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一语文周测五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菁华学校2019—2020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一双周测(二)
语文
本试卷共4页,20小题,满分60分,考试用时60分钟,命题人:王丽。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公章古称官印,是行使权力的信物,故又有“印信”的别名。

从古书记载来看,官印的出现可以追溯到四千多年前的尧、舜时代。

关于官印起源,汉代《春秋合诚图》里有这样的记载:传说尧与太尉舜坐在舟中泛游,忽然,一只凤凰飞到他们面前,将背负的图书交给尧。

这图书装在一个赤玉匣子中,长三尺,宽八寸,上有黄玉检斗,用绳子捆扎,两端用泥封固,并加盖了“天赤帝符玺”的印章。

这说明,印章最早是作为权力的象征出现的。

官印的规格经历了从紊乱到齐整的整饬过程。

《古玺汇编》中战国时的官印,一颗编号为0007的“君之信玺”的边长才两厘米半,另一颗编号为0227的“左禀”印章的边长,倒有三厘米。

而《封泥汇编》中的两汉官印,不仅低级官印比高级官印大得多,其印面形制也“百花齐放”,有的极为方正,有的近似长方,有的四角呈弧形,还有圆形和椭圆形的,估计多为因材治印,逮到一块什么样的材料便做成什么样的印面。

至于印文的书写以及自左分行还是自右分行的排列方式,同样是五花八门,无章可循。

官印的设置和保管是十分谨慎的。

宋代《职制律》关于机关申请置印的规定:“诸官司应铸印记,先具以某字为文,保明申所隶,再行审验,关申尚书礼部。

”如因旧损需换新印者,“给讫限,当日以旧印申纳尚书礼部棰毁”。

也有先锉去印面一个角,集中销毁的。

作废公章仍完好保留在世间这种事情,绝对不允许发生。

官印的使用程式及责任人员,也有严格规定。

以唐代中书门下即政事堂的“堂印”为例,凡需要用印的公文,必须经主管长官判署、签押,并经誊写、校对后,再由“堂头”(相当于政事堂的办公厅主任)审核,审核无误后,方可盖印。

明朝宣德年间,御史李浚奉命赴浙江钱塘县督办粮储事宜。

当地的县令是个阴险狡诈之辈,准备暗中设计陷害李浚,便将一名心腹安插到李浚身边做仆役,伺机偷走了官印。

当李浚办公用印时发现官印被盗,便断定与县令脱不了干系。

一天晚上,他盛情邀请县令来府宴饮。

正当两人酒酣之际,院内浓烟突起,仆人惊慌通报,李浚连忙起身进密室取出印盒交给县令并大声吩咐:“官印重要,请妥善保管,明日送还,眼下救火要紧……”说完不容县令推辞,离席救火而去。

捧着空印盒回家的县令坐卧不宁,彻夜难眠,左右为难,越想越怕。

第二天只得把那枚刚刚偷来、预谋加罪李浚的官印重新放回印盒之内,小心翼翼将官印完璧奉还。

当看到印盒中安放着失而复得的官印时,李浚与县令两人目光对视,心照不宣地笑了。

能做到如此谨慎,自然是达到了“印记不得委其胥吏”的要求。

然而,官印也给地方办公带来了麻烦。

按照规定,各地方政府每年都要派上计吏到京师户部汇报地方年度财政收支情况,经户部审核数目完全符合后,方许奏销。

钱谷数字如有分、毫、升、斗“轧不平”,整本财务报表便要被驳回重造。

重造报表不难,难的是必须盖上原治署的官印才算合法,这样一个来回,就得多费个把月以至好几个月的时间。

不仅增添了上计人员往返奔走的麻烦,也影响地方官员的政绩考核。

手续繁琐,逐渐成为大量使用公章的弊端。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官印”又称“印信”,是官方行使权力时使用的信物,从古书记载来看,四千多年前的尧、舜时代,我们的祖先就开始使用官印了。

B.汉代《春秋合诚图》里关于一只凤凰飞到尧帝面前,将背负的图书交给泛游的尧的记载,证明了印章最早是作为权力的象征出现的。

C.尧帝时代,装运公文用赤玉匣子,长三尺,宽八寸,上有黄玉检斗,用绳子捆扎,两端用泥封固,并且加盖“天赤帝符玺”的印章。

D.两汉的官印多为因材治印,印面有的极为方正,有的近似长方,有的四角呈弧形,还有的圆形和椭圆形,低级官印比高级官印大得多。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由《封泥汇编》中记载的相关资料可以看出,两汉时期,官印的印面形制百花齐放,印文的书写排列方式也是五花八门,无章可循。

B.官印保管者不能随便将管印交给其他官吏,李浚借救火之机,将官印盒匆匆交给县令保管,其目的在于迫使县令乖乖交出所盗官印。

C.在古代,各地方政府每年都要派上计吏到京师户部汇报地方年度财政收支情况,这些收支情况报表必须盖上原治署的官印才算合法。

D.官印使用谨慎,增强了官府行政的严肃性;然而,官印使用手续繁琐,再加上古代交通不便,这些规定只是增添了官吏往返奔走的沉重负担。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战国时期的官印制作相当混乱,同样是官印,编号为0007的“君之信玺”边长2厘米半,编号为0227的“左禀”边长3厘米。

B.官印因旧损需换新印的,要给定更换完毕的期限,当日拿旧印呈献给尚书礼部销毁,有的先锉去印面的一个角,然后集中销毁。

C.宋代机关申请设置官印,先确定官印上出具什么文字,申明该官印属于哪个官署,再进行审验,最后把材料上报给尚书礼部。

D.唐代中书门下凡需要用印的公文,必须经主管长官判署、签押并经誊写、校对后,再由“堂头”审核,审核无误后,方可盖印。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刘怀珍,字道玉,平原人。

伯父奉伯,宋世为陈南顿二郡太守。

怀珍幼随奉伯至寿阳,豫州刺史赵伯符出猎,百姓聚观,怀珍独避不视,奉伯异之,曰:“此儿方兴吾宗。


元嘉二十八年,亡命司马顺则聚党东阳,州遣怀珍将数千人掩讨平之。

宋文帝召问破贼事状,怀珍让功不肯当,亲人怪问焉,怀珍曰:“昔国子尼①耻陈河间之级,吾岂能论邦域之捷哉!”时人称之。

桂阳反,加怀珍前将军,守石头。

为使持节、督豫司二州郢州之西阳军事、冠军将军、豫州刺史。

建平王景素反,怀珍遣子灵哲领兵赴京师。

升明元年,进号征虏将军。

沈攸之在荆楚,朝议疑惑,怀珍遣冗从仆射张护使郢,致诚于世祖,并陈计策。

及攸之起兵,众谓当沿流直下,怀珍谓僚佐曰:“攸之矜躁夙著虐加楚人必当阻兵中流声劫幼主不敢长驱决胜明矣。

”遣子灵哲领马步数千人卫京师。

攸之遣使许天保说结怀珍,怀珍斩之,送首于太祖。

太祖送示攸之。

攸之围郢城,怀珍遣建宁太守张谟、游击将军裴仲穆统蛮汉军万人出西阳,破贼前锋公孙方平军数千人,收其器甲。

初,孝武世,太祖为舍人,怀珍为直阁,相遇早旧。

怀珍假还青州,上有白骢马,啮人,不可骑,送与怀珍别。

怀珍报上百匹绢。

或谓怀珍曰:“萧君此马不中骑,是以与君耳。

君报百匹,不亦多乎?”怀珍曰:“萧君局量堂堂,宁应负人此绢。

吾方欲以身名托之,岂计钱物多少。

”太祖辅政,以怀珍内资未多,二年冬,征为都官尚书,领前军将军,以第四子宁朔将军晃代为豫州刺史。

或疑怀珍不受代,太祖曰:“我布衣时,怀珍便推怀投款,况在今日,宁当有异?”晃发经日,而疑论不止。

上乃遣军主房灵民领百骑追送晃,谓灵民曰:“论者谓怀珍必有异同,我期之有素,必不应尔。

卿是其乡里,故遣卿行,非唯卫新,亦以迎故也。

”怀珍还,仍授相国右司马。

怀珍年老,疾笃,上表解职,上优诏答许,别量所授。

其夏,卒,年六十三。

遗言薄葬。

世祖追赠散骑常侍、镇北将军、雍州刺史,谥曰敬侯。

(节选自《南齐书》有删改)
【注】①国子尼:本名国渊,三国时曹操部将,从不虚报战功。

4.对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此儿方兴吾宗方:将要
B. 怀珍让功不肯当让:辞让,推让
C. 怀珍假还青州假:休假
D. 亦以迎故也故:原因,缘故
5.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攸之矜躁夙著/虐加楚人/必当阻兵中流声劫/幼主不敢长驱/决胜明矣。

B. 攸之矜躁夙著/虐加楚人/必当阻兵中流/声劫幼主/不敢长驱决胜明矣。

C. 攸之矜躁/夙著虐加/楚人必当阻兵中流声劫/幼主不敢长驱/决胜明矣。

D. 攸之矜躁/夙著虐加/楚人必当阻兵中流/声劫幼主/不敢长驱决胜明矣。

6.下列对文中相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字,旧时人在本名以外所起的表示德行或本名意义的名字,男子二十、女子许嫁时取字,一般由父母或师长来取。

B. 元嘉,年号。

年号是我国从汉朝初年开始使用的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古代帝王凡遇到大事、要事,常常要更改年号。

C. 布衣,古代平民百姓因为经济贫困大多只能穿棉布的衣服,故平民百姓乐为布衣,尚未出仕为官的读书人也多以此自称。

D. 乡里,周制,王及诸侯国都郊内置乡,民众聚居这处曰里。

居里或籍贯相同的人称为乡里、同乡。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刘怀珍幼年表现奇异。

幼年到寿阳时,百姓都围观赵伯符出猎,只有刘怀珍避而不看,让他的伯父感到奇异。

B. 刘怀珍对太祖忠心。

沈攸之派遣使者劝降,刘怀珍杀掉沈攸之的使者,将首级送给太祖,以示忠心。

C. 刘怀珍深受太祖信任。

太祖派萧晃替代刘怀珍担任豫州刺史,有人怀疑刘怀珍会拒不从命,太祖明确表明信任刘怀珍。

D. 刘怀珍年老仍受皇帝恩遇。

刘怀珍因为年老病重,请求解除职务,皇帝特下褒美嘉奖的诏书同意了他的请求。

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萧君此马不中骑,是以与君耳。

君报百匹,不亦多乎?
(2)吾方欲以身名托之,岂计钱物多少。

(3)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弃掷逦迤,秦人视之,亦不甚惜。

三、古诗阅读
野望
杜甫
西山白雪三城戍①,南浦清江万里桥②。

海内风尘诸弟隔,天涯涕泪一身遥。

惟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③答圣朝。

跨马出郊时极目,不堪人事日萧条。

【注】①三城戍:西山三城的堡垒,三城,与吐蕃临界,为蜀边要塞。

②南浦,泛指送别之地。

万里桥,在成都杜甫草堂的东边。

③涓埃:细流与微尘,比喻微小。

9.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A.首联由景入题,远望“西山白雪三城戍”,近看“南浦清江万里桥”,景象开阔辽远。

B.颈联写自己“迟暮多病”“未报圣朝”,含蓄地批判了皇帝昏庸无能,荒淫误国,抒发了自己报国无门的悲叹之情。

C.尾联照应题目——“野望”,抒发了作者深为民不堪命,世事日转萧条和自己年老多病,功业未就的隐忧。

D.诗人虽身居草堂,然心忧家国,诗歌内容深广,意境雄浑,感情深沉,表情达意抑扬跌宕。

10.颔联蕴含了诗人哪些思想情感?请结合具体诗句加以赏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10分)
1、《归园田居》中“,”两句表露了作者清高孤傲,与世不合的性格,为全诗定下一一个基调,同时又是-一个伏笔,它是诗人进入官场却终于辞官归田的根本原因。

2、《短歌行》中写诗人通过想象与贤才彼此久别重逢,谈心宴饮,争着将往日的情谊诉说,表达了诗人希望与贤才真诚交往的强烈愿望的句子是:,。

3、在《答司马谏议书》中,“,”可以说是王安石的行事准则,也是历史上一切改革家刚决精神的高度概括。

4、绿云扰扰,,,弃脂水也。

5、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6、,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四、语言文字应用
1、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1)我看着你的背影消失在门后,你的背着书包的背影。

在那个的一刻里,我就已经知道:和你的缘分,在这一生中,将是一次又一次地看着你离开,对着你的背影默默挥手。

(2)许多灿烂时光有如,花开刹那,如幻如梦,花不知自己在盛开,梦中人更不觉自己在幻梦。

(3)人生如梦岁月无情。

蓦然回首,才发现不管昨天、今天、明天,能豁然开朗就是美好的一天。

穷也好,富也好,得也好,失也好,一切都是。

(4),越来越不习惯去倾诉,无论受了多大的苦,也不愿再轻易将自己的伤口给别人看,我想这可能就是抑郁的前兆吧。

A.电光石火昙花一现过眼烟云曾几何时
B.昙花一现过眼烟云曾几何时电光石火
C.过眼烟云曾几何时电光石火昙花一现
D.曾几何时电光石火昙花一现过眼烟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