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03 致敬母亲——“春运母亲”高考语文新春热门作文素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春运母亲”
故事导读
2010年1月30日,全国进入春运的第一天。
新华社记者周科在南昌火车站广场拍下了这样一张照片:当天,巴木玉布木背着大包、抱着孩子在南昌火车站匆忙赶车。
照片引发无数人的关注和共情。
一位年轻的母亲,
背上巨大的行囊压弯了她的身躯,
手里的背包眼看拖地,
但揽在右臂中的婴孩整洁而温暖。
抬头前行的年轻母亲面色红润,
一双大眼睛坚定有力。
11年来,
这张照片不断在
网络和社交平台流传,
不断被各大媒体引用、转发,
并成为“春运表情”。
11年来,
在众多网民和关注者不断发来的相关信息里,
周科开始了一场漫长的寻找。
随着信息一点点地拼凑,照片一张张地对比,不久前,当年那位母亲,轮廓越来越清晰:巴木玉布木,32岁,彝族人。
2021年春节前夕,在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越西县瓦岩乡桃园村,周科与11年前那名自己镜头里的年轻母亲相遇了。
“住上不漏雨的房子是我儿时的梦想”
见到巴木玉布木时,她笑得灿烂,看不出岁月的沧桑。
与11年前照片中一样,她盘起头发、背着孩子迎面走来,除了略显瘦削,依旧是那双明亮的眼睛,炯炯有神。
她的身后,是刚刚建好的新房,钢筋水泥结构,结实的板材门窗。
“住上这栋大雨漏不进去、寒风吹不进来的房子,小时候做梦都想。
”曾在土坯房住了30年的巴木玉布木,童年的家在半山腰,出嫁后家在山脚下,变的是海拔,不变的是土坯房。
曾经,每到雨季,屋外大雨,巴木玉布木的土坯房里便是小雨。
雨水落在地面不打紧,可时常会滴落在床上打湿被子,一家人都睡不了觉。
脸盆放在床上接雨,一个不够,再加另一个,还不行就用木桶……
巴木玉布木回忆,那时候家里没有通电,漆黑的夜里,夫妻俩就在屋里摸来摸去,凭着感觉找漏点接雨水。
整个晚上,就这样抱着熟睡中的孩子盼天亮。
10年前,位于全国“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地区之一的桃园村,苦日子并非巴木玉布木一家。
从她家门口放眼望去,村庄周围,一道道山梁、一级级梯田清晰可见,山上草枯叶黄。
远处,一座座大石山高耸入云,根本望不见外面的世界。
“不外出打工,光靠几亩地能吃饱就算不错了。
”桃园村第一书记刘剑说,“村里土地贫瘠,不少还悬在半山腰上,播下一颗种子不见得能长出一粒粮食。
要是遇上洪涝干旱,一年的收成就没了。
”
巴木玉布木家有6亩旱地,祖上一直以种植玉米、荞麦和土豆为主,每年的收成勉强维持一家人填饱肚子。
想吃大米要到集镇上买,但家里根本没有钱。
2007年大女儿出生,巴木玉布木偶尔会用节省下来的零钱去买几斤大米,与玉米粉混在一起,给女儿“加餐”长身体。
2009年,二女儿出生,嗷嗷待哺中,巴木玉布木感觉看到了自己重复的童年,她害怕孩子们会像自己一样永远走不出这座大山。
就这样,巴木玉布木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出去打工!
“打工一个月能挣五六百块钱,比家里种地要强”。
2010年1月30日,记者在南昌火车站拍摄的那位背负大包、怀抱婴孩匆忙赶车的年轻母亲,正是巴木玉布木。
她说,那是她结束在南昌5个月打工生涯,赶着返回大凉山老家的一幕。
她记得很清楚,那天一早,自己扛着大包小包,带着女儿从住处赶到南昌火车站,再乘坐两天一夜的火车抵达成都。
在成都,她花了15元钱在一家小旅馆休息了一晚,又搭乘14个小时的火车抵达越西县,从县城回到大凉山的家里,已是深夜。
这趟行程,巴木玉布木花了三天两夜。
如今,从南昌坐高铁到成都,最快只需要8个多小时,而从成都乘火车到越西,6个多小时就能抵达。
记者翻开那张曾震撼人心的“春运表情”照时,巴木玉布木惊讶又感慨。
她告诉记者,当年自己背包中装满被子、衣物,手拎的双肩包里是一路需要的方便面、面包、尿不湿。
她说,那一次,自己背的东西实在太多了,也引得不少好心人上前帮忙。
10余年过去了,中国的长足进步其实从旅客行李背囊的变化都能看出来。
如今在车站码头,已经很难拍到像巴木玉布木满荷大包小包这样的“经典镜头”了。
“无论生活有多难,我们都要勇敢向前”。
正当巴木玉布木和丈夫打算重新外出打工的时候,村干部反复提及的“精准扶贫”让夫妻俩看到了希望。
起初,巴木玉布木并不懂什么叫精准扶贫。
但她看到,桃园村的土地上“长”出了许多烟叶大棚,不
少村民忙前忙后。
从几亩地试种,到大面积铺开,桃园村一改往年习惯,开始种植烟叶、果树等经济作物。
巴木玉布木一打听,一亩烟叶能挣好几千块钱,这不比在外打工差。
于是,她与丈夫把家里的6亩地全部改种了烟叶。
第一年,因技术不好、经验不足,夫妻俩仅挣了五六千元,但他们看到了增收的希望。
第二年,扶贫干部上门摸底,送来一张建档立卡贫困户帮扶联系卡,巴木玉布木一家被列为扶贫对象。
随后,从县级联系领导到驻村农技员,再到具体帮扶责任人,大家为巴木玉布木搭建了脱贫平台。
对口帮扶干部刘勇,隔三岔五往巴木玉布木家里跑,将烟叶苗送到田间地头、协调技术员手把手指导……
通过学习,巴木玉布木夫妇种植的烟叶产量成倍增加,年收入从几千元增加到几万元,种植面积也从当初的6亩增加到15亩。
与此同时,巴木玉布木还到半山腰上找荒地,在石头缝中辟出一块块试种地。
她高兴地看到,烟叶从半山腰的石头堆里露出头来。
2020年,巴木玉布木家年收入达到10万元,其中工资性收入3万元、家庭生产经营性收入7万元,成功实现脱贫。
作为扶贫对象,巴木玉布木2018年获得国家4万元的建房补贴,她自筹7万元在宅基地旁盖起了一栋钢筋水泥结构的新房。
三室一厅的房屋粉刷一新,干净明亮,还贴上了地板砖,电饭煲、冰箱、洗衣机等家电齐全。
按照彝族风俗,新居落成,要邀请亲朋好友来家做客,巴木玉布木夫妇一口气宰了两头牛。
依照国家政策,巴木玉布木还享受到医疗和教育方面的资助。
2013年以来,她又生育了三个孩子,全部在县城医院免费出生。
目前,大女儿巫其拉布木上初一,次女王雪医读小学一年级,儿子巫其布吉上幼儿园。
记者了解到,作为越西县北部的一所初级中学,新民中学学生人数已从2015年的873人增加到现在的2425人,其中女学生比例由15%增长到51%。
在国家的援建下,学校不仅新建了几栋教学楼,还正在动工建设一个标准的运动场。
2018年,桃园村修建了乡村公路,电力、通信、自来水都通了,村口常遭水冲毁的那座小桥也修葺一新。
曾经的上学难、看病难、通信难等问题基本得到解决。
走在宽阔平坦的水泥路上,桃园村孩子们的上学路已经缩短到十几分钟。
为了增加家庭收入,巴木玉布木夫妇还利用农闲时节外出打工。
如今,顿顿都有大米饭,有蔬菜也有肉吃。
看着孩子们一张张可爱的面孔,巴木玉布木说,“希望他们好好读书,平平安安。
无论是生活的贫困,还是遭遇的不幸,我们都要勇敢向前!”
看着巴木玉布木甜美的笑容,记者已然看到了11年前镜头里年轻母亲笃定的目光。
过去8年,我国近1亿贫困人口实现脱贫,令全世界刮目相看。
巴木玉布木是其中的一员,她与命运较劲的奋斗故事令人感动,愿她脸上的笑容始终灿烂。
时评精选
寻找“春运母亲”,就是寻找蒸蒸日上的生活
来源:央视作者:余安康
“一位年轻的母亲,背上巨大的行囊压弯了她的身躯,手里的背包眼看拖地,但揽在右臂中的婴孩整洁而温暖。
”11年前,一位记者在南昌火车站广场拍下的这张照片,感动了亿万国人。
照片中的主角姓甚名谁,现在何方?经寻访,记者找到了她——今年32岁的巴木玉布木,家住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越西县瓦岩乡桃园村,如今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肩上扛的是生活,怀里搂的是希望。
”照片之所以让人过目难忘,是因为触动了无数人的内心柔软之处。
从当事人的神态,世人感受到一名普通母亲负重前行而目光坚定,这不正是普通中国人奋斗的缩影吗?你、我、他,每个人都在如此拼搏。
多年来,无论记者还是普通网友都在不懈寻找巴木玉布木,这是一种深情的牵挂,也是一种深沉的情结。
寻找巴木玉布木,是想知道她过得好不好,也是想探求时代变迁中的个体命运,更试图是在丰富的人生况味中找到一种熨帖人心的答案。
而今,答案揭晓。
巴木玉布木过得很好,不变的是“那双明亮的眼睛,炯炯有神”,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变的是她的梦想渐次实现。
比如,住上了大雨漏不进去、寒风吹不进来的房子,不再为填饱肚子而担忧。
最重要的是,巴木玉布木一家成功实现脱贫,幸福在敲门,好日子如芝麻开花节节高。
站在时间的坐标上,与恢弘历史叙事相对应的,正是一个个家庭发生了根本性改观。
比如,脱贫攻坚塑造了无数人的幸福日子。
这11年,堪称国家推动脱贫攻坚进程力度最大的11年,也是让贫困户受益最大的11年。
如果将镜头对准普通民众,对准默默劳作的平凡人物,对准热气腾腾的基层,就会看到更多动心的场景,从而升腾起更大希望和信心。
“她脸上的笑容始终灿烂”,这是记者重见巴木玉布木之后的感受。
在这个孕育无限生机的时代,只要与时偕行,努力打拼,就一定能够创造更美好的生活。
愿每个人的脸上都有灿烂笑容,在拥抱幸福生活的路上越来越笃定而从容。
(责编:谢雅静)
“春运母亲”11年:时代与人,并肩前行(节选)
来源:澎湃新闻评论员:与归
看了新闻和照片,我特意对比了下,11年过去了,这位母亲没有特别显老,黑袄换做了粉红色的绒毛外套,坚毅的脸庞绽放成了灿烂的笑,还扎了一个发髻,脸上有些淡淡的妆,画了眉毛。
时代的变化,映照在了她的脸上。
当然,更打动人的,是巴木玉布木的故事。
11年来,她走出山村在南昌打过工,也重新回到农村,在精准扶贫的政策下,种植起了烟叶。
从6亩到15亩,从收入几千元到几万元,再到2020年突破10万元,巴木玉布木家实现脱贫。
从巴木玉布木身上,我们看到,我们的人民,缺的不是力量,更不是吃苦耐劳的优良品质,很多时候,只是一个机会,一道门,一扇窗。
授人以渔,这便是打开了一道门,让勤劳的人,踏上了自我致富的路,实现了人与时代的双赢。
报道中,有很多很多巴木玉布木生活变好的细节。
但最令我感到欣慰的,是巴木玉布木的几个儿女。
巴木玉布木自己没有上过一天学,如今大女儿读初一,次女读小学,小儿子上幼儿园,他们的人生,都有了更多的可能。
不仅是她们家,当地的新民中学,学生人数也从2015年的873人增加到现在的2425人,女学生比例由15%增长到51%。
这些改变,才是最令人振奋之处。
儿女们并没有单调地重复母亲的人生,而是受到了更多的、更好的教育,有了更高的台阶和机会,这才是迭代,才是时代的生长,才是人的延伸。
时代与人,并肩前行。
11年过去了,“春运母亲”的脸上,一直记录着这个越来越开阔、浩瀚、多元的社会,承载着中国人民勤劳、乐观、奋斗的精神。
这,就是我们这个时代的表情。
像感动中国的“春运母亲”一样,翻越生活的每一座大山
来源:红星新闻特约评论员:伍里川
“春运母亲”所折射的价值观,与家国的内涵、荣光相呼应,成为宏大叙事中直指人心的细节光色。
在频频走出与归来的人间章节中,发现改变的力量、坚持的力量。
这张名为《孩子,妈妈带你回家》的照片感动了万千网友,成为著名的“春运表情”。
中国春运的意义,中国母亲的精神,在这张催泪的照片中表现无遗。
……
人们都该像11年前感动中国的巴木玉布木一样,翻越生活的每一座大山。
一位网友说得好,“生活那么难,她的笑还能那么甜!”这句话,让人想起《平凡的世界》中的那些为了改变贫穷的命运而“屡败屡战”的人们,想起《大江大河》中那些淳朴刚强的人们,也让人想起许许多多无名的“打工人”。
不抛弃不放弃的不止有“钢七连”,还有生活中的无数平凡人。
四十多年的改革开放,教会每一个中国人奋斗不息;四十多年的春运,教会每一个中国人面朝人海心怀家园。
“春运母亲”所折射的价值观,与家国的内涵、荣光相呼应,成为宏大叙事中直指人心的细节光色。
在频频走出与归来的人间章节中,发现改变的力量、坚持的力量。
对个体而言,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历程,独特的感受。
但毫无疑问,“春运母亲”的精神质感,也反映在每一个人的身心之中。
巴木玉布木的负重赶路,与每一个人所付出的努力“无缝衔接”。
这也是11年前,很多人看见“春运母亲”照片时内心最柔软处一下子被击中的根本原因,更是11年后,很多人再次看见“春运母亲”时热泪盈眶、欣慰不已的根本原因。
生活中,有平湖,也有大山,有阳光,也有风雨。
个体不断抵御风险实现人生目标的路上,不会一帆风顺。
山在那里,所以要攀登。
家人在身后,所以要“撑住”。
为此,人们彼此分享,彼此共鸣,彼此祝福。
一定要找到11年前感动中国的“春运母亲”,一定要看到她幸福,也就成了人心深处再自然不过的自我激励了:翻阅大山,再一览众山小。
“春运母亲”是追求美好生活的时代缩影
(节选)
来源:红网作者:张立
11年前“春运母亲”走红,缘于她负重追求美好生活的母性。
但透过11年的影像,记者的走访,再现了“春运母亲”甘苦变化,以及这些变化之中蕴含的巨大力量。
未上过小学,家庭贫困又多子,为了度日,巴木玉布木走上了打工改善生活的道路。
不让贫困在代际间传递,是“春运母亲”纯朴的渴望,也成为精准脱贫历史重任的攻克目标。
全面脱贫,不让一户掉队,让“春运母亲”生活开始有了转机,在驻村干部、技术人员和村干部的指导下,种植烟叶和果树,开始托举起“春运母亲”生活改善的水平。
尽管经历了技术不佳的困境,但经过深入的学习和指导,“春运母亲”的烟叶和果树收入已经实现年入万余元的目标。
产业扶贫,正在成为“春运母亲”稳定脱贫的“定海神针”。
幸福生活是奋斗出来的,每个人都了不起。
是的,对幸福生活的向往,既已在小康生活中的人们有新的目标,仍然努力脱贫的人们也在笃定前行。
从个体的打工奋斗到国家集体支持精准脱贫,如“春运母亲”
一样的贫困人口,正在与支持脱贫的强大力量一道,朝着主动脱贫、稳定脱贫的方向前进。
在他们身上,涌现着对美好生活向往的笃定,涌现着对美好生活向往的自信,涌现着对美好生活正在加快实现的从容。
11年前的“春运母亲”,成为那个时代春运回家、母爱同行的伟大诠释。
11年后,“春运母亲”又彰显着精准脱贫、主动脱贫的坚定和实现美好生活的喜悦。
摘帽脱贫不是终点,而是新奋斗的起点。
“春运母亲”脸上始终洋溢着的笑容,一如未曾停歇的奋斗,必将成为实现美好生活的强大动力,扎根在广袤大地间。
11年后,“春运母亲”为何仍然击中人心(节选)
来源:大河网作者:夏远望
2010年1月30日,当年春运第一天,新华社记者周科在南昌火车站拍下了这样一张照片:年轻母亲被巨大行囊压弯了身躯,她手里的背包眼看要拖地,但揽在右臂中的婴孩整洁而安稳。
11年来,在网民和关注者不断发来的相关信息里,周科开始了一场漫长的寻找。
最近,周科终于与11年前自己镜头里的年轻母亲见面了。
如今,被网友称为“春运母亲”的巴木玉布木已实现精准脱贫。
在她脸上,始终挂着灿烂的笑容。
女子本弱,为母则刚。
11年前,这张“春运母亲”的照片,让无数人感动落泪。
年轻母亲目光坚定负重前行,肩上扛的是生活,怀里搂的是希望,以一个姿态演绎了极其丰富的内涵,触动了无数人内心柔软之处。
平凡的坚强与执着,也正是普通中国人奋斗的缩影,每个人都在如此拼搏。
寻找巴木玉布木,想知道她过得好不好,不仅是对个体命运的一种深情牵挂,也是对追求美好生活时代群像的一场深刻探究。
如今,我们找到了熨贴人心的答案。
时代用机遇塑造个体,个体也在用汗水装扮时代。
11年前那趟行程,巴木玉布木花了三天两夜,如今只需十几个小时;过去“家里没有通电,漆黑的夜里,就在屋里摸来摸去,凭着感觉找漏点接雨水”,整个晚上“抱着熟睡中的孩子盼天亮”,如今“住上了大雨漏不进去、寒风吹不进来的房子,不再为填饱肚子而担忧”。
家庭年收入从几千元增加到10万元,孩子们也有了更好的教育环境,从巴木玉布木一家的变化中,我们领略到的是一幅波澜壮阔的精准脱贫时代画卷:过去8年,我国近1亿贫困人口实现脱贫,令全世界刮目相看。
在河南,718.6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53个贫困县全部摘帽,9536个贫困村全部出列,无数个像巴木玉布木这样的劳动者与命运较劲,纵使艰难困苦,也不放弃对幸福生活的向往与追求,用奋斗踏上了致富路,实现了人与时代的双赢。
历史写在我们每个人脸上。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站在“两个一百年”历史交汇点上,感受交通巨变、春运演变、脱贫攻坚成就、个人命运变化、国家地位升腾,感受我们这个越来越开阔、越来越浩
瀚、越来越充满机会的社会,在丰富的人生况味中聆听坚毅笃行的时代足音,一个道理越来越明晰:用力前行的人不会被辜负,勤劳、乐观、自信,以赤子之心努力打拼,就一定能拥抱更美好的生活,在国家民族的蒸蒸日上中实现个体的一个个梦想。
致敬“春运母亲”致敬坚韧不拔的赶路人(节选)
来源:春城晚报特约评论员杨朝清
真诚的态度,真实的力量,是文艺创作的根本。
“春运母亲”之所以打动人心,在于它不仅记录了普通劳动者的负重前行,也传递了“无论生活多难,我们都要勇敢向前”的笃定与勇毅。
说到底,“春运母亲”只是许多把生活扛在肩上、把希望搂在怀里的中国人的一个缩影。
嘴里叼着一根烟、一手扛着沉重的货物、一手牵着自己刚刚学会走路的儿子的山城“棒棒”冉光辉同样打动了我们。
十余年的时光过去,“棒棒”冉光辉在重庆扛出了一套商品房,“春运母亲”巴木玉布木一家的年收入也达到了10万元,从土坯房搬进了钢筋水泥结构的新房。
“春运母亲”命运的改变,既有深入推进精准扶贫政策的因素,也有个体努力拼搏的因素。
作为扶贫对象,巴木玉布木一家在医疗、教育、建房等多方面得到了“制度补血”;通过学习培训,烟叶从半山腰的石头堆里露出头来;利用农闲时节,巴木玉布木夫妇外出打工……如今顿顿都有大米饭,有蔬菜也有肉吃,“春运母亲”笃定的眼光和甜美的笑容一如从前。
面对生活的苦难,不放弃不屈服的,有许多像“春运母亲”一样的普通人。
在贵州贵阳,生意最好的时候,“背肉汉”朱启伍一早晨要背30多头猪,总计有上万斤;在上海,月收入早已过万的“独腿外卖员目标攒一百万”;为了给父母减轻负担,“清华学子工地搬砖”……“春运母亲”被标签化、符号化,成为所有自强不息、坚韧不拔地笑对艰难岁月的普通人的代言人。
时代的大江大河奔涌向前,同样离不开一滴滴水的作用。
伴随着社会变迁,交通状况的改善、快递物流的迅猛发展,让许多劳动者习惯了“轻装返乡”。
可是,普通劳动者负重赶路的精神底色,却依然没有改变。
春运既见证着无数个体的迁徙流动,也见证了一个国家的生机与活力;我们致敬“春运母亲”,就是致敬那些为了更好生活不抛弃不放弃、不断努力不断坚持的普通人。
毕竟,所有努力工作、认真生活的人们,都值得“温柔相待”。
“春运母亲”照片背后的国家记忆
(节选)
来源:羊城晚报作者:阅尽
11年,说长不长。
但个人、家庭乃至国家,又经历着怎样的巨变?!
十余年前的春运,至今让无数的返乡人谈之色变。
“春运母亲”从南昌返乡,要坐三天三夜火车,一路的坎坷艰辛,难以言表。
而今,南昌到成都,高铁只需8小时。
遍布全国的高铁网,把数以亿计的返乡人快速输往四面八方,也彻底告别那种逃难般拼死拼活的狼狈情景。
彼时,“春运母亲”在南昌砖厂打工,每月五六百元收入,还觉得比老家强。
此后,她家受到“精准扶贫”政策惠顾,生活一年比一年好。
年收入从几千元,到上万元,再到10万元,彻底摘掉贫困帽;以前她家是透风漏雨的茅屋,半夜孩子总被冻醒,如今住进宽敞结实的新房;为庆贺住新房,招待乡亲,她家一口气宰杀两头牛……“春运母亲”个人和家庭的命运变迁,可说是国家和时代的缩影。
春运,千里万里也要回乡过年,因为有亲情呼唤,有代代相传的血脉牵挂。
而这些年,中华民族又何尝不是处在高速飞奔的春运列车上。
就像这位“春运母亲”,无论背负多么沉重,也无论命运如何不公,但她目光坚毅,精神乐观。
生于大凉山,没上一天学,连普通话也不会说,但为改变生活,夫妇俩毅然走出大山打工。
加之政策帮扶,终于走上致富路。
正是这种千百万“小人物”的砥砺拼搏,汇聚起改变国家命运的力量。
而今,中国高铁运营里程达3.79万公里,比其他国家加起来的总和还长,而几亿人脱贫,更是人类史上前所未有的奇迹,举世瞩目。
“春运母亲”重回公众视野,也再次掀起人们内心的涟漪。
重温这经典性的画面,触发人们情思的不止是感动,更有激励。
恰如网友所说,她“肩上扛的是生活,怀里搂的是希望。
”困难面前不认输,重负之下不低头,只要保持这股斗志,这种昂扬之气,还有什么能阻挡我们民族前行步伐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