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赢在高考】高考语文第一轮复习 专题一 一般论述类文章阅读 新人教版 (安徽专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一一般论述类文章阅读
专项强化演练一
一、(2020届辽宁沈阳二中月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 3题。
水泊梁山所建立的是一个义的王国。
不管是忠义堂还是聚义厅,都是以义为最高原则的。
在江湖上,被无条件认同的这种义的原则是与官方所奉行的权利和财产的等级制相抗衡的。
”替天行道”大旗下所建立的,就是这种义的理想国。
在这种理想王国中,人人在精神上都像兄弟一样平等,但也不是没有等级,不过不是以财产和政治权力来划分的,而是以义。
在两类义士(仗义疏财的和拔刀相助的)中尤以仗义疏财者占有最高的社会等级。
因此,毫无武功的宋江占了第一把交椅,对于梁山事业毫无贡献的卢俊义占了第二把交椅。
这不仅是一种军事等级,更是一种道德荣誉。
在梁山泊,道德约束力远远要超过军事的约束力。
而这个理想国走向毁灭,不是由于外部的压力,而是源于这个平等原则的内在的矛盾。
因为在这个义的王国中,享有最高权威的是最主动地仗义疏财的义士。
而这样的义士必然是最大的财主。
而财主的出现恰恰又是经济上、财产上的不平等造成的。
这样的思想矛盾就决定了在组织上占据领导地位的绝对不可能是解宝、解珍、阮氏兄弟那样的脱离了土地的农民(猎户、渔民),而是宋江、卢俊义那样的地主阶级的在野派。
农民起义从来就不是一个阶级所能胜任的,起义者向来都是农民、小生产者和地主阶级的在野派组成的统一战线。
这种起义从某种意义上讲,不但在思想上没有自己的意识形态,而且在组织上具有妥协、投降的内在因素。
稍有西方文论修养的读者都不难从恩格斯对拉萨尔的《弗兰茨⋅冯⋅济金根》(写农民起义失败的剧本)的评论中得到解释,恩格斯在那封著名的信中说济金根悲剧的根源是”历史的必然要求和这个要求的实际上不可能实现之间的悲剧性的冲突”。
这本来并不是一个很复杂的理论问题。
电视剧《水浒传》的改编者如果用在武打设计方面所花的心思的百分之一来思考这样关键、严肃的问题,我想,就不至于在耗资上千万人民币的大制作上弄出致命伤来了。
这还是从一般农民起义的普遍规律来看问题的,就《水浒传》这个具体作品来看,还有一个非同寻常的特点。
在《水浒传》原著中,梁山英雄的投降不是像历史上许多农民起义那样,因为在军事上面临败亡,而恰恰发生在军事上节节胜利之时;不是因为在败亡前夕组织上发生分裂,而是保持了组织上的完整而走向投降的。
《水浒传》的作者特意安排了宋江主动投降这一情节,让他戴上了英雄主义的光圈。
所有这些深刻的方面,都被电视剧的改编者忽略了,其结果是:改编者把宋江肤浅化,不但把一切罪孽都归咎于他,而且把他写成了一个猥琐的小丑(为他设计了一种小女人的脚步)。
(选自《名作欣赏》,有删改)
1.下列选项中有关”义”的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义是水泊梁山所建立的理想国中解决各种矛盾都必须遵守的唯一的最高原则。
B.与官方奉行的权利、财产的等级制相抗衡的义的原则在江湖上常被无条件认同。
C.人人在精神上都像兄弟一样平等,是水泊梁山理想王国所提倡的义的全部内涵。
D.由于义的程度不同,水泊梁山中地位极低的拔刀相助者往往要受制于仗义疏财者。
【解析】 A项,”解决各种矛盾”与”唯一”在文中找不到依据;C项,”人人在精神上都像兄弟一样平等”是”义”的追求与表现,而不是其”全部内涵”;D项,”地位极低的拔刀相助者”和”拔刀相助者往往要受制于仗义疏财者”的说法不符合原文的表述,原文第一段是说”在两类义士(仗义疏财的和拔刀相助的)中尤以仗义疏财者占有最高的社会等级”。
【答案】 B
2.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农民起义从来就不是一个阶级能胜任的,而是由不同阶层构成的统一战线来完成的。
B.诸如阮氏兄弟那样的脱离了土地的农民在水泊梁山上是很难进入仗义疏财者的行列的。
C.水泊梁山的众英雄根本不需要军事的约束力,只需要人们的道德自律。
D.作者对电视剧《水浒传》的改编者不尊重原著、不严肃的态度提出了批评。
【解析】 C项,与原文中的”道德约束力远远要超过军事的约束力”意思不相符。
【答案】 C
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叙述和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梁山的义士主要分为两类,即仗义疏财的和拔刀相助的,其中前者占有最崇高的社会地位。
B.像宋江、卢俊义那样的地主阶级的在野派,他们在梁山享有最高权威,因而和解宝、解珍这类
人本身就存在着一定的矛盾。
C.农民、小生产者和地主阶级组成的统一战线在思想上没有自己的意识形态,是农民起义往往
以失败告终的原因之一。
D.历史上没有哪次农民起义不是在组织上产生分裂或军事上处于败亡的状态下失败的。
【解析】 D项,与原文最后一段的阐释不一致。
【答案】 D
二、(2020宿州高三第一次教学质量检测)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 6题。
宣纸——中华文化中的瑰宝
韩作荣
”宣纸”作为纸张名词的出现,始于唐代。
其时嗜画成癖的大理寺卿张彦远在他所著的《历代名画记》中第一次提及,所指应是宣州宣城郡所产的贡纸。
这是以产地为名的宣纸的由来说。
宣纸的制造始于何时,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东晋说、唐代说、宋代说、清代说各不相同,《中国宣纸史》著者曹天生认为,宣纸创始于元明之际,成熟于明代中期。
曹氏的依据,出于《小岭曹氏宗谱》对宣纸生产的记载,以及明宣德年间所制造的皇室监制的加工纸——陈清款宣纸,即为青檀皮所制的真正的宣纸,其质量为其他种类纸所难以比拟,与宣德炉、宣德窑一样,被称之为”宣德纸”,这是宣纸的另一种命名方式。
宣纸与其他种类纸张之别,首在用料,即以青檀皮为主要原料,沙田稻草为主要配料,在特定的地理环境、特定的水质、药料,并使用特殊手工技艺而造出的宣纸,方能成为真宣。
曹氏有据可查的推论有其道理,但也有疑问。
如果说晋代便有楮皮纸、麻纸、竹纸等类似于宣纸的纸张诞生,其时所造之纸尚有新疆楼兰出土的”罗布淖尔纸”,甘肃武威出土的”旱滩坡纸”,以及敦煌悬泉置遗址出土的”魏晋时纸”,当然还有西汉早期的放马滩纸,中期的灞桥纸、马圈湾纸、居延纸等等,这些用不同原料造就的纸可谓年代久远,而最适于造纸并造出上好宣纸的青檀皮是久已有之的植物,为什么到明代才有人用来造纸?如果说宣纸是唯一以青檀皮为原料作为标志,那么,唐代的宣州贡纸是否均为青檀皮所造?其中是否有青檀皮纸?
若有,则该是早年的真宣了。
如果以小岭制造宣纸的写于宋元之交的《曹氏宗谱》作为宣纸创始的依据,恐怕有割断历史之嫌,或许我们可以称之为最佳宣纸即曹氏宣纸的创始期,而未见记载的或已难以查考的事物,并不等于不存在。
在我看来,宣纸的创始期只能存疑,尚难以有令人信服的定论。
宣纸制造所用为檀皮的韧皮纤维,纤维长度在一点七至三点七毫米之间,且百分之八十的纤维长度十分接近,因而成纸匀度好。
电子显微镜下,人们发现其纤维细胞壁分布诸多细密且均匀的皱纹,与纤维长轴向平行,故宣纸着墨时,易留住笔痕、墨迹,淡墨与水会沿着皱纹沟槽向外逐步渗扩,形成不同层次;重笔时又自然分界,互不溶混,造成主体感;再加上规整的檀皮长纤维与草浆短纤维均匀交织,使水墨扩散均匀,无锯齿形辐射状态,正是这样的特征,鉴定了宣纸为中国书画的最佳用纸。
在观赏一些中国画时,浓淡相宜,满纸云烟水汽,这是宣纸留住了水墨,渍渗晕染,生成空濛缥缈、淋漓尽致的气韵与妙境。
真宣所用青檀,以泾县的皮质最好,且生在山石崎岖倾仄之间者,方为佳料。
宣纸的制造,于青檀皮和稻草的纸浆中,还需掺入杨桃藤(即猕猴桃)的汁液,被俗称为纸药、滑水。
杨桃藤汁是纸浆中的悬浮剂,能使纤维均匀地悬浮于水中,让捞出的纸厚薄一致,结构紧密。
自然,宣纸的制造是离不开水的,泾县的泉水清醇洁净,浑浊度为零,四季长流,水的硬度低,水温低,故能使宣纸不惹灰尘,洁白度高,并能延长纸的寿命。
所谓纸之”似玉雪者,水色所为也”。
看来,真宣之所以在泾县的制造达到极致,是因其得天独厚,皖南山区特有的最佳青檀和稻草,纯净的泉水,适宜的气候,吸纳天地之灵气,承受日月之精华,加之人的聪明才智,安能不出绝无仅有的真宣!
4.下列对”宣纸”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有关宣纸的创始期其说不一,曹天生所著《小岭曹氏宗谱》的记载认为宣纸创始期在元明之
际。
B.宣纸第一次被提及,是始于唐代张彦远所著《历代名画记》所说宣州宣城郡产的贡纸。
C.宣纸以青檀皮为主要原料,以沙田稻草为主要配料,以杨桃藤的汁液为纸药、滑水。
D.宣纸匀度好,易留住水墨,渍渗晕染,能生成空濛缥缈、淋漓尽致的气韵与妙境。
【解析】 A项,《小岭曹氏宗谱》并非曹天生所著。
【答案】 A
5.下列对”在我看来,宣纸的创始期只能存疑,尚难以有令人信服的定论”的原因的解说不准
确的一项是( )
A.西汉已有不同原料造就的纸,作为最适于造纸并造出上好宣纸的青檀皮是久已有之的植物,
在当时也有可能被用来造纸。
B.晋代便有类似于宣纸的以楮皮、麻、竹为原料的纸张诞生,作为最适于造纸并造出上好宣纸
的青檀皮在当时也有可能用于造纸。
C.如果宣纸是唯一以青擅皮为原料作为标志,那么唐代宣州贡纸除楮皮所造外,其中更应有以
青檀皮为原料造的真宣纸。
D.《小岭曹氏宗谱》写于宋元之交,对宣纸生产有记载,由此可判断,宣纸创始于元明之际,成熟
于明代中期。
【解析】这是曹天生的观点,不能作为解说作者观点的原因。
【答案】 D
6.下列表述完全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宣纸是因宣州宣城产地和明代宣德年间所造的时间而得名,但在命名时间问题上众说纷纭,
莫衷一是。
B.青檀皮因整个纤维长度十分接近而成纸匀度十分好,决定了宣纸成为中国书画浓淡相宜、满
纸云烟水汽的最佳用纸。
C.以写于宋元之交的记载小岭制造宣纸的《曹氏宗谱》作为宣纸创始的依据,并不等于此前未
见记载或难以查考的最佳宣纸创始期就不存在。
D.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决定了主要原料青植皮的质量,再加上宣纸用料的讲究,从而使宣纸成
为绝无仅有的真宣。
【解析】 A项中”在命名时间问题上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说法错误。
人们怀疑的是”宣纸的创始的时期”。
B项中”整个纤维长度”说法错误,应是80%。
D项中”成为绝无仅有的真宣”的条件众多,此说法以偏赅全。
【答案】 C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 9题。
唐宋诗
尊唐抑或宗宋的争论,实质上是两种不同的艺术范型、文学价值的观念之争。
其实,唐诗与宋诗之间有着不可忽略的因袭痕迹,它们是中国诗歌发展史上两个连续的点。
宋人在努力开辟自己的诗风时,没有可能完全绕开前代诗歌的形式与技巧而另立规则。
唐诗的浸入是潜移默化、无可避免的。
即便是宋诗最具特色的创新之处依旧能从唐诗中寻出蛛丝马迹来。
譬如,诗歌题材、语言的通俗化趋向实际是从杜甫开始的,中唐韩愈、白居易、孟郊、贾岛及晚唐皮日休、罗隐等人又有所发展,宋代诗人则沿其流而扬其波,进一步描写更加平凡、琐细的日常生活,采用更多的俗字俚语,从而形成一种显著的特色。
诗歌的议论化也是从杜甫、韩愈
开始的,到晚唐杜牧、李商隐的诗中已屡见不鲜,入宋以后”以议论为诗”逐渐发展成为一种诗坛风尚。
”以文为诗”则始自韩愈。
在对唐诗典范的承传创变中,杜甫、韩愈对宋诗的启迪作用尤其重要。
宋人曾说:”工于诗者,必取杜甫。
”宋人正是在唐诗的基础上创造出一代诗风的,宋诗是唐诗发展的必然结果。
而宋人的可贵之处即在于他们的高度自信与创新精神,挑战极盛,力创与唐诗并峙的另一座高峰。
宋代诗人的惨淡经营使宋诗于唐诗美学境界之外另辟新境。
宋代许多诗人的风格特征都是生新的,如梅尧臣之平淡、王安石之精悍、苏轼之畅达、黄庭坚之瘦硬、陈师道之朴拙、杨万里之活泼,都可看做是对唐诗风格陌生化的结果。
一般认为宋代诗坛的主要风格有两种,即平淡流畅与拗峭瘦硬。
苏轼和黄庭坚是宋诗特征的典型代表,他们的诗学理想殊途而同归,无论是崇陶还是尊杜,一致指向的都是对平淡美的讲求,这实际是一种超越了雕润绚烂的老成风格,一种炉火纯青的美学境界。
宋人还常花费机智与心思在诗中融入自己的知识学问,把诗写得十分精致深奥,把意思琢磨得十分含蓄深邃,令人读其诗如嚼橄榄,慢慢咀嚼其中深意。
由此,唐诗的丰腴变成了宋诗的瘦劲,唐诗的蕴藉变成了宋诗的深刻,唐诗的通脱变成了宋诗的曲折。
在宋代诗风的背后,映射着宋人深刻的思致、复杂的心境与细腻的感觉,和唐人大不一样。
大抵唐人的诗重在情韵,而宋诗更费功力,显得精深老成,这才是唐宋诗内在本质上的差异。
宋诗在题材内容、艺术表现、审美风格上的突破,奠定了宋诗在中国诗歌史上的典范地位。
宋诗的长处,不在情韵而在思理,”筋骨思理”是宋代诗人对生活的深沉思考在诗歌中的集中表现。
宋诗经过理性节制的情感内蕴,温和内敛,没有唐诗的热烈奔放;平淡瘦劲的艺术风格,也没有唐诗的色泽丰美。
但它同样是古典诗歌美学的一大范式,对后代诗歌影响深远。
金代苏学大盛,有”金源一代一坡仙”的说法。
元、明、清的诗坛上尊唐与宗宋一直交错出现,甚至在一个人的诗集中存在着学唐体、效宋调的并存迹象。
特别是到了清代,宋诗开始受到重视。
清中叶,尊唐宗宋者各有其人,晚清”同光体”盛行一时,有学者以为它是宋诗中兴的标志。
宋诗对后世的影响几乎可与唐诗相颉颃,宋以后的诗歌大抵未能超出唐宋诗的风格范围。
(有删改)
7.下列对”唐宋诗”有关内容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
A.尊唐或者宗宋的争论,实质上是二者在艺术范型、文学价值上的争论。
B.宋诗与唐诗的关系应该是一脉相承的,宋诗是唐诗的延续,当然也有拓展。
C.宋代许多诗人的风格特征都是生新的,是对唐诗风格的陌生化的结果。
D.唐宋诗是双峰并峙的,没有高低之分,不过宋诗对后世的影响比较大。
【解析】 D项,原文中说”宋诗对后世的影响几乎可与唐诗相颉颃”,并没有说”宋诗对后世的影响比较大”。
【答案】 D
8.下列关于唐诗对宋诗影响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
A.宋诗的发展不能绕开唐诗的形式和技巧,唐诗对宋诗的影响是不可避免的。
B.宋诗的所谓创新是对唐诗的继承和发展,在所有的宋诗中能找到唐诗的特征。
C.宋诗的”以议论为诗”来源于唐诗,比如杜甫、韩愈的诗中就有很多议论。
D.宋诗沿袭了唐诗的流畅等诗风,把唐诗的含蓄、深刻发展到了极致。
【解析】 B项,”所有的”说法过于绝对。
C项,文中说”诗歌的议论化也是从杜甫、韩愈开始的”,但没有说二人的诗中有很多议论。
D项,文中说”唐诗的蕴藉变成了宋诗的深刻”,故”把唐诗的含蓄、深刻发展到了极致”错误。
【答案】 A
9.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宋代诗人的诗歌多表现平凡、琐细的日常生活,一般使用俗字俚语,在语言的通俗化上更进一
步。
B.宋诗的风格有两种,其中拗峭瘦硬的风格虽没有了唐诗的色泽丰美,但仍是古诗美学的范式
之一。
C.唐宋诗的内在本质上的区别大抵在于唐诗重在情韵,而宋诗重于功力,体现了宋人深刻的思
致、复杂的心境等。
D.宋以后尊唐和宗宋交错出现,到了清朝宋诗开始被重视,如”同光体”被有些学者看做宋诗
中兴的标志。
【解析】”宋诗的风格有两种”错误,原文是说”宋代诗坛的主要风格有两种”。
【答案】 B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 12题。
阅读之惑:人文何用?
刘伟见
如今一进书店,占据畅销榜上的多是生活实用类书籍,不是身体保健类的读物就是职场竞技类的作品,就连小说,也是官场、职场类小说最火。
思想、哲学、文化类的人文读本已经很难销售上榜了——社会竞争、实用至上的思想日益延伸到了出版。
一个时代人文作品的创作与传统经典的阅读往往与其时代精神状况相关,行走在实用凸显、人文消退的书的丛林里,阅读之惑油然而生:人文何用?
与之形成对照的是,新一届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华人科学家高锟先生恰恰是一位中国传统文化修养很高的学者。
今年10月28日,美国国会众议院通过了一项议案,纪念孔子诞辰
2 560周年:原因是孔子在”哲学、社会和政治思想方面作出的无价贡献”。
对于孔子思想,
我们至今有相当一部分人认为是农耕文化的落后思想。
这使人想起《法华经》中佛祖以三车比喻人自身本有宝藏,而一味向外寻求。
传统文化的疏离,使国人陷入对本国文化的无知和对来自外人赞誉的诧异中。
不久前辞世的科学大家钱学森先生在与温家宝总理见面时曾说,人才培养不仅要学科学知识,也很需要人文艺术知识。
最近,武汉出版社出版的《20世纪诺贝尔奖获得者辞典》中,讲述了诸多诺贝尔奖获得者具有丰富人文修养的故事。
如法国科学家里歇,他同时是一位诗人和小说家。
日本诺贝尔奖获得者汤川秀树写的《创造力与自觉:一个物理学家对于东西方的考察》则大力推崇中国的老庄,认为自己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很大。
人文是什么?是人由历史、现实而提升出来的精神气质,它呈现、凝结于文化之中。
就像人皆有骨架身体,但人的修养体现在他的精气神中。
但现实发生的倒置是:人必须以生理需求作为第一要义,然后再满足精神需求。
生理需求一旦满足后,精神需求反而无所适从。
所以,人文润泽恰如生理需求,是人快乐生活之两翼。
阅读与此同理,我们不能只迷失在知识丛林的获取中,还要体会阅读带给我们内心的安静。
人文涵养缺失更深层的原因在于,忽略了本国传统文化是人文涵养最基础的部分。
人们不能选择自己出身的文化环境,所以对事物理解的视角与自身成长环境密切联系。
同理,人们无法逃离母体文化对自己的深刻影响,因为一国之母体文化不仅表现在书籍上,还表现在典章制度、器物风俗、行为礼仪、风俗习惯上。
读书不仅要读书本,还要读山川、读风物。
确实,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临河川而叹逝水,其中蕴味,大可玩味。
苏辙在《上枢密韩太尉书》中言山川之登临,可使所读之书与事理情景相接通,与此同理。
所以,提高我们的人文涵养,要从学习本国的文化精要开始。
当前面临的一个困惑是:知识界通晓传统的大家很少,一提倡就容易陷入利弊之争。
通过学习浅尝传统之妙的人,又在某种名利驱动下去大讲传统,面临理论质疑又难以回应。
日益分歧的多元主张使大众无所适从,人文涵养之提升可谓难矣。
在竞争之余思考一下生命的价值和生活的趣味,在忙碌之余放一把椅子在阳台看看十五的月亮,而不是只在八月十五才看一眼圆月,在不断获取的时候尝试一下放弃,把眼前的得失放到长期的规划中去考量,通过阅读获得历史的先贤们关于生命、生活的主张,也许你能得到整理个人身心的积极启发。
因此,从畅销榜杂乱的实用误导中走出来,阅读人文,丰富情趣。
(选自2020年12月1日《中国青年报》)
10.从原文看,下列关于”人文消退”在当今出现原因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与当今时代精神密切关联,在社会竞争日益加剧的今天,实用至上的思想日益延伸。
B.部分国人对本国文化的无知或错误认识,忽略了它是提高人文涵养最基础的部分。
C.当今日益分歧的多元主张导致人们无所适从,学界又不能及时廓清迷雾,正面引导。
D.片面追求生理需求的满足,迷失在知识丛林的获取中,无法体会阅读带来的内心安静。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
D项中”片面追求生理需求的满足”,文中无此信息;后半句的原文是”阅读与此同理,我们不能只迷失在知识丛林的获取中,还要体会阅读带给我们内心的安静。
”用的是”不能只……还要……”,选项说得过于绝对化。
【答案】 D
1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中国传统文化修养很高的学者、新一届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华人科学家高锟先生的身
上可以看出人文和科学并不矛盾。
B.诸多诺贝尔奖获得者具有丰富的人文修养验证了钱学森先生”人才培养不仅要学科学知识,
也很需要人文艺术知识”的观点。
C.中国传统文化对外国科学家影响很大,法国科学家里歇也是一位诗人和小说家,日本诺贝尔
奖获得者汤川秀树大力推崇老庄。
D.在竞争之余思考一下生命的价值,在获取的时候尝试一下放弃,通过阅读获得先贤们关于生
命和生活的主张,也许你能得到积极的启发。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
选项C中”法国科学家里歇也是一位诗人和小说家”是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文中无此信息。
原文是在讲述了诸多诺贝尔奖获得者具有丰富人文修养的故事时列举了法国科学家里歇的例子。
【答案】 C
12.下列对原文中作者观点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
A.提高人文涵养,首先要重视传统文化,使国人了解本国文化的精髓,认识到本国传统文化是人
文涵养最基础的部分。
B.人们对事物理解的视角与自身的成长环境关系密切,因母体文化内涵丰富,所以母体文化对
人们成长的影响最为直接也最为重要。
C.读书本要与读山川和读风物结合起来,才可深刻领会人文之妙,丰富人文内涵。
现今缺少大家
的原因就因为对这一认识存在分歧。
D.只要走出畅销榜杂乱的实用误导,阅读人文,获得历史先贤们关于生命和生活的主张,就能丰
富情趣,得到整理个人身心的积极启发。
【解析】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和”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的能力。
B项是明显的强加因果,原文是在阐述”人们无法逃离母体文化对自己的深刻影响”
就如同”人们不能选择自己出身的文化环境”一样。
C项原文只说了”读书不仅要读书本,还要读山川、读风物”,没有”现今缺少大家的原因就因为对这一认识存在分歧”的信息,也可看做是强加因果。
D项”只要……就……”表示足够条件(在形式逻辑中称充分条件),即有这个条件就会产生后一个分句指出的结果,说得过于绝对。
是”只有……才……”
的误用。
这也是该类型题目常用的设错方法。
大多数情况下,”只要……就……”都是误用。
【答案】 A
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 15题。
黄梅戏的再繁荣和持续发展
黄梅戏的历史不算长,真正成型大约是在20世纪初年,而繁荣发达,则完全是新中国成立以后的事。
20世纪末,黄梅戏艺术得到了更有力的政策支持,经过几代艺术家的共同努力,形成了再度繁荣的局面。
这次黄梅戏繁荣局面,具有了鲜明的当代文化品格。
黄梅戏在世纪之交再度繁荣时,题材的原创让舞台气象新意迭出。
以舞台剧为例,《木瓜上市》和《柳暗花明》直接取材鲜活的现实生活,是对时代气息的热情呼应,也是传统艺术直面现代社会的有益尝试。
《徽州女人》试图发挥地域题材的优势,张扬徽文化的人文精神;《秋千架》试图展示一种超越时空的创作理念,这种尝试使黄梅戏的题材选择空间显得更加开阔。
黄梅戏的再度繁荣的时代,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与世界文化优秀成果相互交融的时代,是多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的时代,也是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质量迅速提高的时代。
黄梅。