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讲 气压带、风带与气候(课件)高考地理一轮复习(新高考通用)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近地面暖空气被迫爬升而成
拓展提升1-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规律
(2)抓“偏转”——突破风带风向
依据高、低气压带的分 布确定风带的原始风向
再根据所在半球 确定偏转方向
判定风带的具体风向
拓展提升1-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规律
(3)抓“分布”——突破位置判断
高纬环流 中纬环流 高纬环流
极地高气压带(90°附近) 东风带(60°-90°) 副极地低气压带(60°附近)
拓展提升2-气压带、风带分布图的判读
(1)看图形特点:气压带和风带从不同角度观察会有不同的表现形式,近 年来,高考常涉及局部图和变式图的考查,但大都离不开以下三种类 型:
拓展提升2-气压带、风带分布图的判读
(2)结合风向判断气压带和风带的名称
风向右偏为北半球,如甲、乙(上半部分)、丁 风向左偏为南半球,如乙(下半部分)、丙、戊
针对训练
1.下图为部分大气环流图。②地气压带的名称是( B )
A.赤道低气压带B.副热带高气压带 C.副极地低气压带D.极地高气压带
2.如图为二分二至日部分气压带和风带分布示意图。
图①、②中的气压Biblioteka 是( C )A.赤道低气压带 B.副热带高气压带 C.副极地低气压带 D.极地高气压带
拓展提升1-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规律
针对训练
高原季风是在高原热力作用影响下形成的冬夏相反的盛行风系。青藏高原季风在 不同季节都会对我国东部地区的季风环流势力产生深刻影响。下图示意青藏高原面 上的大气受热过程。完成下面小题。
1.青藏高原高原季风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D )
A.气压带与风带的季节移动
项目 季节 风向 源地
成因
东亚季风
冬季
夏季
西北风
东南风
蒙古、西 伯利亚
太平洋
海陆热力差异
南亚季风
冬季
夏季
东北风
西南风
蒙古、西 伯利亚
印度洋
海陆热力差异及气压带、风 带的季节移动
归纳提升
1.东亚季风和南亚季风的比较
项目 季节 性质 比较
分布
气候类型
对农业生 有利 产的影响 不利
东亚季风
南亚季风
冬季
夏季
针对训练
下图为“季风环流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3.图示乙气压为( C )
A.夏威夷高压 B.阿留申低压 C.蒙古高压 D.印度低压
4.图示时间,我国东北地区盛行( A )
A.西北风 B.西南风 C.东北风 D.东南风
解析:3.结合图示信息,图中甲在亚欧大陆上,风从中心流向四周,故为高压。此时为蒙古高压; 故C正确,排除D;夏威夷高压和阿留申低压位于海洋上,故排除A、B;故选择C。 4.结合图示信息可得,此时为冬季;东亚的冬季风是因为亚洲高压(蒙古高压)和阿留申低压之 间形成的西北季风,风向为西北风,故选择A;故排除B、C、D,选择A。
二、季风环流
1.季风:海陆上气压中心的季节变化,引起一年中盛行风向随季节有规律的变换, 形成季风。 2.典型区域:亚洲东部(东亚、南亚、东南亚) 3.影响因素: 海陆气压中心的变化(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显著)
冬季风成因及特点 西北季风:亚洲高压与北太平洋副极地低压(阿 留申低压),地转偏向力 东北季风:亚洲高压与赤道低压,地转偏向力 特点:势力强大、干燥寒冷、范围很广
3.风带的分布与成因
极地东风带: 气流由极地高气压带流向副极地低压 带,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偏转为东北风
盛行西风带: 气流由副热带高压带流向副极地低压 带,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偏转为西南风
东北信风带: 气流由副热带高压带流向赤道低气压 带,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偏转为东北风
一、气压带与风带
4. 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规律
针对训练
读我国东部地区一般年份锋面雨带的进退情况示意图。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5.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C )
A.雨带移动的规律受气温变化的影响 B.雨带移动影响我国降水量的年际变化 C.华北平原的降水集中在夏秋季节 D.6~9月长江中下游地区为梅雨季节
6.雨带推移对我国东部地区自然环境的影响( D )
东北信风南移南半球左偏形成西北季风
针对训练
下图示意赤道低气压带1月和7月在非洲大陆的平均位置,完成下面小题。
1.N地夏季降水丰富的原因有( B )
①位于西南风的迎风坡 ②位于东南风的迎风坡 ③受赤 道低气压带控制 ④受几内亚暖流影响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解析:夏季南半球东南信风随太阳直射点北移,越过赤道向右偏转成西南风,N地 处于西南风迎风坡,降水多;沿岸几内亚暖流流经,增温增湿。①④正确,A正确, BCD错误,故选B。
一轮复习
专题3 地球上的大气
目录
06 大气的组成、垂直结构及受热过程 07 热力环流与大气水平运动 08 气压带、风带与气候 09 常见的天气系统和天气
08 气压带、风带与气候
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 季风环流的形成 主要气候类型
一、气压带与风带
1.三圈环流 成因:高低纬受热不均(根本原因)和地转偏向力影响
归纳提升
3.季风范围差异的原因分析
一般情况下,我们所说的季风主 要指受海陆热力差异影响形成的风。季 风的强弱和影响范围与海陆热力差异大 小有关,东亚地区背靠世界最大大陆— —亚欧大陆,面向世界最大大洋——太 平洋,海陆热力差异显著,因此季风环 流显著。其他大陆面积较小,海陆热力 差异不显著,因此季风气候不显著,季 风影响范围小。如南、北美洲等只有亚 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而无温带季风气 候。
拓展提升-青藏高原隆起对亚洲季风环流的影响
青藏高原对季风气候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对气流的机械动力作用和高原本身 的热力作用两个方面。
1.动力作用 动力作用又可以分为对气流的分支作用和屏障作用两个方面: (1)分支作用
冬季,青藏高原北部对冬季风 分 支 的 分 点 在 95°E 附 近 , 冷 空 气 堆 积并分化为两支:一支沿阿尔金山 成东风吹入塔里木盆地;另一支则 沿着祁连山成西或偏西北风吹向河 西走廊,顺地势南下,形成冬季风 通道,加剧了冬季风向东南的势力.
A.河流汛期自南向北延长 B.形成不同类型的季风气候 C.南、北方地区同时出现旱涝灾害 D.年降水量南方、北方存在差异
解析: 5.读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雨带移动的规律与夏季风的进退有关,A错误;雨带移动影响我国降水量的年内分配, B错误;华北平原的降水集中在7、8月,为夏秋季节,C正确;6~7月长江中下游地区为梅雨季节,D错误。故选C。 6.读图可知,我国河流汛期自南向北缩短,因为南方雨季开始早结束晚,北方雨季开始迟结束早,A错误;雨带推移与形成 不同类型的季风气候无关,B错误;由于雨带出现的时间不同,我国南北方地区不是同时出现旱涝灾害,C错误;南方雨季开 始早结束晚,北方雨季开始迟结束早,导致我国年降水量南北方存在差异,南方多,北方少,D正确。故选D。
副极地低气压带(60°附近) 西风带(60°-90°) 副热带高气压带(30°附近)
副热带高气压带(30°附近) 信风带(0°-30°) 赤道低气压带(0°附近)
拓展提升1-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规律
(4)抓“移动”——突破季节影响
气压带、风带位置随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而发生季节变化。就北半球而言,与 二分日相比,各气压带、风带位置大致是夏季偏北,冬季偏南。
高压气流向外,如甲、丙 低压气流向内,如乙、丁、戊
拓展提升3-气压带、风带对气温的影响
盛行风由较低纬吹向较高纬 盛行风由较高纬吹向较低纬 高气压带盛行下沉气流,多晴天 低气压带盛行上升气流,多阴雨
盛行西风 极地东风 副热带高压带 赤道低压带
增温 降温 增温 降温
拓展提升4-气压带、风带与气候(以北半球为例)
高纬环流 中纬环流 低纬环流
低纬环流
中纬环流 高纬环流
一、气压带与风带
2.气压带的分布与成因
极地高气压带:空气受冷收缩下沉 (热力因素)
副极地低气压带:冷暖气流相遇,暖 气流爬到冷气流之上(动力因素)
副热带高气压带:高空气流堆积下沉 (动力因素)
赤道低气压带:近地面空气受热膨胀 上升(热力因素)
一、气压带与风带
拓展提升-青藏高原隆起对亚洲季风环流的影响
夏季,西南季风抵达孟加拉湾再向北推进时,碰到青藏高原,即分为 东、西两支:
一支沿喜马拉雅山转为东风向西 吹去;另一支则沿着山脉的走向 流向我国西南地区,加剧藏东南 水汽通道作用,使高原边缘降水 增多,并进而因雨影作用使高原 内部干旱加剧。
拓展提升-青藏高原隆起对亚洲季风环流的影响
针对训练
下图示意某月世界部分等压线分布(单位:hPa)。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1.图示月份A气压中心是切断哪个气压带形成的
(C)
A.副热带高压带 B.极地高压带 C.副极地低压带 D.赤道低压带
2.图示月份B地盛行风向为( D )
A.东北风 B.东南风 C.西南风 D.西北风
解析:1.由于海陆分布的影响,实际的气压带并不完全呈带状分布,而是在海洋和大陆分别随季 节变化形成高、低气压中心,并引起冬、夏季风向的变化。图示时刻亚欧大陆内部是高压中心, 应为北半球冬季,陆地降温快,气温低,形成高压中心,亚欧大陆形成的高压中心切断副副极地 低气压带,北太平洋上形成阿留申低压,ABD错误,C正确。故选C。 2.北半球冬季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图示时刻北半球东北风越过赤道进入南半球,受地转偏向 力影响向左偏转形成西北风,影响澳大利亚西北地区,故此时B地盛行西北风。故选D。
拓展提升5-海陆分布对气压带、风带的影响
(1)1月份北半球气压中心和冬季风
拓展提升5-海陆分布对气压带、风带的影响
(2)7月份北半球气压中心和夏季风
拓展提升6-对我国的影响
夏季:夏威夷高压-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 长江中下游的伏旱,东部锋面雨带的推进 副高强--雨带快速北进--南旱北涝 副高弱--雨带缓慢北进甚至停滞--南涝北旱 冬季:亚洲高压(蒙古西伯利亚高压) 寒冷干燥
二、季风环流
夏季风成因及特点
东南季风: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夏威夷高压)势力大大增强,亚洲大陆上形成印度 低压,太平洋暖湿气流就沿着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西部边缘,以东南风吹到亚洲东 南岸,即东亚的东南季风。 西南季风:南半球的东南信风北移越过赤道,在地转偏向力的影响下向右偏转而形成
归纳提升
1.东亚季风和南亚季风的比较
针对训练
1.如图为某半球气压带、风带(箭头表示风向)分布局部示意图。数字代表
纬度,此图表示该半球的( C )
A.冬季 C.夏季
B.春季 D.秋季
解析:图中甲处气流辐散,说明是副热带高压带(极地高压带向四周辐散,且风向相同);风向 沿水平气压梯度力向右偏转,说明是北半球的副热带高气压带,乙为赤道低气压带,②为东北信 风带,①为北半球的盛行西风带,风向为西南风。图示副高位于30°N以北,因此说明气压带北 移,为北半球的夏季。C正确,ABD错误,故选C。
冬季
夏季
寒冷干燥 温暖湿润
温暖干燥
高温高湿
冬季风强于夏季风
夏季风强于冬季风
我国东部、朝鲜半岛、日 印度半岛、中南半岛、我国西南

地区
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 风气候
热带季风气候
雨热同期
旱涝、寒潮等灾害
旱涝灾害
归纳提升
2.信风带移动与季风
东南信风北移,北半球右偏形成西南季风
几内亚湾沿岸
印度半岛、中南半岛 澳大利亚北部
(1)抓“动力”——突破气压带形成
热力型成因:与温度有关。近地面温度高,气压低;温度低,气压高。
赤道低压带
赤道近地面受热,空气膨胀上升
极地高压带
极地近地面冷却,空气收缩下沉
动力型成因:与温度无关,与气流垂直运动有关。气流上升,则气压 低;气流下沉,则气压高。
副热带高压带
高空气流堆积下沉而成
副极地低压带
(1)移动原因: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 (2)移动规律:就北半球而言,大致是夏 季北移,冬季南移。
提示:气压带和风带移动的纬度数小于太 阳直射点移动的纬度数,移动幅度为5~ 10个纬度。判断季节可参照副热带高压带 与30°N的位置,如副热带高压带在30°N 以北,为北半球夏季;在30°N以南为北半 球冬季;正好穿过中间为春、秋季。
(2)屏障作用
青藏高原对低空季风环流具有阻挡作用,冬季使冷空气南下的路径偏东,东部 地区冬季风势力更强;使夏季的西南暖湿气流不能越过青藏高原影响到我国的西北 地区,使新疆、甘肃一带夏季出现炎热干燥的天气。
拓展提升-青藏高原隆起对亚洲季风环流的影响
2.热力作用
青藏高原面与同高度的自由大气相比,有 强大的热力差异,这对大气环流产生明显的热力 作用。这种由于高原同四周自由大气之间冬、夏 冷热源作用差异所引起的特殊的气压场变化,形 成了独特的冬夏季风向变化的高原季风现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