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济大学 中国传统文化 选修 期末论文 都江堰给世人带来的启示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法自然东方瑰宝应运而生
千百年来中国乃至世界上一些古老的大型工程,或湮没于黄沙,或废弃而无用,唯有都江堰这一历史悠久的水利工程历久不衰,甚至经受住了“5.12”汶川强烈地震的考验。

经过2000多年的发展,都江堰已成为当今集防洪、灌溉、运输、发电、水产养殖、旅游观光及城乡工业,生活用水为一体的,综合效益巨大的大型水利工程。

都江堰水利工程系统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可谓实至名归。

但它不仅仅是遗产,还是我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思想的高度展现。

在这里,你或许看不见寻常所见的水利工程之宏伟和崇高,却能真切地体会到与自然浑然天成的山水画卷。

那闻名遐迩的鱼嘴、飞沙堰和宝瓶口,平淡而充实,简洁而深奥,与人们意识中的大型工程的景象少有共同之处。

从远古时期的大禹开始,中国人就知道了通过疏导而不是堵塞来治水,崇尚顺应水性的自然。

后来战国时期道家学说创始人李耳所主张的“道法自然”的哲学思想被更加明确地体现在李冰的建业治水过程中,成为治水的最高准则与思想灵魂。

与现代西方水利工程思路不同的是,李冰并没有高闸大坝与江水硬性抵挡,因为这种方法会破坏河流自然条件,改变特定河段中已有的水沙运动规律,导致对水系、水环境的负面效应,最终危害人类社会。

智慧的古人采用柔性结构的竹笼卵石以柔克刚,在认识岷江河道、水流、泥沙、水文等规律之后,充分利用了河流的弯道与崖壁的角度所形成的冲力,自然地控制着水量和水流方向,调动水流,引导泥沙。

都江堰修好后,坚持了严格的岁修制度。

其“深淘滩、低作堰”的岁修原则,也是李冰在察民情、法自然的基础上所提出的。

正是成都平原的自然地理条件以及风土人情,使都江堰顺理成章的诞生。

这一切正体现了都江堰建造者的智慧,既顺应于自然规律,不破坏和试图超越自然、又能让自然界为人所用,服务于人类的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促进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重要思想。

人类的智慧不是表现在如何征服自然, 而是如何去寻求人与自然协同共生的最佳点。

工程采取的方式使人和自然不会产生尖锐的对立, 而是“上善若水”,顺应了自然又与人和谐相存。

这种智慧,是建立在对工程枢纽及灌区所在地区的自然环境、河道条件、地貌地质、水流泥沙等多种因素充分认识的基础之上的,是建立在对各项工程对于河道、水流、泥沙等因素的反作用的深刻认识基础之上的。

没有对自然规律的深刻认识与把握,就不会有真正意义上的“天人合一”,也不会有真正的“分疏治水”。

最后我想用赵朴初一首赞颂古堰的诗来结束我的小论文:
是宜与长城,并耀秦皇代。

长城久失用,徒留古迹在。

不如都江堰,万世资灌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