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病学名词解释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温病学:是研究温病发生发展规律及其预防与诊治方法的一门临床基础学科。

2、温病:是感受温邪而引起的,以发热为主症,多具有热像偏重、易化燥伤阴等特点的一类急性外感热病。

3、温疫:是指温病中具有强烈传染性并能引起大流行的一类疾病。

4、温毒:其含义有二:①指病因,亦称温热毒邪。

是指具有温热性质而又有肿毒特征的一种致病因素。

②病名。

是感受温热毒邪而引起的一类疾病总称。

5、疠气:亦称戾气,是指致病暴戾,具有强烈传染性的一种致病因素。

6、新感温病:是指感受当令之邪即时而发,初起以表热证为主的温病。

7、伏邪温病:是指感受外邪伏藏于体内过时而发,初起以里热证为主的温病。

8、卫分证:是指温邪侵犯人体机表,卫气与邪抗争,导致卫外功能失调所表现的一类证候。

9、气分证:是指温邪入里,影响人体气的生理功能所产生的证候。

10、营分证:是指热邪深入营分,劫烁营阴,扰乱心神所产生的证候。

11、血分证:是指热邪深入血分,引起耗血动血所产生的证候。

12、杨梅舌:舌焦躁起刺,状如杨梅,为血分热毒极盛所致。

13、猪肝舌:紫晦而干,色如猪肝,为肝肾阴竭危重证候的反映,预后不良。

14、镜面舌:舌绛光亮如镜,干燥无津,为胃阴亡的表现。

15、斑疹:是温病过程中常见的一种体征。

若点大成片,有触目之形,无碍手之质,压之不褪色为斑;若点小成琐碎小粒,形如粟米,高于皮肤之上,扶之碍手为疹。

因二者可伴随出现,故统称斑疹。

16、白(pei):是一种细小形如水泡,呈水晶色而莹亮的疱疹。

由湿热病邪留恋气分,淹滞不解,郁蒸肌肤而成。

17、日晡潮热:日晡,指申时,即午后3~5时,发热于日晡益甚,如潮水涨退。

为热结肠腑,阳明腑实的热象表现。

18、身热不扬:身热稽留而热象不显,为湿中蕴热,热为湿遏所致。

19、身热夜甚:指发热不退,至夜转甚,是邪热在营,劫烁营阴的表现。

20、夜热早凉:指夜间发热,天明则解,但热退无汗,为余邪留伏阴分所致。

21、战汗:指病人突然全身颤栗,继而全身汗出,称为战汗。

温病见之,多由邪气留恋气分,正邪剧争,正气奋起鼓邪外出所致。

22、神昏谵语:指神智不清,意识丧失,语无伦次的表现。

23、昏愦不语:指深度昏迷,意识完全丧失,昏睡不语。

属神志异常中最严重者,多由热闭心包所致。

24、神智昏蒙:指意识模糊,时清时昧,似清似昧,呼之能应,时有谵语。

为气分湿热酿痰,蒙蔽清窍所致。

25、神智如狂:指昏谵躁扰,狂乱不安。

多为血热炽盛,邪毒扰乱心神所致。

26、惊厥:筋脉拘急而手足抽搐称为痉,亦称动风;神智不清,四肢逆冷则为厥。

因为二者常并见,故合称痉厥。

邪热炽盛,木火相煽,或肾阴耗损,水不涵木,皆可导致惊厥。

27、实风:因邪热炽盛引动肝风之证,因其性质属实,故称为实风。

28、虚风:因肾阴耗损不能涵养肝木所致的肝风内动证,因其性质属虚,故称为虚风。

29、清气法:是清泄气分邪热的一种治法,属于八法中的清法。

适用于气分无形热盛证。

30、和解法:指具有和解、疏泄作用的治疗方法,属于八法中的和法。

适用于湿热痰浊郁于少阳或留恋三焦、郁闭膜原等证。

31、辛开苦降:是用辛温芳香药物宣畅气机,以苦寒之品燥湿泄热的一种治法。

适用于湿热并重证,代表方如王氏连朴饮。

32、分消走泄:以宣展气机,泄化痰热之剂,分消三焦气分湿热的一种治法。

适用于痰热阻遏三焦之证。

33、开达膜原:指有疏利透达膜原湿浊之邪的治法。

适用于邪伏膜原证。

34、风温:是感受风热病邪而所引起的急性外感热病。

35、春温:是感受春季温热病邪而所引起的一种急性热病。

36、暑温:是夏季感受暑热病邪而所引起的一种急性热病。

37、暑厥:指猝中暑热之邪,而致陡发神昏肢厥的病侯。

38、暑风:因猝中暑热之邪而引动肝风的病侯,又称暑痫。

39、暑瘵:因感受暑热之邪儿骤然咳嗽、咯血,状似痨瘵者,名为暑瘵。

也称暑痨。

40、暑秽:夏季因感受暑湿秽浊之气而致猝然闷乱、烦躁的病侯。

41、冒暑:夏月感受暑邪,以肺卫见证为主者。

42、湿温:感受湿热病邪而引起的的急性热病。

43、伏暑:指发于秋冬而临床具有暑湿见证的一种急性热病。

44、秋燥:是秋季感受燥热病邪所引起的外感热病。

45、大头瘟:是感受风热时毒而引起的一种以头面赤肿大为特征的外感热病。

46、烂喉痧:是感受温热时毒而引起的一种温毒疾患。

47、舌蹇:指舌体运动不灵活,言语不清。

温病见之多由邪热闭阻心窍所致。

48、瘛疭:瘛,指筋脉拘急而缩,疭,指筋脉迟缓而伸。

形容手足伸缩交替,抽动不已,是肝风内动的表现。

49、心中憺憺大动:憺憺,畏惧而震动之意。

形容心跳动悸剧烈,并有心神不安畏惧空虚感。

50、闷瞀:指心胸满闷烦乱,眼目昏花之症。

51、喘喝:形容呼吸急促,张口喘气,喘息有声。

52、身热息高:身热即发热;息高,指呼吸气粗如喘,即胸式呼吸。

53、湿遏热伏:指在湿热证中,湿热搏结,湿邪郁遏于外,热邪郁伏于内不能宣散透发久留不去的病机,多见于湿温病湿重于热的阶段。

54、热结旁流:指肠内有燥屎内结,而又见下利纯臭水,系阳明实证中的特殊表现。

55、泻南补北:按五行说,南方属心,北方属肾。

泻南补北即泻心火滋肾水的治法。

适用于心火亢肾水亏证。

56、膜原:同募原。

为人体半表半里的部位,即外通肌肉,内近胃腑,为三焦之门户,实一身之半表半里。

57、气营(血)两燔:燔,即烧。

形容气分与营(血)分邪热俱盛,临床上既有气分证,又见营(血)分证。

58、温邪上受:指温邪从口鼻而入,侵犯人体。

59、逆传心包:指在肺之邪径自内陷心包,病情转重转危。

60、透热转气:即于清营泄热剂中加入轻清透热之品,如银花、连翘、竹叶等,以使营分邪热转出气分而解。

61、凉血散血:是热入血分的治法。

以清热凉血活血散瘀之品清解血分热邪。

62、耗血动血:血分证的病机。

耗血,即一方面是耗伤血中之阴液,使阴耗血浓;另一方面是离经之血被耗损;动血,是指邪热伤络,迫血妄行而致的各种出血。

63、透风于热外:是对温热挟风证的治法。

即于清热方中加入透散之品,如薄荷、牛蒡等,使风从外解。

64、渗湿于热下:是对温热挟湿证的治法。

即于清热方中加入甘淡渗湿之品,如芦根、滑石等,使湿邪从小便而去。

65、两阳相劫:两阳,指风邪与热邪。

此指风热相合,风火交织,势必劫烁津液。

66、浊邪害清:浊邪,指湿浊之邪;清,指清窍,如耳目口鼻等。

湿为重浊之气,与热相合,蒸腾犯上,清窍被蒙,则出现耳聋、鼻塞等症。

67、走泄:即分消走泄之意。

68、分消上下:同分消走泄法。

69、苦泄:以苦寒泄降之品清热化痰泄湿的治法,代表方如小陷胸汤、泻心汤等。

适用于湿热或痰热阻于胸脘,湿已化热,湿热并重或热重于湿之证。

70、开泄:指用轻苦微辛之品(如杏仁、蔻仁、橘皮、桔梗等)开宣气滞,泄化痰湿的治法。

适用于湿浊或痰湿内阻,气机郁滞所致的胸脘痞闷证。

71、急急透斑为要:营分受热,至于斑点隐隐,应用清胃、解毒、凉血,或通下等法以化斑。

如化斑汤、清瘟败毒
饮等。

72、法宜益胃:邪气留连气分促使其战汗的方法是用甘寒清养之品,益胃生津,以解胃中之燥热干涩,俟津液盛,汗源充,则气机通畅而作战汗,邪随汗解。

73、上者上之:“上者”,是指病位,指病在上焦。

“上之”,是指用药,即用清扬上浮之药,使药达病所,而无太过不及之虞。

74、气无化液:指气虚不能化生津液。

75、急急透解:“透解”即疏利透达之义。

此指温疫如见苔如积粉,舌质紫绛,为邪在膜原,治当用达原饮等急急疏利透解潜伏于膜原的邪气,使之速溃。

76、金囚木旺:风温病病久不解,入里化热,肺热津凝成痰,痰热壅阻于肺,肺失敷布肃降之职,是为“金囚”;热盛津上化燥,火炽阳亢而生风,就是“木旺”。

药用川贝、连翘、羚羊、钩藤等。

77、增水行舟:是指温病中因津液亏耗而致肠燥便秘,治用甘寒合咸寒之品以滋阴养液,润肠通便,代表方剂如增液汤。

78、阴血:齿龈出血,结瓣于上,其色黄如酱瓣,多为热灼肾阴,虚阳载血上浮,属虚,称阴血。

79、阳血:齿龈出血,结瓣于上,其色紫如干漆,多为阳明热盛动血,属实,称阳血。

80、湿盛则阳微:阳虚体质之人,感受湿热之邪,治疗中要顾护阳气,防止阳气衰微。

81、水主之气:包括肺肾之气,因为肾主水,肺属金而生水,指温热之邪耗伤津液而至头面诸窍失去濡润。

82、时有汗出:指汗随热势起伏而时出,此为气分湿热相蒸,气机不畅所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