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公共建筑》PPT演示课件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7
购物中心(shopping center
购物中心(shopping center)是20世纪50年代起在国外普遍兴 起的商业中心型式建筑,又称为“摩尔”(shopping mall)。
其特点: 一是占地面积大。是以几家大型核心百货商店为主体,相
互间由多个专门的商店构成,步行商业街贯穿其中,在建 筑的中心或商业街的交汇处有提供人休息的中庭等开阔的 空间,以形成统一完整的建筑空间。据初步统计2003年底,全国已经建成
国沿海地区、长江沿岸地区的一些城市,由于轮 船航运业的兴起、外国的入侵和不平等条约的签 订,较早作为商埠开放,因此较多地受到西方文 化的影响,在这些城市出现的某些洋式建筑。 早期西方建筑传播渠道是:教会传教渠道、早期通 商渠道与民间传播渠道
16
(A)水路沿线
沿海城市的洋式建筑以上海外滩(又称“黄浦 滩”)和南京路、天津九国租界、广州“十三行” 和沙面、厦门鼓浪屿、青岛胶澳租界“青岛区” 的建筑为代表。
44
地下商业街
地下商业街主要是为了解决城市地面交通日趋紧 张的矛盾,结合地下铁道和交通枢纽而建设的。 地下商业街最早出现在日本,并得到了充分的发 展。目前,我国的地下商业街主要还是利用原有 的人防工程建造的,类似北京金融街地下商业街 的新建地下商业建筑并不多见。不过,随着城市 的发展,城市用地紧张的矛盾日益突出,地下商 业建筑的建设应该是今后大中城市发展的一个重 要方向。
于是,外滩成了一块“风水宝地”。在外滩拥有一块土地,不仅是财 富的象征,更是名誉的象征。商行、金融企业在外滩占有一席之地后, 即大兴土木,营建公司大楼。外滩的建筑大多经过三次或三次以上的 重建,各国建筑师在这里大显身手,使面积不算大的外滩集中了二十 余幢不同时期、不同国家、不同风格的建筑,故外滩又有“万国建筑 博览”之称。
33
第二节:近代建筑 代表类型
34
一、商业建筑
35
1、概念
是商家的营销活动和顾客的购物活动的空 间场所。
36
2、内容
商业活动内容十分广泛,旅馆、商业办公 和服务、娱乐、餐饮业等都是和商业活动 直接相关,所以这些内容都可以划归到商 业的范围内。
37
3、历史
38
第一阶段
是早期集市和广场贸易阶段。
32
B、代表建筑
1:上海:得力近代中国经济格局变化,成为开放龙头,代表建筑及区域:外滩十里洋场,是近代 民用建筑奢华代表, 2:沈阳:亚洲飞地中心,近代工业化最完善地区,代表建筑:火车站/北站/中街/盛京 医大/大帅府,特点:公用和民用建筑规模显赫 3:长春:亚洲飞地临都,十年建设,已胜百年。代表建筑:八大部。公用建筑的时代代表 4:南京:国民政府所在,机构建筑密集。代表建筑:中山陵/总统府/颐和路/金陵学园,历史意义 显赫,但国力所限,公用建筑规模和体量远逊长春 5:哈尔滨:亚洲飞地北缘,受益十月变局,代表建筑:索非亚大教堂,中央大街,特点是民前建 筑地位突出,民后稍逊 6:天津:北方经济重镇,滨海开放度高。代表建筑区域:五大道,特点:民用建筑很奢华 7:大连:亚洲飞地南缘。代表建筑和区域:大连饭店 8:武汉:九省通衢要塞,长江水运尚未衰落。代表建筑区域:道胜银行/救世堂 9:青岛:早期开放。代表建筑:八大关 10:北京:古都遗韵,代表建筑:京奉火车站,清华楼,依靠赔款和东北工业革命输出勉强留点面 子。 11:广州:华南要地,开埠古城。黄埔建筑,但可惜该期间没有留下规模建筑 12:重庆:临都八年,应有收获。代表建筑和区域:不明显,几个办事处性质的临时建筑具备历史 价值,但过于简陋,不具备真正意义上的近代建筑价值
北京的洋式建筑则以东交民巷使馆区建筑为滥觞, 以资政院、大理院为代表。
洋式建筑的设计者基本为外国来华的建筑事务所 或建筑师。
25
昆 明 近 代 商 埠
26
北京东交民巷使馆区建筑
27
上海外滩
地理位址:外滩(The Bund),位于上海市 中心区的黄浦江畔,全长约1.5公里。东临 黄浦江,西面为哥特式、罗马式、巴洛克 式、中西合壁式等52幢风格各异的大楼,被 称为“万国建筑博览群”。
28
历史风貌
1840年以后,上海作为五个通商口岸之一,开始对外开放。1845年英 国殖民主义者抢占外滩,建立了英租界。1849年,法国殖民者也抢占 外滩建立了法租界。
租界俨然是一个主权区,西方列强以他们的方式经营、管理、建设租 界,外滩就成了租界最早建设和最繁华之地。
早期的外滩是一个对外贸易的中心,这里洋行林立,贸易繁荣。从19 世纪后期开始,许多外资和华资银行在外滩建立,这里成了上海的 “金融街”,又有“东方华尔街”之称。
度代所建北京协和医学院 (Peking Union Medical College,简称 PUMC)新校舍建筑群体、燕京大学校园建筑、辅仁大学、国 立北平图书馆为典型。
令人深思的是,较早出现的传统式建筑的设计者主要是外国来华的建筑事务 所或建筑师。反映出外国建筑师处在中国近代社会多元文化的背景下,对当 地传统文化的吸收和追求。
合),就构成了中国近代建筑史的主线。 (3) 欧美“国际式”新建筑潮流(20世纪3
0年代)的冲击,使中国近代建筑的历史呈现出 中与西、古与今、新与旧多种体系并存、碰撞与 交融的错综复杂状态。中国近代建筑正是这种多 元文化下的历史见证。
6
(1)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继续 (19世纪末20世纪初 )—
—政治
30
(3)欧美“国际式” 新建筑潮流
31
A、产生原因
欧美“国际式”新建筑潮流。 这种建筑的代表人物主张:建筑师要摆脱传统建
筑形式的束缚,大胆创造适应于工业化社会的条 件、要求的崭新建筑。因此,具有鲜明的理性主 义和激进主义色彩,又称为现代派建筑。 现代主义建筑思想先是在实用为主的建筑类型如 工厂厂房、商业建筑、学校校舍、医院建筑、图 书馆建筑以及大量建造的住宅建筑中得到推行
4
二、分期
基本上是指在中国国土上于近代社会发展 历史时期(1840——1949年)所建造的建筑
标准:科技、政治、经济背景发展变化的 结果来考察,是分期的主要依据。
5
三、分类
以1840年鸦片战争为标志,表现为: (2)西方外来建筑文化的传播(20世纪20年
代以后 )——经济 这两种建筑活动的互相作用(碰撞、交叉和融
中山陵(1925-929年)的营建。中山陵陵园总体平面呈钟形,引人发“木铎 警世”之想,寓意深远;墓在祭堂后合乎中国观念,式样采古制,建筑朴实 坚固,形势及气魄极似中山先生之气概及精神。
吕彦直生年仅36岁,但他以设计并主持建造南京中山陵而确立了自己在
中国近代建筑史上的地位。1926年他设计的广州中山纪念堂,是中国近代跨
其特点是在楼房前半部跨人行道而建筑,在马路边相互联 接而形成自由步行的长廊,长可达几百米乃至一两千米以 上
商业骑楼建筑最早见于2000多年前的古希腊,后来才流行 欧洲,近代才传至世界各地的。本世纪初,广州开辟马路 时,将西方古典建筑中的券廊等形式与广州传统的形式相 结合,演变成广州特有的“骑楼”建筑。本世纪60年代以 后,广州新建的商业街区已很少采用这种形式了。
长江沿岸城市的洋式建筑以南京下关、武汉汉口 租界的建筑为代表。
内陆地区沿边城市哈尔滨早期的建筑主要通过中 东铁路的修建和开通,受俄罗斯传统建筑和十九 世纪末欧洲流行的“新艺术运动”样式影响,在 中东铁路系统的建筑和东正教堂中表现为多。
17
建筑规划
工业区:厂房建筑 住宅区:立式联排建筑 娱乐区:商业建筑
18
建筑类型
商业建筑:店铺 工业建筑:厂房、仓库 公共建筑:教堂、酒店、学校、医院、车
站、办公楼 住宅建筑:工人住宅、私人别墅
19
上海外滩
20
天津九国租界的小洋楼
21
广州十三行
22
夏门古浪屿
23
哈尔滨松花江畔西洋建筑
24
(B)陆路沿线
滇越铁路(1903——1910年)是中国西南地区的 第一条铁路,它的建成加速了云南的近代化。越 南人在参与了滇越铁路的修建和昆明商埠的开发 过程中,间接地把其所受法国建筑文化的影响带 到滇越铁路沿线的城市和昆明。
9
燕京大学校园建筑
10
C、特点
11
(A)早期的民族形式追求
上世纪20年代以前,是新功能建筑民族形式 不自觉的摸索时期。主要创作模式有
“新功能、旧形式” “洋式门面、中式装饰”, “中国式教会建筑”三种。
12
(B)繁荣期民族形式创作
1920~1930年,具有较高文化修养的一批留学生, 致力于在新建筑中体现民族形式,创作出了一批 高水平的作品。“首都(南京)计划”对民族形式给 予了大力提倡和支持,中国营造学社对创作民族 形式作了有力的学术推动,曾一度垄断建筑市场 的外国建筑师和教会主持人也注意在现代建筑中 要用中国民族形式。这一时期出现了复古式、古 典式、折衷式等特征的近现代建筑。南京中央博 物院、广州中山纪念堂、武汉大学是为典型代表。
7
A、产生原因
以模仿中国古代建筑或对之改造为特征。 兴起原因:大部分内陆地区城市由于交通
不便,处于与外部世界较为隔绝的状态,
8
B、主要地区
南京都城的营建
1927年国民政府成立,定都南京后于1929年所作“首都计划”,则是中国进 行的较早、规模较大的城市规划设计。“首都计划”的详细方案中,全部政 府办公建筑均采用中国传统建筑造型,极力提倡采用“中国固有之形式”, 意为发扬光大本国传统的文化。这在二十年代是一种开创性的设想。
39
第二阶段
商业突破了“市”的限制。摊贩们的交易 行为转向“店”内。在道路两侧形成不同 数量不同规模的店铺格局。
40
第三阶段
“店铺”逐渐向城市的主要街道汇集,形成 了较为固定化的商业街,甚至有些地方已 经形成了小的商业中心。
41
商业骑楼建筑
商业骑楼建筑是20世纪初广州和岭南地区的临街商业楼房 的一种建筑形式
近代公共建筑
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由此世界建筑进入近代, 中国近代建筑建筑是一个急剧变化的阶段。 中国近代建筑比世界近代建筑的起始整整晚 200年。此时世界建筑已进入近代后期和现代 前期
1
本章主要内容
近代建筑产生的文化背景 近代建筑代表类型
2
第一节:近代建筑产生的 文化背景
3
一、概念
近代建筑:从科学美学观看,近代建筑是 在机械工业时代,按机械工业时代的美学 观点与生产原则建造的建筑,就是近代建 筑
13
(C)“兴亚”式中的民族风格形式
20世纪30年代后期,日占区的满洲国“兴亚 式”、“帝国式”建筑也采用了中国建筑 式样。长春至今还保留有一些这样的建筑。
14
(2)西方外来建筑文化的传播 (20世纪20年代以后 )—
—经济
15
A、兴起原因
以模仿或照搬西洋建筑为特征的中国近代建筑 由于中国国土幅员广阔,各地发展很不平衡。中
45
第五阶段
当具有现代意义的、规范化的商场和超市 等崭新的商业形态加入到流通领域以后, 传统商业空间的结构和经营方式发生了显 著的变化。
46
第六阶段
是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商业空间的发展随 着西方一些主要城市中心区的衰败和大量 中产阶级的迁移进入低谷时期,在城市郊 区地带继续谋求发展并导致大型购物中心 的产生。
29
建筑特点
今日外滩矗立的高楼大厦,已经不是19世纪中叶早期出现 的那种2-3层砖木结构的房屋,也不是20世纪初期那种简单 的5-7层钢筋水泥建筑,而是10层以上钢骨框架结构的新大 厦。
但这些建筑物无一不是沿袭着西方建筑发展经过的道路。 早期建筑的形式多为欧洲古典式、文艺复兴式和中西结合 式。到19世纪末,在钢筋水泥框架上发展起来的形式有意 大利巴洛克式、仿文艺复兴式和集仿古典式,1920年的怡 和洋行大楼1今北京东路外滩上海外贸大楼),即采用的对 称严谨的仿古典主义式样。入口处的希腊科林沁柱式门廊, 外形便具有巴洛克式和仿文艺复兴式。1915年建成的亚细 亚火池公司(今中山东一路l号上海冶金设计院),原先为7 层,后加了1层,外形便为巴洛克式风格。
“骑楼”建筑在第十甫路、上下九路、中山路、解放路、 人民南路、一德路等商业街道较为集中。而西濠口一带的 “骑楼”气魄最大:新亚酒店、南方大厦、爱群大厦等均 为广州初期“骑楼”建筑中的佼佼者。
42
拱廊式商业街
43
第四阶段
是19世纪中叶前后,马车交通时代的到来和 加工制造业的快速发展,催生出西方国家 的第一代大型商业街。
购物中心(shopping center
购物中心(shopping center)是20世纪50年代起在国外普遍兴 起的商业中心型式建筑,又称为“摩尔”(shopping mall)。
其特点: 一是占地面积大。是以几家大型核心百货商店为主体,相
互间由多个专门的商店构成,步行商业街贯穿其中,在建 筑的中心或商业街的交汇处有提供人休息的中庭等开阔的 空间,以形成统一完整的建筑空间。据初步统计2003年底,全国已经建成
国沿海地区、长江沿岸地区的一些城市,由于轮 船航运业的兴起、外国的入侵和不平等条约的签 订,较早作为商埠开放,因此较多地受到西方文 化的影响,在这些城市出现的某些洋式建筑。 早期西方建筑传播渠道是:教会传教渠道、早期通 商渠道与民间传播渠道
16
(A)水路沿线
沿海城市的洋式建筑以上海外滩(又称“黄浦 滩”)和南京路、天津九国租界、广州“十三行” 和沙面、厦门鼓浪屿、青岛胶澳租界“青岛区” 的建筑为代表。
44
地下商业街
地下商业街主要是为了解决城市地面交通日趋紧 张的矛盾,结合地下铁道和交通枢纽而建设的。 地下商业街最早出现在日本,并得到了充分的发 展。目前,我国的地下商业街主要还是利用原有 的人防工程建造的,类似北京金融街地下商业街 的新建地下商业建筑并不多见。不过,随着城市 的发展,城市用地紧张的矛盾日益突出,地下商 业建筑的建设应该是今后大中城市发展的一个重 要方向。
于是,外滩成了一块“风水宝地”。在外滩拥有一块土地,不仅是财 富的象征,更是名誉的象征。商行、金融企业在外滩占有一席之地后, 即大兴土木,营建公司大楼。外滩的建筑大多经过三次或三次以上的 重建,各国建筑师在这里大显身手,使面积不算大的外滩集中了二十 余幢不同时期、不同国家、不同风格的建筑,故外滩又有“万国建筑 博览”之称。
33
第二节:近代建筑 代表类型
34
一、商业建筑
35
1、概念
是商家的营销活动和顾客的购物活动的空 间场所。
36
2、内容
商业活动内容十分广泛,旅馆、商业办公 和服务、娱乐、餐饮业等都是和商业活动 直接相关,所以这些内容都可以划归到商 业的范围内。
37
3、历史
38
第一阶段
是早期集市和广场贸易阶段。
32
B、代表建筑
1:上海:得力近代中国经济格局变化,成为开放龙头,代表建筑及区域:外滩十里洋场,是近代 民用建筑奢华代表, 2:沈阳:亚洲飞地中心,近代工业化最完善地区,代表建筑:火车站/北站/中街/盛京 医大/大帅府,特点:公用和民用建筑规模显赫 3:长春:亚洲飞地临都,十年建设,已胜百年。代表建筑:八大部。公用建筑的时代代表 4:南京:国民政府所在,机构建筑密集。代表建筑:中山陵/总统府/颐和路/金陵学园,历史意义 显赫,但国力所限,公用建筑规模和体量远逊长春 5:哈尔滨:亚洲飞地北缘,受益十月变局,代表建筑:索非亚大教堂,中央大街,特点是民前建 筑地位突出,民后稍逊 6:天津:北方经济重镇,滨海开放度高。代表建筑区域:五大道,特点:民用建筑很奢华 7:大连:亚洲飞地南缘。代表建筑和区域:大连饭店 8:武汉:九省通衢要塞,长江水运尚未衰落。代表建筑区域:道胜银行/救世堂 9:青岛:早期开放。代表建筑:八大关 10:北京:古都遗韵,代表建筑:京奉火车站,清华楼,依靠赔款和东北工业革命输出勉强留点面 子。 11:广州:华南要地,开埠古城。黄埔建筑,但可惜该期间没有留下规模建筑 12:重庆:临都八年,应有收获。代表建筑和区域:不明显,几个办事处性质的临时建筑具备历史 价值,但过于简陋,不具备真正意义上的近代建筑价值
北京的洋式建筑则以东交民巷使馆区建筑为滥觞, 以资政院、大理院为代表。
洋式建筑的设计者基本为外国来华的建筑事务所 或建筑师。
25
昆 明 近 代 商 埠
26
北京东交民巷使馆区建筑
27
上海外滩
地理位址:外滩(The Bund),位于上海市 中心区的黄浦江畔,全长约1.5公里。东临 黄浦江,西面为哥特式、罗马式、巴洛克 式、中西合壁式等52幢风格各异的大楼,被 称为“万国建筑博览群”。
28
历史风貌
1840年以后,上海作为五个通商口岸之一,开始对外开放。1845年英 国殖民主义者抢占外滩,建立了英租界。1849年,法国殖民者也抢占 外滩建立了法租界。
租界俨然是一个主权区,西方列强以他们的方式经营、管理、建设租 界,外滩就成了租界最早建设和最繁华之地。
早期的外滩是一个对外贸易的中心,这里洋行林立,贸易繁荣。从19 世纪后期开始,许多外资和华资银行在外滩建立,这里成了上海的 “金融街”,又有“东方华尔街”之称。
度代所建北京协和医学院 (Peking Union Medical College,简称 PUMC)新校舍建筑群体、燕京大学校园建筑、辅仁大学、国 立北平图书馆为典型。
令人深思的是,较早出现的传统式建筑的设计者主要是外国来华的建筑事务 所或建筑师。反映出外国建筑师处在中国近代社会多元文化的背景下,对当 地传统文化的吸收和追求。
合),就构成了中国近代建筑史的主线。 (3) 欧美“国际式”新建筑潮流(20世纪3
0年代)的冲击,使中国近代建筑的历史呈现出 中与西、古与今、新与旧多种体系并存、碰撞与 交融的错综复杂状态。中国近代建筑正是这种多 元文化下的历史见证。
6
(1)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继续 (19世纪末20世纪初 )—
—政治
30
(3)欧美“国际式” 新建筑潮流
31
A、产生原因
欧美“国际式”新建筑潮流。 这种建筑的代表人物主张:建筑师要摆脱传统建
筑形式的束缚,大胆创造适应于工业化社会的条 件、要求的崭新建筑。因此,具有鲜明的理性主 义和激进主义色彩,又称为现代派建筑。 现代主义建筑思想先是在实用为主的建筑类型如 工厂厂房、商业建筑、学校校舍、医院建筑、图 书馆建筑以及大量建造的住宅建筑中得到推行
4
二、分期
基本上是指在中国国土上于近代社会发展 历史时期(1840——1949年)所建造的建筑
标准:科技、政治、经济背景发展变化的 结果来考察,是分期的主要依据。
5
三、分类
以1840年鸦片战争为标志,表现为: (2)西方外来建筑文化的传播(20世纪20年
代以后 )——经济 这两种建筑活动的互相作用(碰撞、交叉和融
中山陵(1925-929年)的营建。中山陵陵园总体平面呈钟形,引人发“木铎 警世”之想,寓意深远;墓在祭堂后合乎中国观念,式样采古制,建筑朴实 坚固,形势及气魄极似中山先生之气概及精神。
吕彦直生年仅36岁,但他以设计并主持建造南京中山陵而确立了自己在
中国近代建筑史上的地位。1926年他设计的广州中山纪念堂,是中国近代跨
其特点是在楼房前半部跨人行道而建筑,在马路边相互联 接而形成自由步行的长廊,长可达几百米乃至一两千米以 上
商业骑楼建筑最早见于2000多年前的古希腊,后来才流行 欧洲,近代才传至世界各地的。本世纪初,广州开辟马路 时,将西方古典建筑中的券廊等形式与广州传统的形式相 结合,演变成广州特有的“骑楼”建筑。本世纪60年代以 后,广州新建的商业街区已很少采用这种形式了。
长江沿岸城市的洋式建筑以南京下关、武汉汉口 租界的建筑为代表。
内陆地区沿边城市哈尔滨早期的建筑主要通过中 东铁路的修建和开通,受俄罗斯传统建筑和十九 世纪末欧洲流行的“新艺术运动”样式影响,在 中东铁路系统的建筑和东正教堂中表现为多。
17
建筑规划
工业区:厂房建筑 住宅区:立式联排建筑 娱乐区:商业建筑
18
建筑类型
商业建筑:店铺 工业建筑:厂房、仓库 公共建筑:教堂、酒店、学校、医院、车
站、办公楼 住宅建筑:工人住宅、私人别墅
19
上海外滩
20
天津九国租界的小洋楼
21
广州十三行
22
夏门古浪屿
23
哈尔滨松花江畔西洋建筑
24
(B)陆路沿线
滇越铁路(1903——1910年)是中国西南地区的 第一条铁路,它的建成加速了云南的近代化。越 南人在参与了滇越铁路的修建和昆明商埠的开发 过程中,间接地把其所受法国建筑文化的影响带 到滇越铁路沿线的城市和昆明。
9
燕京大学校园建筑
10
C、特点
11
(A)早期的民族形式追求
上世纪20年代以前,是新功能建筑民族形式 不自觉的摸索时期。主要创作模式有
“新功能、旧形式” “洋式门面、中式装饰”, “中国式教会建筑”三种。
12
(B)繁荣期民族形式创作
1920~1930年,具有较高文化修养的一批留学生, 致力于在新建筑中体现民族形式,创作出了一批 高水平的作品。“首都(南京)计划”对民族形式给 予了大力提倡和支持,中国营造学社对创作民族 形式作了有力的学术推动,曾一度垄断建筑市场 的外国建筑师和教会主持人也注意在现代建筑中 要用中国民族形式。这一时期出现了复古式、古 典式、折衷式等特征的近现代建筑。南京中央博 物院、广州中山纪念堂、武汉大学是为典型代表。
7
A、产生原因
以模仿中国古代建筑或对之改造为特征。 兴起原因:大部分内陆地区城市由于交通
不便,处于与外部世界较为隔绝的状态,
8
B、主要地区
南京都城的营建
1927年国民政府成立,定都南京后于1929年所作“首都计划”,则是中国进 行的较早、规模较大的城市规划设计。“首都计划”的详细方案中,全部政 府办公建筑均采用中国传统建筑造型,极力提倡采用“中国固有之形式”, 意为发扬光大本国传统的文化。这在二十年代是一种开创性的设想。
39
第二阶段
商业突破了“市”的限制。摊贩们的交易 行为转向“店”内。在道路两侧形成不同 数量不同规模的店铺格局。
40
第三阶段
“店铺”逐渐向城市的主要街道汇集,形成 了较为固定化的商业街,甚至有些地方已 经形成了小的商业中心。
41
商业骑楼建筑
商业骑楼建筑是20世纪初广州和岭南地区的临街商业楼房 的一种建筑形式
近代公共建筑
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由此世界建筑进入近代, 中国近代建筑建筑是一个急剧变化的阶段。 中国近代建筑比世界近代建筑的起始整整晚 200年。此时世界建筑已进入近代后期和现代 前期
1
本章主要内容
近代建筑产生的文化背景 近代建筑代表类型
2
第一节:近代建筑产生的 文化背景
3
一、概念
近代建筑:从科学美学观看,近代建筑是 在机械工业时代,按机械工业时代的美学 观点与生产原则建造的建筑,就是近代建 筑
13
(C)“兴亚”式中的民族风格形式
20世纪30年代后期,日占区的满洲国“兴亚 式”、“帝国式”建筑也采用了中国建筑 式样。长春至今还保留有一些这样的建筑。
14
(2)西方外来建筑文化的传播 (20世纪20年代以后 )—
—经济
15
A、兴起原因
以模仿或照搬西洋建筑为特征的中国近代建筑 由于中国国土幅员广阔,各地发展很不平衡。中
45
第五阶段
当具有现代意义的、规范化的商场和超市 等崭新的商业形态加入到流通领域以后, 传统商业空间的结构和经营方式发生了显 著的变化。
46
第六阶段
是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商业空间的发展随 着西方一些主要城市中心区的衰败和大量 中产阶级的迁移进入低谷时期,在城市郊 区地带继续谋求发展并导致大型购物中心 的产生。
29
建筑特点
今日外滩矗立的高楼大厦,已经不是19世纪中叶早期出现 的那种2-3层砖木结构的房屋,也不是20世纪初期那种简单 的5-7层钢筋水泥建筑,而是10层以上钢骨框架结构的新大 厦。
但这些建筑物无一不是沿袭着西方建筑发展经过的道路。 早期建筑的形式多为欧洲古典式、文艺复兴式和中西结合 式。到19世纪末,在钢筋水泥框架上发展起来的形式有意 大利巴洛克式、仿文艺复兴式和集仿古典式,1920年的怡 和洋行大楼1今北京东路外滩上海外贸大楼),即采用的对 称严谨的仿古典主义式样。入口处的希腊科林沁柱式门廊, 外形便具有巴洛克式和仿文艺复兴式。1915年建成的亚细 亚火池公司(今中山东一路l号上海冶金设计院),原先为7 层,后加了1层,外形便为巴洛克式风格。
“骑楼”建筑在第十甫路、上下九路、中山路、解放路、 人民南路、一德路等商业街道较为集中。而西濠口一带的 “骑楼”气魄最大:新亚酒店、南方大厦、爱群大厦等均 为广州初期“骑楼”建筑中的佼佼者。
42
拱廊式商业街
43
第四阶段
是19世纪中叶前后,马车交通时代的到来和 加工制造业的快速发展,催生出西方国家 的第一代大型商业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