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中考必备化学《我们周围的空气》技巧全解及练习题(含答案)(2)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化学】中考必备化学《我们周围的空气》技巧全解及练习题(含答案)(2)
一、选择题
1.下列实验现象的描述中,不正确的是()
A.木炭在氧气中剧烈燃烧,发出白光,放出热量,倒入澄清石灰水后变浑浊
B.硫粉在氧气中燃烧更旺,火焰呈明亮的蓝紫色,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放出热量C.红磷在氧气中燃烧更旺,发出白光,产生大量的白烟,放出热量
D.铁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四氧化三铁,放出热量
【答案】D
【解析】
【分析】
A、根据木炭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硫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红磷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进行分析判断。
【详解】
A、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发出白光,放出大量的热,生成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的气体,故选项说法正确。
B、硫在氧气中燃烧比在空气中燃烧更旺,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放出热量,产生一种具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故选项说法正确。
C、红磷在氧气中燃烧比在空气中燃烧更旺,发出白光,产生大量的白烟,放出大量的热,故选项说法正确。
D、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出大量的热,生成一种黑色固体;生成四氧化三铁是实验结论而不是实验现象,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D。
【点睛】
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常见物质燃烧的现象即可正确解答;但在描述物质燃烧的现象时,需要注意光和火焰、烟和雾的区别;还需要注意实验现象和实验结论的区别。
2.下列物质中属于氧化物的是()
A.空气B.锰酸钾C.氧气D.水
【答案】D
【解析】
【详解】
A、空气中有氧气、氮气等,属于混合物;故选项错误;
B、锰酸钾属于纯净物中化合物,但不是氧化物;故选项错误;
C、氧气属于纯净物中的单质,故选项错误;
D、氧化物是指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中,其中一种元素是氧元素,水属于氧化物;故选项正确;
3.化学实验离不开现象的观察和描述,下列实验现象描述正确的是()
A.在空气中加热铜片,铜片表面有黑色固体生成
B.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发出白光,生成黑色固体
C.细铁丝在空气中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
D.红磷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白色烟雾
【答案】A
【解析】
【详解】
A、在空气中加热铜片,会观察到铜片表面有黑色固体生成,故A正确;
B、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发出白光,生成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故B不正确;
C、铁丝在空气中只能烧至发红,不会产生火星,故C不正确;
D、红磷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的白烟,而不是白色烟雾,故D正确。
故选A。
4.下列对有关实验异常现象的分析中,合理的是()
A.铁丝在氧气中燃烧时集气瓶瓶底炸裂﹣﹣铁丝没有制成螺旋状
B.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时进水量偏少﹣﹣未冷却到常温就打开弹簧夹
C.将未打磨铝丝插入氯化铁溶液中无明显现象﹣﹣铝的金属活动性比铁弱
D.镁带在空气中燃烧的产物比燃烧的镁带质量大﹣﹣有的反应不遵循质量守恒定律
【答案】B
【解析】
【详解】
A、铁丝在氧气中燃烧时集气瓶瓶底炸裂,是由于瓶底未加少量的水或细沙,故A不正确;
B、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时进水量偏少,原因可能是未冷却到常温就打开弹簧夹等,故B
正确;
C、将未打磨铝丝插入氯化铁溶液中无明显现象,是由于铝易与空气中的氧气在其表面形成了一层致密的氧化铝的薄膜,故C不正确;
D、镁带在空气中燃烧的产物比燃烧的镁带质量大,是由于镁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生成了氧化镁,所有化学反应都遵循质量守恒定律,故D不正确。
故选B。
5.化学上常用元素符号左下角的数字表示原子的质子数,左上角的数字表示原子的中子数与质子数之和,如136C表示核内有6个质子和7个中子的碳原子。
下列关于13153I和12753I 的说法错误的是
A.各一个原子相比较,质子数相同B.各一个原子相比较,中子数相同
C.各一个原子相比较,核外电子数相同D.属于同种元素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 A两个符号都表示质子数为53的碘元素的原子。
此项正确。
B两原子的质子数相同,但左上角的数值不同。
所以它们的中子数不同。
此项不正确。
C在原子中,核外电
子数=质子数,所以两原子的核外电子数相同。
此项正确。
D元素的种类是由其原子的质子数(核电荷数)决定的。
两原子的质子数相同,属于同种元素。
此项正确。
所以应选B 项。
考点:原子的构成
6.每年的5月31日是“世界无烟日”。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吸烟损害大脑,使人记忆力减退
B.长期吸烟易患肺气肿、肺癌等疾病
C.吸烟有害健康,但“二手烟”对人体无害
D.香烟烟气中的CO、尼古丁等对人体危害很大
【答案】C
【解析】
A、吸烟损害大脑,使人记忆力减退,故A正确;
B、长期吸烟易患肺气肿、肺癌等疾病,故B正确;
C、吸烟有害健康,但“二手烟”对人体危害更大,故C错误;
D、香烟烟气中的CO、尼古丁等对人体危害很大,故D正确。
点睛∶吸烟危害健康,尽量少吸烟或不吸烟,特别是在公共场所不要吸烟。
7.如图为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装置,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燃烧匙中的红磷可用木炭代替
B.红磷点燃后,慢慢伸入瓶中并塞紧橡皮塞
C.红磷燃烧停止后,立即打开铁夹
D.测定氧气的体积分数低于1/5,可能是红磷量不足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
A、木炭与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会造成进入瓶中的水不足瓶容积的1/5,甚至水不会进入瓶中,选项错误;
B、红磷点然后,应迅速伸入瓶中并塞紧橡皮塞,避免瓶中的空气受热膨胀冲出瓶外,造成实验结果偏大,选项错误;
C、红磷燃烧停止后,冷却至室温时再打开铁夹,避免气体膨胀造成实验结果偏小,选项错误;
D、红磷量不足,则瓶中的氧气会有剩余,进入瓶中水的体积会不足瓶容积的1/5,造成测定氧气的体积分数低于1/5,选项正确,故选D。
【点睛】
测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中,除去氧气的物质在与氧气反应时不能生成气体,避免生成的气体对实验产生干扰。
8.如图是元素周期表的一部分据此判断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砷原子的质子数为33
B.氯原子的M层电子有7个
C.图中只有一种金属元素
D.砷、硒、溴在元素周期表中属于同一族
【答案】D
【解析】
【详解】
A、元素周期表中元素符号前的数字是原子序数,原子序数在数值上等于原子内的质子数,砷原子的质子数为33,该选项说法正确;
B、M是第三电子层,氯原子的M层有7个电子,该选项说法正确;
C、图中只有一种金属元素,即锗元素,该选项说法正确;
D、砷、硒、溴在元素周期表中处在同一行,属于同一周期,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故选:D。
9.用如图所示装置来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对该实验认识不正确的()
A.红磷的量不足会影响实验结论
B.装置不漏气是实验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
C.将红磷改为碳也能得到正确的实验结论
D.打开止水夹,集气瓶内气体压强的减少会导致水面的上升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
A.红磷的量不足时,它所消耗的氧气也就不完全;导致空气中氧气的含量测定结果偏小,会影响了实验结论,故正确,不符合题意;
B.装置不漏气是才能保证该实验是在一个密闭的环境中进行的,才能使实验更加准确,故正确,不符合题意;
C.如果将红磷改为碳来进行空气中氧气的含量测定实验的话,由于碳燃烧后生成二氧化碳气体,会占据氧气的原有的体积,导致测定结果偏小,而不能得到正确的实验结论,故错误,符合题意;
D.根据物理学中的压强知识可知,集气瓶内气体压强的减小会导致水面的上升,从而使集气瓶内外的压强达到平衡状态,故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C.
10.一定条件下,在一个密闭容器内发生某反应,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X 的值为 44 B.该反应属于置换反应
C.W 由碳、氢两种元素组成D.W 中碳、氢元素原子个数比为 1:3
【答案】D
【解析】
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不变。
所以反应后二氧化碳的质量为
64g+5g+8g+23g-32g-16g=52g,故A错误;反应物的质量减少,生成物的质量增加;所以水、二氧化碳是生成物,氧气和W是反应物。
由一中单质和一种化合物生成另一种和另一种化合物的反应叫置换反应。
水、二氧化碳是都是化合物,所以不是置换反应,故B错误;此反应的表达式可表示为W+O2→CO2+H2O。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由反应表达式可以看出W中一定含有碳氢两种元素,是否含有氧元素则要通过生成物中的氧元素与反应的氧气质量进行比较,生成的水中氧元素的质量为:27g×(16÷18×100%)=24g,二氧化碳中氧元素的质量:44g×(32÷44×100%)=32g,两者的质量和为56g,而参加反应的氧气的质量=64g﹣16g=48g,所以可判断W中含有氧元素,故C错误;由C的分析可知W中碳、氢元素质量比为(44g﹣32g)/12:(27g﹣24g)/1=1:3,故正确,故选D。
点睛:此类题的方法是根据化学式计算碳、氢、氧元素的质量,和反应反应前氧元素的质量或可燃物的质量比较,来判断可燃物的组成元素
11.如图是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装置。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此实验不是制取气体,所以实验前不用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B.实验前没有将弹簧夹夹紧,会导致测定结果偏高
C.该实验可以说明空气中含有稀有气体
D.若把红磷换成木炭,也可得到相同实验结果
【答案】B
【解析】
【详解】
A、凡是有气体参加和生成的反应,该实验中有氧气参加反应,故实验前应该检查装置的气密性,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B、实验前没有将弹簧夹夹紧,会导致集气瓶中部分气体通过导管逸出,导致测定结果偏高,该选项说法正确;
C、该实验不能说明空气中含有稀有气体,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D、若把红磷换成木炭,木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导致水不能进入集气瓶,实验不能成功,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故选B。
【点睛】
可以用来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物质应该具备的条件是:能和空气中的氧气反应,生成物是固体,不能和空气中的其它物质发生化学反应。
12.下列关于空气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氮气可用作食品保护气
B.按质量计算,空气中含有氮气约78%,氧气约21%
C.空气质量报告中所列的空气质量级别越大,空气质量越好
D.空气中的CO2气体与雨水结合形成酸雨
【答案】A
【解析】A、氮气化学性质稳定,可作保护气,正确;B、空气组成中按体积计算,空气中含有氮气约78%,氧气约21%,错误;C、空气质量级别越大,空气质量越差,错误;D、酸雨形成的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硫和氮的氧化物,不是二氧化碳,错误。
故选A。
13.如图是小徐用手掌总结氧气的化学性质的表示方法,手指上的物质能与手掌心氧气反应。
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铁在空气中燃烧,生成四氧化三铁
B.煤脱硫的目的是减少二氧化硫的生成
C.磷燃烧产生大量的白雾,会污染空气
D.氧气的化学性质非常活泼,能与所有的物质反应
【答案】B
【解析】
【详解】
铁在氧气中燃烧,生成四氧化三铁,A选项错误;
煤脱硫是减少二氧化硫的排放,保护环境,B选项正确;
磷燃烧产生的白雾是五氧化二磷,不会污染空气,C选项错误;
氧气化学性质活泼,但不是可以和所有物质反应,D选项错误;
故选择B项。
14.下列关于空气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工业上采用分离液态空气法获得氧气B.二氧化硫是空气污染物之一
C.空气中氧气质量占空气质量的21% D.空气中的氧气来源于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
A、工业上利用分离液态空气的方法得到氧气,正确;
B、空气污染物包括:二氧化硫、一氧化碳和二氧化氮,正确;
C、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21%,错误;
D、植物的光合作用是空气中氧气的主要来源,正确。
故选C。
15.某班同学用如图装置测定空气里氧气的含量。
先用弹簧夹夹住乳胶管,点燃红磷伸入瓶中并塞上瓶塞,待红磷熄灭并冷却后,打开弹簧夹,观察集气瓶内水面变化情况。
实验完毕,甲同学的集气瓶内水面上升明显小于瓶内空气体积的1/5,乙同学的集气瓶内水面上升明显显大于瓶内空气体积的1/5。
下列对这两种现象解释合理的是()
①甲同学可能使用的红磷量不足,瓶内氧气没有消耗完
②甲同学可能未塞紧瓶塞,红磷熄灭冷却时外界空气进入瓶内
③乙同学可能没夹紧弹簧夹,红磷燃烧时瓶内空气受热从导管逸出
④乙同学可能插入燃烧匙太慢,塞紧瓶塞之前,瓶内空气受热逸出
A.①②③④B.只有②④C.只有①②③D.只有①③
【答案】A
【解析】
【分析】
【详解】
①实验中所取红磷的量太少,会使装置内氧气不能被全部消耗,故解释合理;
②若甲同学可能未塞紧瓶塞,则会使实验装置漏气,那么外界空气就会进入集气瓶内,因此测得氧气的体积分数小于五分之一,故解释合理;
③若乙同学没有将弹簧夹夹紧,会导致实验中装置内的气体受热膨胀而逸出,故解释合理;
④乙同学可能插入燃烧匙太慢,塞紧瓶塞之前,瓶内部分空气受热逸出,因此测定氧气体积分数增大,解释合理。
故选A。
16.下列关于分子和原子的说法错误的是()
A.“热胀冷缩”说明分子的体积随温度的变化而变化
B.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再分而原子不可分
C.“品红在水中扩散”说明分子总是在不断运动
D.在原子中,质子数一定等于核外电子数,但不一定等于中子数
【答案】A
【解析】
【分析】
A、根据分子的性质来分析;
B、根据原子与分子的区别来分析;
C、根据分子性质来分析;
D、根据原子的构成来分析。
【详解】
A、“热胀冷缩”说明分子的间隔随着温度的改变而改变,而不是分子体积随温度的变化而变化,故错误;
B、化学变化的过程是分子破裂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分子的过程,在化学变化过程中分子可以分,而原子只能重新组合,这是分子与原子的本质区别,故正确;
C.“品红在水中扩散”说明分子总是在不断运动,故正确;
D.在原子中,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但是不一定等于中子数,故正确。
故选:A。
【点睛】
掌握分子的基本性质、原子的构成、分子与原子的区别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17.在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过程中,下列图像能正确表示对应变化关系的是A.B.
C.
D.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
A、高锰酸钾受热分解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试管中剩余固体中钾元素的质量在反应前后不变,选项错误;
B、反应过程中锰元素的质量不变,随反应的进行剩余固体的质量减小,锰元素的质量分数增大,选项正确;
C、试管内剩余固体的质量不能为零,选项错误;
D、生成气体的质量到达最大值后不能减少,选项错误;
故选B。
18.已知:2KMnO4K2MnO4+MnO2+O2↑。
下列图象表示一定质量的KMnO4受热过程中某
些量随时间的变化趋势,其中正确的是()
A. B. C. D.
【答案】F
【解析】
A由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不变,由于氧气是气体,所以反应后固体的质量比反应前减少,反应结束固体的质量等于锰酸钾和二氧化锰的质量和,不再变;B 由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质量不变,所以氧元素的质量不随反应时间而变化,图像应该是一条平线;二氧化锰是生成物,开始高锰酸钾分解前,二氧化锰的含量为零,反应中二氧化锰逐渐增多,含量增加,反应结束,含量不再改变;D氧气是反应的生成物,所以氧气的体积起点应该为零。
选A
点睛:图像的问题主要是结合化学反应分析图的起点的位置,变化趋势,终点的位置是否正确
19.已知:,下图表示一定质量的和固体混合物受热过程中,某变量随时间的变化趋势,纵坐标表示的是
A.固体中氧元素的质量B.生成的质量
C.固体中的质量D.固体中钾元素的质量分数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A、由于KClO3中的氧元素全部转化为气体O2,故固体中氧元素的质量应该随着反应的进行不断减少,但由于、MnO2在这个反应中,起催化作用,它的质量不变,故氧元素质量不会变为0,正确,B、生成O2的质量应随着反应的进行不断增大,错误,C、MnO2在这个反应中,起催化作用,它的质量不变,错误,D、由于固体总质量减少,而钾元素质量不变,故固体中钾元素的质量分数应增大,错误,故选A
考点:化学反应中各物质量的变化,催化剂的特点
20.下列列物质在空气中燃烧能发出耀眼的白光、生成白色固体的是( )
A.木炭 B.镁条 C.蜡烛 D.红磷
【答案】B
【解析】
【分析】
根据物质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现象进行分析。
【详解】
A、木炭在空气中燃烧,发出白光,放出热量,生成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错误;
B、镁条能在空气中燃烧发出耀眼白光,生成白色固体,正确;
C、蜡烛在氧气中燃烧能产生无色、无气味的气体,且在瓶壁上有水雾产生,错误;
D、红磷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的白烟,生成白色固体,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较为简单,只要观察过实验,并记住现象的描述,即可轻易解答,
【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
一、选择题
1.无
2.无
3.无
4.无
5.无
6.无
7.无
8.无
9.无
10.无
11.无
12.无
13.无
14.无15.无16.无17.无18.无19.无20.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