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1

合集下载

社会学第一定律

社会学第一定律

社会学第一定律
摘要:
一、社会学第一定律的概念
二、社会学第一定律的内容
三、社会学第一定律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四、社会学第一定律的意义和启示
正文:
社会学第一定律,又称为“社会学的牛顿第一定律”,是由中国社会学家费孝通提出的。

这一定律对于理解社会现象,特别是中国社会的变迁具有重要的意义。

社会学第一定律的内容可以概括为:“任何社会现象,都是其历史背景、文化传统、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四个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这四个因素相互影响,共同塑造了社会现象的形态和演变。

在现实生活中,社会学第一定律有着广泛的应用。

例如,我们可以通过这一定律来理解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近年来社会矛盾的演变。

通过分析这四个因素的作用,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社会现象的本质和规律。

社会学第一定律的意义和启示在于,它提醒我们要全面地、历史地看待社会现象,不能片面地、静止地理解社会问题。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把握社会发展的趋势,制定出有效的政策和措施,推动社会的进步。

社会学概论1

社会学概论1

一、名词解释题社会需要:所谓需要,就是人们在一定的情景下,对客观事物产生的匮乏感,而要求得到满足的社会心理反应。

由于人的需要就其产生和满足的过程其性质都是“社会”的,故又称社会需要。

社会角色:是指与人们在社会关系体系中所处的地位相一致、与社会对占据该地位的人的行为期望相符合的一套行为模式。

角色扮演:当一个人具备了充当某种角色的条件,并按照这一角色所要求的行为规范去活动时,就称为角色扮演。

人的社会化:是指一个人从出生经过不断地学习知识、技能和社会规范,培养和提高自己的社会需要,发展自己的个性和社会性,把自己一体化到群体去,从而使社会不断延续和发展下去的基本过程。

三、简答题(每题10分,共40分)1、试述社会学这门学科有那些特征?答:第一,社会学把社会作为一个系统整体来看待。

社会学主张,各种社会和群体,都是一个系统,一个整体,都有其内在的联系性,每个整体在内容上都多于其部分的总和。

第二,社会学的研究从社会生活中人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社会行为入手。

社会学认为,社会是人们社会关系的总和,而行为是人们最普遍、最经常的活动,是人们按照一定的社会关系,在社会关系中所扮演的角色来进行的。

第三,社会学研究方法上的综合性。

第四,社会学把社会整体及其内部、外部的关系放在运动与变化的过程中去进行研究。

社会学的研究就是要指出它们在运动流程中的规律。

第五,社会学非常重视社会调查研究。

这是社会学的一个突出特点,一个作为实证科学的突出的特点,一个优良传统。

2、简述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

答:其理论的基本观点有:第一,人是一种不断需求的动物,除短暂的时间外,极少达到完全满足的状态。

第二,一个欲望满足后,另一个迅速出现并取代它的位置;当这个被满足了,又会有一个站到突出位置上来。

在他的需要层次论中把人的需要分为五个等级即:1、生理需要,2、安全需要;3、归属和爱的需要;4、自尊的需要;5、自我实现的需要。

在第四类和第五类需要之间又可增加求知的需要和美的需要。

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1、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 2、社会存在的变化决定着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 社会存在
决定 具有相对独立性
社会意识
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具有不同步性。 1、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具有不同步性。有时落后 于社会存在, 于社会存在,有时又会先于社会存在而变化发展 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的发展起阻碍作用, 2、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的发展起阻碍作用,先 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 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
辩证唯物主义 马哲 唯物史观) 唯物史观 历史唯物主义 (唯物史观
物质资料生产方式 生产关系 生产力 自然地理环境 物质方面 邓小平理论 三个代表的思想 文学艺术 精神方面

社会生活
社会存在
决定 决定
历史唯心主义
社会意识 (唯心史观 唯心史观) 唯心史观
社会主义社会 (共产主义社 会的低级阶段)
(约230年) 230年
辩证唯物主义 马哲 历史唯物主义
物质资料生产方式 生产关系 生产力 自然地理环境 物质方面 邓小平理论 三个代表的思想 文学艺术 精神方面
社会生活
社会存在
决定
社会意识
1、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 2、社会存在的变化决定着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
穷人决无开交易所折本的 懊恼, 懊恼,煤油大王哪会知道北方 捡煤渣老婆子身受的酸辛, 捡煤渣老婆子身受的酸辛,灾 区的饥民,大约总不去种兰花, 区的饥民,大约总不去种兰花, 象阔人老太爷一样…… 象阔人老太爷一样 ——鲁迅 鲁迅
社会化大生产
生产关系
(约3000年) 3000年
奴隶社会
资本主义社会
(约1163年) 1163年
封建社会

九年级社会第一单元知识点

九年级社会第一单元知识点

九年级社会第一单元知识点社会科学作为一门学科,对于培养学生的社会意识和社会实践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九年级社会第一单元主要涵盖了社会科学的基本概念、研究方法以及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

以下是对该单元重要知识点的详细阐述。

一、社会科学的定义与特征社会科学是一门研究人类社会行为、社会关系以及社会变迁等问题的学科。

它具有客观性、科学性和实践性的特征。

社会科学旨在揭示社会现象背后的规律性,并通过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提供对社会问题的解决方案。

二、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社会科学采用了多种研究方法,包括实证研究、理论研究和比较研究等。

实证研究通过观察、实验和问卷调查等手段,收集和分析数据,验证社会科学理论的准确性。

理论研究主要运用推理和逻辑分析等方法,从理论角度探索和解决社会问题。

比较研究则通过多个国家、地区或群体之间的比较,找出其差异和共性,从而深入理解社会现象。

三、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人类社会的发展可以分为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等阶段。

原始社会是人类社会最早的形态,人们以狩猎和采集为生。

奴隶社会是在私有制产生后的一种社会形式,奴隶既是社会生产的工具,也是生产资料的所有者。

封建社会是中世纪的一种社会形式,以封建主和农民为基本矛盾。

资本主义社会则是工业革命之后,由私有制和市场经济支配的社会形态。

而社会主义社会则追求公有制和社会主义经济。

四、社会科学在现实社会中的应用社会科学的发展和应用对于现实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社会科学的理论研究为社会问题的解决提供了理论支持,有助于了解社会发展规律和推动社会进步。

社会科学的实证研究则可以为政策制定者提供科学依据,指导社会治理。

社会科学在各行各业的实践应用中,如经济、教育、政治等领域,也起到了促进社会发展和改善社会问题的作用。

综上所述,九年级社会第一单元的重要知识点包括社会科学的定义与特征、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以及社会科学在现实社会中的应用。

社会问题概论1

社会问题概论1

第一章社会问题概论一. 社会问题的概念:(社会问题,也称社会病态、社会解组、社会反常或社会失调。

)社会问题是指在社会中存在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严重失调或冲突现象。

社会问题影响社会的正常运转,阻碍社会的协调发展。

二. 社会问题产生的原因:三.社会问题的基本理论:1. 社会病态论:主要受到英国社会学家斯宾塞的社会有机体论的影响。

其一,社会问题是违背社会道德期望的现象,或者社会本身就是不道德的社会。

其二,社会问题产生的原因主要在于个人和社会两个方面。

其三,关于解决社会问题的办法,早期社会病态论者多半侧重于从社会道德的重整以及个人品德的陶冶方面来解决社会问题。

2. 生物社会论:其一,强调人的自然的、生物的和机体方面的因素与社会问题的关系,强调人的先天生理因素与社会问题的关系;其二,试图从生物和人类的生理方面来解释社会问题的成因,认为人们行为上的千差万别是由人的生物或生理本能决定的,一些人先天的生理因素使其行为造成社会问题,换言之,社会问题即由一些人先天生理因素所导致的某些行为现象。

3. 社会解组论:其一,社会解组就是传统秩序的解体,也就是说社会生活“规矩乱了”。

其二,社会问题源于社会解组,而社会解组的原因在于社会缺乏规范。

其三,社会解组论认为,解决社会问题最有效的方法是尽快重建社会规范和秩序,重建社会的均衡体系。

4. 文化失调论:(奥格本)其一,社会问题就是文化失调的问题,是文化变迁中由于文化的各部分变化的速度不一致而产生的文化失调现象。

其二,社会问题产生的原因主要在于速度不一致的社会文化变迁。

5. 亚文化论:亚文化论认为,社会问题的实质是主流文化与亚文化的冲突问题。

当社会中存在的某些亚文化与主流文化发生大的矛盾和冲突即产生社会问题,或社会的亚文化与主流文化的矛盾和冲突即是社会问题。

6. 价值冲突论:其一,社会问题即是某些群体之间的价值不能相容共存的社会状况。

其二,当代社会是价值多元化的社会,价值冲突是社会的常态。

教育社会学1

教育社会学1

《教育社会学》复习资料参考答案一、判断题1.最早使用“教育社会学”这一概念的是社会学之“父”孔德。

( × )2.在教育的诸多社会职能中它的经济职能最重要。

( √ )3.教育的生态系统包括自然的和社会的两个环境圈层。

( × )4.我们通常所说的“解剖麻雀”指的是教育社会学研究方法中的典型法。

( √ )5.社区教育的概念在国际上正式确立和广泛运用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社区教育的实践也始于此。

( × )6.文化在时间上的延续被称为文化传播,指文化在世代相接。

( × )7.学校不是强制性组织,不等于学校教育不带强制性。

( √ )8.美国社会学家帕森斯著的《班级是一种社会体系》是班级社会系统理论的代表作。

( √ )9.教育就是文化,文化就是教育。

( × )10.教师社会化过程即教师继续社会化阶段。

( × )二、选择题1.( B)是指一个社会成员或社会群众,从一个社会阶级或阶层转到另一个社会阶级或阶层的位置移动A. 人口流动B. 社会流动C. 人才流动D. 社会迁移2. 下列不属于对失范行为的教育控制方法是( D)A. 提高行为性成本B. 提高物质性成本C. 提高心理惩处成本D. 树立新的德育观念3.(A )的主要观点是,课程功能在于确保年轻一代接受成人社会的文化,使之适应社会维护社会系统的生存A. 功能主义范式B. 解释论范式C. 新马克思主义范式D.结构主义范式4. 教育功能的失调一般发生在教育制度生命周期的第四个阶段,即(D )A. 群体化形成阶段B. 成熟阶段C. 形式主义阶段D. 瓦解阶段5.(A )是指社会所发生的急剧的、具根本性意义的变迁,是社会变迁中的高潮,是一种显著的突变过程,变迁的实现是以新旧阶级之间的政权易手为标志,它对教育的影响常常是突发的、冲击性的。

A. 社会剧变B. 文化革命C. 教育革命D. 经济革命6.( C)强调研究者与被研究者在时空上完全隔离开来,不存在互动的一种研究方法A. 调查法B. 现场法C. 隐蔽法D. 人种学研究7.( C)教育的目的是树立优生优育的观点,理解人口增长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系A. 责任感B. 环境C. 人口D. 国际理解8.( C )是教育制度所具有的文化要素。

大同社会(1)

大同社会(1)

大同社会"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可以从个人对社会、社会对个人以及人尽其力归纳为三个方面:(1)人人都能受到全社会的关爱(2)人人都能安居乐业。

(3)货尽其用,人尽其力这主要是就人们的思想观念说的,因为只有树公心、去私心,才能达到货尽其用、人尽其力的境界。

不过大同社会并不是完全不可能。

只有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人们的修养到达相当高的境界就可以实现大同社会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大同社会是中国古代儒家所宣传的最高理想社会1.全民公有的社会制度2.选贤与能的管理体制。

3.讲信修睦的人际关系。

4.人得其所的社会保障。

5.人人为公的社会道德6.各尽其力的劳动态度。

7.但需要注意的是,大同社会毕竟只是一种人们理想中的社会。

宗孔子的大同社会主要特征有三点:天下为公;选贤举能;讲信修睦。

小康社会这是孔子说的,孔子区分了小康社会与大同社会的,孔子认为周礼只不过是“人各亲其亲,各子其子”的小康社会,小康社会天子是世袭的,人是分等级制度的;但是大同社会则是尧舜时代,天子由禅让、选举产生的、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孔子认为人类最终会走向大同社会的盛事之中!孔子之所以在当时主张恢复周礼,只不过是对现实妥协的结果,是针对于当时春秋时期各地不断战乱而提出来的、更切实际的一种政治主张。

也就是说,孔子认为当时的中国应该先实现小康社会(恢复周礼),然后再过渡到大同社会大同社会类似共产主义社会,但比共产主义社会更合理;小康社会比社会主义社会更现实,更可操作。

儒家大同社会,可欲不可求;小康社会是个理想的现实社会,可欲可求。

孔子所说的“小康社会”指的是()三代之英时期(即后文指的禹、汤、文、武、成王、周公时期)。

大同社会是中国古代儒家所宣传的最高理想社会或人类社会的最高阶段。

得意忘言:只有主体和客体融合才能得意,一旦主客分离,虽言语尽也不能得其意,得意正是忘我的境界的一种体现。

第三章 社会态度1

第三章 社会态度1
想到什么?,计分方法根据预计标准观察被试对各图形的部位、形状、颜色等各方面所变现出的反应。
3.造句测验(简称SCT) 是事先准备几个有关某一事物的没完成的句子,让被试把句子写完,从中可以反映被测者的态度。 如了解对父亲的态度: “假使我父亲……” “父亲说……”
“今天我父亲……”
(四)内隐态度测验 内隐态度被认为是“真实的”态度,而与之相对的外显态度则是内隐态度受到其他因素干扰后的歪曲表达。关于内隐
的态度改变,则应采用双方面的信息传播。 (2)信息传播的渠道 在信息的传播过程中,人们总是要借助一定的手段或工具,如电台广播、电视、交谈、书写文章、书信等来劝说他
人。 不同方法手段对信息的劝说效果所产生的影响不同。在信息比较复杂时,书面媒介的效果较好;信息比较简单 时,视觉效果最好,其次是听觉,书面效果最差。 (3)唤起听众强烈的情感体验 研究者发现人们态度的改变和心情有密切的关系。“好心情效应”当信息与好心情联系在一起的时候,他们会具有更
第三章 社会态度
本章内容 一、态度定义 二、态度与行为关系 三、态度的测量 四、态度形成及改变 一、态度定义 (一)态度的定义 态度是个人对某一对象所持有的评价和行为倾向,是由认知、情感、意向三个因素构成的、比较持久的、个人 的内在结构。 (二)态度的构成要素 1、态度的认知成分 人们作为态度主体,对于一定态度对象或态度客体的知识、观念、意象或概念,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起来的具有倾
语义差异量表是由心理学家奥斯古德(Osgood)等人于1957年发展起来的,是等级量表的另一 种形式。其基本方法,是用成对的两极性的形容词,如好/坏;聪明/愚蠢等来评价态度对象。
(二)问卷法 是进行调查访问的一种重要方法,也用于态度的测评。
2
(三)投射法 投射法是一种心理测验的方法,是通过间接的方法来了解人们对某事、某人的态度。通常是向被试提供一种情景刺

社会学部分名词解释[1]

社会学部分名词解释[1]

社会学名词解释社会学sociology从某种特有的角度,或侧重对社会,或侧重对作为社会主体的人,或侧重对社会和人的关系,进行综合性的研究,因而具有自己独特的对象和方法的学科。

经过一个半世纪的演变,不仅在现代科学知识体系中占据独特的地位,而且在全球范围内发展成为一门包含众多分支、具有独立知识结构的社会科学。

发展概况社会学一词由拉丁文Socius(集群)与希腊文Logos(知识)组合而成。

由法国哲学家A.孔德于1838年在其《实证哲学教程》中最先提出并就这一新兴学科的建立做了大致的构想,孔德因此而被视作社会学的创始人。

其后,英国哲学家H.斯宾塞于1874年在其《社会学原理》一书中将社会学的知识做了系统整理。

这样,社会学就从一般的社会哲学演变为具体的社会科学。

而将社会学发展成为一门严格意义上的独立学科,则是E.迪尔凯姆的历史贡献。

从迪尔凯姆的实证主义社会学传统的确立到M.韦伯的理解社会学传统的产生,标志着社会学学科多元化发展的开始。

20世纪社会学已经发展成一门拥有自己系统而独特的理论和方法的重要的社会科学,其研究领域广及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并由此衍生出诸如农村社会学、工业社会学、知识社会学、文化社会学、军事社会学、劳动社会学等众多的分支学科以及诸如社区研究、阶级阶层研究、社会控制研究、社会保障研究、生态环境研究、贫困问题研究等专项研究课题。

理论体系与方法体系社会学理论体系的构建方式众说不一,通行的有分块式和平列式两说,其下的具体划分更是多种多样。

社会学研究的内容和范围,大致包括社会、社会中的个人、群体、组织、阶级和阶层、社区、社会变迁、社会控制、社会秩序等。

社会学的方法包括:①方法论。

是社会学研究的指导原则。

主要有实证主义方法论、人文主义方法论和唯物史观方法论。

②研究法。

是社会学研究中搜集和处理资料的方法,主要有观察法、实验法、文献法、比较法等。

在具体研究中,研究法的取舍由研究所采用的方法论来决定。

社会学作业1

社会学作业1

社会学作业1一、名词解释1、社会有机体论答:社会同生物一样也是一个有机体,但社会不是简单的有机体而是“超有机体”,因为:(一)、生物有机体各个组成部分紧密结合,社会则是一个松散的整体,各个分子或多或少是自由和分散的;(二)、生物体的功能分化使感觉和思维的能力仅仅集中在有机体的一个部分,而在社会中,意识遍布有机体的各个部分,全部个体都能感到快乐和痛苦;(三)、在生物有机体中,分子是为了整体而生存,而在社会中则相反,“社会的存在是为社会成员造福,成员的存在不是为了社会造福。

”2、社会进化论答:宇宙的各个部分,不管是有机的或无机的,社会的或非社会的,都受进化定律的支配,这是一条公理。

斯宾塞将社会分为军事社会和工业社会。

他认为社会进化是存在矛盾的,但基本上是平稳的和进步的。

社会进化是一个自动的过程,人们不能有意识地加以延缓或加速。

3、结构功能理论答:帕森斯从宏观角度把人类社会作为一个整体的现实来看待。

社会整体的各个组成部分分为文化、社会、人格和行动有机体四大系统(A适应环境、G实现目标、I社会整合、L维持价值框架),它们相互依存,围绕着人的社会行动和组织而构成一个整体。

这些系统的相互关系与作用使社会整体能够维持一种均衡状态,任何一部分功能的失调,都将波及其他部分以至整体。

但无论是关系的失调,还是功能的变化,社会都将在稳定的情况下有序地演进,而不是革命性变迁。

帕森斯建立的社会行动结构体系,适应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和平国际环境,在美国社会学理论中主导了数十年。

4、交换理论答:交换理论是美国社会学家霍曼斯和布劳创立的。

其基本观点是认为人类的相互交往和社会联合是一种相互的交换过程。

他们把经济学的商品交换原则推广到社会行为,认为一切社会行为都是利益交换。

既是利益交换就要计算报酬和代价。

报酬是得到的东西,代价是交换中失去的东西或受到的惩罚。

而衡量报酬和代价大小的标准是价值。

价值是对需求的主观判断,对某种东西需求大,它的价值就高,需求小则价值低。

社会学概论 (1)

社会学概论 (1)

社会学 1判断1.社会是人们交往的产物正确2.“社会”一词源于中国正确3.社会学研究方法上是抽象性的正确4.马克思是从微观上阐述了需要层次论;马斯洛则是从宏观上阐述了需要层次论。

错误5.声音是人们相互传递信息、感情的象征符号之一。

正确6.社会保障源于欧洲中世纪的慈善事业。

正确7.社会需要在社会中处于非常关键的位置.正确8.“社会”一词源于中国正确9.需要层次论是谁初次提出的马斯洛错误10.“不同的社会成员或社会团体为了各自获得同一目标而进行的相互作用方式”是联合。

错误11.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需要重新走进课堂,拿起书本,这种现象是特殊社会化错误12.人的需要具有社会性正确13.时尚是一种属于“集体着迷”的集体行为。

正确14.马斯洛提出需求层次论是在1943年。

正确15.社会的相互作用是人类活动的基础错误16.社会交往有利于个人成长正确17.认识世界是认识世界的一次飞跃正确18.个人交往又称人际交往正确19.冲突的产生根源于人性正确20.马克思认为在社会交往的层次中经济交往是其他一切交往的基础正确21.语言、文字、手势、表情等人们赋予其社会意义的符号是人们进行社会活动的基础是米德提出的正确22.“镜中自我”是米德提出的错误23.人的需要具有社会性正确单选1.“社会”一词源于A2.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是B3.第一次提出社会学的是法国社会学家哲学家C4.满足人民各种物质和精神的需求的是A5.生存和享受是人类需要的C6.社会需求是人们社会关系的C7.社会需要在社会中处于非常B8.人的需要具有D9.人们需求的满足方式满足可能具有A10.需要层次论是谁初次提出的C11.社会交往是满足人的社会需求的基本C12.社会相互作用则是B13.“镜中自我”是谁提出的A14.社会交往是文化传播的B15.社会交往的动因A16.社会关系是在社会交往中形成的D17.首先提出社会角色的是D18.社会角色是社会地位的B 19.实际角色B20.时尚是一种属于( A )的集体行为多选1.历史唯物主义是社会学研究的ABCD2.社会文化的传播有两种不同的渠道AD3.对社会需要的界定ABCD4.人类发展的三个阶段ABC5.马斯洛把人的需求层次分为()需要ABCD6.社会角色一般可分为ABCD7.社会制度的基本特征ABCD8.社会舆论的基本特点有ABC9.社会化的生物基础ABCD10.社会化的基本过程ABCD社会学2判断1.人的社会化过程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过程。

1、社会与社会学

1、社会与社会学

4、社会的形式
微观形式的共同体: 家庭,邻里,同伴团体,班级,科室等。 中观形式的共同体: 社区,组织,城市等。 宏观形式共同体: 区域,国家,全人类等。
1.1.2 社会的本质
关于社会的解释,社会学家中有两大派别: 1、 社会“唯实论”的解释 将社会看作是具有“客观性”的实体。持有这种观点 的学者认为,社会是外在于个人的客观存在、真实的“
• 社会学的基本问题一般包括如下方面: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社会结构与社会秩序、社会变迁。
1.3.3 关于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1、 社会学研究对象的涵义。 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社会行为”与“制度文化”之间
的相互关系。社会学研究两者之间相互作用关系的规律性。
2、 研究对象与研究目的基本问题的关系。 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为实现社会学研究的“目的”而使用 的“手段”,即通过对社会行为与制度文化之间相互关系规 律性的研究,达到解释社会过程中的“秩序”与“变迁”的
本章内容
• 1.1 什么是社会
• 1.2 社会学研究社会的目的与视角
• 1.3 社会学的基本问题与研究对象 • 1.4 社会学研究社会的方法
1.1 什么是社会
• 1.1.1 社会的涵义
1、中国古代的“社”与“会” • 用“社”表示祭拜土神的地方。《白虎通·社稷 》说:“封土立社,示有土也”; 也有用指志 同道合者集会的场所,如“文社”、“诗社”等 ; 也用来指人的居住单位,如“二十五家为一 社”。这里“社”突出“空间”。 • 用“会”表示聚集在一起从事活动。如“庙会” ,“香会”。这里“会”突出“主体及活动”。
② 人们构成相互关系的过程。(HOW构成怎样的关
系)
社会行动 → 组织与制度 → 习俗与惯例 → 文化

1 社会生产与再生产

1 社会生产与再生产

③Productive Relations
3.生产的社会方面
按“知”分配
④Principle of Distribution
2.劳动组织
以大企业为单位的 高度集成劳作方式 与以小企业或个体 为单位的高度分散 劳作方式并存
3.生产的社会方面
股份制与国有制
①Productive Materials Ownership
3.生产的社会方面
劳动者个人占有
②Labor Force Ownership
3.生产的社会方面
平等化、民主化
3.生产的社会方面
奴隶主或封建主土地私有制
①Productive Materials Ownership
3.生产的社会方面
奴隶主占有制和封建 主不完全占有制
②Labor Force Ownership
3.生产的社会方面
大土地所有者的享受, 小农的生计
③Productive Purpose
3.生产的社会方面
劳动力属劳动者
劳动力属非劳动者
个体经济 国有或集体经济
劳动者占有生产资料
绝对支配地位 平等分工协作
直接为自己生产 最终为自己生产 私营经济 奴隶制经济
非劳动者占有生产资料
被支配地位 被支配地位 为他人生产 为他人生产
第二节
社会生产的总过程
一、社会生产总过程 的基本环节
1.社会生产总过程的四个环节
1.生产的物质方面:非常落后
人力
③Motive Power
1.生产的物质方面:非常落后
④Production
1.生产的物质方面:非常落后
极端狭窄、纯自然物
⑤Labor Objects
1.生产的物质方面:非常落后

1原始社会

1原始社会

原始社会第一节从原始群到氏族制的出现北京人我们中华民族也和世界上别的民族一样,在阶级社会出现之先,曾经历过若干万年无阶级的原始社会。

我国的原始社会是和石器时代相始终的。

我们通过地下出土的人类化石和文化遗物等资料,可以把我国的历史追溯到旧石器时代初期。

属于这一阶段的人类化石有元谋人、蓝田人、北京人等。

北京人的文化遗物较为丰富,是我们了解我国原始社会初期历史的一个重要依据。

北京人化石及其文化遗存是从1927年开始发现于北京西南的周口店。

在北京人的洞穴中发掘出许多的人骨化石,能看出是属于四十个男女老幼的。

还发现不少的石器和动物化石。

北京人距今约有五十万年之久。

北京人体质特点,一方面已具备人的性质,另方面还保留着某些猿的特征,所以称之为猿人。

北京人头盖骨低平,头骨较厚,脑容量小,平均只有1075毫升,而现代人脑容量平均为1400毫升。

眉骨隆起,吻部突出,牙齿粗大,缺乏下颏。

这都是北京人体质上还有原始征象的表现。

北京人身体各部的发展是不平衡的,象四肢就和现代人差别不大。

特别是上肢和现代人已很接近,可知他们的两腿已能直立行走,双手能够进行劳动。

手已作为劳动器官,所以手发展最快。

说明只有通过劳动,人才能从动物中分离出来。

这就彻底粉碎了唯心论认为心灵是人体进化主要动力的荒谬说法。

北京人已会制造石器,他们用砾石为原料,把砾石打成石片,一般不作第二步加工,便可成为工具了。

所以石器的形状,缺乏一定的类型。

他们用这种粗糙的石片工具去制作木棍,或拿去刮割兽皮和兽肉。

考古学上称使用这种原始石器的时代为旧石器时代,北京人属于旧石器时代的初期阶段。

在北京人居住过的洞穴中,发现黑色和其他颜色的灰烬,其中还有被火烧过的土块、石块和兽骨,这些遗迹证明北京人已能用火,火不仅能取暖,而且还可防止野兽对人的侵袭。

火又可使人熟食,熟食的结果,使人体能更好地吸收食物的养分,对促进人体发展十分重要。

知道用火,这是人类和自然界斗争所取得的一个巨大胜利。

社会学概论知识点(一)

社会学概论知识点(一)

《社会学概论》知识点(一)社会学概念社会学是关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综合性具体社会科学。

社会学的基本问题个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学的基本问题。

社会的运行和发展的三种类型(一)良性运行所谓社会的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是指特定社会的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三大系统之间以及各系统内不同部分、不同层次之间的相互促进,而社会障碍、失调等因素被控制在最小的限度和最小的范围之内。

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互适应的体现,是社会运行和发展的理想模式。

社会的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可以因程度不同而表现出多样性。

(二)中性运行所谓社会的中性运行和模糊发展,是指社会运行有障碍,发展不甚平衡,包含较多较明显的不协调因素,但它们还未危害、破坏社会的常态运行。

因此,社会的中性运行也可称为有障碍的常态运行。

这是一种良性运行和恶性运行之间、协调发展和畸形发展之间的中间状态,是一种不稳定状况;它有可能向前者进化,也有可能向后者退化。

我国1957- 1959年期间、1962- 1966 年“文化大革命”之前的时期,总的说来,就处在这样的状况之中。

反右斗争扩大化、反右倾运动、片面强调阶级斗争,是政治上的障碍和不协调因素;超越生产力发展的现实阶段,片面地、频繁地进行生产关系方面的调整和革命,如公社化、割“资本主义尾巴”“提前进入共产主义”以及“大跃进”之类,是经济上的障碍和不协调因素。

(三)恶性运行所谓社会的恶性运行和畸形发展,是指社会运行发生严重障碍、离轨、失控。

1959- 1961年三年困难时期,我们初步感受到了这种恶性运行;“文化大革命”时期,我们更全面而广泛地感受到了它,如党组织瘫痪、公检法被砸、工厂停工、学校停课、交通运输混乱、武斗升级、无政府状态泛滥、人际关系紧张等。

社会学的学科价值1.认识和改造社会。

2.增促社会进步,减缩社会代价。

3.构建和谐社会。

西方社会学的创立孔德奥古斯特.孔德(A. Comte, 1798 1857年),法国社会学家,被称为“社会学之父”。

社会保障1

社会保障1
A.新历史学派
A
()在20世纪40年代第一个宣布建立了全面福利国家。
B.英国
B
()最早建立对全体国民“从摇篮到坟墓”的全面安全保障。
B.英国
B
()的产生,是进入现代社会保障制度阶段的标志。
C.社会保险制度
C
()是社会保障制度的发源地,其对社会保障的理解主要基于社会市场经济的理论,将社会保障理解为社会公平和社会安全,是对竞争中不幸失败的那些失去竞争能力的人提供基本的生活保障。
A.新历史学派
A
20世纪40年代()首先宣布建立福利国家。
B.英国
B
按照国际惯例,衡量贫困状况的标准一般是()。
D.最低生活保障线
D
北欧国家普遍实施的社会保障模式是()。
B.福利国家型
B
被称为基层医疗保险或集资医疗保障制度的医疗保险模式为()。
C.社区合作医疗保险模式
C
被誉为“福利国家的橱窗”的为()。
C.按平均费用支付
C
下列选项中,属于多层次养老保险体系的第三层次的是()。
D.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
D
下列选项中,属于社会救助特征的是()。
A.义务的单向性
A
现代社会保障立法的完善与发展阶段始于()。
B. 20世纪70年代
B
现代社会福利的含义为()。
C.全民的文化教育福利服务等一系列社会政策
C
现代意义上的养老保险制度,是以()为标志的。
C.《就业公约》
C
二、多项选择题
多项选择题
答案
( )属于福利国家型的社会保障模式特征。
A.累进税制与高税收B.普遍覆盖与全民共享
C.政府负责与保障全面D.法制健全

七年级社会第一次月考

七年级社会第一次月考

瓯北一中七年级(下)月考历史与社会试卷1.全国第十届CCTV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有一位歌手在综合素质考评中碰到这样一题“中国位于东部,东部频临洋。

” ( )A.亚欧大陆,大西洋 B.亚欧大陆,印度洋C.亚欧大陆,太平洋D.大洋洲,太平洋2.中共十八大提出建设“海洋强国”,我国既有广大的陆地,还有辽阔的海域,管辖的海域面积约为平方千米。

( )A.960万 B.960 C.300万 D.300以下是我国几个省区轮廓图,读图回答3—4题①②③④3.拥有我国最北和最东的两个端点的省是 ( )A.① B.② C.③ D.④4.下列关于各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①省的省会是呼和浩特 B.②省是纬度最高的省C.③省是面积最大的省 D.④省有北回归线穿过5.“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枝花,五十六个兄弟姐妹是一家……”这首歌曲唱出了各族人民的心声。

我国民族分布的特点 ( )A.大杂居、大聚居 B.小杂居、小聚居 C.大杂居、小聚居 D.小杂居、大聚居6.右图中可以看出我国的地形特点有( )①地形复杂多样②东部濒临海洋③山区面积广大④地势西高东低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①②③7.在我国的陆上邻国中,面积最大的是( )A.哈萨克斯坦 B.印度 C.俄罗斯 D.蒙古8.我国各地产出不同的水果,如辽宁、山东的苹果、梨,湖南、江西的柑橘,广东、海南的芒果、香蕉等。

这说明我国 ( )A.气候复杂多样,适宜大多数植物生长 B.夏季普遍高温,热量丰富C.全国降水丰沛 D.季风气候显著9.以下关于黄河和长江共同点的描述,正确的是 ( )①都自西向东注入海洋②下游都具有江阔水深、航运便利的特点③都蕴藏丰富的水能资源④黄河和长江流域都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10.我国地形复杂多样,不同的地形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人们的生产和生活。

其中有“塞上江南”美称的是() A.青藏高原 B.四川盆地 C.东南丘陵 D.宁夏平原11.河湖众多,水运便利,冬季普遍不结冰等,能反映这些特点的区域()A.西北地区 B.青藏地区 C.南方地区 D.北方地区12.秦岭一淮河是我国重要的地理分界线,下列哪几条线大致经过这一线( )①东部季风区南北分界线 ②1月0℃等温线③年降水量800毫米等降水量线 ④我国人口地理分界线 A .①③④ B .②③④ C .①②③ D .①②③④13.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就新石器而言,无论从器形、用料、加工 工艺及所达到的水平等各方面,与团结、 辉河及东乌珠尔细石器基本一致。这是呼 伦贝尔草原上细石器遗存最西侧最集中的 一处遗址,在其稍东侧的新巴尔虎左旗境 内仍分布着数十处此类文化遗存。佟柱臣 先生介绍的桥河边防站遗址、新宝力格西 苏木遗址、那敖拉遗址、阿木古郎遗址都 是典型的代表。
• 从遗址和墓葬中出土的石器可以分为三类, 即细石器、大型打制石器和磨制石器,其 中以细石器为最多。细石器有镞、尖状器、 刮剥器、刀形器和梯形石片等。石镞的原 料为隧石和石髓,多数为凹底的三角形, 少数为桃核形。梯形石片是镶嵌在刀柄上 使用的。磨制的石器有网坠、刀和盘状器 等。
• 骨器主要是枪头和鱼镖,大型的长16.4厘米,每 个有一列倒刺,在柄端穿孔以便捆绑在长柄上使 用,这类渔猎工具在昂昂溪遗址发现较多,同时 在遗址发现很多动物的骨骼,包括鹿、猪、狗、 兔、鸟、鱼、蛙的骨骼,表明渔猎经济在当时经 济生活中占居有主要地位。 • 陶器均为手制的,灰褐色,火候较低。器形简单, 基本上只有小口罐和带流钵两种,纹饰也很简单。
昂昂溪遗址
• 昂昂溪地区属松嫩平原西部边缘,地势西 北高东南低。西邻大兴安岭,地处嫩江中 游。 • 昂昂溪遗址位于齐齐哈尔市西南25公里处, 该遗址群由22处遗址和17处遗物点组成, 均位于嫩江左岸,分布于昂昂溪区的三个 乡镇辖区之内,分布跨度东至西、南至北 各为30公里左右。
• 其中大的遗址分类有:滕家岗遗址、霍托 气遗址、莫古气遗址、额拉苏遗址、五福 遗址(五福火车站南部的沙丘上)、后五 家子遗址、红旗营子遗址、大阿拉街遗址、 前五家子遗址、心合遗址、北岗遗址、龙 坑遗址、胜合遗址、南岗遗址、胜利三队 一号遗址、水师遗址、哈钦岗遗址、小巴 虎遗址。
• 1949年以后,在其附近地域又陆续发现多 个同类遗址,使这个遗址群的遗址总数达 39处;同时又出土了大量精琢石器、骨器 和陶器,以及灰坑和墓葬等遗迹,这些充 实了遗址的内涵。
•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仅在1980年对昂昂溪 遗址进行过一次挖掘,且挖掘面积较小。 2010年4月,中国社科院及黑龙江省的考古 专家联合对昂昂溪滕家岗遗址进行初步勘 探,确定了2个考古挖掘点,7月开始发掘, 11月底结束,共发掘古墓葬9座,出土100 余件珍贵文物,出土兽骨、蚌壳、鱼骨等 大量动物骨骼,在后期室内文物整理中复 原陶器一件。[4]
• 昂昂溪新石器时代遗址距今约7000多年, 已被确定为中国北方草原渔猎文化、新石 器文化的突出代表,有“北方的半坡氏族 村落”的美誉。[7] • 昂昂溪文化被载入《中国通史》、《世界 通史》和《中国名胜辞典》。著名历史学 家郭沫若、范文澜、吕振羽等对昂昂溪文 化都有高度评价。
• 1988年,昂昂溪遗址被国务院命名为全国 重化遗址发掘和采集的文物约有 3000件,主要是石器、骨器、陶器和精美 的玉器等,种类繁多,器形复杂,是中国 北方细石器文化、渔猎文化的考古基石之 一,是北方细石器文化、渔猎文化的代表, 被命名为"昂昂溪文化"。该遗址建有"昂昂 溪文化陈列馆",开放五福遗址、滕家岗遗 址两处遗址供人参观旅游、考古研究和访 根问祖。
• 昂昂溪地区除发现有新石器时代昂昂溪文 化遗址群外,还发现有大兴屯旧石器地点, 故昂昂溪遗址群对于该地区从旧石器时代 经新石器时代,到青铜时代文化过渡的文 化源流研究有所帮助。
• “昂昂溪遗址”处建有昂昂溪文化专题展览, 面积84平方米,展出石器、骨器、玉器、 陶器等文物标本100多件。展出内容分:地 势地貌、昂昂溪文化、昂昂溪遗址、出土 文物科学研究、保护规划六部分。 • 昂昂溪遗址是由若干沙丘组成的出土典型 细石器的遗址群。文化遗存时代为新石器 时代,代表着早晚两个不同时期。
• 昂昂溪镇附近有很多沙丘,高数米至十余米不等, 沙丘之间是洼地,遗址就分布在沙丘上,迄今共 在四个沙丘发现有文化遗物。 • 1928年,遗址被时任铁路员工的俄国人路卡徐金 发现(在第一座沙丘上发现了一座墓葬)。 • 1930年,中国著名考古学家梁思永首次在五福遗 址发掘(对这座墓进行试探性发掘时,又在该墓 的北边发现了一座墓葬),出土了大量小型压琢 石器、陶器、骨器和装饰品等有科学价值的文物, 并于1931年发表了《昂昂溪史前遗址》的论著, 开始了嫩江流域的史前文化研究。
• 其中:五福遗址是昂昂溪文化的命名依据, 1930年梁思永先生在该遗址进行科学发掘。 [1] • 滕家岗遗址是昂昂溪遗址在八十年代的代 表,1980年省考古工作队在该遗址进行了 科学发掘,发现灰坑、窖穴、墓葬、护村 壕、房址等遗迹,出土石器、骨器、陶器、 玉器等大量珍贵文物。
• 昂昂溪滕家岗等遗址,历年出土的压制石 镞、石铲、石刀、石网坠、刮削器、环状 石器、石磨盘、石磨棒、骨锥、骨鱼镖、 骨刀梗、骨枪头、骨铲、骨凿、网纹骨管、 陶罐、陶瓮、陶杯、陶网坠、陶塑鱼鹰、 玉璧、玉环、玉石斧、蚌环、蚌刀等说明 昂昂溪文化是一种以渔猎业为主,并兼有 养畜业、农业和手工业等多种原始经济形 态的北方草原新石器时代文化。[2]
呼伦贝尔市铜钵好赉遗址
• 铜钵好赉位于内蒙古呼伦贝尔市新巴尔虎 左旗境内的乌尔逊河东岸的平坦低洼草原 上,东北距哈克镇180公里。此地留有古河 床,遗址处于干涸的河道两侧的台地,可 以采集大量的细石器,有以玛瑙、蛋白石、 黑曜石、燧石等石料制作的石镞、刮削器、 石叶、石刃、石核等,也有磨制的石斧、 石磨、石杵、石网坠等。佟住臣先生在他 的巨著《中国新石器研究》中较详细地对 这一遗址进行了论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