.新文化运动 D.五四运动
35.1925年,苏联将为中国革命培养干部的大学命名为莫斯科中山大学。
这一命名的背景包括( )
①孙中山决定“以俄为师”②国民党一大召开
③北伐战争顺利进行④中共开辟“农村包围城市”道路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36.下表所列的信息,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A.④③①② B.②④①③ C.③①②④ D.①③④②
37.据统计,1927年11月后,中共中央各类文献中频繁出现“割据”一词,如:“暴动割据"“农民割据,“农村割据”“割据局面”“割据地带”“割据区域”等.这说明当时中共中央( )
A.对革命方式有了新认识 B.放弃了城市革命中心论
C.支持井冈山式革命道路 D.开始注重农民阶级力量
38.在某一历史时期,毛泽东强调,我军的基本方针是持久战,战略方针是独立自主的游击战,创造根据地则是基本任务之一。
此后又进一步提出:“要设想在敌人整个占领华北后,我们能坚持广泛有力的游击战争。
”该时期应是( )
A.国民运动时期 B.土地革命时期
C.抗日战争时期D.解放战争时期39.从1937年到1942年桂林市人口增长2.16倍,西安人口增长46%,兰州、昆明增长35%,重庆1945年的人口从战前的47万增至124万~150万之间。
这一现象()
A.是长期内战的连锁反应 B.彻底改变了中国的工业布局
C.是国内政局影响的结果 D.主要归功于滇缅公路的开通
40.1938年8月底,经过20万人的艰苦努力,滇缅公路通车。
其时《云南日报》专门为此发表社论,称滇缅公路的完工,就像给中国建立了一条强有力的输血管一样。
滇缅公路修建的主要目的是( )A.防止德日联合 B.阻止日本称霸 C.援助国际抗日 D.确保国际援助
二、材料阅读
41.(10分)阅读下列图片,回答问题。
(1)图一、图二反映的中国古代中央政治制度分别是什么?其最基本的共同特征是什么?(2分)
(2)与图二相比,图三反映的政治制度有何变化?出现这一变化的原因是皇权与相权的矛盾加剧,为解决这一矛盾,明初的皇帝对中央行政部门作了哪些改革?(4分)
(3)图四中的机构设立于哪一朝代?其主要职能是什么?(2分)
(4)综合上述材料,分析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演变的趋势。
(2分)
42.(20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不过逐渐出现的一些变化,促使贵族在城市政治生活中向平民做些让步,当然这种让步也是审慎的.在公元前5世纪中叶,“十二铜表法”-—这大概是刻在12块块青铜牌上的法规,竖立在广场上一一就表现出一种新的精神。
——阿尔德伯材料二
时间国家法律文献
1689
英国《权利法案》
年
1787美国《1787年宪法》
材料三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差别。
国民依法享有人身、财产、言论、出版、集会、信仰等自由;参议院由各地选派的参议员组成,行使立法权;由临时大总统、副总统和国务员行使行政权;法院由临时大总统及司法总长任命的法官组成,行使司法权。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据材料一,指出十二铜表法在罗马法中的历史地位,并分析说明它“新的精神"。
(7分)
(2)材料二反映了怎样的历史发展趋势?任选一个法律文件,说明其核心内容及对该国政治制度的影响。
(7分)
(3)依据材料三,分析《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确立了怎样的政治体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具有怎样的历史地位。
(6分)
43.(10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军队阵亡人数统计表
——摘自《抗日战争研究》1997年第3期材料二争取抗战胜利的中心关键,在于使已经发动的抗战发展为全面的全民族抗战。
只有这种全面的全民族抗战,才能使抗战得到最后的胜利.
-—毛泽东《关于目前形势与党的任务的决定》材料三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改变了国家的命运,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创造了历史契机。
……抗日战争的胜利,彻底打败了日本侵略者,捍卫了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使中华民族避免了遭受殖民奴役的厄运。
抗日战争的胜利,还结束了日本在台湾50年的殖民统治,使台湾回到祖国怀抱。
中国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影响.中国参与发起成立联合国并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
-—《李长春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65周年座谈会上的讲
话》(1)根据材料一,如何评价国民党正面战场?(2分)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中国取得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
(4分)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伟大意义。
(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