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6)课题研究的支撑性理论集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题研究的支撑性理论
课题研究是建立在理论假设基础上的研究,属于能够预知结果的教育“实验”,而不是不知道结果的“试验”。因为,教育改革对象是学生,所以只能“实验”,不能“试验”;因此,课题研究必须有足够的教育理论做支撑。研究者必须找到能够支撑课题研究的支撑性理论,才能证明课题的科学性——这是课题研究的前提条件。
以下,是我从过去的一些课题方案中摘录的“支撑性理论”,因为没有进行审读和修订,其中可能鱼龙混杂,也可能有错误,请“发展班”成员在引用时注意甄别、校对、修改后使用:三思而后“引”。
目录
01.后现代主义理论02.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
03.建构主义学习理论04.发展性评价理论
05.人本注意教育理论06.生活教育理论
07.本能教育理论08.多元智能理论
09.科学人道主义理论10.主体性教育理论
11.教育系统论12.心理需要理论
13.新课程能力要求14.新课程理念
15.新课程评价理念16.习惯教育理念
17.动机与逆反心理学理论18.现代教育理论
19.语言学理论20.科教兴国政策
21.新农村教育22.教育科学理论
23.班级管理理论24.行为动力理论
25.家校社区三结合教育26.刺激与反应理论
27.陶行知生活教育28.“适性”教育理论
29.个性化教育理论30.个性化评价
31.对话式教学理论32. 情感与认知相互作用
33. 认识的直观原理34. 思维科学的相似原理
35. 有意识与无意识原理
1.后现代主义理论
后现代主义理论志在摧毁传统封闭、简单、僵化的思维方式,倡导开放、平等,注重培养人们倾听“他人”、学习“他人”、宽容“他人”的美德,倡导“创造性”,鼓励多元的思维风格。这正符合了艺术教育的发展目标,让学生在艺术学习中个性能得到完善和发展,实现艺术能力与人文素养的整合发展。
2.马克思主义理论
马克思主义理论提出,在艺术教育中,学生不是消极的接受者,而是积极的参与者、创造者。教材、教案、教学过程,都有许多的未定点和空白点,引发学生去参与、创造。艺术教育理应是由教师、学生、艺术家、作品和世界构成的开放式的系统。它们之间总是在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中产生新质。
3.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是当代西方国家兴起的一种社会科学理论。建构主义主要是打破教师“灌输”这种根深蒂固的传统,改变教师“强制”学生学习,和学生“简单执行”、“机械模仿”的教学模式。建构主义把教学视为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在艺术教学中,学生在自身经验、信念和背景知识基础上,通过与他人合作,形成“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这种多边互动过程,使教师与学生自然成为艺术学习过程的合作者。
4.发展性评价理论
评价是整个艺术教学的重要环节,是教与学主要的、本质的、综合的一个组成部分,贯穿于教学活动的每一个环节。评价旨在促进发展,关注个体的处境和需要,尊重和体现个体的差异,激发个体的主体精神,以促使每个个体最大可能地实现其自身价值。
5.人本主义理论
人本主义理论是美国当代心理学主要流派之一,由美国心理学家A.H马斯洛创立,现在的代表人物有C.R罗杰斯。人本主义反对将人的心理低俗化、动物化的倾向,故被称为心理学中的第三思潮。主要理论有马斯洛的自我实现理论和罗杰斯的自我理论。人本主义的实质就是让人领悟自己的本性,不再倚重外来的价值观念,让人重新信赖、依靠机体估价过程来处理经验,消除外界环境通过内化而强加给他的价值观,让人可以自由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情,由自己的意志来决定自己的行为,掌握自己的命运,修复被破坏的自我实现潜力,促进个性的健康发展。
6.生活教育理论
“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理论体系,它包含三个基本命题:“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和“教学做合一”。“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陶行知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既然生活教育是人类社会原来就有的,那么是生活便是教育”,所谓“过什么生活便是受什么教育;过好的生活,便是受好的教育,过坏的生活,便是受坏的教育”。“生活即教育”的基本含义:第一,“生活即教育”是人类社会原来就有的,自有人类生活产生便有生活教育,生活教育随着人类生活的变化而变化;第二,“生活即教育”与人类社会现实中的种种生活是相应的,生活教育就是在生活中受教育,教育在种种生活中进行;第三,“生活即教育”是一种终身教育,与人生共始终的教育。“生活即教育”理论蕴涵着对教育的重建与对人生命的尊重,昭示人们应该格外重视对人和人类未来的关切、关注和关心。
7.弗洛伊德的本能论
弗洛伊德的本能论认为,人有生的本能(Life instinct)和死的本能(Death instinct)。生的本能表现为生存的、发展的一种本能,代表着人类潜伏在生命自身中的一种进取性、建设性和创造性的活力。死的本能表现为生命发展的另一种对立力量,它代表着人类潜伏在生命中的一种破坏性、攻击性、自毁性的趋力。
在弗洛伊德看来,生的本能的目标在于不断建立更大的生命的统一体,并极力维护这种统一体的聚合、亲和;相反,死的本能目标在于破坏、分解或毁灭这种亲和体。这种死本能的存在使人们为了克服对死亡的恐惧和焦虑,或把死亡的真正面目压抑起来,或选择自毁和毁灭他人的方式得到宣泄。部分儿童和青少年对死亡的感觉还遥不可及。认为死亡是发生在别人身上的事情,死亡的真相经常被压抑。当遇到一些生活事件和挫折时,由于缺乏人生经验,解决问题能力较差,就倾向于用死亡作为逃避的手段。生命教育的意义就在于通过积极的正面的体验让儿童和青少年珍视生命,过积极健康的生活。
8.多元智力理论
多元智力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于1983年提出的。他认为。以往的智力理论只注重与学校的学科有关的方面,而忽略了对人类和个体发展同等重要的其他方面,如音乐、空间、交往等,因而不能完全解释人们在事业上的成功原因。于是他提出了多重智力理论,认为人类至少有七种智力:(1)语言智力,学习使用语言文字的能力;(2)数理—逻辑智力,数学运算及逻辑推理的能力;(3)视觉一空间智力,凭借知觉辨认与判断距离、方位、形状、大小的能力;(4)身体一运动智力,调控躯体动作特别是精密作业的能力;(5)音乐一节奏智力,欣赏音乐及对音律的表达能力;(6)人际关系智力,与人和睦相处及增进交流的能力;
(7)自我认识智力,认识自身并选择自己生活方向的能力。
9.科学人道主义理论
科学人道主义理论起源于人本主义教育理论,人本主义教育是指以人为本的教育,它把促进人的发展和完善作为教育的最终目的,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主体性和个性。21世纪,人本主义教育将呈现与科学主义相融合的趋势,出现“科学人道主义教育”。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的报告《学会生存》对此概念作了精辟的解释:所谓“科学人道主义”,“它是人道主义的,因为它的目的主要是关心人和他的福利;它又是科学的,因为它的人道主义内容还要通过科学对人与世界的知识领域继续不断地作出新贡献而加以规定和充实”。科学人道主义理论强调以科学主义为基础(即以科学与技术的训练为基础),以人道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